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輩往生第二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香故。
(謂諸鬼神以花之色香,同于糞便,故嫌之。
)《陀羅尼集經》曰:“若四部衆,以衆花散阿彌陀佛,發願誦咒者,得十種功德。
何者為十:一者,自發善心。
二者,令他發善心。
三者,諸天歡喜。
四者,自身端正,六根具足,無有損壞。
五者,死生寶池(指死後生于寶池中)六者,生生世世生于中國及貴姓中。
生值佛聞法,不生邊地及下姓中。
七者,成轉輪王,王四天下。
八者,生生世世常得男身。
九者,得生彌陀佛國,七寶花上結跏趺坐,成阿鞞跋緻。
十者,成阿耨菩提。
坐于七寶師子座上,放大光明。
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。
”’‘燒香’,燒香以為供養。
《往生要集》曰:‘随力辦于華香供具。
’《會疏》曰:‘若人燒美香,魔倫趣他方。
佛神歡喜守。
修善必成就。
如那幹诃羅國大王,遙向佛生國焚香作禮。
香煙直至佛精舍,如白琉璃雲,繞佛七重,化作金台。
具如《觀佛經》說。
’又《大日經疏》曰:‘燒香是遍至法界義。
如天樹王開敷時,香氣逆氣順風,自然流布。
菩提香亦爾。
随一一功德,即為慧火所燒,解脫風所吹。
随悲願力自在而轉,普薰一切,故曰燒香。
’後疏兼論燒香之事理,旨趣更深。
第七、‘以此回向,願生彼國’。
回向發願之緊要,已于上輩往生文中,略作注釋。
茲簡錄慈照宗主勸人發願偈于下:‘持戒無信願,不得生淨土,唯得人天福,福盡受輪回。
’又‘發願持戒力,回向生樂國。
如是各行持,千中不失一。
’又《會疏》曰:‘回向願生者,如上諸善回向,則必作生因。
若不回向,則不作生因。
’皆顯回向發願之不可少也。
‘其人臨終,阿彌陀佛,化現其身,光明相好,具如真佛’。
《圓中鈔》曰:‘真佛者,彌陀之應身也,化身則從應身,又變化其身,而來接引。
’《會疏》曰:‘具如真佛者,如《觀經》中,上輩三人臨終時,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。
故知真佛,指上輩所見佛也。
餘例上可知。
’中輩之人,臨終得見化佛,亦決往生。
因佛諸身不一不異。
故随化佛,往生安樂,住不退轉。
但功德智慧,次于上輩者也。
又《觀經》中品三種往生者,皆未言發菩提心。
生極樂後,所證亦皆聲聞乘果。
如中品上生,花開即得阿羅漢果。
中品中生,七日花開,得須陀洹,經半劫後,成阿羅漢。
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後得須陀洹,但須過一小劫,方成阿羅漢。
皆是小乘聖果也。
善導大師謂中品上生,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。
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。
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。
上之經論,似與本經相違。
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,到已皆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。
又《往生論》曰:‘二乘種不生’。
蓋謂二乘種性之人,不能往生,此則契于本經而違于上之經論。
如上相違之處,《淨影疏》解之,甚為詳善。
疏曰:‘天親作往生偈,二乘種皆不得生。
《觀經》宣說小乘衆生,亦得往生。
其義雲何?釋言:言二乘種不得生者,就此國中,往去時說。
小乘衆生先雖習得,臨欲去時,要發大心,方得往生。
若用小心求生彼國,無得去理。
為是天親言,二乘種不得往生。
問雲:若言去用大心,何故至彼證入小果。
釋言:由其本習小乘多故。
本在此處,多學觀察苦、無常等。
至彼聞說苦、無常等,即便悟解。
故證小果。
以本垂終發大乘心,求生彼故。
在彼國中,得羅漢已,即便求大(回小向大)。
’(昙鸾道綽諸祖勝解,已引錄于前,茲不贅。
) 其下輩者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
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
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。
此人臨終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
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。
下輩生者,有三因緣:一、發菩提心,二、一向專念,三、至誠願生。
與中輩相較,隻是不能作諸功德。
又‘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’,即十念必生願中之‘至心信樂’。
‘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’。
即《觀經》之至誠心與回向發願心。
且三輩往生鹹雲:‘當發無上菩提之心’。
是故《淨影疏》曰:‘然此三輩,人位雖殊。
至欲往生,齊須發心求大菩提,專念彼佛,回向發願,方得往生。
’ ‘夢見彼佛’下有兩釋,其義稍異。
一、望西謂先是夢見,臨終時是眼見佛。
疏曰:‘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故。
《覺經》中說上輩雲:‘于其卧睡中,夢見無量清淨佛,及諸菩薩、阿羅漢。
其人壽命欲終時,無量清淨佛,則自與諸菩薩、阿羅漢,翻飛行迎之。
’中輩亦同夢見彼佛。
往生先兆,臨終來迎。
本願勝益,故俱應有。
若無佛迎,本願虛設。
然今文中,無來迎者。
且為分别,三輩差異。
謂上報佛,中是化佛,下夢佛故。
以實而言,夢見之後,可見佛迎。
故《觀經》說,化佛來迎。
惡人尚爾,況善人耶?’。
按上之論點有三:(一)彼佛有臨終接引之本願。
若于下輩,不來迎接,則有違本願故。
(二)《觀經》下品,俱是惡人,佛尚來迎。
今經下輩,俱是善士,焉能不迎。
(三)漢吳兩譯,上中二輩,俱先夢佛,然後臨終見佛,故今下輩,亦應如是。
是故本經謂夢見,言其前者。
《觀經》雲見佛,指其後者也。
此是一說。
二、另一說如《會疏》謂确是佛迎,但仿佛似夢。
疏曰:‘夢見彼佛者,如《觀經》下三品人。
命促刹那,獄火來現。
雖佛來迎,仿佛不明,猶如夢中故。
若不爾者,何至臨終,得安閑神遊乎?’蓋謂《觀經》所示下品之人,臨終之時,地獄衆火,一時俱至,衆苦交逼。
佛雖現前,但以神識不清,不甚明了。
依稀仿佛,若在夢中。
故雲夢見彼佛也。
若非有佛來迎者,焉能安閑有此十念,而随佛神遊極樂也。
兩疏所辨雖異,但謂下輩往生,亦有佛來迎是一。
殊途同歸。
故并引征,以證斯旨。
至于《觀經》下品三人,俱是惡人者。
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,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,下品中生,是破戒次罪凡夫人。
下品下生,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。
彼經下品皆是惡人,與本經相違者,何也。
望西疏曰:‘下輩之内,有多類故。
《觀經》說惡。
今說善人。
故《覺經》(即《漢譯》)雲:“(其三輩者......)當斷愛欲,無所貪慕。
慈心精進,不當嗔怒。
齋戒清淨。
如是清淨者,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。
”’蓋往生品類,萬别千殊。
三輩九品,隻是粗分。
故一下品中,已類别無數。
彼經明惡人,本經則指善士。
如《漢譯》下輩之人,确是修善者也。
又《觀經》下品往生,生前雖是惡人,花開後并是大乘。
下品上生,經七七日蓮花乃敷。
經十小劫,得入初地。
下品中生,經于六劫,蓮華乃敷。
聞說大乘甚深經典,應時即發無上道心。
下品下生,滿十二大劫,蓮花方開。
聞法歡喜,應時即發菩提之心。
嘉祥《觀經義疏》曰:‘上品修大乘因故,所以得大乘果。
中品修小乘因故,還得小乘果。
下品現在雖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。
但彼臨終時,遇善知識,為說大乘妙法。
以聞大乘故,得大乘果也。
’ 《阿彌陀經》謂執持名号,得生淨土之善男子、善女人,‘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
’正符本經三輩臨終見佛之說。
其它如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雲:‘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.......命欲終時,一心信樂,念不忘舍,阿彌陀佛将諸衆僧,住其人前,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。
’又《鼓音王經》雲:‘若有四衆,能正受持,彼佛名号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即與大衆,往此人所,令其得見。
’又《華嚴經》雲:‘如來有十種佛事。
一者,若有衆生,專心憶念,則現其前。
’是均為本經之良證。
夫如來者,本無去來。
雲何今言,佛現其前?蓮池、幽溪、蕅益三大師,深明其義,語皆精妙,契佛本懷。
恭錄于次。
蓮池《疏鈔》雲:‘古謂佛無去來。
雲何有佛,現在其前。
答:感應道交,不妨不來而來,無見而見。
故永明謂“知幻非實,則心佛兩忘。
不無幻相,則不壞心佛。
”又雲:“法身真佛,本無生滅。
從真起化,接引迷根。
”此乃如來本願功德,令彼有緣衆生,專心想念,能于自心見佛來迎。
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。
則佛身湛然常寂,衆生見有去來。
如鏡中形,非内非外。
如夢中事,不有不無。
又經雲:“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
”亦此意也。
是故水清則月自來,心淨則佛自現。
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。
’ 幽溪《圓中鈔》雲:‘凡是見佛,須論感應。
若平居參禅,或修空觀。
既宗掃蕩,佛亦不立。
苟有所見,悉為魔境。
或功用顯著,心佛自現。
亦須觀空,弗生著相。
今既念佛,求生極樂。
臨終見佛,此因妙感。
複由生佛本是一體,感應道交,法爾如是。
若不明此,妄論邪談,不唯自障,兼亦障人。
于此法門,大成罪過。
’ 蕅益《要解》雲:‘十萬億土,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。
以心性本無外故。
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,何難即生。
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,層次宛然,實無遠近。
一照俱了,見無先後。
“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
”亦如是;“其土有佛,号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
”亦如是;“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
是人終時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
”亦如是。
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。
’以上靈峰贊歎經文之言,亦複字字皆海印三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。
以上三釋,皆與禅淨諸祖一鼻孔通氣,正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。
蓋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。
因自他不二,故來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。
複因自他宛然,故于佛實不來,人亦不去之中,宛現臨終佛迎,往生極樂之事。
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但能仰信,獲益無量。
上三輩往生是一類。
下明一念淨心,十念一念往生之類。
或名‘一心三輩’。
‘一心三輩’見于北京淨蓮寺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之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判》。
法師乃我國(現代)華北三大高僧之一。
曾在濟南及北京專講本經,并作科判(于一九三九年【己卯年】印行)。
慈老所判‘一心三輩’,與會集本經之夏師,同一心眼,同一手筆。
發前人未發之精蘊,彰淨門久隐之妙谛。
禅淨不二之旨,于茲益顯。
若有衆生住大乘者,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。
乃至十念,願生其國。
聞甚深法,即生信解。
乃至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念于彼佛。
此人臨命終時,如在夢中,見阿彌陀佛,定生彼國,得不退轉無上菩提。
上章全是《唐譯》經文,魏唐兩譯,似為同一梵本。
但此段《唐譯》經文,系統分明,文富義深。
遠勝《魏譯》。
《魏譯》則分散于本品首尾兩處。
于上輩之前雲:‘諸有衆生,聞其名号,信心歡喜。
乃至一念至心回向,願生其國,即得往生。
’但複于下輩文中曰:‘其有至心,欲生彼國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
一向專念,乃至十念,念無量壽佛,願生其國。
若聞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
乃至一念,念于彼佛,以至誠心願生其國。
此人臨終,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
功德智慧,次如中輩者也。
’唐海東元曉師據《魏譯》,于《無量壽經宗要》論雲:‘下輩之内,說二種人。
二人之中,各有三句。
初人三者:一者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
是明正因。
二者,乃至十念,專念彼佛。
是助滿業。
三者,願生彼國。
此願前行和合為因,是明不定性人也。
第二人中,有三句者:一者,聞甚深法,歡喜信樂。
此句兼顯發心正因。
但為異前人,舉其深信耳。
二者,乃至一念念于彼佛。
是助滿業。
為顯前人無深信故,必須十念。
此人有深信故,未必具足十念(竊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《魏譯》。
若就本經,則一念得生者,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。
從一心中,念佛一聲,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,故臨終即得往生。
)三者,以至誠心,願生彼國。
此願前行和合為因。
此就菩薩種性人也。
(正是《唐譯》中“住大乘者”)’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:一者,發菩提心,十念聖号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不定性人。
二者,聞法深信,乃至一念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菩薩種性人。
元曉師實已明察《魏譯》下輩往生文中,品類不齊。
試問‘聞甚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
’如是殊勝智慧,應是何人境界?故元曉師名之為‘菩薩種性人’。
既是菩薩種性,複能生深信,起心念佛,‘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’,實不應限于下輩也。
又《報恩論》曰:‘謹按此段十念往生,專指住大乘者言之。
大乘如禅宗得破參,及讀一切大乘經典,得解悟者皆是。
其人不專修淨土。
如智者,永明之類。
’此論所見,更上層樓(惜以永明大師為例,稍欠穩妥。
因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。
)蓋經雲住大乘者,其心清淨,聞甚深法,即生信解。
如是智慧猛利,信願堅固之人。
唯智者、永明、中峰諸大老,方所堪能。
既同智者、永明、中峰諸大祖師,又焉能位列下輩。
是故夏師會本,于三輩往生人後,專引《唐譯》,另成一段。
以表常言之三輩往生外,另有一格。
即慈舟法師判為一心三輩者也。
此一心三輩,乃别有大人作略,超越常格,而得往生者。
此之作略,即一心也。
本品中,‘一念淨心’,即前《十方佛贊品》中之‘一念淨信’也。
前雲‘乃至能發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至心回向,願生彼國,随願皆生。
’今雲‘乃至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,念于彼佛。
......定生彼國。
’前後呼應,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。
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。
夏師之會集,慈老之科判,均契諸佛本懷,深顯禅淨不二,實大有功于聖教。
一心與一念,文異而實同。
《教行信證》曰:‘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。
故曰一念。
是名一心。
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。
’謂信心無二之心,即是一心,亦即是一念。
并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,則往生者必将登實報莊嚴土,而成地上之大士。
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于此可見。
又《信心銘》曰:‘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
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
’亦表不二之信心,即不可思議之一心。
是故‘一念淨信’,‘随願皆生’也。
又《圓中鈔》曰:‘持名一心不亂者,因也。
得一念者,約行成而為言也。
此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。
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,往生淨土必矣。
蓋言,持名心
(謂諸鬼神以花之色香,同于糞便,故嫌之。
)《陀羅尼集經》曰:“若四部衆,以衆花散阿彌陀佛,發願誦咒者,得十種功德。
何者為十:一者,自發善心。
二者,令他發善心。
三者,諸天歡喜。
四者,自身端正,六根具足,無有損壞。
五者,死生寶池(指死後生于寶池中)六者,生生世世生于中國及貴姓中。
生值佛聞法,不生邊地及下姓中。
七者,成轉輪王,王四天下。
八者,生生世世常得男身。
九者,得生彌陀佛國,七寶花上結跏趺坐,成阿鞞跋緻。
十者,成阿耨菩提。
坐于七寶師子座上,放大光明。
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。
”’‘燒香’,燒香以為供養。
《往生要集》曰:‘随力辦于華香供具。
’《會疏》曰:‘若人燒美香,魔倫趣他方。
佛神歡喜守。
修善必成就。
如那幹诃羅國大王,遙向佛生國焚香作禮。
香煙直至佛精舍,如白琉璃雲,繞佛七重,化作金台。
具如《觀佛經》說。
’又《大日經疏》曰:‘燒香是遍至法界義。
如天樹王開敷時,香氣逆氣順風,自然流布。
菩提香亦爾。
随一一功德,即為慧火所燒,解脫風所吹。
随悲願力自在而轉,普薰一切,故曰燒香。
’後疏兼論燒香之事理,旨趣更深。
第七、‘以此回向,願生彼國’。
回向發願之緊要,已于上輩往生文中,略作注釋。
茲簡錄慈照宗主勸人發願偈于下:‘持戒無信願,不得生淨土,唯得人天福,福盡受輪回。
’又‘發願持戒力,回向生樂國。
如是各行持,千中不失一。
’又《會疏》曰:‘回向願生者,如上諸善回向,則必作生因。
若不回向,則不作生因。
’皆顯回向發願之不可少也。
‘其人臨終,阿彌陀佛,化現其身,光明相好,具如真佛’。
《圓中鈔》曰:‘真佛者,彌陀之應身也,化身則從應身,又變化其身,而來接引。
’《會疏》曰:‘具如真佛者,如《觀經》中,上輩三人臨終時,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。
故知真佛,指上輩所見佛也。
餘例上可知。
’中輩之人,臨終得見化佛,亦決往生。
因佛諸身不一不異。
故随化佛,往生安樂,住不退轉。
但功德智慧,次于上輩者也。
又《觀經》中品三種往生者,皆未言發菩提心。
生極樂後,所證亦皆聲聞乘果。
如中品上生,花開即得阿羅漢果。
中品中生,七日花開,得須陀洹,經半劫後,成阿羅漢。
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後得須陀洹,但須過一小劫,方成阿羅漢。
皆是小乘聖果也。
善導大師謂中品上生,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。
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。
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。
上之經論,似與本經相違。
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,到已皆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。
又《往生論》曰:‘二乘種不生’。
蓋謂二乘種性之人,不能往生,此則契于本經而違于上之經論。
如上相違之處,《淨影疏》解之,甚為詳善。
疏曰:‘天親作往生偈,二乘種皆不得生。
《觀經》宣說小乘衆生,亦得往生。
其義雲何?釋言:言二乘種不得生者,就此國中,往去時說。
小乘衆生先雖習得,臨欲去時,要發大心,方得往生。
若用小心求生彼國,無得去理。
為是天親言,二乘種不得往生。
問雲:若言去用大心,何故至彼證入小果。
釋言:由其本習小乘多故。
本在此處,多學觀察苦、無常等。
至彼聞說苦、無常等,即便悟解。
故證小果。
以本垂終發大乘心,求生彼故。
在彼國中,得羅漢已,即便求大(回小向大)。
’(昙鸾道綽諸祖勝解,已引錄于前,茲不贅。
) 其下輩者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
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
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。
此人臨終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
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。
下輩生者,有三因緣:一、發菩提心,二、一向專念,三、至誠願生。
與中輩相較,隻是不能作諸功德。
又‘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’,即十念必生願中之‘至心信樂’。
‘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’。
即《觀經》之至誠心與回向發願心。
且三輩往生鹹雲:‘當發無上菩提之心’。
是故《淨影疏》曰:‘然此三輩,人位雖殊。
至欲往生,齊須發心求大菩提,專念彼佛,回向發願,方得往生。
’ ‘夢見彼佛’下有兩釋,其義稍異。
一、望西謂先是夢見,臨終時是眼見佛。
疏曰:‘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故。
《覺經》中說上輩雲:‘于其卧睡中,夢見無量清淨佛,及諸菩薩、阿羅漢。
其人壽命欲終時,無量清淨佛,則自與諸菩薩、阿羅漢,翻飛行迎之。
’中輩亦同夢見彼佛。
往生先兆,臨終來迎。
本願勝益,故俱應有。
若無佛迎,本願虛設。
然今文中,無來迎者。
且為分别,三輩差異。
謂上報佛,中是化佛,下夢佛故。
以實而言,夢見之後,可見佛迎。
故《觀經》說,化佛來迎。
惡人尚爾,況善人耶?’。
按上之論點有三:(一)彼佛有臨終接引之本願。
若于下輩,不來迎接,則有違本願故。
(二)《觀經》下品,俱是惡人,佛尚來迎。
今經下輩,俱是善士,焉能不迎。
(三)漢吳兩譯,上中二輩,俱先夢佛,然後臨終見佛,故今下輩,亦應如是。
是故本經謂夢見,言其前者。
《觀經》雲見佛,指其後者也。
此是一說。
二、另一說如《會疏》謂确是佛迎,但仿佛似夢。
疏曰:‘夢見彼佛者,如《觀經》下三品人。
命促刹那,獄火來現。
雖佛來迎,仿佛不明,猶如夢中故。
若不爾者,何至臨終,得安閑神遊乎?’蓋謂《觀經》所示下品之人,臨終之時,地獄衆火,一時俱至,衆苦交逼。
佛雖現前,但以神識不清,不甚明了。
依稀仿佛,若在夢中。
故雲夢見彼佛也。
若非有佛來迎者,焉能安閑有此十念,而随佛神遊極樂也。
兩疏所辨雖異,但謂下輩往生,亦有佛來迎是一。
殊途同歸。
故并引征,以證斯旨。
至于《觀經》下品三人,俱是惡人者。
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,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,下品中生,是破戒次罪凡夫人。
下品下生,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。
彼經下品皆是惡人,與本經相違者,何也。
望西疏曰:‘下輩之内,有多類故。
《觀經》說惡。
今說善人。
故《覺經》(即《漢譯》)雲:“(其三輩者......)當斷愛欲,無所貪慕。
慈心精進,不當嗔怒。
齋戒清淨。
如是清淨者,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。
”’蓋往生品類,萬别千殊。
三輩九品,隻是粗分。
故一下品中,已類别無數。
彼經明惡人,本經則指善士。
如《漢譯》下輩之人,确是修善者也。
又《觀經》下品往生,生前雖是惡人,花開後并是大乘。
下品上生,經七七日蓮花乃敷。
經十小劫,得入初地。
下品中生,經于六劫,蓮華乃敷。
聞說大乘甚深經典,應時即發無上道心。
下品下生,滿十二大劫,蓮花方開。
聞法歡喜,應時即發菩提之心。
嘉祥《觀經義疏》曰:‘上品修大乘因故,所以得大乘果。
中品修小乘因故,還得小乘果。
下品現在雖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。
但彼臨終時,遇善知識,為說大乘妙法。
以聞大乘故,得大乘果也。
’ 《阿彌陀經》謂執持名号,得生淨土之善男子、善女人,‘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
’正符本經三輩臨終見佛之說。
其它如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雲:‘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.......命欲終時,一心信樂,念不忘舍,阿彌陀佛将諸衆僧,住其人前,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。
’又《鼓音王經》雲:‘若有四衆,能正受持,彼佛名号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即與大衆,往此人所,令其得見。
’又《華嚴經》雲:‘如來有十種佛事。
一者,若有衆生,專心憶念,則現其前。
’是均為本經之良證。
夫如來者,本無去來。
雲何今言,佛現其前?蓮池、幽溪、蕅益三大師,深明其義,語皆精妙,契佛本懷。
恭錄于次。
蓮池《疏鈔》雲:‘古謂佛無去來。
雲何有佛,現在其前。
答:感應道交,不妨不來而來,無見而見。
故永明謂“知幻非實,則心佛兩忘。
不無幻相,則不壞心佛。
”又雲:“法身真佛,本無生滅。
從真起化,接引迷根。
”此乃如來本願功德,令彼有緣衆生,專心想念,能于自心見佛來迎。
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。
則佛身湛然常寂,衆生見有去來。
如鏡中形,非内非外。
如夢中事,不有不無。
又經雲:“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
”亦此意也。
是故水清則月自來,心淨則佛自現。
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。
’ 幽溪《圓中鈔》雲:‘凡是見佛,須論感應。
若平居參禅,或修空觀。
既宗掃蕩,佛亦不立。
苟有所見,悉為魔境。
或功用顯著,心佛自現。
亦須觀空,弗生著相。
今既念佛,求生極樂。
臨終見佛,此因妙感。
複由生佛本是一體,感應道交,法爾如是。
若不明此,妄論邪談,不唯自障,兼亦障人。
于此法門,大成罪過。
’ 蕅益《要解》雲:‘十萬億土,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。
以心性本無外故。
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,何難即生。
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,層次宛然,實無遠近。
一照俱了,見無先後。
“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
”亦如是;“其土有佛,号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
”亦如是;“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
是人終時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
”亦如是。
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。
’以上靈峰贊歎經文之言,亦複字字皆海印三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。
以上三釋,皆與禅淨諸祖一鼻孔通氣,正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。
蓋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。
因自他不二,故來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。
複因自他宛然,故于佛實不來,人亦不去之中,宛現臨終佛迎,往生極樂之事。
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但能仰信,獲益無量。
上三輩往生是一類。
下明一念淨心,十念一念往生之類。
或名‘一心三輩’。
‘一心三輩’見于北京淨蓮寺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之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判》。
法師乃我國(現代)華北三大高僧之一。
曾在濟南及北京專講本經,并作科判(于一九三九年【己卯年】印行)。
慈老所判‘一心三輩’,與會集本經之夏師,同一心眼,同一手筆。
發前人未發之精蘊,彰淨門久隐之妙谛。
禅淨不二之旨,于茲益顯。
若有衆生住大乘者,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。
乃至十念,願生其國。
聞甚深法,即生信解。
乃至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念于彼佛。
此人臨命終時,如在夢中,見阿彌陀佛,定生彼國,得不退轉無上菩提。
上章全是《唐譯》經文,魏唐兩譯,似為同一梵本。
但此段《唐譯》經文,系統分明,文富義深。
遠勝《魏譯》。
《魏譯》則分散于本品首尾兩處。
于上輩之前雲:‘諸有衆生,聞其名号,信心歡喜。
乃至一念至心回向,願生其國,即得往生。
’但複于下輩文中曰:‘其有至心,欲生彼國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
一向專念,乃至十念,念無量壽佛,願生其國。
若聞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
乃至一念,念于彼佛,以至誠心願生其國。
此人臨終,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
功德智慧,次如中輩者也。
’唐海東元曉師據《魏譯》,于《無量壽經宗要》論雲:‘下輩之内,說二種人。
二人之中,各有三句。
初人三者:一者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
是明正因。
二者,乃至十念,專念彼佛。
是助滿業。
三者,願生彼國。
此願前行和合為因,是明不定性人也。
第二人中,有三句者:一者,聞甚深法,歡喜信樂。
此句兼顯發心正因。
但為異前人,舉其深信耳。
二者,乃至一念念于彼佛。
是助滿業。
為顯前人無深信故,必須十念。
此人有深信故,未必具足十念(竊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《魏譯》。
若就本經,則一念得生者,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。
從一心中,念佛一聲,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,故臨終即得往生。
)三者,以至誠心,願生彼國。
此願前行和合為因。
此就菩薩種性人也。
(正是《唐譯》中“住大乘者”)’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:一者,發菩提心,十念聖号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不定性人。
二者,聞法深信,乃至一念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菩薩種性人。
元曉師實已明察《魏譯》下輩往生文中,品類不齊。
試問‘聞甚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
’如是殊勝智慧,應是何人境界?故元曉師名之為‘菩薩種性人’。
既是菩薩種性,複能生深信,起心念佛,‘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’,實不應限于下輩也。
又《報恩論》曰:‘謹按此段十念往生,專指住大乘者言之。
大乘如禅宗得破參,及讀一切大乘經典,得解悟者皆是。
其人不專修淨土。
如智者,永明之類。
’此論所見,更上層樓(惜以永明大師為例,稍欠穩妥。
因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。
)蓋經雲住大乘者,其心清淨,聞甚深法,即生信解。
如是智慧猛利,信願堅固之人。
唯智者、永明、中峰諸大老,方所堪能。
既同智者、永明、中峰諸大祖師,又焉能位列下輩。
是故夏師會本,于三輩往生人後,專引《唐譯》,另成一段。
以表常言之三輩往生外,另有一格。
即慈舟法師判為一心三輩者也。
此一心三輩,乃别有大人作略,超越常格,而得往生者。
此之作略,即一心也。
本品中,‘一念淨心’,即前《十方佛贊品》中之‘一念淨信’也。
前雲‘乃至能發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至心回向,願生彼國,随願皆生。
’今雲‘乃至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,念于彼佛。
......定生彼國。
’前後呼應,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。
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。
夏師之會集,慈老之科判,均契諸佛本懷,深顯禅淨不二,實大有功于聖教。
一心與一念,文異而實同。
《教行信證》曰:‘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。
故曰一念。
是名一心。
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。
’謂信心無二之心,即是一心,亦即是一念。
并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,則往生者必将登實報莊嚴土,而成地上之大士。
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于此可見。
又《信心銘》曰:‘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
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
’亦表不二之信心,即不可思議之一心。
是故‘一念淨信’,‘随願皆生’也。
又《圓中鈔》曰:‘持名一心不亂者,因也。
得一念者,約行成而為言也。
此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。
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,往生淨土必矣。
蓋言,持名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