決證極果第二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惡道。
三者不定。
’(二)《釋大衍論一》雲:‘有其三種:一者,十信前,名邪定聚。
不信業果報故。
三賢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十聖(十地)名正定聚。
不退位故。
十信名不定聚,或進或退,未決定故。
(《大乘起信論》同此)。
二者,十信前并十信,名邪定。
大覺果,名正定。
三賢十聖,名不定。
三者,十信前,名邪定。
十聖,名正定。
十信三賢,名不定。
’諸說不同。
小乘以初果及其以上為正定。
大乘或以必入涅槃,或以三賢以上,或以十地以上,或唯以大覺佛果為正定。
至于今經所雲彼土衆生,皆住正定聚者,淨影雲:‘位分不退,名為正定。
莫問大乘小乘衆生,生彼國者,皆住正定。
’望西同之,并雲:‘一切善惡凡夫,乘佛願力,生彼國者,處不退故。
是名正定。
’又憬興雲:‘若生淨土,不問凡聖,定向涅槃,定趣善行,定生善遺,定行六度,定得解脫,故唯有正定聚而無餘二也。
’《會疏》同之。
又《甄解》宗善導意,釋曰:‘《釋摩诃衍論》所謂正定聚,從佛果至十地三賢,皆名正定聚。
淨土正定聚亦然。
或現十地三賢等。
其體必至滅度。
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現差别耳。
約一法句,則十地三賢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。
’《甄解》之說,深顯經意。
蓋謂淨土之主伴皆是大乘,故皆住于正定聚。
至于示現十地三賢,其體必入涅槃,當相即是法身。
故于‘皆悉住于正定之聚’句下,緊接‘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’。
往生之人,皆入正定之聚,決定成佛,極顯彌陀大願,不可思議。
本品會集魏唐宋三譯。
文曰:‘若已生,若當生,(若當生見唐宋二譯)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
’彌顯彌陀大願之深廣。
是則不但已生極樂者,住正定聚,必證菩提。
乃至現在當來一切将生極樂之人,但能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能與彌陀本誓相應者,雖居穢土,仍是具縛凡夫,但亦已住于正定之聚,決證菩提。
是誠超情離見,不可思議,絕待圓融,究竟方便也。
又《唐譯》曰:‘若當生者,皆悉究竟無上菩提,到涅槃處。
何以故?若邪定聚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
’蓋謂當生極樂者,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。
依此正因,必得往生之果。
必然一生補佛。
故曰‘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’也。
彼邪定聚及不定聚之人,則不能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号,故雲‘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’。
又唐善導大師深入經藏,明正定聚益,通此彼二土。
(謂彌陀‘入正定聚’大願之益,通顯于彼土極樂與此土娑婆。
)《甄解》曰:‘此土正定聚,是密益,彼土正定聚,是顯益。
’又曰:‘若為現生密益者,今家(善導)不共義也。
’可見《甄解》極贊善導大師所說,當生之人,雖身在娑婆,已獲入正定聚之密益,為殊勝不共之妙義。
所謂密益,蓋指冥得此益也。
又《小本》亦有與此相呼應之經文,經曰:‘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’是表現在當來一切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之人,皆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。
可見不退轉之勝益,亦複通于彼此二土,與今經文同一玄旨。
阿彌陀佛大願大力,不可思議。
專論極樂依正莊嚴之經文至第廿二品,告一段落。
此下即為‘十方佛贊’,‘三輩往生’....等。
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會結前之經義,消歸自心。
論曰:‘如上種種莊嚴,種種佛事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
如水中月,如畫所現像,如幻所化人,皆以佛神力故。
随衆生心而出現故。
當知一切衆生所有神力,本與如來無二無别。
特無大願大行,發起勝因。
不覺不知,沉淪永劫。
若能一念回光,方知家業具在。
如入寶山,取之無盡。
如遊香國,觸處蒙薰。
要須親到方休,慎勿半途而廢。
’
三者不定。
’(二)《釋大衍論一》雲:‘有其三種:一者,十信前,名邪定聚。
不信業果報故。
三賢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十聖(十地)名正定聚。
不退位故。
十信名不定聚,或進或退,未決定故。
(《大乘起信論》同此)。
二者,十信前并十信,名邪定。
大覺果,名正定。
三賢十聖,名不定。
三者,十信前,名邪定。
十聖,名正定。
十信三賢,名不定。
’諸說不同。
小乘以初果及其以上為正定。
大乘或以必入涅槃,或以三賢以上,或以十地以上,或唯以大覺佛果為正定。
至于今經所雲彼土衆生,皆住正定聚者,淨影雲:‘位分不退,名為正定。
莫問大乘小乘衆生,生彼國者,皆住正定。
’望西同之,并雲:‘一切善惡凡夫,乘佛願力,生彼國者,處不退故。
是名正定。
’又憬興雲:‘若生淨土,不問凡聖,定向涅槃,定趣善行,定生善遺,定行六度,定得解脫,故唯有正定聚而無餘二也。
’《會疏》同之。
又《甄解》宗善導意,釋曰:‘《釋摩诃衍論》所謂正定聚,從佛果至十地三賢,皆名正定聚。
淨土正定聚亦然。
或現十地三賢等。
其體必至滅度。
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現差别耳。
約一法句,則十地三賢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。
’《甄解》之說,深顯經意。
蓋謂淨土之主伴皆是大乘,故皆住于正定聚。
至于示現十地三賢,其體必入涅槃,當相即是法身。
故于‘皆悉住于正定之聚’句下,緊接‘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’。
往生之人,皆入正定之聚,決定成佛,極顯彌陀大願,不可思議。
本品會集魏唐宋三譯。
文曰:‘若已生,若當生,(若當生見唐宋二譯)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
’彌顯彌陀大願之深廣。
是則不但已生極樂者,住正定聚,必證菩提。
乃至現在當來一切将生極樂之人,但能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能與彌陀本誓相應者,雖居穢土,仍是具縛凡夫,但亦已住于正定之聚,決證菩提。
是誠超情離見,不可思議,絕待圓融,究竟方便也。
又《唐譯》曰:‘若當生者,皆悉究竟無上菩提,到涅槃處。
何以故?若邪定聚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
’蓋謂當生極樂者,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。
依此正因,必得往生之果。
必然一生補佛。
故曰‘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’也。
彼邪定聚及不定聚之人,則不能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号,故雲‘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’。
又唐善導大師深入經藏,明正定聚益,通此彼二土。
(謂彌陀‘入正定聚’大願之益,通顯于彼土極樂與此土娑婆。
)《甄解》曰:‘此土正定聚,是密益,彼土正定聚,是顯益。
’又曰:‘若為現生密益者,今家(善導)不共義也。
’可見《甄解》極贊善導大師所說,當生之人,雖身在娑婆,已獲入正定聚之密益,為殊勝不共之妙義。
所謂密益,蓋指冥得此益也。
又《小本》亦有與此相呼應之經文,經曰:‘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’是表現在當來一切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之人,皆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。
可見不退轉之勝益,亦複通于彼此二土,與今經文同一玄旨。
阿彌陀佛大願大力,不可思議。
專論極樂依正莊嚴之經文至第廿二品,告一段落。
此下即為‘十方佛贊’,‘三輩往生’....等。
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會結前之經義,消歸自心。
論曰:‘如上種種莊嚴,種種佛事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
如水中月,如畫所現像,如幻所化人,皆以佛神力故。
随衆生心而出現故。
當知一切衆生所有神力,本與如來無二無别。
特無大願大行,發起勝因。
不覺不知,沉淪永劫。
若能一念回光,方知家業具在。
如入寶山,取之無盡。
如遊香國,觸處蒙薰。
要須親到方休,慎勿半途而廢。
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