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修持第三十

關燈
)覺分,若舍所見念著之境時,善能覺了,所舍之境,虛僞不實,永不追憶,是為舍。

    (六)定覺分,若發諸禅定之時,善能覺了諸禅虛假,不生見愛妄想,是為定。

    (七)念覺分,若修出世道時,善能覺了,常使定慧均平。

    若心沉沒,當念用擇法、精進、喜等三覺分察起。

    若心浮動時,當念用除、舍、定等三覺分攝。

    故念覺常在兩楹之間,調念中适,是為念。

    此七通名覺分,能到菩提一分故。

    ’ ‘聖道’者,指八聖道,亦名八正道。

    謂:一正見。

    二正思維。

    三正語。

    四正業。

    五正命。

    六正精進。

    七正念。

    八正定。

    《彌陀疏妙》曰:‘一正見者,《雜集》雲:若覺支時,所得真覺,以慧安立,谛理分明,無有謬誤故。

    二正思維者,見此理時,無漏心相應。

    思維等量,為令增長入涅槃故。

    三正語者,不唯心無邪思,以無漏智,攝口四業,住四善語故。

    四正業者,以無漏智,除身三種一切邪業,住清淨身業故。

    五正命者,以無漏智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故。

    六正精進者,以無漏智,應勤行精進,趨涅槃道故。

    七正念者,以無漏智于應念正道法及助道法,心不動失故。

    八正定者,以無漏智相應,正住于理,決定不移故。

    皆言正者,以不依偏邪名正。

    能至涅槃名道。

    若《華嚴離世間品》,則八正俱菩薩道。

    正見者,遠離一切諸邪見故。

    正思維者,舍妄分别心,随順一切智故。

    乃至正定者,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,于一三昧中,出入諸三昧故。

    釋雲據此文證,豈不深玄。

    ’蓋謂七覺支、八正道等卅七道品,雖屬小乘法,實通大乘。

    如《智度論》雲:‘三十七品無所不攝,即無量道品,亦在其中。

    ’《淨名》雲:‘道品是法身因。

    ’又《涅槃》雲:‘若人能觀八正道,即見佛性,名得醍醐。

    ’故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道品是一,觀智大小,固無定也。

    ’今經所雲:‘依佛所行七覺聖道’,蓋謂彼土菩薩以佛觀智,以入道品也。

     ‘修行五眼’。

    佛有五眼。

    菩薩志求佛德。

    佛德無量,故略舉五眼,以概其餘。

    此之五眼,‘照真達俗’。

    能見真空,及如來藏中不空實性,故雲‘照真’。

    複能見無數世界之色,與彼中衆生根性及死此生彼之事,故曰‘達俗’。

    以照真故,自覺行圓,達于究竟;以達俗故,随機設教,度生無量。

    今此淨土一法,正照真達俗之極至。

    ‘照真’顯真谛,‘達俗’,明俗谛,雙舉示中谛。

    三谛圓融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又‘照真’,故如實。

    ‘達俗’故廣度。

    故萬類齊收,究竟度脫。

     ‘肉眼’,即人間肉身之眼。

    能見現前色像,故曰‘簡擇’。

     ‘天眼’,為天趣之眼。

    《大智度論》曰:‘天眼所見,自地(自身所住之界,例如色界天以色界為自地)及下地(低于色界自地之界,例如欲界)六道中衆生諸物,若近若遠,若粗若細諸色,莫不能照。

    ’又《淨影疏》曰:‘一切禅定,名為天住。

    依禅得眼,故名天眼。

    能見衆生死此生彼。

    ’天眼實具以上兩義。

    又天眼有二種:一者從報得,一者從修得。

    《淨影》所雲,是指修得者。

    生于色界諸天自然生得之淨眼,是為報得。

    謂從果報而得,不賴修成也。

    又‘通達’者,如《智度論》曰:‘肉眼見近不見遠,見前不見後,見外不見内,見晝不見夜,見上不見下。

    以此等故求天眼。

    得是天眼遠近皆見,前後、内外、上下悉皆無礙。

    ’故雲‘通達’。

    又穢土天眼所見,不出三千大千。

    彼土菩薩天眼,見十方恒沙世界及其中衆生生死。

     ‘法眼’。

    望西曰:‘緣俗谛智,能照法故,名為法眼。

    ’憬興曰:‘法眼即以有智為體,能見衆生欲性心及諸佛法,故名法眼。

    ’《箋注》曰:‘分明觀達緣生差别之法,謂之法眼。

    ’《魏譯》曰:‘法眼觀察,究竟諸道。

    ’今經雲‘法眼清淨’,其義應如《三藏法數》所雲:‘法眼者,菩薩為度衆生,以清淨法眼,遍觀一切諸法,能知能行。

    謂因行是法,得證是道。

    亦知一切衆生種種方便門,令修令證也。

    ’由上可見菩薩于一切法,能知,能行,能知種種所行之法與所證之道。

    複知種種方便門,以普度衆生者,名為清淨法眼。

    極樂菩薩之法眼,亦複如是,故雲‘法眼清淨’。

     ‘慧眼’。

    望西曰:‘緣真谛智,能照空(真空)理,故名慧眼。

    ’憬興曰:‘慧眼即以空智為體,照真空理。

    ’又《大乘義章》曰:‘言慧眼者,觀達為慧,慧能照矚,故名慧眼。

    ’又‘見真’者。

    淨影曰:‘能見真空,故名見真。

    ’《智度論》曰:‘慧眼能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。

    ’又曰:‘為實相故,求慧眼。

    得慧眼,不見衆生,盡滅一異相。

    舍離諸著,不受一切法,智慧自内滅,是名慧眼。

    ’又《思益經》雲:‘慧眼為見何法?答言:若有所見,不名慧眼。

    慧眼,不見有為法,不見無為法。

    所以者何,有為法皆虛妄分别。

    無虛妄分别,是名慧眼。

    無為法空無所有,過諸眼道。

    是故慧眼,亦不見無為法。

    ’以上廣引經論以釋‘慧眼見真’之旨,内中以《思益經》與《大論》之說最為精妙。

    蓋了了見,無所見,不見有為,不見無為,方名見真。

    ‘智慧自内滅’即《心經》之‘無智亦無得’,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。

     ‘佛眼’。

    如來之眼,名為佛眼,即照了諸法實相之眼。

    ‘具足’者,憬興曰:‘一切種智為體,無法不照,故雲具足。

    ’《法華文句》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