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輩往生第二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無散亂者,因行也。
能得‘一念’,乃行成之果。
若得一念,則臨終時,能伏諸惑,正念自然現前,定為往生之因。
故本經曰:‘發一念心,念于彼佛,定生彼國’也。
又《彌陀要解》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,但約臨終時,亦與此無違。
若于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,冥契理體,入于一念。
則因此一念之力,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。
如《圓中鈔》所雲:‘此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,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。
’也。
又一心中,有事有理,事一心者。
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聞佛名号,常憶常念。
以心緣曆,字字分明。
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。
行住坐卧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。
不為貪嗔煩惱之所雜亂。
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。
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。
名事一心也。
’又《彌陀要解》曰:‘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伏除煩惱,乃至見思先盡,皆事一心。
’ 理一心者。
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聞佛名号,不惟憶念,即念反觀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。
體究之極,于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
以見谛故,名理一心也。
’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理一心。
’在一心中,理一心最為上也。
又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執持名号,一心向往,即事一心。
執持名号,還歸自心,即理一心。
’ 《那先經》雲:‘諸善之中,獨有一心,最為第一。
一其心者,諸善随之。
’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即此一心,全體是佛。
又此一心,即定中之定故,即菩薩念佛三昧故,即達摩直指之禅故。
’ 上所引證,一念即一心。
此之一念,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,謂為一念。
例如日本幸西氏雲:‘一乘即弘願。
弘願即佛智。
佛智即一念。
’該氏并立一念之義。
謂凡夫之信心,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,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,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号。
此與《報恩論》相似。
論雲:禅宗破參,讀教解悟,而專修淨土,而能一念淨信,與佛智相應,一念稱佛,而得往生者也。
但淨宗常謂之一念、十念。
則迳指凡夫之稱念佛号一聲與十聲。
如義寂之《無量壽經疏》曰:‘此言念者,謂稱南無阿彌陀佛。
經此六字頃,名一念。
’是謂念誦一聲佛号,即名一念。
《觀經》謂下品下生者,‘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
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車輪。
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’由上可見,十念即十聲。
如是臨終十念,乃至一念,普得往生。
如彭際清曰:‘如實回心,一念念佛,無不往生,以佛本願力故。
’ 至于《觀經》中臨終十念而得往生,與上所論一心之念,是同是别。
蓮池大師于《疏鈔》中,論之極為精确。
《疏》曰:‘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,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
良繇正指理一心故。
人有疑言,罪既多劫,業重障深,久勤忏摩,漸積功德,庶可消亡。
而念佛一聲,滅多劫罪。
因微果巨,固所不信。
今謂至心者,即一心也。
若事一心,雖能滅罪,為力稍疏,罪将複現。
多多之念,止可滅少少之愆。
此之至心,正屬理一心。
一心既朗,積妄頓空。
喻如千年闇室,豈以一燈,闇不速滅。
故“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
”不獨《妙法蓮華經》有之。
《法華三昧觀經》雲:“十方衆生,一稱南無佛者,皆當作佛。
唯一大乘,無有二三。
一切諸法,一相一門,所謂無生無滅,畢竟空相。
”如上所說,非理一心而何?’蓮池大師謂《觀經》之‘至心’,即理一心。
蓋臨終親見獄火,乃生實信,故能頓釋萬緣,唯提一念,念念離念,念念是心,念念契真,念念是佛。
如是臨終十念,契理一心,故得滅罪住生也。
又何為至心?《無量壽經宗要》引什公之喻:譬如有人,值遇惡賊,直來欲殺。
其人勤走,渡河求免。
爾時但念渡河方便。
‘但有此念,更無他念。
當念渡河,即是一念。
此等十念,不雜餘念。
行者亦爾,若念佛名,若念佛相等。
無間念佛,乃至十念。
如是至心,名為十念。
’是謂行人念佛,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。
隻是欲渡之念,更無他念。
是名至心。
如是之念,相續至十,即為十念。
臨終能行,決定往生。
乃至一念(見《念佛三昧寶王論》),念心純固,亦得往生。
蓋以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。
是故五逆十惡,臨終念佛,乃至一念,亦得往生。
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。
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,即在于此。
五逆十惡臨終之際,地獄相現,衆火俱至。
而能以稱名故,頓離妄惑,入理一心。
以契理故,衆罪消滅,即生極樂,登三不退。
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,圓頓中之最極圓頓,何能臻此。
今淨土法門,能令惡逆凡夫,暗契一心,是故彌陀,号為願王,誠不虛也。
又道綽大師于《安樂集》亦論十念往生雲:‘汝謂一形惡業為重,以下品人十念之善為輕者,今當以義校量。
輕重之義者,正明在心,在緣,在決定。
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。
一、雲何在心?謂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虛妄颠倒心生(依妄心而生)。
此十念者,依善知識方便安慰,聞實相法生(依實相而生)。
一實一虛,豈得相比也。
何者?譬如千歲闇室,光若暫至,即便明朗。
豈可得言,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。
是故《遺日摩尼寶經》雲:“佛告迦葉菩薩,衆生雖複數千巨億萬劫,在愛欲中,為罪所覆。
若聞佛經,一反念善,罪即消盡也。
”是名在心。
二、雲何在緣?謂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妄想,依煩惱果報衆生生。
今此十念者,依止無上信心,依阿彌陀如來,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号生。
譬如有人,被毒箭所中,徹筋破骨。
若聞滅除藥鼓聲,即箭出毒除。
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,聞鼓音聲,不能拔箭去毒也。
是名在緣。
三、雲何在決定者?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有後心、有間心生。
今此十念者,依止無後心、無間心起。
是為決定。
又《智度論》雲:“一切衆生臨終之時,刀風解形,死苦來逼,生大怖畏。
”是故遇善知識,發大勇猛,心心相續,十念即是增上善根,便得往生。
又如有人對敵破陣,一形之力一時盡用。
其十念之善,亦如是也。
’ 又有人視臨終十念為輕易,乃拟臨終,方事修念。
《安樂集》破之曰:‘十念相續,似若不難。
然諸凡夫,心如野馬,識劇(劇者,甚于也)猿猴,馳騁六塵,何曾停息。
各須宜發信心,預自克念。
使積習成性,善根堅固也。
如佛告大王,人積善行,死無惡念。
如樹先傾,倒必随由也。
若刀風一至,百苦湊身。
若習先不在懷,念何可辦?各宜同志三五,預結言要。
臨命終時,疊相開曉。
為稱彌陀名号,願生安樂國。
聲聲相次,使成十念也。
譬如臘印之泥,印壞文成,此命斷時,即是生安樂國時,一入正定聚,更何所憂。
各宜量此大利。
何不預克念也。
’ 又《彌陀要解》亦雲:‘若無平時七日功夫,安有臨終十念一念。
縱下下品逆惡之人,并是夙因成熟。
故感臨終遇善友,聞便信願。
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幸。
’ 由上可見,一心之境甚為幽深。
是故本經,宗于專念。
蕅益大師曰:‘現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超情離見,何勞說妙說玄。
隻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。
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、三萬,以決定不缺為準。
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,若不得往生者,三世諸佛便為诳語。
’又雲:‘要到一心不亂境界,亦無他術。
最初下手,須用數珠,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無缺。
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。
然後記數亦得,不記數亦得。
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,要不著相,要學圓融自在,總是信不深,行不力。
’又道綽大師雲:‘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。
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
’是故本經但以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為宗也。
至于末世,持名者雖廣,而往生者不多,《安樂集》亦有問答如下:‘若人稱念彌陀名号,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。
然有衆生稱名憶念,而無明猶在,不滿所願者何意?答曰:由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也。
所以者何?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,是為物身。
複有三種不相應:一者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故。
二者信心不一,謂無決定故。
三者信心不相續,謂餘念間故。
疊相收攝。
若能相續,則是一心。
但能一心即是淳心。
具此三心,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。
’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。
念佛而不能得往生之果者,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。
認身如物,取相執著。
妄生計較,缺少智慧,失中道義。
另則三種不相應,此三種不相應,一言以蔽之,隻是信心不足。
往生資糧即信願行,缺一不可。
據《要解》所雲,信願有缺,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,風雨不入,亦不能往生也。
‘住大乘者’。
《法華經譬喻品》曰:‘若有衆生,從佛世尊聞法信受,勤修精進,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、如來知見、力無所畏;愍念安樂無量衆生,利益天人,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。
’又《十二門論》雲:‘摩诃衍者,于二乘為上,故名大乘。
諸佛最大,是乘能至,故名為大。
諸佛大人乘是乘,故名為大。
又能滅除衆生大苦,與(施)大利益事,故名為大。
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,故名為大。
’又《寶積經廿八》雲:‘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,彼乘名為大乘。
’‘住大乘者’,即常住于如上大乘法中之人。
當知是人,決非凡小。
雖是肉身,亦名菩薩。
‘清淨心’,無疑無垢,淨信之心也。
(詳見前注)《中阿含經四十一》曰‘清淨心,盡脫淫怒癡。
成就于三明。
’如是清淨心,功德難思。
故《十方佛贊品》曰:‘乃至能發一念淨信。
......随願皆生’也。
以如上之清淨心,歸向無量壽佛,故雲:‘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。
’ ‘乃至十念’乃至者,從多向少而言,如雲下至。
如上之信願持名歸向淨土,下至僅得十念相續,亦定生彼國。
此之十念包括(一)平時與(二)臨時。
(一)至于平時十念,亦有兩種:一者,如前引《彌勒發問經》中佛說之十念,不雜結使,是乃菩薩念,而非凡夫念。
本經所雲‘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,乃至十念’,即以脫盡淫怒癡之三毒,具成就三明之智德,以如是之心,而持佛名号。
如是念佛,功德難思。
以此為因,則臨終正念現前,定得往生。
但此乃菩薩之十念。
二者,慈雲忏主有晨朝十念法。
每日清晨,漱口焚香,向西合掌。
念佛盡十口氣。
一口氣中,盡力念佛号,一口氣盡,是為一念。
此為接引事務繁忙,或勤修别法,無暇多修淨業之人。
終身修之,蒙佛本願加威,亦得往生。
(二)至于臨終之十念,則如《觀經》所說。
暗契理一心,故必往生。
總之,種種十念往生,皆彌陀宏誓中,十念必生大願之所感。
‘一念淨心’,‘發一念心’,與前文中‘一念淨信’中‘一念’,均即是‘一心’也。
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,真如實相之異名,亦即《那先經》謂為‘最為第一’,《彌陀疏鈔》謂為‘全體是佛’者也。
‘發一念心,念于彼佛’即‘定生彼國’者,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。
凡夫之信心,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,即得往生也。
又此一念,既已全體是佛,即此全體是佛之念,以念彼佛,故一念即得相應,是以‘定生彼國,得不退轉無上菩提’。
‘此人臨命終時,如在夢中’。
因一念往生者,既亦曰三輩,故品類不一。
臨終景象,亦應随之而異。
于上輩者,生死情盡,凡聖體空,明識佛無來去,而見佛來。
了達生死本空,而現往生。
舍此生彼,皆如幻夢。
故雲如夢也。
于中輩者,了達世間,皆如夢幻泡影,故于臨終,無所留戀,視同夢中也。
至于下輩,其人臨終,仿佛似夢,得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
(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,并不皆等于正宗三輩中之下輩。
上中二輩亦複如是。
蓋一心三輩,别具一格,不同常規也。
) 由上可見,念佛達于一心,而得往生者,品類懸殊,上則聖賢,下及凡夫。
念佛達于一心,乃至‘能發一念淨信’,‘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念于彼佛’,皆得往生。
其最下者,則為五逆十惡,臨終發願,至心念佛,十聲相續,乃至僅得一聲,以暗契理一心故,亦得往生。
此顯一心功德,最為第一。
淨土持名法門,微妙難思,五逆十惡臨終念佛,暗合道妙,契理一心,即超生死,而登不退。
極顯持名法門,究竟方便,不可思議。
以上兩類往生,一者三輩往生,皆由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,此則本經之宗也。
二者,一念淨信,一念往生,皆由‘一念’。
‘一念’者,實相也,乃本經之體也。
且一念之淨心,舉體是菩提心,‘念于彼佛’正是專念。
故知一心三輩,亦不外于本經之宗也。
又《觀經》五逆十惡能往生。
本經‘唯除五逆,诽謗正法’是不能往生也。
嘉祥于《觀經義疏》中,釋曰:‘第三品明惡有三人。
初明作十惡。
次明作四重。
後明作五逆。
不明謗法闡提(謗法稱為闡提),故名惡不盡。
十惡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。
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。
闡提不信法,臨終雖為說有無量壽佛,彼終不信,故不得往生也。
’又《安樂集》論此甚詳,已引錄于前。
茲不贅。
又《四帖疏》更有别義。
疏曰:‘如四十八願中,除謗法五逆者。
......如來恐其造斯二過。
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。
亦不是不攝也。
......若造(經忏悔、發願、持佛名号),還攝得生。
’ 兩疏之說雖殊,但不相違。
嘉祥師謂彼是謗法闡提,不能起信,故不得生。
善導師意謂,雖是謗法五逆,倘于臨終,聞法能信,忏悔回心,至心信樂,願生其國,乃至十念,佛垂大慈,亦可攝彼往生極樂。
蓋闡提亦能成佛。
故臨終若生正信,即非闡提。
故佛垂慈,仍予攝受。
但闡提之人,臨終生信,實為難中之難。
如《觀經》雲臨終十念得生者,已是萬萬中之一,若如《四帖疏》所謂謗法五逆,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,當為億億中之一也。
又《法鼓經》雲:‘若人臨終,不能作念。
但知彼方有佛,作往生意,亦得往生。
’如來慈德,微妙難思。
是故《安樂集》雲:‘當知如來有勝方便,攝護信心。
謂以專意念佛因緣,随願往生。
’并贊雲:‘若聞阿彌陀德号,歡喜贊仰心歸依,下至一念得大利,則為具足功德寶。
設滿大千世界火,亦應直過聞佛名,聞阿彌陀不複退,是故至心稽首禮。
’
能得‘一念’,乃行成之果。
若得一念,則臨終時,能伏諸惑,正念自然現前,定為往生之因。
故本經曰:‘發一念心,念于彼佛,定生彼國’也。
又《彌陀要解》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,但約臨終時,亦與此無違。
若于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,冥契理體,入于一念。
則因此一念之力,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。
如《圓中鈔》所雲:‘此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,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。
’也。
又一心中,有事有理,事一心者。
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聞佛名号,常憶常念。
以心緣曆,字字分明。
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。
行住坐卧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。
不為貪嗔煩惱之所雜亂。
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。
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。
名事一心也。
’又《彌陀要解》曰:‘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伏除煩惱,乃至見思先盡,皆事一心。
’ 理一心者。
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聞佛名号,不惟憶念,即念反觀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。
體究之極,于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
以見谛故,名理一心也。
’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理一心。
’在一心中,理一心最為上也。
又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執持名号,一心向往,即事一心。
執持名号,還歸自心,即理一心。
’ 《那先經》雲:‘諸善之中,獨有一心,最為第一。
一其心者,諸善随之。
’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即此一心,全體是佛。
又此一心,即定中之定故,即菩薩念佛三昧故,即達摩直指之禅故。
’ 上所引證,一念即一心。
此之一念,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,謂為一念。
例如日本幸西氏雲:‘一乘即弘願。
弘願即佛智。
佛智即一念。
’該氏并立一念之義。
謂凡夫之信心,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,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,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号。
此與《報恩論》相似。
論雲:禅宗破參,讀教解悟,而專修淨土,而能一念淨信,與佛智相應,一念稱佛,而得往生者也。
但淨宗常謂之一念、十念。
則迳指凡夫之稱念佛号一聲與十聲。
如義寂之《無量壽經疏》曰:‘此言念者,謂稱南無阿彌陀佛。
經此六字頃,名一念。
’是謂念誦一聲佛号,即名一念。
《觀經》謂下品下生者,‘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
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車輪。
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’由上可見,十念即十聲。
如是臨終十念,乃至一念,普得往生。
如彭際清曰:‘如實回心,一念念佛,無不往生,以佛本願力故。
’ 至于《觀經》中臨終十念而得往生,與上所論一心之念,是同是别。
蓮池大師于《疏鈔》中,論之極為精确。
《疏》曰:‘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,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
良繇正指理一心故。
人有疑言,罪既多劫,業重障深,久勤忏摩,漸積功德,庶可消亡。
而念佛一聲,滅多劫罪。
因微果巨,固所不信。
今謂至心者,即一心也。
若事一心,雖能滅罪,為力稍疏,罪将複現。
多多之念,止可滅少少之愆。
此之至心,正屬理一心。
一心既朗,積妄頓空。
喻如千年闇室,豈以一燈,闇不速滅。
故“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
”不獨《妙法蓮華經》有之。
《法華三昧觀經》雲:“十方衆生,一稱南無佛者,皆當作佛。
唯一大乘,無有二三。
一切諸法,一相一門,所謂無生無滅,畢竟空相。
”如上所說,非理一心而何?’蓮池大師謂《觀經》之‘至心’,即理一心。
蓋臨終親見獄火,乃生實信,故能頓釋萬緣,唯提一念,念念離念,念念是心,念念契真,念念是佛。
如是臨終十念,契理一心,故得滅罪住生也。
又何為至心?《無量壽經宗要》引什公之喻:譬如有人,值遇惡賊,直來欲殺。
其人勤走,渡河求免。
爾時但念渡河方便。
‘但有此念,更無他念。
當念渡河,即是一念。
此等十念,不雜餘念。
行者亦爾,若念佛名,若念佛相等。
無間念佛,乃至十念。
如是至心,名為十念。
’是謂行人念佛,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。
隻是欲渡之念,更無他念。
是名至心。
如是之念,相續至十,即為十念。
臨終能行,決定往生。
乃至一念(見《念佛三昧寶王論》),念心純固,亦得往生。
蓋以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。
是故五逆十惡,臨終念佛,乃至一念,亦得往生。
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。
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,即在于此。
五逆十惡臨終之際,地獄相現,衆火俱至。
而能以稱名故,頓離妄惑,入理一心。
以契理故,衆罪消滅,即生極樂,登三不退。
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,圓頓中之最極圓頓,何能臻此。
今淨土法門,能令惡逆凡夫,暗契一心,是故彌陀,号為願王,誠不虛也。
又道綽大師于《安樂集》亦論十念往生雲:‘汝謂一形惡業為重,以下品人十念之善為輕者,今當以義校量。
輕重之義者,正明在心,在緣,在決定。
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。
一、雲何在心?謂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虛妄颠倒心生(依妄心而生)。
此十念者,依善知識方便安慰,聞實相法生(依實相而生)。
一實一虛,豈得相比也。
何者?譬如千歲闇室,光若暫至,即便明朗。
豈可得言,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。
是故《遺日摩尼寶經》雲:“佛告迦葉菩薩,衆生雖複數千巨億萬劫,在愛欲中,為罪所覆。
若聞佛經,一反念善,罪即消盡也。
”是名在心。
二、雲何在緣?謂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妄想,依煩惱果報衆生生。
今此十念者,依止無上信心,依阿彌陀如來,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号生。
譬如有人,被毒箭所中,徹筋破骨。
若聞滅除藥鼓聲,即箭出毒除。
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,聞鼓音聲,不能拔箭去毒也。
是名在緣。
三、雲何在決定者?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有後心、有間心生。
今此十念者,依止無後心、無間心起。
是為決定。
又《智度論》雲:“一切衆生臨終之時,刀風解形,死苦來逼,生大怖畏。
”是故遇善知識,發大勇猛,心心相續,十念即是增上善根,便得往生。
又如有人對敵破陣,一形之力一時盡用。
其十念之善,亦如是也。
’ 又有人視臨終十念為輕易,乃拟臨終,方事修念。
《安樂集》破之曰:‘十念相續,似若不難。
然諸凡夫,心如野馬,識劇(劇者,甚于也)猿猴,馳騁六塵,何曾停息。
各須宜發信心,預自克念。
使積習成性,善根堅固也。
如佛告大王,人積善行,死無惡念。
如樹先傾,倒必随由也。
若刀風一至,百苦湊身。
若習先不在懷,念何可辦?各宜同志三五,預結言要。
臨命終時,疊相開曉。
為稱彌陀名号,願生安樂國。
聲聲相次,使成十念也。
譬如臘印之泥,印壞文成,此命斷時,即是生安樂國時,一入正定聚,更何所憂。
各宜量此大利。
何不預克念也。
’ 又《彌陀要解》亦雲:‘若無平時七日功夫,安有臨終十念一念。
縱下下品逆惡之人,并是夙因成熟。
故感臨終遇善友,聞便信願。
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幸。
’ 由上可見,一心之境甚為幽深。
是故本經,宗于專念。
蕅益大師曰:‘現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超情離見,何勞說妙說玄。
隻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。
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、三萬,以決定不缺為準。
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,若不得往生者,三世諸佛便為诳語。
’又雲:‘要到一心不亂境界,亦無他術。
最初下手,須用數珠,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無缺。
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。
然後記數亦得,不記數亦得。
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,要不著相,要學圓融自在,總是信不深,行不力。
’又道綽大師雲:‘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。
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
’是故本經但以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為宗也。
至于末世,持名者雖廣,而往生者不多,《安樂集》亦有問答如下:‘若人稱念彌陀名号,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。
然有衆生稱名憶念,而無明猶在,不滿所願者何意?答曰:由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也。
所以者何?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,是為物身。
複有三種不相應:一者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故。
二者信心不一,謂無決定故。
三者信心不相續,謂餘念間故。
疊相收攝。
若能相續,則是一心。
但能一心即是淳心。
具此三心,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。
’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。
念佛而不能得往生之果者,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。
認身如物,取相執著。
妄生計較,缺少智慧,失中道義。
另則三種不相應,此三種不相應,一言以蔽之,隻是信心不足。
往生資糧即信願行,缺一不可。
據《要解》所雲,信願有缺,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,風雨不入,亦不能往生也。
‘住大乘者’。
《法華經譬喻品》曰:‘若有衆生,從佛世尊聞法信受,勤修精進,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、如來知見、力無所畏;愍念安樂無量衆生,利益天人,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。
’又《十二門論》雲:‘摩诃衍者,于二乘為上,故名大乘。
諸佛最大,是乘能至,故名為大。
諸佛大人乘是乘,故名為大。
又能滅除衆生大苦,與(施)大利益事,故名為大。
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,故名為大。
’又《寶積經廿八》雲:‘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,彼乘名為大乘。
’‘住大乘者’,即常住于如上大乘法中之人。
當知是人,決非凡小。
雖是肉身,亦名菩薩。
‘清淨心’,無疑無垢,淨信之心也。
(詳見前注)《中阿含經四十一》曰‘清淨心,盡脫淫怒癡。
成就于三明。
’如是清淨心,功德難思。
故《十方佛贊品》曰:‘乃至能發一念淨信。
......随願皆生’也。
以如上之清淨心,歸向無量壽佛,故雲:‘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。
’ ‘乃至十念’乃至者,從多向少而言,如雲下至。
如上之信願持名歸向淨土,下至僅得十念相續,亦定生彼國。
此之十念包括(一)平時與(二)臨時。
(一)至于平時十念,亦有兩種:一者,如前引《彌勒發問經》中佛說之十念,不雜結使,是乃菩薩念,而非凡夫念。
本經所雲‘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,乃至十念’,即以脫盡淫怒癡之三毒,具成就三明之智德,以如是之心,而持佛名号。
如是念佛,功德難思。
以此為因,則臨終正念現前,定得往生。
但此乃菩薩之十念。
二者,慈雲忏主有晨朝十念法。
每日清晨,漱口焚香,向西合掌。
念佛盡十口氣。
一口氣中,盡力念佛号,一口氣盡,是為一念。
此為接引事務繁忙,或勤修别法,無暇多修淨業之人。
終身修之,蒙佛本願加威,亦得往生。
(二)至于臨終之十念,則如《觀經》所說。
暗契理一心,故必往生。
總之,種種十念往生,皆彌陀宏誓中,十念必生大願之所感。
‘一念淨心’,‘發一念心’,與前文中‘一念淨信’中‘一念’,均即是‘一心’也。
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,真如實相之異名,亦即《那先經》謂為‘最為第一’,《彌陀疏鈔》謂為‘全體是佛’者也。
‘發一念心,念于彼佛’即‘定生彼國’者,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。
凡夫之信心,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,即得往生也。
又此一念,既已全體是佛,即此全體是佛之念,以念彼佛,故一念即得相應,是以‘定生彼國,得不退轉無上菩提’。
‘此人臨命終時,如在夢中’。
因一念往生者,既亦曰三輩,故品類不一。
臨終景象,亦應随之而異。
于上輩者,生死情盡,凡聖體空,明識佛無來去,而見佛來。
了達生死本空,而現往生。
舍此生彼,皆如幻夢。
故雲如夢也。
于中輩者,了達世間,皆如夢幻泡影,故于臨終,無所留戀,視同夢中也。
至于下輩,其人臨終,仿佛似夢,得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
(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,并不皆等于正宗三輩中之下輩。
上中二輩亦複如是。
蓋一心三輩,别具一格,不同常規也。
) 由上可見,念佛達于一心,而得往生者,品類懸殊,上則聖賢,下及凡夫。
念佛達于一心,乃至‘能發一念淨信’,‘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念于彼佛’,皆得往生。
其最下者,則為五逆十惡,臨終發願,至心念佛,十聲相續,乃至僅得一聲,以暗契理一心故,亦得往生。
此顯一心功德,最為第一。
淨土持名法門,微妙難思,五逆十惡臨終念佛,暗合道妙,契理一心,即超生死,而登不退。
極顯持名法門,究竟方便,不可思議。
以上兩類往生,一者三輩往生,皆由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,此則本經之宗也。
二者,一念淨信,一念往生,皆由‘一念’。
‘一念’者,實相也,乃本經之體也。
且一念之淨心,舉體是菩提心,‘念于彼佛’正是專念。
故知一心三輩,亦不外于本經之宗也。
又《觀經》五逆十惡能往生。
本經‘唯除五逆,诽謗正法’是不能往生也。
嘉祥于《觀經義疏》中,釋曰:‘第三品明惡有三人。
初明作十惡。
次明作四重。
後明作五逆。
不明謗法闡提(謗法稱為闡提),故名惡不盡。
十惡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。
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。
闡提不信法,臨終雖為說有無量壽佛,彼終不信,故不得往生也。
’又《安樂集》論此甚詳,已引錄于前。
茲不贅。
又《四帖疏》更有别義。
疏曰:‘如四十八願中,除謗法五逆者。
......如來恐其造斯二過。
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。
亦不是不攝也。
......若造(經忏悔、發願、持佛名号),還攝得生。
’ 兩疏之說雖殊,但不相違。
嘉祥師謂彼是謗法闡提,不能起信,故不得生。
善導師意謂,雖是謗法五逆,倘于臨終,聞法能信,忏悔回心,至心信樂,願生其國,乃至十念,佛垂大慈,亦可攝彼往生極樂。
蓋闡提亦能成佛。
故臨終若生正信,即非闡提。
故佛垂慈,仍予攝受。
但闡提之人,臨終生信,實為難中之難。
如《觀經》雲臨終十念得生者,已是萬萬中之一,若如《四帖疏》所謂謗法五逆,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,當為億億中之一也。
又《法鼓經》雲:‘若人臨終,不能作念。
但知彼方有佛,作往生意,亦得往生。
’如來慈德,微妙難思。
是故《安樂集》雲:‘當知如來有勝方便,攝護信心。
謂以專意念佛因緣,随願往生。
’并贊雲:‘若聞阿彌陀德号,歡喜贊仰心歸依,下至一念得大利,則為具足功德寶。
設滿大千世界火,亦應直過聞佛名,聞阿彌陀不複退,是故至心稽首禮。
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