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佛贊第二十三

關燈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本品(一)初明十方佛贊。

    (二)次明佛贊深意。

    (三)末明一念淨信不可思議功德。

     複次阿難:東方恒河沙數世界,一一界中如恒沙佛,各出廣長舌相,放無量光,說誠實言,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。

    南西北方恒沙世界,諸佛稱贊亦複如是;四維上下恒沙世界,諸佛稱贊亦複如是。

     (一)首标東方,順世俗故,日出東方。

    東方世界,數如恒河之沙。

    一一界中各有恒河沙數之佛。

    一一佛‘各出廣長舌相,放無量光,說誠實言’。

    ‘廣長舌相’乃卅二相之一。

    舌廣而長,柔軟紅薄,出口能覆面至發際。

    《圓中鈔》蘧庵師曰:‘出廣長舌,表無虛妄。

    無量劫來,口離四過,故感此相。

    ’又《鈔》曰:‘惟世尊多劫實語,故舌相廣長,超異常人。

    然有常相、現相不同。

    若常相者,縮之雖常在口,伸之則能覆面,上至發際。

    此曾令外道生信。

    所示如此也。

    若夫現相,又有大小不同。

    ’如《阿彌陀經》曰:‘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,各于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衆生,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
    ’經言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即殊勝之‘現相’。

    此經大小二本相校,大本末言‘遍覆’,而言‘放無量光’。

    故知舌相即是此光,此光即是舌相,無二無别。

    今言‘放無量光’,故知法音所被,當不止三千大千世界。

    又《圓中鈔》繼雲:‘《法華》言高而不言廣。

    故曰上至梵世。

    此經言廣,而不言高。

    故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

    要知二經,大小相齊。

    但文互略,故各舉一邊。

    悉是表無虛妄。

    現此以敦聞者之信耳。

    又義,《法華》明豎出三界,故但言高。

    此經明橫出三界,故但言廣。

    若即豎而橫,即橫而豎,文雖互略,義必相齊。

    ’鈔義精妙,啟人深信。

     又慈恩師雲:‘佛之舌相,證小,則覆面門,以至發際。

    今覆大千,證大事也。

    ’又雲:‘菩薩得覆面舌相,故其言無二,悉真實故。

    則覆面之舌,已無妄語,況覆大千乎!’。

    是故我等,于佛之所贊,應生實信。

     ‘說誠實言’。

    說至誠無妄,真實不虛之言。

    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誠實,明必可信。

    以誠則真懇無僞。

    實則審谛不虛。

    所謂獅子吼,無畏說,千聖複起不能易,萬世守之則為楷者也。

    ’又雲:‘純真絕妄,萬劫如然。

    言誠實者,孰過于是。

    ’故知諸佛所贊,‘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’,乃極真極實之言,千佛出世不能改易,萬代遵守不可違失。

    純是真實,無有虛妄。

    是故我等鹹當谛信,慎莫懷疑。

    ‘不可思議功德’,見前第十一品注。

     下複舉十方恒沙諸佛,亦複如是稱贊彌陀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雖諸佛所證,平等是一。

    念佛往生利益,彌陀不共妙法,故諸佛讓德,而令歸一佛。

    是第十七願成就也。

    ’意謂,佛佛道同,所證平等,無有高下。

    但念佛往生法門,乃彌陀不共之妙法。

    故其利益,亦是不共。

    是故諸佛推讓其德,欲顯一切諸佛無邊功德,悉歸彌陀一佛。

    欲令十方衆生,悉入彌陀願海,往生極樂世界。

    此正顯彌陀本願第十七‘諸佛稱歎願’之成就。

    十方佛贊,始能名聞十方,普攝無邊衆生,會歸極樂也。

     何似故?欲令他方所有衆生聞彼佛名,發清淨心。

    憶念受持,歸依供養。

    乃至能發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,至心回向,願生彼國。

    随願皆生,得不退轉,乃至無上正等菩提。

     (二)上表諸佛贊歎之本因。

    蓋欲衆生聞名生信,發願求生,悉證無上菩提也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是則第十八願成就。

    一部宗歸,唯在于斯。

    所以者何?雖四十八願皆殊勝,以念彿往生為最要。

    雖一一成就皆難思,而此成就為不共,故諸佛贊歎。

    ’‘聞彼佛名’者,《教行信證》曰:‘言聞者,衆生聞佛願生起本末,無有疑心,是曰聞也。

    ’聞名得福,故能生淨信之心。

    ‘清淨心’者,無疑之信心也。

    又無垢之淨心也。

    《勝鬘寶窟上》曰:‘清淨心,淨者信也。

    起淨信之心,又不雜煩惱心,名為淨心。

    ’。

    ‘憶念受持’。

    ‘受’者,信受。

    ‘持’者,堅持。

    ‘憶’者,憶佛功德,‘念’者,念佛名号。

    ‘歸依’者,謂身心歸向,依止不舍。

    ‘供養’者,《玄贊》曰:‘進财行以為供。

    有所攝資為養。

    ’所言‘财行’,指二種供養:一财供養。

    指香花、飲食、湯藥、财物、頭目腦髓、大地山河等等器物。

    二法供養。

    如說修行,以為供養。

    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清涼大師雲:“高齊大行和尚,宗崇念佛,以四字教诏。

    謂信憶二字,不離于心。

    稱敬二字,不離于口”。

    ’即本經‘憶念受持,歸依供養’之旨。

    《疏鈔》雲:‘往生淨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