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界嚴淨第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,非可造作。
是自然義。
修德有功,性德自顯,必然如是,是‘自然’義。
‘七寶’者,諸譯及餘諸經論稍有差異。
本經指‘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、琥珀、美玉、瑪瑙’。
(美玉見《唐譯》,水晶見漢吳兩譯)。
《阿彌陀經》為‘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瑪瑙’。
《智度論》曰‘金、銀、毗琉璃、頗黎、車磲、瑪瑙、赤真珠(此珠極貴,非珊瑚也)’。
《般若經》七寶中包括琥珀。
《魏譯》亦有琥珀。
總之極樂衆寶,微妙奇麗,遠超世間。
聊借世寶之名,以作比況耳。
‘黃金為地’見小本經文。
今曰:‘自然七寶,黃金為地’,乃表性德自然之黃金等七寶,合成為地也。
《魏譯》曰:‘其佛國土,自然七寶,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砗磲、瑪瑙,合成為地。
’又《觀經》曰:‘琉璃地上,以黃金繩,雜廁間錯。
以七寶界分齊分明。
一一寶中,有五百色光。
其光如華。
又似星月,懸處虛空。
’今極樂國土,地無土石,唯是性德妙寶莊嚴。
如《往生論》雲:‘備諸珍寶性,具足妙莊嚴。
’‘珍寶性’者,蓋謂自性中之珍寶。
是故具足一切微妙莊嚴。
此即《往生論》中,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也。
‘寬廣平正,不可限極’。
心淨土淨,心平地平,心地平等,則大地平正。
《往生論》偈雲:‘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。
’即此寬廣不可限極之意。
《論注》曰:‘如虛空者,言來生者雖衆,猶若無也。
言十方衆生往生者。
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,雖無量無邊,畢竟常如虛空,廣大無際,終無滿時。
’是即《往生論》莊嚴量功德成就。
莊嚴之‘量’不可限極也。
‘微妙奇麗,清淨莊嚴’。
‘妙’者,勝妙難思也。
‘微妙’者,則妙中之妙,難思中之難思也。
‘麗’者,美好也,光華也。
‘奇’者,異也,不耦也,特也,非常也。
‘奇麗’者,特異獨超之美妙與光華也。
如極樂之地七寶所成,一一寶中,有五百色光。
其光如華,又似呈月,故雲奇麗。
‘清淨莊嚴’。
清淨者,永離染也,莊嚴者,具萬德也。
《論注》曰:‘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,莊嚴佛事。
依法性入清淨相。
’又曰:‘性者,本義也。
能生(性)既淨,所生(國界)焉能不淨。
’因安樂國土是清淨本性之所莊嚴成就也。
‘超逾十方一切世界’。
本經《至心精進第五》法藏比丘願作佛時,智慧、光明、國土、名字,皆聞十方。
并曰‘我立是願,都勝無數諸佛國者’。
由于法藏菩薩因中發超勝無數佛國之願,至作佛時,本其所願,即自得之。
如《光明遍照第十二》曰:‘本其前世求道,所願功德大小不同。
至作佛時,各自得之。
自在所作,不為預計。
’是故極樂國土,具足莊嚴,‘超逾十方一切世界’。
阿難聞已,白世尊言:若彼國土無須彌山,其四天王天,及忉利天依何而住? ‘忉利天’,譯言三十三天。
欲界六天中之第二,在須彌山之頂。
中央有一天城,帝釋所居。
四方各有八天城,總數為三十三處。
故稱卅三天。
此忉利天之諸天,與四天王天,皆依須彌山而住。
阿難今聞佛說極樂世界無有須彌山,故問上述諸天,依何而住。
佛告阿難:夜摩、兜率乃至色無色界,一切諸天,依何而住?阿難白言:不可思議業力所緻。
‘夜摩’具名須夜摩。
欲界天中第三天。
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須彌而住。
名地居天。
夜摩以上住于空中,名空居天。
譯為時分、善分。
《佛地論》曰:‘夜摩天者,謂此天随時受樂,故名時分。
’‘兜率’,譯作上足、妙足、知足、喜足等。
乃欲界第四天。
于五欲之樂,生喜足之心,故名喜足。
其内院為彌勒大士之淨土。
外院為天衆之欲樂處。
‘色無色界’。
‘色’指色界諸天,‘無色’指無色界諸天。
皆位居欲界天之上,住于虛空。
故世尊反問阿難,若無須彌,天即無有住處者,夜摩以上諸天,住于何所?今娑婆世界夜摩諸天,尚能不依須彌,能住于空。
則彼土諸天,何須有須彌也。
阿難答曰:因有不可思議業力,緻使諸天依空而住。
‘業’者《俱舍光記十三》曰‘造作名業’。
謂身口意之所作名業。
作善名善業。
作惡名惡業。
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。
惡業有生惡果之力用。
故名業力。
《有部毗奈耶四十六》曰:‘不思議業力,雖遠必相牽。
果報成熟時,求避終難免。
’ 佛語阿難:不思議業,汝可知耶?汝身果報,不可思議。
衆生業報亦不可思議。
衆生善根不可思議。
諸佛聖力、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。
其國衆生,功德善力,住行業地,及佛神力,故能爾耳。
‘果報’者,據《箋注》意。
果報指過去所行善惡,感得之結果與回報,故名果報。
本為一體。
若細區分,則吾人今日所遇之境界,由于過去世中,所造業因之結果,是名‘果’,又對應于造業之緣而報
是自然義。
修德有功,性德自顯,必然如是,是‘自然’義。
‘七寶’者,諸譯及餘諸經論稍有差異。
本經指‘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、琥珀、美玉、瑪瑙’。
(美玉見《唐譯》,水晶見漢吳兩譯)。
《阿彌陀經》為‘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瑪瑙’。
《智度論》曰‘金、銀、毗琉璃、頗黎、車磲、瑪瑙、赤真珠(此珠極貴,非珊瑚也)’。
《般若經》七寶中包括琥珀。
《魏譯》亦有琥珀。
總之極樂衆寶,微妙奇麗,遠超世間。
聊借世寶之名,以作比況耳。
‘黃金為地’見小本經文。
今曰:‘自然七寶,黃金為地’,乃表性德自然之黃金等七寶,合成為地也。
《魏譯》曰:‘其佛國土,自然七寶,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砗磲、瑪瑙,合成為地。
’又《觀經》曰:‘琉璃地上,以黃金繩,雜廁間錯。
以七寶界分齊分明。
一一寶中,有五百色光。
其光如華。
又似星月,懸處虛空。
’今極樂國土,地無土石,唯是性德妙寶莊嚴。
如《往生論》雲:‘備諸珍寶性,具足妙莊嚴。
’‘珍寶性’者,蓋謂自性中之珍寶。
是故具足一切微妙莊嚴。
此即《往生論》中,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也。
‘寬廣平正,不可限極’。
心淨土淨,心平地平,心地平等,則大地平正。
《往生論》偈雲:‘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。
’即此寬廣不可限極之意。
《論注》曰:‘如虛空者,言來生者雖衆,猶若無也。
言十方衆生往生者。
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,雖無量無邊,畢竟常如虛空,廣大無際,終無滿時。
’是即《往生論》莊嚴量功德成就。
莊嚴之‘量’不可限極也。
‘微妙奇麗,清淨莊嚴’。
‘妙’者,勝妙難思也。
‘微妙’者,則妙中之妙,難思中之難思也。
‘麗’者,美好也,光華也。
‘奇’者,異也,不耦也,特也,非常也。
‘奇麗’者,特異獨超之美妙與光華也。
如極樂之地七寶所成,一一寶中,有五百色光。
其光如華,又似呈月,故雲奇麗。
‘清淨莊嚴’。
清淨者,永離染也,莊嚴者,具萬德也。
《論注》曰:‘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,莊嚴佛事。
依法性入清淨相。
’又曰:‘性者,本義也。
能生(性)既淨,所生(國界)焉能不淨。
’因安樂國土是清淨本性之所莊嚴成就也。
‘超逾十方一切世界’。
本經《至心精進第五》法藏比丘願作佛時,智慧、光明、國土、名字,皆聞十方。
并曰‘我立是願,都勝無數諸佛國者’。
由于法藏菩薩因中發超勝無數佛國之願,至作佛時,本其所願,即自得之。
如《光明遍照第十二》曰:‘本其前世求道,所願功德大小不同。
至作佛時,各自得之。
自在所作,不為預計。
’是故極樂國土,具足莊嚴,‘超逾十方一切世界’。
阿難聞已,白世尊言:若彼國土無須彌山,其四天王天,及忉利天依何而住? ‘忉利天’,譯言三十三天。
欲界六天中之第二,在須彌山之頂。
中央有一天城,帝釋所居。
四方各有八天城,總數為三十三處。
故稱卅三天。
此忉利天之諸天,與四天王天,皆依須彌山而住。
阿難今聞佛說極樂世界無有須彌山,故問上述諸天,依何而住。
佛告阿難:夜摩、兜率乃至色無色界,一切諸天,依何而住?阿難白言:不可思議業力所緻。
‘夜摩’具名須夜摩。
欲界天中第三天。
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須彌而住。
名地居天。
夜摩以上住于空中,名空居天。
譯為時分、善分。
《佛地論》曰:‘夜摩天者,謂此天随時受樂,故名時分。
’‘兜率’,譯作上足、妙足、知足、喜足等。
乃欲界第四天。
于五欲之樂,生喜足之心,故名喜足。
其内院為彌勒大士之淨土。
外院為天衆之欲樂處。
‘色無色界’。
‘色’指色界諸天,‘無色’指無色界諸天。
皆位居欲界天之上,住于虛空。
故世尊反問阿難,若無須彌,天即無有住處者,夜摩以上諸天,住于何所?今娑婆世界夜摩諸天,尚能不依須彌,能住于空。
則彼土諸天,何須有須彌也。
阿難答曰:因有不可思議業力,緻使諸天依空而住。
‘業’者《俱舍光記十三》曰‘造作名業’。
謂身口意之所作名業。
作善名善業。
作惡名惡業。
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。
惡業有生惡果之力用。
故名業力。
《有部毗奈耶四十六》曰:‘不思議業力,雖遠必相牽。
果報成熟時,求避終難免。
’ 佛語阿難:不思議業,汝可知耶?汝身果報,不可思議。
衆生業報亦不可思議。
衆生善根不可思議。
諸佛聖力、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。
其國衆生,功德善力,住行業地,及佛神力,故能爾耳。
‘果報’者,據《箋注》意。
果報指過去所行善惡,感得之結果與回報,故名果報。
本為一體。
若細區分,則吾人今日所遇之境界,由于過去世中,所造業因之結果,是名‘果’,又對應于造業之緣而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