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佛贊第二十三

關燈
,要須有信。

    千信即千生。

    萬信即萬生。

    信佛名字,諸佛即救,諸佛即護。

    心常憶佛,口常稱佛,身常敬佛,始名深信。

    任意早晚,終無再住閻浮之法。

    此策發信心,最為切要也。

    ’ (三)特标‘一念淨信’,‘至心願生’,亦普随願得生之不可思議功德。

    ‘一念’者,《會疏》曰:‘明往生正因,唯在信一念,不依念多少故。

    ’又《教行信證》曰:‘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,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。

    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。

    獲得金剛真心者,橫超五趣八難道。

    必獲現生十種益。

    一者冥衆護持益,(乃至)十者,入正定聚益也。

    ’(以上明‘一念’,以下明‘淨信’。

    )又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信即心淨。

    《成唯識論》雲:“信者,謂于實德,能深忍樂欲。

    心淨為性。

    何言心淨,以心勝故。

    如水清珠,能清濁水。

    又諸染法,各自有相。

    唯有不信,自相渾濁。

    複能渾濁餘心心所。

    如極穢物,自穢穢他。

    信正翻彼,故淨為相。

    ”今修淨土,主乎心淨。

    信為急務,明亦甚矣。

    ’是故《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曰:‘安樂世界,所有佛法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神通現化,種種方便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若能有信如是之事,當知是人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’又《要解》曰:‘唯有大智,方能谛信。

    ’《安樂集》依《論注》立三心。

    一者淳心,信心深厚也。

    二者一心,信心純一也。

    三者相續心,信心相續不雜餘念也。

    并曰:‘若能相續,則是一心。

    但能一心,即是淳心。

    具此三心,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。

    ’ 綜觀諸經論:《疏紗》謂‘信即心淨’《鼓音經》謂能信如是之事者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《要解》謂信即大智。

    《安樂集》謂‘具此三心(信心)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’。

    皆明淨信極為可貴。

    今經複冠以‘一念’,而為‘一念淨信’,當知此之信心,則在百尺竿頭又進一步,非思量所能及。

    禅宗四祖《信心銘》曰:‘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,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

    ’正與此一味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謂為‘往生正因’。

    《教行信證》稱為‘清淨報土真因’;并謂一念即一心,(《止觀五》曰:‘一心具十法界。

    ’故知一心者,乃萬有之實體,亦即真如也。

    )複稱為金剛真心,皆能開人心目。

    茲不多贅,以免蛇足。

     ‘至心回向。

    願生彼國’。

    ‘至心’即《觀經》中之至誠心。

    《四帖疏》曰:‘至者真。

    誠者實。

    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,所修解行,必須真實心中作。

    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,内懷虛假。

    貪嗔邪僞,奸詐百端。

    惡性難侵,(指惡性牢固)事同蛇蠍。

    雖起三業,名為雜毒之善。

    亦名虛假之行。

    不名真實業也。

    ’‘回向’者,以自身一切所修之善根,向于衆生,又向于佛道也。

    下雲‘願生彼國’者,乃回自身之信行而趣向往生也。

    亦即《觀經》三心中之回向發願心。

    經曰:‘一者至誠心,二者深心,三者回向發願心。

    具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

    ’《會疏》曰:‘凡就回向,有自力回向,有他力回向。

    如回自因行,趣向來果,是為自力。

    專投佛願,不用自策勵,是名他力。

    是非凡情回向,故亦名不回向。

    (不依自力,專靠他力,如是之回向非凡情所能知,故稱之為不回向。

    )《大品般若》雲:“菩薩如是回向,則不堕想颠倒、見颠倒、心颠倒。

    何以故?是菩薩不貪著回向故。

    是名無上回向。

    ”(凡情目之為不回向,實則無上回向)’蓋淨土是他力法門,彌陀六字洪名與一乘願海均是他力。

    今依靠佛願,回向,往生,是為無上回向。

    是故能生一念淨信,将所有善根,至誠回向,則‘随願皆生’。

    如《會疏》所開示:‘唯在信一念,不依念多少’也。

    又《要解》雲:‘若信願堅固,臨終十念一念,亦決得生。

    若無信願,縱将名号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

    ’中日兩國大德,萬裡同風,同以信願為往生之主因,皆是人天眼目。

    又《彌陀疏鈔》亦曰:‘但有願者,無一不生。

    方知願力,如是廣大,焉可不信,焉可不願。

    ’修淨業者,于本經之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,與《小本》之‘信願持名’,實應刻骨銘心,不可暫忽。

     又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亦明‘一念’與‘至心回向’之旨。

    論曰:‘一念至心回向,即得往生。

    行者誠能一念信入,何須更論種種功勳。

    一切衆生流浪生死,惟此一念,更無二念。

    乃至發真歸元,成等正覺,唯此一念,亦無二念。

    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行般若波羅蜜者,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。

    ”一念之力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如是念佛,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,非内非外,無縛無脫。

    盡山河大地、十方虛空,無一芥子許竟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。

    乃至離即離非,頓入如來大光明藏。

    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