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池功德第十七
關燈
小
中
大
食谷以維身命。
本來清淨,何須洗浴?蓋随意樂而浴,為除心垢耳!心垢消除,自然神開體适,故下文曰‘開神悅體’也。
此功德水之妙用,實不可思議。
其水位上下、水溫高低、水流緩急,‘一一随衆生意’。
若人初欲此水至足,或欲至腰,至頸,或欲灌身。
則同一池水随人意念而升降自在。
甚至水升虛空,而作淋灌。
人間之水,其性向下。
彼土之水,上下無礙。
更有進者,同一池水,多人入浴,人之所欲,各有不同,或高或低,或暖或涼,或緩或急。
而此水能一一知衆生意,複能一一随衆生意。
如其所願,同時同處,普應現之。
當思此水,是何等之水。
如斯境界,是何等境界。
《法華》曰:‘止止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。
’此正是難思之妙法。
茲于不須說中,勉強說之。
彌陀因地,住真實慧。
莊嚴淨土,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此真實之際,勉強說之,即實際理體。
當人自心,亦即是一法句,一清淨句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
此水即是真實之際,故能普門示現,廣滿衆願,一一惠以真實之利也。
下曰水演妙法,彌顯此意。
‘開神’。
‘神’者,明也。
又有情之心識,靈妙不可思議,故曰神識(俗稱為靈魂)。
又如《肇注維摩經序》曰:‘夫道之極者,豈可以形言權智,而語其神域哉!’是則以真證之不可思議境界謂之神域。
又自在徹見事理之智慧,曰神智。
故知‘開神’乃能使浴者開顯識性中本有之神智也。
又水具八德,調和适意,故‘悅體’。
‘淨’者,清澄無垢。
‘無形’者,表至清也。
以水至清,能使池底寶砂清澈映現,故曰‘寶沙映澈’。
徹照至底,故曰‘無深不照’。
‘淨若無形’,水之相也。
‘開神悅體’,水之用也。
相用俱妙,實因水之本體妙也。
微瀾徐回,轉相灌注。
波揚無量微妙音聲;或聞佛法僧聲、波羅蜜聲、止息寂靜聲、無生無滅聲、十力無畏聲;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、大慈大悲喜舍聲、甘露灌頂受位聲。
上段明本品之(二)水演妙法。
廣演無情說法之妙谛,以成熟極樂衆生之善根。
‘微瀾’,水生細紋曰‘波’;大波曰‘瀾’。
今曰‘微瀾’,乃指細波。
‘徐回’。
‘徐’者,緩也。
‘回’者,回流,水往複也。
水波徐緩往複,互相激蕩,輾轉生波。
故雲‘轉相灌注’。
水波相擊,發微妙悅耳之聲。
其聲之種類無量,微妙亦無量,故曰‘波揚無量微妙音聲’。
所言‘無量微妙’者,以能廣說無量妙法故。
‘佛法僧聲’。
佛法僧者,三寶也。
《小本》曰:‘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
’‘波羅蜜’,譯為到彼岸。
或度無極,簡曰度。
或事究竟。
以菩薩之大行,能究竟一切自行與化他之事。
故名事究竟。
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,到涅槃之彼岸,故名到彼岸。
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,故名度無極。
‘止息’。
‘止’者,停止之義,住止于谛理不動也。
‘息’者,休息。
《止觀三》曰:‘息義者,諸惡覺觀,妄念思想,寂然休息。
’故‘息’者,息諸妄念也。
此就所觀而得名,故止息即止觀。
又《止觀三》曰:‘法性寂然曰止,寂而常照曰觀。
’又‘無明即明。
不複流動,故名為止。
朗然大淨,呼之為觀。
’又《止觀輔行》曰:‘中道即法界,法界即止觀。
止觀不二,境智冥一。
’‘寂靜’,見前‘諸根寂靜’注。
‘無生無滅’者,涅槃之真理,本來無生滅。
《仁王經》曰:‘一切法性真實空。
不來不去。
無生無滅。
’又《圓覺經》曰:‘一切衆生于無生中,妄見生滅,是故說名輪轉生死。
’又清涼雲:‘若聞無生者,便知一切諸法,皆悉空寂,無生無滅。
’ ‘十力’者,如來證得實相之智。
了達一切。
無能壞,無能勝,故名為力。
(詳見第四十六品十力注)(一)知是處非處智力。
(二)知三世業報智力。
(三)知諸禅解脫智力。
(四)知諸根勝劣智力。
(五)知種種解智力。
(六)知種種界智力。
(七)知一切至處道智力。
(八)知天眼無礙智力。
(九)知宿命無漏智力。
(十)知永斷習氣智力。
是為‘十力’。
‘無畏’者
本來清淨,何須洗浴?蓋随意樂而浴,為除心垢耳!心垢消除,自然神開體适,故下文曰‘開神悅體’也。
此功德水之妙用,實不可思議。
其水位上下、水溫高低、水流緩急,‘一一随衆生意’。
若人初欲此水至足,或欲至腰,至頸,或欲灌身。
則同一池水随人意念而升降自在。
甚至水升虛空,而作淋灌。
人間之水,其性向下。
彼土之水,上下無礙。
更有進者,同一池水,多人入浴,人之所欲,各有不同,或高或低,或暖或涼,或緩或急。
而此水能一一知衆生意,複能一一随衆生意。
如其所願,同時同處,普應現之。
當思此水,是何等之水。
如斯境界,是何等境界。
《法華》曰:‘止止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。
’此正是難思之妙法。
茲于不須說中,勉強說之。
彌陀因地,住真實慧。
莊嚴淨土,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此真實之際,勉強說之,即實際理體。
當人自心,亦即是一法句,一清淨句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
此水即是真實之際,故能普門示現,廣滿衆願,一一惠以真實之利也。
下曰水演妙法,彌顯此意。
‘開神’。
‘神’者,明也。
又有情之心識,靈妙不可思議,故曰神識(俗稱為靈魂)。
又如《肇注維摩經序》曰:‘夫道之極者,豈可以形言權智,而語其神域哉!’是則以真證之不可思議境界謂之神域。
又自在徹見事理之智慧,曰神智。
故知‘開神’乃能使浴者開顯識性中本有之神智也。
又水具八德,調和适意,故‘悅體’。
‘淨’者,清澄無垢。
‘無形’者,表至清也。
以水至清,能使池底寶砂清澈映現,故曰‘寶沙映澈’。
徹照至底,故曰‘無深不照’。
‘淨若無形’,水之相也。
‘開神悅體’,水之用也。
相用俱妙,實因水之本體妙也。
微瀾徐回,轉相灌注。
波揚無量微妙音聲;或聞佛法僧聲、波羅蜜聲、止息寂靜聲、無生無滅聲、十力無畏聲;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、大慈大悲喜舍聲、甘露灌頂受位聲。
上段明本品之(二)水演妙法。
廣演無情說法之妙谛,以成熟極樂衆生之善根。
‘微瀾’,水生細紋曰‘波’;大波曰‘瀾’。
今曰‘微瀾’,乃指細波。
‘徐回’。
‘徐’者,緩也。
‘回’者,回流,水往複也。
水波徐緩往複,互相激蕩,輾轉生波。
故雲‘轉相灌注’。
水波相擊,發微妙悅耳之聲。
其聲之種類無量,微妙亦無量,故曰‘波揚無量微妙音聲’。
所言‘無量微妙’者,以能廣說無量妙法故。
‘佛法僧聲’。
佛法僧者,三寶也。
《小本》曰:‘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
’‘波羅蜜’,譯為到彼岸。
或度無極,簡曰度。
或事究竟。
以菩薩之大行,能究竟一切自行與化他之事。
故名事究竟。
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,到涅槃之彼岸,故名到彼岸。
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,故名度無極。
‘止息’。
‘止’者,停止之義,住止于谛理不動也。
‘息’者,休息。
《止觀三》曰:‘息義者,諸惡覺觀,妄念思想,寂然休息。
’故‘息’者,息諸妄念也。
此就所觀而得名,故止息即止觀。
又《止觀三》曰:‘法性寂然曰止,寂而常照曰觀。
’又‘無明即明。
不複流動,故名為止。
朗然大淨,呼之為觀。
’又《止觀輔行》曰:‘中道即法界,法界即止觀。
止觀不二,境智冥一。
’‘寂靜’,見前‘諸根寂靜’注。
‘無生無滅’者,涅槃之真理,本來無生滅。
《仁王經》曰:‘一切法性真實空。
不來不去。
無生無滅。
’又《圓覺經》曰:‘一切衆生于無生中,妄見生滅,是故說名輪轉生死。
’又清涼雲:‘若聞無生者,便知一切諸法,皆悉空寂,無生無滅。
’ ‘十力’者,如來證得實相之智。
了達一切。
無能壞,無能勝,故名為力。
(詳見第四十六品十力注)(一)知是處非處智力。
(二)知三世業報智力。
(三)知諸禅解脫智力。
(四)知諸根勝劣智力。
(五)知種種解智力。
(六)知種種界智力。
(七)知一切至處道智力。
(八)知天眼無礙智力。
(九)知宿命無漏智力。
(十)知永斷習氣智力。
是為‘十力’。
‘無畏’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