決證極果第二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
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
決證極果第二十二
本品總結極樂世界,清淨莊嚴,境智冥合。
因果如如。
諸往生者,内無取舍分别,故外感遠離分别之境。
無分别故,清淨平等。
故唯受最上快樂,住正定聚,決證極果。
彌陀本願,究竟圓滿。
複次阿難:彼佛國土,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,亦無歲月劫數之名,複無住著家室。
于一切處,既無标式名号,亦無取舍分别。
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。
上段首明無分别之境相,次明無分别之心念。
‘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’。
按五種原譯:漢吳兩譯謂極樂日月處空。
《魏譯》不言有無。
《唐譯》、《宋譯》均直言無有日月。
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若和會之,當是日月雖存,以佛及聖衆光明掩映,與無同(同于無日月)耳。
而以理揆之,無者為正。
何者忉利以上,尚不假日月為明,何況極樂。
’按蓮池大師之意,依理而言,以無有日月為正宗。
故今經取唐宋兩譯之文,直言無有日月,與蓮池大師同旨。
因忉利天以上諸天,皆不賴日月,何況極樂世界耶?又《漢譯》曰:‘無量清淨佛(即阿彌陀佛)頂中光明極大明。
其日月星辰,皆在虛空中住止,亦不複回轉運行,亦無有精光,其明皆蔽不複現。
’此正符蓮師所和會之說,彼土日月之光在聖衆光中,掩蔽不現。
如經雲‘日月火珠皆匿曜’。
又如本經《禮佛現光品》曰:‘聲聞菩薩一切光明,悉皆隐蔽。
唯見佛光,明耀顯赫。
’菩薩光明,尚皆隐蔽,何況日月星辰等等耶?是故彼土‘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’,唯是常明不昏,無有晝夜。
‘亦無歲月劫數之名’。
就此土言之,其所以有晝夜年月與劫數者,因地球、月、日、星雲等等皆在運動。
自轉與公轉,遂有晝夜一月一年一劫等等,而歲月遷流。
今據《漢譯》,彼土‘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,亦不複回轉運行。
’是表彼土縱有日月星辰等,而無運轉相,故無晝夜之别。
時間無遷逝,故‘無歲月劫數之名’。
但以順餘方故,始言歲月。
(故知時間生于動。
動之本,生于念;妄念相繼,故有時間。
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氏謂,時間隻是由于人的幻覺,與此相通。
) ‘複無住著家室’,亦非定言無有舍宅也。
如前《受用具足品》雲:‘所居舍宅’,‘盡極嚴麗’,‘或在虛空,或在平地。
’足證非定無舍宅也。
今言‘無’者,蓋指不著家室之相也。
極樂會衆,所聞皆是無我之聲,聞即相應。
其心清淨,無諸分别。
既無有我,何有我之家室。
故于所居舍宅,無有執著。
故雲‘複無住著家室’也。
複因人皆無我,故一切皆無須‘标式名号’。
上顯境無分别。
而此妙境,正由于離‘取舍分别’之智心也。
心淨則土淨。
心離分别,則境亦無分别矣。
此心此境,本無分别。
境智一如,絕諸塵垢。
故雲:‘唯受清淨最上快樂’。
如《稱贊淨土經》曰:‘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
’ 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已生,若當生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
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何以故?若邪定聚,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
上文乃彌陀第廿九‘住正定聚願’,及第十二‘定成正覺願’之成就。
此實為彌陀全部本懷之鹄的,無量妙行之聖果,智悲方便之極則,度生大願之究竟也。
文中有正定、邪定與不定三聚。
聚者,類聚也。
此三聚之說,通見于小乘及大乘經論,但内容差異甚大。
小乘如《俱舍論》謂:初果及其以上之聖者,為正定聚。
造五無間業者,為邪定聚。
餘者,介于上二聚之間,是為不定聚。
大乘中三聚之義,複有多類:(一)《智度論四十五》曰:‘一者正定聚,必入涅槃。
二者邪定,必入
因果如如。
諸往生者,内無取舍分别,故外感遠離分别之境。
無分别故,清淨平等。
故唯受最上快樂,住正定聚,決證極果。
彌陀本願,究竟圓滿。
複次阿難:彼佛國土,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,亦無歲月劫數之名,複無住著家室。
于一切處,既無标式名号,亦無取舍分别。
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。
上段首明無分别之境相,次明無分别之心念。
‘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’。
按五種原譯:漢吳兩譯謂極樂日月處空。
《魏譯》不言有無。
《唐譯》、《宋譯》均直言無有日月。
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若和會之,當是日月雖存,以佛及聖衆光明掩映,與無同(同于無日月)耳。
而以理揆之,無者為正。
何者忉利以上,尚不假日月為明,何況極樂。
’按蓮池大師之意,依理而言,以無有日月為正宗。
故今經取唐宋兩譯之文,直言無有日月,與蓮池大師同旨。
因忉利天以上諸天,皆不賴日月,何況極樂世界耶?又《漢譯》曰:‘無量清淨佛(即阿彌陀佛)頂中光明極大明。
其日月星辰,皆在虛空中住止,亦不複回轉運行,亦無有精光,其明皆蔽不複現。
’此正符蓮師所和會之說,彼土日月之光在聖衆光中,掩蔽不現。
如經雲‘日月火珠皆匿曜’。
又如本經《禮佛現光品》曰:‘聲聞菩薩一切光明,悉皆隐蔽。
唯見佛光,明耀顯赫。
’菩薩光明,尚皆隐蔽,何況日月星辰等等耶?是故彼土‘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’,唯是常明不昏,無有晝夜。
‘亦無歲月劫數之名’。
就此土言之,其所以有晝夜年月與劫數者,因地球、月、日、星雲等等皆在運動。
自轉與公轉,遂有晝夜一月一年一劫等等,而歲月遷流。
今據《漢譯》,彼土‘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,亦不複回轉運行。
’是表彼土縱有日月星辰等,而無運轉相,故無晝夜之别。
時間無遷逝,故‘無歲月劫數之名’。
但以順餘方故,始言歲月。
(故知時間生于動。
動之本,生于念;妄念相繼,故有時間。
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氏謂,時間隻是由于人的幻覺,與此相通。
) ‘複無住著家室’,亦非定言無有舍宅也。
如前《受用具足品》雲:‘所居舍宅’,‘盡極嚴麗’,‘或在虛空,或在平地。
’足證非定無舍宅也。
今言‘無’者,蓋指不著家室之相也。
極樂會衆,所聞皆是無我之聲,聞即相應。
其心清淨,無諸分别。
既無有我,何有我之家室。
故于所居舍宅,無有執著。
故雲‘複無住著家室’也。
複因人皆無我,故一切皆無須‘标式名号’。
上顯境無分别。
而此妙境,正由于離‘取舍分别’之智心也。
心淨則土淨。
心離分别,則境亦無分别矣。
此心此境,本無分别。
境智一如,絕諸塵垢。
故雲:‘唯受清淨最上快樂’。
如《稱贊淨土經》曰:‘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
’ 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已生,若當生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
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何以故?若邪定聚,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
上文乃彌陀第廿九‘住正定聚願’,及第十二‘定成正覺願’之成就。
此實為彌陀全部本懷之鹄的,無量妙行之聖果,智悲方便之極則,度生大願之究竟也。
文中有正定、邪定與不定三聚。
聚者,類聚也。
此三聚之說,通見于小乘及大乘經論,但内容差異甚大。
小乘如《俱舍論》謂:初果及其以上之聖者,為正定聚。
造五無間業者,為邪定聚。
餘者,介于上二聚之間,是為不定聚。
大乘中三聚之義,複有多類:(一)《智度論四十五》曰:‘一者正定聚,必入涅槃。
二者邪定,必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