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輩往生第二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。
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。
若能一發此心,傾無始生死有淪。
所有功德回向菩提,皆能遠詣佛果,無有失滅。
’ 茲粗釋雲:首引《大經》,以明功用。
《大經》者,《無量壽經》,淨影、道綽、善導諸家稱之為大經,天台稱之為大本。
此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。
‘源’者,本也。
故知,若不發此心,縱然勤修,亦似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
終不能往生也。
‘雲何’以下,申明其義。
蓋菩提者,覺也。
無上覺即佛也。
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。
‘發心作佛’即發起‘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’之心。
蓋能發如是心者,本來是佛。
此‘作佛’之‘心’,即本來是佛之心。
故下複雲。
此心‘廣大’,豎窮三際,橫遍十虛也。
‘究竟’。
究極真際,窮盡法源也。
‘長遠’。
明寂真常,永離生滅也。
‘普備’,具足一切,無欠無餘也。
如是之心,功德不可思議。
若能一發此心,便能傾盡無始以來生死與諸有沉淪。
更以功德回向菩提,定能上證佛果。
所有功德,決不唐捐,無有損失與消滅。
道綽大師此語,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,超出情見,微妙難思。
茲引密宗《菩提心論》以為佐證。
論曰:‘此菩提心,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。
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。
若歸本,則是密嚴國土。
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
’菩提心之功用,焉可思議。
‘第二,出菩提名體者。
然菩提有三種:一者,法身菩提。
二者,報身菩提。
三者,化身菩提也。
言法身菩提者,所謂真如、實相、第一義空。
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。
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,名為法身。
佛體道本,名曰菩提。
言報身菩提者,備修萬行,能感報佛之果。
以果酬因,名曰報身。
圓通無礙,名曰菩提。
言化身菩提者,謂從報起用,能趣萬機,名為化身。
益物圓通,名曰菩提。
’ 釋曰:第二明菩提之名與體,分就法報化三身而論。
法身菩提,即是真如、實相與第一義空。
‘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’。
此即禅宗六祖于聞‘無住生心’,豁然大悟時,所雲‘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’也。
又‘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’,即‘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’。
因本自具足,故不假修成也。
五祖聞之,便授衣缽,立為第六代祖。
并雲:‘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
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
’惠能大師當時尚未剃度,隻是廟中一苦工。
一發此心,頓登祖位。
正可為《菩提心論》中‘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....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
’之事證。
菩提心,迥出凡情,功用難思。
如是心性,名為法身。
是佛道之本體,名為菩提。
下明報身。
法身本具,乃性德也。
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
故備修萬行,功德莊嚴,得報身佛果。
報身圓明具德,通達無礙。
故曰‘圓通無礙’,名為報身菩提。
從報身流現化身。
随機化現,妙用無窮。
故曰‘益物圓通’,名為化身菩提。
‘第三,顯發心有異者,今謂行者,修因發心具其三種:一者,要須識達有無。
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。
二者,緣修萬行,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。
三者,大慈悲為本。
恒拟運度為懷。
此之三因,能與大菩提相應,故名發菩提心。
又據《淨土論》(即《往生論》)雲:今發菩提心者,即是願作佛心;願作佛心者,即是度衆生心;度衆生心者,即攝取衆生,生有佛國土心。
今即願生淨土,故先須發菩提心也。
’ 釋曰:發心有異者,謂有兩類。
初者,行者于因地中,具發以下之三種心。
一者,須識有無,與了達從本以來,自性清淨。
自性本淨,已見前注,茲不贅。
至于‘識達有無’,實為悟心之玄關。
‘無’者,即《心經》中,從無眼耳,乃至無智亦無得,一連串之無字也。
又即《大涅槃經》雲:‘如是逆順入超禅已,複告大衆:我以佛眼,遍觀三界一切諸法,無明本際,性本解脫。
于十方求,了不能得。
推本無故,所因枝葉,皆悉解脫。
無明解脫故,乃至老死,皆得解脫。
以是因緣,我今安住常寂滅光,名大涅槃。
’此乃世尊最後慈悲微切之垂示,亦即永明大師願于無量劫,剝皮為紙,折骨為筆,用血為墨以書此文,用報慈恩者也。
無明本無,枝葉何有,達妄本空,真性自顯。
此即知無之要義也。
至于‘知有’者,宗門常曰:‘必須知有始得。
’又傅大士《心王銘》曰:‘水中鹽味,色裡膠清,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
心王亦爾,身内居停。
面門出入,應物随情。
自在無礙,所作皆成。
’銘中以譬喻,明當人各各自有心王。
決定是有,應物随情,發揮妙用,但不見其形。
又《涅槃經》雲:‘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。
’知有者,即是知有此佛性。
《心燈錄》雲:‘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
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
’上釋知無與知有,以明‘識達有無’。
又‘識達’,謂識心達本。
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,此正相當于《大乘起信論》中之直心。
直心者,正念真如法也。
二者,‘緣修萬行’相當于該論之深心,樂修一切諸善行故。
三者,‘大慈悲為本’,相當于彼之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是以此之三種發心,正《起信論》之三心。
‘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’。
故知發如是之心,即是發大菩提心也。
次者引《淨土論》,謂菩提心,即願成佛度生,攝取衆生往生淨土之心。
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于發起。
實亦不然。
蓋以淨土往生法門,實為難信之法,信心未生,何能發心。
如《阿彌陀經》雲:十方諸佛,稱贊本師,于五濁世,‘為諸衆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’。
又本經《獨留此經品》曰:‘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。
’是明能信淨土,實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。
于此難信能信,斯即大智。
順此信心,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,即是發菩提心也。
但能真實信受,自然能發如上之心。
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。
如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
’是以念佛之人,必宜早生信願,是即發菩提心也。
‘第四,問答解釋者。
問曰:若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諸法無行經》雲:“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。
是人遠菩提,猶如天與地。
”’釋曰:有人根據《諸法無行經》中所雲,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可得。
此求者乃遠離于菩提,如天與地之相隔遠。
既然如此,今何雲,修萬行,能得菩提之果,而成佛耶?以下作答。
菩提正體,理求無相。
今作相求,不當理實。
故名人遠也。
是故經言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也。
’釋曰:菩提真正之本體,契理,則無一切相。
理者,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。
行人若作相以求,意存菩提之果,與求菩提之法,此均是法執,即是作相。
自離于理體之實際,故雲‘不當理實’。
此人則遠離于菩提也。
‘今者雖知修行往求,了了識知理體無求,仍不壞假名,是故備修萬行,故能感也。
是故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被縛。
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被縛。
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解脫。
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解脫。
”龍樹菩薩釋曰:“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。
離四句者為解。
”今祈(求也)菩提。
但能如此修行,即是不行而行,不行而行者,不違二谛大道理也。
’釋曰:不行而行,即無求而求。
雖知理體無求,菩提無得,仍備修萬行,以感菩提,妙契中道,故能相感而相契也。
次者,《安樂集》依《淨土論》指出,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:‘一者,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
二者,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
三者,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衆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
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。
’釋曰:三種相違之法,即文中:一,‘我心貪著自身’。
二,‘無安衆生心’。
三,‘恭敬供養自身心’。
此三者必須遠離也。
《安樂集》續雲:‘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,即得三種随順菩提門法。
何等為三:一者,無染清淨心,不為自身求諸樂故。
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為自身求樂,即違菩提門。
是故無染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
二者,安清淨心。
為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菩提安穩一切衆生清淨處,若不作心,拔一切衆生,離生死苦,即便違菩提。
是故拔一切衆生苦,是順菩提門。
三者,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。
以攝取衆生,生彼國土故。
菩提是畢竟常樂處,若不令一切衆生,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。
此畢竟常樂,依何而得,要依大義門。
大義門者,謂彼安樂佛國是也。
故令一心專至,願生彼國,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。
’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随順菩提門,正顯發心違順之異。
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,應常體究,切莫自違菩提門,違失本願,自障往生也。
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’。
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于一切方便之中,求其至直捷,至圓頓者,莫若念佛,求生淨土。
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,求其至簡易,至穩當者,莫若信願專持名号。
’又雲‘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。
以名召德,罄無不盡。
故即執持名号為正行,不必更涉觀想、參究等行,至簡易、至直捷。
’又《圓中鈔》雲:‘今經所示,初心凡夫,但是有口能稱,有心能念,皆可修之。
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。
’又‘若執持名号,不問閑忙,不拘動靜,行住坐卧,皆可修之。
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捷至徑之法門也。
’又‘稱名之法,不擇賢愚,不揀男女,若貧若富,若貴若賤,皆可修之。
故知此經所示,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。
’又《遊心安樂道》雲:‘諸佛名号,總萬德成。
但能一念念佛名者,即一念中,總念萬德。
’又‘無始惡業,從妄心生;念佛功德,從真心起。
真心如日,妄心如闇。
真心暫起,妄念即除。
如日始生,衆暗悉除。
’又《安樂集》引證《觀佛三昧經》雲:‘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
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。
佛告父王: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
‘父王白佛:念佛之功,其狀雲何?佛告父王:如伊蘭林,方四十由旬,有一棵牛頭栴檀,雖有根芽,猶未出土。
其伊蘭林,唯臭無香。
若有啖其華果,發狂而死。
後時栴檀根芽,漸漸生長。
才欲成樹,香氣冒盛。
遂能改變此林,普皆香美。
衆生見者,皆生希有心。
佛告父王:一切衆生,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複如是。
但能系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
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
如彼香樹,改伊蘭林’。
所言伊蘭林者,喻衆生身内三毒三障無邊衆罪。
言栴檀者,喻衆生念佛之心。
才欲成樹者,謂一切衆生,但能積念不斷,業道成辦也。
’又《大悲經》雲:‘一稱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
’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雲:‘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一心信樂,持諷誦念......,其人當得無量之福,永當遠離三途之厄。
命終之後,皆得往生彼佛刹土。
’又《文殊般若經》雲:‘衆生愚鈍,觀不能解。
但令念聲相續,自得往生。
’又《淨修捷要》贊念佛法門雲:‘六字統攝萬法,一門即是普門。
全事即理,全妄歸真。
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
廣學原為深入,專修即是總持。
聲聲喚醒自己,念念不離本尊。
’又雲:‘無量光壽,是我本覺。
起心念佛,方名始覺。
托彼依正,顯我自心。
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。
暫爾相違,便堕無明。
’又《無量壽起信論》雲:‘須知持名一法,最為簡要。
行者初發心時,貴有定課。
每日或千聲,或萬聲,或十萬聲。
從少至多,由散入定。
随其念力,俱可往生。
’又《安樂集》雲:‘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,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。
今勸後代學者,若欲會其二谛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。
而能系念相續不斷,即是功德門。
是故經雲菩薩摩诃薩,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。
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。
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
’現世行人,實應谛信此說,不必先求離相,但當老實持名。
‘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’。
此實為衆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。
上廣引經論,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。
至于持念而雲專念,更雲一向專念者,如《觀念法門》所雲:‘佛說一切衆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
随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
問: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
何特于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答,此有三義:一、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。
二、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。
三、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
故雲一向也。
’下釋其義。
‘一向專念’,有下三義:一者,廢舍餘行,專立念佛。
單提一句佛号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
諸行俱廢,唯立念佛名号一法。
是名一向專念。
二者,唯以念佛為正業。
為助此正業,而修諸行。
念佛為主,餘行為助。
主攝諸助,助随于主。
主助圓融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
故亦名一向專念也。
三者,以念佛為正,餘行為傍。
正傍有别,主次分明。
一向念佛為主,雖不舍餘修,仍可名為一向專念也。
此論甚妥。
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回向等念門也。
依據上說,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,或兼持誦《心經》或《金剛經》等等,隻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于一向專念也。
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更彰此旨。
論曰:‘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
于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
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
不必棄舍百為,乃名專念。
以佛性遍一切處。
有棄有舍,不名念佛故。
’此論甚契時機,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,終日念佛。
但能深信切願,求生淨土。
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。
世法本無礙于佛法,何況更以世出世間,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
故亦名一向專念。
據《起信論》,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。
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雲:‘又禅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。
但具信願,則參禅即淨土行也。
’又大師曾掩關結壇,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,并作長偈為誓。
偈雲:‘我以至誠心,深心回向心,然臂香三柱,結一七淨壇,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。
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。
’足證但具往生信願,則參禅持咒皆淨土行也。
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之
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。
若能一發此心,傾無始生死有淪。
所有功德回向菩提,皆能遠詣佛果,無有失滅。
’ 茲粗釋雲:首引《大經》,以明功用。
《大經》者,《無量壽經》,淨影、道綽、善導諸家稱之為大經,天台稱之為大本。
此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。
‘源’者,本也。
故知,若不發此心,縱然勤修,亦似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
終不能往生也。
‘雲何’以下,申明其義。
蓋菩提者,覺也。
無上覺即佛也。
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。
‘發心作佛’即發起‘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’之心。
蓋能發如是心者,本來是佛。
此‘作佛’之‘心’,即本來是佛之心。
故下複雲。
此心‘廣大’,豎窮三際,橫遍十虛也。
‘究竟’。
究極真際,窮盡法源也。
‘長遠’。
明寂真常,永離生滅也。
‘普備’,具足一切,無欠無餘也。
如是之心,功德不可思議。
若能一發此心,便能傾盡無始以來生死與諸有沉淪。
更以功德回向菩提,定能上證佛果。
所有功德,決不唐捐,無有損失與消滅。
道綽大師此語,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,超出情見,微妙難思。
茲引密宗《菩提心論》以為佐證。
論曰:‘此菩提心,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。
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。
若歸本,則是密嚴國土。
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
’菩提心之功用,焉可思議。
‘第二,出菩提名體者。
然菩提有三種:一者,法身菩提。
二者,報身菩提。
三者,化身菩提也。
言法身菩提者,所謂真如、實相、第一義空。
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。
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,名為法身。
佛體道本,名曰菩提。
言報身菩提者,備修萬行,能感報佛之果。
以果酬因,名曰報身。
圓通無礙,名曰菩提。
言化身菩提者,謂從報起用,能趣萬機,名為化身。
益物圓通,名曰菩提。
’ 釋曰:第二明菩提之名與體,分就法報化三身而論。
法身菩提,即是真如、實相與第一義空。
‘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’。
此即禅宗六祖于聞‘無住生心’,豁然大悟時,所雲‘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’也。
又‘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’,即‘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’。
因本自具足,故不假修成也。
五祖聞之,便授衣缽,立為第六代祖。
并雲:‘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
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
’惠能大師當時尚未剃度,隻是廟中一苦工。
一發此心,頓登祖位。
正可為《菩提心論》中‘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....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
’之事證。
菩提心,迥出凡情,功用難思。
如是心性,名為法身。
是佛道之本體,名為菩提。
下明報身。
法身本具,乃性德也。
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
故備修萬行,功德莊嚴,得報身佛果。
報身圓明具德,通達無礙。
故曰‘圓通無礙’,名為報身菩提。
從報身流現化身。
随機化現,妙用無窮。
故曰‘益物圓通’,名為化身菩提。
‘第三,顯發心有異者,今謂行者,修因發心具其三種:一者,要須識達有無。
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。
二者,緣修萬行,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。
三者,大慈悲為本。
恒拟運度為懷。
此之三因,能與大菩提相應,故名發菩提心。
又據《淨土論》(即《往生論》)雲:今發菩提心者,即是願作佛心;願作佛心者,即是度衆生心;度衆生心者,即攝取衆生,生有佛國土心。
今即願生淨土,故先須發菩提心也。
’ 釋曰:發心有異者,謂有兩類。
初者,行者于因地中,具發以下之三種心。
一者,須識有無,與了達從本以來,自性清淨。
自性本淨,已見前注,茲不贅。
至于‘識達有無’,實為悟心之玄關。
‘無’者,即《心經》中,從無眼耳,乃至無智亦無得,一連串之無字也。
又即《大涅槃經》雲:‘如是逆順入超禅已,複告大衆:我以佛眼,遍觀三界一切諸法,無明本際,性本解脫。
于十方求,了不能得。
推本無故,所因枝葉,皆悉解脫。
無明解脫故,乃至老死,皆得解脫。
以是因緣,我今安住常寂滅光,名大涅槃。
’此乃世尊最後慈悲微切之垂示,亦即永明大師願于無量劫,剝皮為紙,折骨為筆,用血為墨以書此文,用報慈恩者也。
無明本無,枝葉何有,達妄本空,真性自顯。
此即知無之要義也。
至于‘知有’者,宗門常曰:‘必須知有始得。
’又傅大士《心王銘》曰:‘水中鹽味,色裡膠清,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
心王亦爾,身内居停。
面門出入,應物随情。
自在無礙,所作皆成。
’銘中以譬喻,明當人各各自有心王。
決定是有,應物随情,發揮妙用,但不見其形。
又《涅槃經》雲:‘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。
’知有者,即是知有此佛性。
《心燈錄》雲:‘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
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
’上釋知無與知有,以明‘識達有無’。
又‘識達’,謂識心達本。
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,此正相當于《大乘起信論》中之直心。
直心者,正念真如法也。
二者,‘緣修萬行’相當于該論之深心,樂修一切諸善行故。
三者,‘大慈悲為本’,相當于彼之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是以此之三種發心,正《起信論》之三心。
‘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’。
故知發如是之心,即是發大菩提心也。
次者引《淨土論》,謂菩提心,即願成佛度生,攝取衆生往生淨土之心。
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于發起。
實亦不然。
蓋以淨土往生法門,實為難信之法,信心未生,何能發心。
如《阿彌陀經》雲:十方諸佛,稱贊本師,于五濁世,‘為諸衆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’。
又本經《獨留此經品》曰:‘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。
’是明能信淨土,實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。
于此難信能信,斯即大智。
順此信心,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,即是發菩提心也。
但能真實信受,自然能發如上之心。
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。
如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
’是以念佛之人,必宜早生信願,是即發菩提心也。
‘第四,問答解釋者。
問曰:若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諸法無行經》雲:“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。
是人遠菩提,猶如天與地。
”’釋曰:有人根據《諸法無行經》中所雲,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可得。
此求者乃遠離于菩提,如天與地之相隔遠。
既然如此,今何雲,修萬行,能得菩提之果,而成佛耶?以下作答。
菩提正體,理求無相。
今作相求,不當理實。
故名人遠也。
是故經言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也。
’釋曰:菩提真正之本體,契理,則無一切相。
理者,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。
行人若作相以求,意存菩提之果,與求菩提之法,此均是法執,即是作相。
自離于理體之實際,故雲‘不當理實’。
此人則遠離于菩提也。
‘今者雖知修行往求,了了識知理體無求,仍不壞假名,是故備修萬行,故能感也。
是故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被縛。
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被縛。
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解脫。
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解脫。
”龍樹菩薩釋曰:“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。
離四句者為解。
”今祈(求也)菩提。
但能如此修行,即是不行而行,不行而行者,不違二谛大道理也。
’釋曰:不行而行,即無求而求。
雖知理體無求,菩提無得,仍備修萬行,以感菩提,妙契中道,故能相感而相契也。
次者,《安樂集》依《淨土論》指出,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:‘一者,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
二者,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
三者,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衆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
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。
’釋曰:三種相違之法,即文中:一,‘我心貪著自身’。
二,‘無安衆生心’。
三,‘恭敬供養自身心’。
此三者必須遠離也。
《安樂集》續雲:‘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,即得三種随順菩提門法。
何等為三:一者,無染清淨心,不為自身求諸樂故。
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為自身求樂,即違菩提門。
是故無染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
二者,安清淨心。
為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菩提安穩一切衆生清淨處,若不作心,拔一切衆生,離生死苦,即便違菩提。
是故拔一切衆生苦,是順菩提門。
三者,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。
以攝取衆生,生彼國土故。
菩提是畢竟常樂處,若不令一切衆生,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。
此畢竟常樂,依何而得,要依大義門。
大義門者,謂彼安樂佛國是也。
故令一心專至,願生彼國,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。
’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随順菩提門,正顯發心違順之異。
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,應常體究,切莫自違菩提門,違失本願,自障往生也。
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’。
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于一切方便之中,求其至直捷,至圓頓者,莫若念佛,求生淨土。
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,求其至簡易,至穩當者,莫若信願專持名号。
’又雲‘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。
以名召德,罄無不盡。
故即執持名号為正行,不必更涉觀想、參究等行,至簡易、至直捷。
’又《圓中鈔》雲:‘今經所示,初心凡夫,但是有口能稱,有心能念,皆可修之。
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。
’又‘若執持名号,不問閑忙,不拘動靜,行住坐卧,皆可修之。
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捷至徑之法門也。
’又‘稱名之法,不擇賢愚,不揀男女,若貧若富,若貴若賤,皆可修之。
故知此經所示,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。
’又《遊心安樂道》雲:‘諸佛名号,總萬德成。
但能一念念佛名者,即一念中,總念萬德。
’又‘無始惡業,從妄心生;念佛功德,從真心起。
真心如日,妄心如闇。
真心暫起,妄念即除。
如日始生,衆暗悉除。
’又《安樂集》引證《觀佛三昧經》雲:‘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
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。
佛告父王: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
‘父王白佛:念佛之功,其狀雲何?佛告父王:如伊蘭林,方四十由旬,有一棵牛頭栴檀,雖有根芽,猶未出土。
其伊蘭林,唯臭無香。
若有啖其華果,發狂而死。
後時栴檀根芽,漸漸生長。
才欲成樹,香氣冒盛。
遂能改變此林,普皆香美。
衆生見者,皆生希有心。
佛告父王:一切衆生,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複如是。
但能系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
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
如彼香樹,改伊蘭林’。
所言伊蘭林者,喻衆生身内三毒三障無邊衆罪。
言栴檀者,喻衆生念佛之心。
才欲成樹者,謂一切衆生,但能積念不斷,業道成辦也。
’又《大悲經》雲:‘一稱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
’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雲:‘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一心信樂,持諷誦念......,其人當得無量之福,永當遠離三途之厄。
命終之後,皆得往生彼佛刹土。
’又《文殊般若經》雲:‘衆生愚鈍,觀不能解。
但令念聲相續,自得往生。
’又《淨修捷要》贊念佛法門雲:‘六字統攝萬法,一門即是普門。
全事即理,全妄歸真。
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
廣學原為深入,專修即是總持。
聲聲喚醒自己,念念不離本尊。
’又雲:‘無量光壽,是我本覺。
起心念佛,方名始覺。
托彼依正,顯我自心。
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。
暫爾相違,便堕無明。
’又《無量壽起信論》雲:‘須知持名一法,最為簡要。
行者初發心時,貴有定課。
每日或千聲,或萬聲,或十萬聲。
從少至多,由散入定。
随其念力,俱可往生。
’又《安樂集》雲:‘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,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。
今勸後代學者,若欲會其二谛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。
而能系念相續不斷,即是功德門。
是故經雲菩薩摩诃薩,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。
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。
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
’現世行人,實應谛信此說,不必先求離相,但當老實持名。
‘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’。
此實為衆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。
上廣引經論,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。
至于持念而雲專念,更雲一向專念者,如《觀念法門》所雲:‘佛說一切衆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
随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
問: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
何特于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答,此有三義:一、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。
二、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。
三、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
故雲一向也。
’下釋其義。
‘一向專念’,有下三義:一者,廢舍餘行,專立念佛。
單提一句佛号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
諸行俱廢,唯立念佛名号一法。
是名一向專念。
二者,唯以念佛為正業。
為助此正業,而修諸行。
念佛為主,餘行為助。
主攝諸助,助随于主。
主助圓融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
故亦名一向專念也。
三者,以念佛為正,餘行為傍。
正傍有别,主次分明。
一向念佛為主,雖不舍餘修,仍可名為一向專念也。
此論甚妥。
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回向等念門也。
依據上說,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,或兼持誦《心經》或《金剛經》等等,隻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于一向專念也。
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更彰此旨。
論曰:‘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
于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
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
不必棄舍百為,乃名專念。
以佛性遍一切處。
有棄有舍,不名念佛故。
’此論甚契時機,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,終日念佛。
但能深信切願,求生淨土。
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。
世法本無礙于佛法,何況更以世出世間,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
故亦名一向專念。
據《起信論》,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。
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雲:‘又禅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。
但具信願,則參禅即淨土行也。
’又大師曾掩關結壇,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,并作長偈為誓。
偈雲:‘我以至誠心,深心回向心,然臂香三柱,結一七淨壇,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。
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。
’足證但具往生信願,則參禅持咒皆淨土行也。
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