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池功德第十七

關燈
,又雲無所畏。

    佛于大衆中說法,泰然無畏之德也。

    此有四種:(一)一切智無所畏。

    佛于大衆中,明言我為一切智人,而無畏心。

    (二)漏盡無所畏。

    佛于大衆中,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,而無畏心。

    (三)說障道無所畏。

    佛于大衆中,說惑業等諸障法,而無畏心。

    (四)說盡苦道無所畏。

    佛于大衆中,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,而無畏心。

    是名四無畏。

     ‘無性’者,《法華經》曰:‘知諸法常無性。

    ’性者體也,一切諸法皆無實體,故曰‘無性’。

    又《楞伽經》、《唯識論》等,明三種無性:(一)相無性。

    一切衆生,以妄心向因緣生之事物,計度為我、為法,并迷執為實我與實法,是名遍計所執性。

    如見繩而誤以為蛇,蛇非實有,但因妄情迷執,而有蛇相。

    此相非實有,但因妄情而現。

    故曰相無性。

    (二)生無性。

    由因緣而生之一切萬法,謂之依他起性。

    他,即指因緣。

    例如繩從麻之因,與它助緣而成,離妄情而自存。

    但繩無實性,緣散繩空,故曰生無性。

    (三)勝義無性。

    勝義者,謂圓成實性,指圓滿成就之真實性。

    亦名法性,亦曰真如,是一切有為法之體性。

    例如繩之實性為麻。

    圓成實性為絕待之法,離一切相。

    若見知是麻,則離蛇繩之相。

    故曰勝義無性。

    ‘無作’者,無因緣造作。

    義同無為。

    《華嚴大疏》曰:‘以有所作為,故名有為;有為是無常。

    無所作為,故名無為。

    無為即是常也。

    ’《探玄記》曰:‘緣所起法,名曰有為。

    無性真理,名曰無為。

    ’故知‘無作’、‘無為’皆真理之異名。

    又《法事贊》曰:‘極樂無為涅槃界。

    ’涅槃為不生不滅,絕一切有為之相,是名無為。

    離一切有為造作,是名無作。

    極樂國土舉體是一清淨句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故曰無為涅槃界。

    ‘無我’。

    我者,具常一之體,有主宰之用者也。

    于人身體執有此,謂之人我。

    于法執有此,謂之法我。

    然人身者,五蘊之假和合,無常一之我體。

    如《止觀七》雲:‘以無智慧故,計言有我。

    以慧觀之,實無有我。

    我在何處。

    頭足支節,一一谛觀,了不見我。

    ’又《原人論》曰:‘形骸之色,思慮之心,從無始來,因緣力故,念念生滅,相續無窮,如水涓涓(前浪去而後浪來)。

    如燈焰焰(新焰生而舊焰滅)。

    身心假合,似一似常(實則刹那之際,生滅無窮)。

    凡愚不覺,執之為我。

    寶此我故,即起貪嗔癡等三毒。

    三毒擊意(攻動意根),發動身口,造一切業。

    ’再言法者,總為因緣所生,亦無常一之我體。

    《大乘義章二》曰:‘法無性實(一切法皆無實性),故雲無我。

    ’故《十地經》曰:‘無我智有二種,我空法空。

    ’又《金剛經》曰:‘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
    ’ ‘大慈大悲喜舍聲’(喜舍見《宋譯》)。

    慈悲喜舍,名四無量心。

    (一)慈無量心,能與樂之心也。

    (二)悲無量心,能拔苦之心也。

    (三)喜無量心,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。

    (四)舍無量心,如上三心舍之,而心不存著也。

    又怨親平等,舍怨舍親也。

    此四心,普緣一切衆生,引無量之福,得無量之果,故名四無量心。

     ‘甘露灌頂受位’。

    ‘甘露’者,天人所食之美露,味甘如蜜。

    《光明文句五》曰:‘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,食者命長身安,力大體光。

    ’‘灌頂受位’者,顯教謂等覺菩薩将入妙覺之位,一切十方佛,以智水灌菩薩頂。

    譬如轉輪聖王,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,唱言:‘太子已受位竟。

    ’是名灌頂受位。

    又密典《秘藏記鈔》以水灌頂,名甘露灌頂。

    《大日經疏》曰:‘今如來法王,亦複如是,為令佛種不斷故,以甘露法水,而灌佛子之頂,令佛種永不斷故。

    為順世法故,有此方便印持之法。

    從此以後,一切聖衆,鹹所敬仰。

    亦知此人畢竟不退于無上菩提。

    定紹法王之位。

    ’又《秘藏記》曰:‘菩薩初地乃至等覺,究竟遷佛果時,諸佛以大悲水灌頂。

    即自行圓滿,得證佛果。

    ’如上種種微妙法音,皆是水波自然之聲,無情說法,遍滿國土,池水樹林,悉演妙法。

    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,其心清淨,無諸分别;正直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