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供聽法第二十六

關燈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本品名‘禮供聽法’。

    ‘禮供’者,十方世界諸大菩薩,鹹至極樂世界,禮拜供養阿彌陀佛也。

    ‘聽法’者,阿彌陀佛憫念來者,乃為宣演妙法,十方大士歡喜聽受也。

    此中彌陀說法,乃釋尊轉述。

    但兩土導師無二無别。

    釋尊口述何異彌陀親談。

    故今我侪讀經亦未異于莅會聞法也。

    品末釋尊複贊聞法大士自利利他,受記成佛之德。

     複次阿難:十方世界諸菩薩衆,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,各以香華幢幡寶蓋,往詣佛所,恭敬供養,聽受經法,宣布道化,稱贊佛土功德莊嚴。

    爾時世尊即說頌曰: ‘瞻’者,向上或向前看。

    此處即瞻仰之義。

    ‘聽受經法,宣布道化’者,《會疏》釋曰:‘聽聞受持彌陀所說經法,宣傳流布其道德化益也。

    ’蓋謂十方大士于極樂導師聞受經法,複至十方輾轉宣說導師之教導也。

    下雲‘稱贊佛土功德莊嚴’,乃十方大士贊歎極樂國土功德莊嚴。

     東方諸佛刹數如恒河沙恒沙菩薩衆往禮無量壽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複然鹹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首言東方恒沙世界,繼言餘方恒沙世界。

    其中各各世界皆有數如恒河沙之菩薩聖衆,成至極樂,禮敬無量壽佛。

    同以誠敬之心?奉獻種種珍貴微妙殊勝供品。

    如《魏譯》曰‘各赍天妙華,寶香無價衣’等,是為财供養。

    下為法供養。

     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 聞佛聖德名安隐得大利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 觀彼殊勝刹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上偈乃上述諸菩薩,以歌頌贊歎彼佛及其國土。

    從衷而出,故曰‘暢發’。

    其音和雅,故稱‘和雅音’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五音相和,諷聲不邪,故雲和雅。

    歌謂歌詠。

    歎謂贊歎也。

    ’‘最勝尊’指阿彌陀佛。

    因是‘佛中之王’,故稱‘最勝’。

     (一)通贊佛德。

    ‘究達神通慧’。

    ‘究’者究竟。

    ‘達’者洞達。

    ‘神通慧’者,神通與智慧也。

    《六波羅蜜經》言:‘彌勒白佛雲:“何名為神通智慧。

    ”佛言:“神通者,能以通力見極微色,是名神通。

    以淨法眼,知色性空,亦不取著,是名智慧。

    複次,聞世間極微小聲,是名神通。

    于諸音聲,悟無言說,離諸譬喻,是名智慧。

    複次,能知一切有情心行,是名神通。

    了諸有情妄心非心,是名智慧。

    複次,于過去際,悉皆憶念,是名神通。

    了佛土空,是名智慧。

    複次,了知根性差别之相,是名神通。

    了勝義空,是名智慧。

    能知諸法,是名神通。

    了俗如幻,是名智慧。

    ”’如上之殊勝神通智慧,悉皆究竟通達,故曰‘究達神通慧’。

     ‘遊入深法門’。

    上明神通智慧。

    淨影曰:‘此通與慧,皆依法成故。

    ’故次明遊入深法也。

    ‘法門’,肇公注《維摩經》曰:‘言為世則謂之法,衆聖所由謂之門。

    ’佛所說者,乃世之軌則,是謂之法。

    此法是衆聖入道之所由,故謂之門。

    《華嚴大疏》曰:‘如來通智遊入,故号門。

    ’又《會疏》曰:‘出入無礙名遊,能徹奧域為入。

    ’又《淨影疏》曰:‘窮本稱入。

    ’謂窮盡本源,名之為入。

    今諸菩薩贊歎彌陀,窮盡諸法實相之本源,出入無礙,故曰‘遊入深法門’。

    窮盡源底,是為甚深,故曰‘深法門’。

     (二)贊佛号功德。

    ‘聞佛聖德名’。

    彌陀本願從第十八至第廿七共十願,又從第四十四至四十八共五願,願願皆因聞佛名号,永離諸惡苦,終得究竟樂。

    (例如聞名得福願,聞名發心願,聞名得忍願。

    )十方衆生聞名,悉皆安穩,得種種真實之利。

    是雲‘安隐得大利’。

    十方大士聞名得益,感恩圖報。

    故廣修供養,無有懈倦。

    ‘種種供養中’者,簡言之為财法二種供養。

    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

    所謂如說修行供養;利益衆生供養;攝受衆生供養;代衆生苦供養;勤修善根供養;不舍菩薩業供養;不離菩提心供養。

    ’又‘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。

    ’菩薩以聞名故,乃能于上述種種供養中,精勤修持,而無懈怠與厭倦之心。

    故雲‘勤修無懈倦’。

    以上皆因佛号功德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 (三)贊佛國土。

    極樂世界‘國中萬物,嚴淨光麗,形色殊特,窮微極妙’。

    其形色、光相、名數,皆不能稱說,亦無能清辯。

    蓋彼土殊勝微妙,非言思所能及。

    故曰:‘觀彼殊勝刹,微妙難思議’。

    種種莊嚴,入一法句,即清淨句,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

    極樂依正,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