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輩往生第二十四

關燈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:十方世界諸天人民,其有至心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。

     前品十方佛贊,乃‘諸佛稱歎願’之成就。

    蓋欲十方衆生,聞名發心,憶念受持,而随願得生也。

    今品則論往生者因行之類次。

    蓋以凡夫聞名後,信願有深淺,發心有大小,持誦有多少,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。

    衆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别,福德因緣亦複各有殊異。

    人人自别,各各不同。

    故知十方衆生往生者無量,其品類亦無有量。

    世尊乃于無量不同之中,粗标大類,于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,是為至略者也。

    三輩各有三,則為九,是則《觀經》中之九品也。

    九品各含九,則為八十一。

    如是輾轉推演,實是無量。

    今于無量輩中,總括為三輩。

    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,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,莫不由于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’。

    蓋此正本經之綱宗,往生極樂之關鍵。

     三輩往生,乃我侪凡夫得生淨土之類别。

    其願行功德,是我輩企求往生者之軌範。

    若真志求往生,則當依之,猶如明鑒,時時對照,思欲類及。

    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,是與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。

    唯此獨易,故稱易行。

    若論其實,如本品所明,則知往生,亦非易事。

    倘不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一向專念,而欲往生,無有是處。

    敬祈當世行人,慎莫初聞淨宗易行,便生輕慢。

    信心虛浮,志願弛緩。

    口談淨業,心戀塵緣。

    如是求生,當待驢年。

     又本經三輩與《觀經》九品,是否相配,古說不一。

    論為同者,有昙鸾諸師。

    昙鸾師《略論》雲:‘生安樂土者,《無量壽經》中唯有三輩上、中、下。

    《無量壽觀經》中,一品分為上中下。

    三三而九,合為九品。

    ’又《淨影疏》曰:‘十方世界,諸人民,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。

    總以标舉,如《觀經》中,粗分為三,細分為九。

    ’又嘉祥《觀經疏》雲:‘《無量壽經》但明三輩。

    此(指《觀經》)中開三輩為九輩。

    三輩者,謂上中下也。

    九輩者,于上品有三,中下亦三,故成九輩也。

    ’又憬興曰:‘今即合彼(《觀經》)九品,為此(本經)三輩,故其義無異。

    ’又蓮池曰:‘三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。

    ’又天台《觀經疏》謂‘此經(《觀經》)九品,為令識位高下,即大本三輩也。

    ’ 至于主張兩經相異者,則靈芝、孤山等諸師。

    靈芝師謂三輩止對《觀經》之上品,不攝餘六品,因《觀經》之中品及下品,皆未發菩提心也。

    孤山稍廣,謂此之三輩隻攝彼之上品與中品,不攝下三品,因本經中三輩往生者,皆是善人,而彼《觀經》中之下三品,皆是惡人,臨終忏悔,念佛得生也。

    是故諸師皆謂兩經不能相配也。

     蓮池大師于《疏鈔》中,會通上之異說。

    《疏鈔》曰:‘《草庵輔正解》曰:“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,乃約位次相同,不約因行而言。

    則孤山、靈芝,皆不違天台。

    所以然者,以天台但約位次,則輩品正同。

    二師唯約行因,則止齊中上。

    各有所據,取義不同,故不違也。

    ”克實而論,則煩惱不異菩提,始惡何妨終善。

    惡人即已成善,豈不賢聖同科。

    三輩九品,正相配合。

    又何疑焉。

    ’上之會通,甚契法要。

    蓋天台等主張兩經相配者,乃著眼于往生後之階位,而未論及其因地之行持。

    靈芝諸師指為異者,乃專就因地行持,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。

    則《觀經》之下三品,不能齊于本經之下輩矣。

    蓮師末後曰:‘始惡不妨終善’,深契聖心。

    惡人臨終如能忏悔發心,至心念佛,則惡人已成善人。

    故亦蒙佛攝受,随願往生。

    故蓮池大師曰:‘豈不賢聖同科’,同登極樂也。

    由上可見,此經三輩,彼經九品,實相配合,不容或疑也。

    又《報恩論》曰:‘此經上輩當(當者,配合之義)出家。

    中下二輩當(同上)在家。

    乃從其多數,粗舉大凡。

    故雲“凡有三輩”。

    《觀經》就此大凡,略開為九。

    而又極其優降,以括無量行因之不齊。

    ’此論極好。

    《觀經》中,上上品往生者,彈指往生,見佛聞法,即悟無生法忍。

    須臾曆事諸佛。

    次第受記。

    還至本國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。

    是乃三輩中極優者也。

    下下品乃五逆十惡,地獄相現,臨終忏悔,十念往生者,乃下輩中最下者也。

    《觀經》明其最優,兼指最下,故謂‘極其優降’。

    二經乍看似異,而實旨正同也。

     次分述三輩。

    首明上輩。

     其上輩者,舍家棄欲而作沙門。

    發菩提心。

   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

    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。

    此等衆生,臨壽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

    經須臾間,即随彼佛往生其國。

    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。

    智慧勇猛,神通自在。

    是故阿難: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者,應發無上菩提之心。

    複當專念極樂國土。

    積集善根,應持回向。

    由此見佛,生彼國中,得不退轉,乃至無上菩提。

     經中上輩往生是否凡夫有分,乃淨宗一大問題。

    古德有謂是乃菩薩之行。

    (如謂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,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,餘可例推。

    中品中生及以下,才是凡夫所能達。

    )若如是者,則彌陀大願之無上,西方蓮國之獨妙,持名法門之易行,往生妙法之殊勝,皆成戲論。

    直使不可思議之淨宗妙法,亦複成為可思議之法矣。

    故此實為淨宗之關鍵,前于本解(貳)概要中,雖略論一二,未盡其旨,試更詳之。

     古說之非,幸得唐善導大師,廣引經論,力破舊說。

    大師于所著《四帖疏》中論雲:‘又看此《觀經》定善,及三輩上下文意,總是佛去世後,五濁凡夫。

    但以遇緣有異,緻令九品差别。

    何者。

    上品三人,是遇大凡夫。

    中品三人,是遇小凡夫。

    下品三人,是遇惡凡夫。

    以惡業故,臨終藉善,乘佛願力,乃得往生。

    到彼華開,方始發心。

    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。

    (古師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)若作此見,自失誤他,為害茲甚。

    ’疏中複引《觀經》十則,以證其說。

    茲不具錄。

    大師直示,極樂九品蓮台,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。

    唯因世間遇緣有大乘小乘之差異,故往生後有上輩中輩之不同。

    淨宗乃最極圓頓之教,大根大器之凡夫,若能信受,圓解圓修,則與常人日劫相倍。

    (圓人修一日,等于常人修一劫。

    )故能一生功圓,迳登上品也。

     現就本經,兼采餘論,以明三輩往生,實為凡夫,兼及聖人。

    經中《必成正覺品》偈曰:‘令彼諸群生,長夜無憂惱,出生衆善根,成就菩提果。

    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。

    衆生聞此号,俱來我刹中。

    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。

    ’首四句明大願之由,乃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衆生,離諸憂悲苦惱,出生善根,成就菩提。

    故知所欲普濟者,實為長夜憂惱,待生善根之具縛凡夫也。

    繼四句偈,明普濟之法。

    衆生聞名,來生我刹。

    此諸衆生,亦即長夜憂惱中之群生。

    是故善導師曰:三輩九品,總是為‘佛去世後,五濁凡夫’也。

    末二句‘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’。

    可見憂惱凡夫,一登彼土,悉皆身真金色,妙相如佛,圓滿具足。

    下更雲:‘亦以大悲心,利益諸群品。

    離欲深正念,淨慧修梵行。

    ’是表諸往生者,華開見佛,身心頓淨。

    智慧猛利,大悲無量,自覺覺他,成就菩提。

    是皆阿彌陀佛,威神力故,本願力故,滿足願故,明了、堅固、究竟願故。

    故能令長夜憂惱之凡夫,智慧清淨,身心如佛。

    由是可見此土大心凡夫,蒙佛加被,上輩往生,得無生忍,又何足異。

    法藏比丘以偈頌願,首句即是‘我建超世志’。

    此正超世之處。

    安得守十方之常規,以論極樂之品位耶? 又《無量壽經鈔》曰:‘憬興明許三輩九品,凡夫往生。

    故彼釋雲:“一、凡小往生。

    二、大聖往生。

    ”言凡小者,指三輩。

    ’又《遊心安樂道》曰:‘又四十八願,初先為一切凡夫。

    後兼為三乘聖人。

    故知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也。

    ’更據本品開口便道曰:‘十方世界諸天人民,其有至心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。

    ’經中三輩,隻是十方之諸天人民,未言菩薩聲聞。

    故知三輩所指,首在凡夫。

    但經中亦兼為聖人,如《菩薩往生品》中,十方世界諸菩薩衆,‘當往生者,但說其名,窮劫不盡’。

     ‘舍家棄欲,而作沙門’。

    ‘舍家’者,出家也。

    ‘棄欲’,離欲也。

    ‘而作沙門’者,為僧也。

    《毗婆沙論》雲:‘家是煩惱因緣。

    夫出家者,為滅垢累,故宜遠離也。

    ’又玄恽師雲:‘出家造惡極難,如陸地行船。

    在家起過即易,如海中泛舟。

    又出家修道易為,如海中泛舟。

    在家修福甚難,如陸地行船。

    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。

    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。

    今身心俱出家。

    故雲“舍家棄欲”。

    ’又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雲:‘一切衆生由愛渴故,因有幻身。

    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。

    舍家棄欲,愛渴淨故,國土亦淨。

    《大般若經》雲:“菩薩摩诃薩,志性好遊諸佛國土,應遠離居家。

    ”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,以遠離不淨故。

    ’ 唐海東元曉師于《遊心安樂道》曰:‘無量壽經,說三輩因。

    上輩之中說有五句。

    一者舍家離欲而作沙門。

    此顯發起正因方便。

    二者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

    三者專念彼佛,是明修觀。

    四者作諸功德,是明起行。

    此觀及行為助滿業。

    (元曉師以念佛為助業,此說未穩,前已于明宗章辯之,茲不贅。

    )五者願生彼國,此一是願,前四是行。

    行願和合,乃得生故。

    ’ 上《起信論》以出家為淨土正因。

    元曉師以出家為顯發正因之方便。

    兩說稍異,而後說較穩。

    若兼究《觀經》,則上三品未言出家,中品上生言‘修行諸戒’。

    中品中生,言‘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。

    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’。

    該經九品中唯此二品,确指出家。

    但本經反之。

    上輩言出家,中輩則謂‘不能行作沙門’。

    蓋以衆生機緣無量差異,因地修行萬别千殊,人人有異,各各不同。

    概括而粗分輩品,略顯位次。

    竊思應病與藥,随機說法,故未可拘于一格,死于句下。

    竊計無量壽會上,阿難當機,并有大比丘萬二千人,比丘尼五百人。

    如是出家大德,皆應上輩往生。

    且以本經乃淨土第一經,所示乃正宗典範,出家修行得上輩生,乃合常情。

    佛故契此因緣,而說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,而作沙門也。

    至于《觀經》,則大異于是,當機者實為韋提希夫人。

    阿難、目連侍佛左右,釋梵諸天,虛空雨花。

    會中唯阿難、目連為大權示現之比丘,餘無出家之衆。

    于此會上當機聞法并上輩往生者,主要是韋提希夫人等在家人。

    故佛應其機緣,于上品生中,皆未言出家也。

    又《觀經》曰:‘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,得見佛身及二菩薩,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,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

    五百侍女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
    願生彼國。

    世尊悉記,皆當往生。

    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。

    無量諸天,發無上道心。

    ’可見《觀經》會上,當機之衆純是大乘根器,又皆是在家發心。

    如是諸人,定可上輩往生。

    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于現世,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。

    韋提希乃在家婦女,現生得忍,上品往生。

    足證上輩生者,不限于出家之衆。

    複顯淨宗妙法破盡規格,至極圓頓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 又《報恩論》中曰:‘劉遺民三度見佛,衣覆手摩,自當上品。

    非出家也。

    而凡蓮宗諸祖,及維摩、賢護等,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,可例知矣。

    ’晉代劉遺民,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。

    往生在遠公前。

    遠公臨終,方從定起。

    見阿彌陀佛,身滿虛空。

    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。

    觀音勢至,左右侍立。

    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音。

    佛告遠曰:‘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。

    汝後七日,當生我國。

    ’又見社中先化者,佛陀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等,皆在側。

    前揖曰:‘師早發心,何來之晚。

    ’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,逝後随佛來迎遠公。

    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也。

    《華嚴》中,善财參五十三善知識。

    在家人實居多數。

    密宗中噶居派祖師為居士,因祖師是白衣,故俗稱白教。

    維摩居士乃金粟如來示現。

    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,為本經菩薩衆中上首,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,而生分别。

    本經謂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。

    《觀經》上品不言出家。

    韋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,得上品生。

    五百侍女亦上品生。

    兩經并不相違。

    蓋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。

    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為主食,北方則以面粉為主食。

    米麥雖異,但其能作為主食則一也。

    是故上品往生,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。

    次如《觀經》中上品,中中品是出家人,《無量壽經》則謂在家人亦可也。

    兩經合參易明真實之義。

    是故應善體聖心,切莫死執文句。

    ‘舍家棄欲’,應著重于心出家,則此兩經,并無二旨。

     ‘發菩提心。

   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’。

    此為全經之綱宗。

    已詳論于明宗章矣。

    《彌陀要解》以‘信願持名’為《小本》之宗,本注則以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為宗。

    其旨同也。

    信願即《觀經》中之三心。

    一者至誠心。

    二者深心。

    三者回向發願心。

    據《四帖疏》意,一、至誠心者,真實心也。

    二、深心者,深信心也。

    深信有二:一者,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。

    曠劫以來,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。

    二者,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衆生,無疑無慮。

    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。

    三、回向發願心者,從真實深信心中,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,願生彼國也。

    由上可見《要解》所謂之信願,即《觀經》之三心。

    《觀經》之三心,即本經中菩提心。

    故知今經之‘發菩提心’,即《彌陀要解》之信願。

    又‘一向專念’即持名也。

    由于阿彌陀經大小二本,原是一經。

    是以兩者之宗,實應一旨也。

     ‘發菩提心’已詳述于明宗章中,茲不多贅。

    謹再從《安樂集》中論菩提心部份錄取數則,以便參會。

    《安樂集》一度佚失,乃道綽大師所撰。

    所論甚為精要。

    下節錄原文,并稍注釋,淺申其意。

     道綽大師于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。

    第一,顯菩提心之功用。

    《安樂集》雲:‘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。

    《大經》雲:凡欲往生淨土,要須發菩提心為源。

    雲何?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

    若欲發心作佛者,此心廣大,周遍法界。

    此心究竟,等若虛空。

    此心長遠,盡未來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