菩薩修持第三十

關燈
:‘佛眼圓通,本勝兼劣。

    四眼入佛眼,皆名佛眼。

    ’蓋謂佛眼之本,是無上殊勝,謂之本勝。

    但亦兼具劣者,劣者其餘四眼也。

    至于本勝者,能見佛性也。

    兼劣者,兼具其餘四眼之用,故能照真俗二谛一切法也。

    或疑佛舍肉身,何有肉眼。

    《智度論》曰:‘慧眼、法眼、佛眼雖勝,非見衆生法。

    欲見衆生,唯以肉眼。

    ’又義寂雲:‘有肉眼,知障内色故。

    ’為化度衆生,現有相佛,故兼肉眼。

    ‘覺了法性’,《淨影疏》曰:‘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,不空實性,名了法性。

    ’憬興雲:‘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,覺了中道第一義,故雲覺了法性。

    ’又雲:‘亦見佛性,故雲覺法性。

    ’故知佛眼,能覺了法性,即《文句》所謂之本勝,非餘眼所能及也,是顯佛眼之徹。

    至于具足者,顯佛眼之圓,具足一切眼之用也。

     或疑他經中,有以慧眼為第三,法眼為第四者,何以與本經相違。

    義寂與望西均釋為,本經所雲法眼之境,與前二眼,同是俗谛,慧眼始見真谛。

    真勝于俗,故本經法眼第三,慧眼第四也。

    若論修起之次第,先須達真,然後方能導俗,故他經中有以法眼居于第四者。

    如《華嚴演義鈔》曰:‘為道養生,先修肉眼。

    肉眼見粗,不能見細等,次修天眼。

    天眼見色,未見真境,故修慧眼。

    慧眼見理,未能見事,故修法眼。

    法眼未圓,故修佛眼。

    ’又《智度論》曰:‘菩薩摩诃薩?初發心時,以肉眼見世界衆生受諸苦患,心生慈悲,故求慧眼以救濟之。

    得是慧眼已,見衆生心相種種不同雲何令衆生得是實法,故求法眼,引導衆生。

    ’達真方能導俗,是為他經之序。

    至于本經則以真勝于俗,故以慧眼為第四。

    是即本經法慧二眼之序,不同他經之故也。

     上段經文中,‘無不圓滿’以前是總贊,此下明一切圓滿之因,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。

    故如探水得源,尋枝得本。

    得其根本,不愁枝末。

    古雲‘得其一,萬事畢’也。

    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體,自然調伏諸根,如手握金剛王寶劍,來者俱斬,自亦不存,劍亦非劍。

    故善調伏,身心和順,‘深入正慧’。

    身心俱調,正慧明了,故煩惱餘習不斷而斷。

    志願無上,随順如來,依佛之教,行佛所行,故以七覺聖道,為所履踐。

    佛之五眼,為所修習。

    照真達俗,從容中道。

    精進不已,則明本佛眼,覺了法性,究竟證入如來密藏。

    故知一切妙德,無不導源于佛之密藏。

    一一妙德,無不還歸此密藏。

     辯才總持,自在無礙。

    善解世間無邊方便。

    所言誠谛,深入義味。

    度諸有情,演說正法。

    無相無為,無縛無脫。

    無諸分别,遠離颠倒。

    于所受用,皆無攝取。

    遍遊佛刹,無愛無厭。

    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。

    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。

    何以故?彼諸菩薩,于一切衆生,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。

    舍離一切執著,成就無量功德。

    以無礙慧,解法如如。

    善知集滅音聲方便。

    不欣世語,樂在正論。

     二、明極樂大士利他聖行,功德圓滿。

    此中複含三義:(一)演說妙法。

    (二)遊諸佛刹。

    (三)普利衆生。

    上之三者,互相含攝。

     (一)從‘辯才’至‘遠離颠倒’标菩薩慧辯德。

    ‘辯才總持’《魏譯》作‘具諸辯才’。

    故知‘總持’同彼‘具諸’之義,表彼土大士具足種種辯才。

    又總持即是陀羅尼,故亦可解為,得辯才陀羅尼也。

    下雲‘自在無礙’,表菩薩所具乃無礙之勝辯。

    無礙辯者,有四有九。

    四無礙辯,又各四無礙智、四無礙解,是為菩薩說法之智辯。

    從意業而言,稱之為解,或稱之為智。

    從口業而言,則謂之為辯。

    此辯有四,如《涅槃經》雲:‘菩薩能如是得四無礙:法無礙、義無礙、辭無礙、樂說無礙。

    ’九辯者,如《勝天王般若經》說:‘無羞辯、無盡辯、相續辯、不斷辯、不怯弱辯、不驚怖辯、不共餘辯、無邊際辯、一切天人所愛重辯。

    ’此九亦名為無礙辯也。

    極樂大士具足如是種種無礙妙辯,無有障礙,故雲‘辯才總持,自在無礙’。

     ‘善解世間無邊方便’是差别智。

    方便者,善巧也。

    以善知一切衆生根性與欲樂,随其機宜,善巧說法,故能契機。

    ‘所言誠谛,深入義味’。

    ‘誠谛’者,誠懇真實也。

    明根本智,契實相理。

    得差别智,知衆生機,故所說之法‘深入義味’。

    契理契機,普令聞者入于義理,深得法味,皆得度脫。

    故雲‘度諸有情’。

    以契理故,所說之法,皆是正法。

    ‘正法’者,真正之道法。

    《勝鬘寶窟》曰:‘佛能以正法授與衆生。

    ’如是正法,‘無相無為,無縛無脫,無諸分别,遠離颠倒’。

    ‘無相’者,淨影曰:‘諸法悉空,名為無相。

    ’又《涅槃經》雲:‘涅槃名為無相。

    以何因緣,名為無相?善男子:無十相故。

    何等為十:所謂色相、聲相、香相、味桐、觸相、生、住、壞相、男相、女相。

    是名十相。

    無如是相,故名無相。

    ’又密教于此更有淺深二義。

    密教于有相無相,有淺略與深秘之二釋。

    (1)其淺略者:謂凡夫所見色心之諸法,事相顯了,心前現行,易知易見,謂之有相。

    諸法之體性,無色無形,不存一相,謂之無相。

    (2)其深秘者:謂有相者,一切之法,各各之相,分明而住。

    無相者,一相之中,具一切之相,而一相不留。

    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,故雲無相。

    非是無色無形也。

    ‘無為’者,無因緣造作曰無為,同于‘無作’,詳見第十七品‘無作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