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界嚴淨第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信出世正法,故名為難。
八、生在佛前佛後難。
謂佛出現于世,為大導師。
令諸衆生,離生死苦,得涅槃樂。
人有緣者,乃得值遇。
其生在佛前佛後者,由業重緣薄。
既不見佛,亦不聞法,故名生在佛前佛後難。
’又‘此之八處。
雖感報苦樂有異,而皆不得見佛,不聞正法,故總稱為難。
’極樂世界,則‘永無諸難’,如《圓中鈔》曰:‘無三毒之因,不造惡逆之業,故無三途之苦果,無三道之障難也(地獄、畜、鬼三惡道之難)。
聞法入定,不堕無想,故無長壽天難也。
雖受極樂,常受教化,故無北俱盧洲(即郁單越)難也。
六根清淨,明利黠慧,故無盲聾喑啞難也。
衆生生者,皆正定聚。
故無世智辯聰難也。
阿彌陀佛,今現在說法。
經無量劫,觀音即補其處,号普光功德山王佛,故無佛前佛後難也。
’ ‘惡趣’。
趣者,謂衆生趣往之處。
有因必有果。
從因向果,是名趣。
《俱舍論八》曰:‘趣謂所往。
’又《法華文句記》曰:‘從一至一,故名趣。
’‘惡趣’即‘惡道’。
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三惡道也。
《阿彌陀經》曰:‘彼佛國土,無三惡道。
舍利弗: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
’此正第一大願,‘國無惡道’之成就。
‘魔惱’。
魔者,梵語魔羅之略。
譯為能奪命、障礙、擾亂、破壞等。
《義林章六》雲:‘梵雲魔羅,此雲擾亂、障礙、破壞。
擾亂身心,障礙善法,破壞勝事,故名魔羅。
此略雲魔。
’又《慧琳音義十二》雲:‘魔羅,唐雲力也。
即他化自在天中,魔王波旬之異名也。
此類鬼神有大神力。
能與修出世法者,為留難事。
名為魔羅。
’又《智度論》中稱四魔:一者煩惱魔。
貪等煩惱,能惱害身心。
故名魔。
二者陰魔。
色等五陰,能生種種之苦惱,故名魔。
三者,死魔。
死能斷人之命根,故名魔。
四者,他化自在天子魔。
其魔王能害人之善事,故名魔。
此中第四,為魔之本法。
他三魔因相類,乃從而稱魔也。
今雲‘魔惱’者,以魔能惱害身心故。
又煩惱即魔故。
極樂世界永無魔惱者,因舉體是一清淨句也。
乃‘住真實慧’之所莊嚴,‘真實之際’之所開示,故能惠‘真實之利’。
于真實中,一法清淨,尚無魔惱之名,何況有實。
如《法華經》雲:‘佛言:若有女人聞是經典,如說修行,于此命終,即往安樂世界,阿彌陀佛、大菩薩衆,圍繞住處。
生蓮華中,寶座之上。
不複為貪欲所惱;亦複不為嗔恚愚癡所惱;亦複不為驕慢嫉妒諸垢所惱。
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。
’是明極樂無有諸惱也。
至于魔事,穢土衆生,以念佛故,尚得免除,何況生彼淨土。
《十往生經》雲:‘佛言:若有衆生,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,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。
若行若坐,若住若卧。
若晝若夜一切時,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,得其便也。
’又此土修行,若生魔障,則以念佛治之。
(見《止觀九之二》)又《淨土修證儀》雲:‘十乘之理觀,能發九境之魔事。
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。
淨土之事觀,以彌陀果人清淨之功德為境故,永絕魔事。
心無邪念時,則聖境現前,光明發顯。
’彌陀果德,無量清淨。
是故彼國,永絕魔事。
‘亦無四時、寒暑、雨冥之異’。
‘四時’者,春夏秋冬。
‘寒暑’者,大冷大熱。
‘雨冥’者,陰雨。
彼國十七種功德莊嚴成就中,此顯第三種莊嚴性功德成就。
《論注》曰:‘性是本義。
言此淨土,随順法性,不乖法本。
又言,性是必然義,不改義。
如海性一味。
衆流入者,必為一味。
海味不随彼改也。
’今于天,則無四時等異。
于地,則無江海山谷之相。
唯是寬廣平正,黃金色地。
于人,如《論注》雲:‘諸往生者,無不淨色,無不淨心,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。
’此正顯性地平等,法海一味之密意。
是為莊嚴性功德成就。
‘複無大小江海、丘陵坑坎、荊棘沙礫、鐵圍、須彌、土石等山。
惟以自然七寶,黃金為地’。
無江海須彌等,續顯性功德成就。
‘須彌’者,譯為妙高山。
乃一小世界之中心。
四寶所成。
處大海中,出水三百三十六萬裡。
外有九山八海。
其外圍名曰‘鐵圍山’。
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所居。
餘卅二天,分住四側。
四天王天,居山半腹。
南瞻部洲等四大洲,在海之四方。
(按太陽繞須彌。
過去有人認為須彌山在地球上,顯系誤會,須彌乃較太陽更大之天體。
南瞻部洲即地球。
至于所謂‘水’者,指流體。
‘海’者,指流體會積之處,非世間之實海也)。
‘自然七寶’者。
《會疏》曰:‘娑婆穢國,雜業所感,故以泥土瓦礫為地體。
彼土專以無漏淨心所現,故以七寶為其體。
是布施持戒所攝取也。
性不造作,故雲自然。
’文中‘性不造作,故雲自然’,與《論注》解‘性功德成就’曰,‘性是必然義’同旨。
蓋性德自然
八、生在佛前佛後難。
謂佛出現于世,為大導師。
令諸衆生,離生死苦,得涅槃樂。
人有緣者,乃得值遇。
其生在佛前佛後者,由業重緣薄。
既不見佛,亦不聞法,故名生在佛前佛後難。
’又‘此之八處。
雖感報苦樂有異,而皆不得見佛,不聞正法,故總稱為難。
’極樂世界,則‘永無諸難’,如《圓中鈔》曰:‘無三毒之因,不造惡逆之業,故無三途之苦果,無三道之障難也(地獄、畜、鬼三惡道之難)。
聞法入定,不堕無想,故無長壽天難也。
雖受極樂,常受教化,故無北俱盧洲(即郁單越)難也。
六根清淨,明利黠慧,故無盲聾喑啞難也。
衆生生者,皆正定聚。
故無世智辯聰難也。
阿彌陀佛,今現在說法。
經無量劫,觀音即補其處,号普光功德山王佛,故無佛前佛後難也。
’ ‘惡趣’。
趣者,謂衆生趣往之處。
有因必有果。
從因向果,是名趣。
《俱舍論八》曰:‘趣謂所往。
’又《法華文句記》曰:‘從一至一,故名趣。
’‘惡趣’即‘惡道’。
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三惡道也。
《阿彌陀經》曰:‘彼佛國土,無三惡道。
舍利弗: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
’此正第一大願,‘國無惡道’之成就。
‘魔惱’。
魔者,梵語魔羅之略。
譯為能奪命、障礙、擾亂、破壞等。
《義林章六》雲:‘梵雲魔羅,此雲擾亂、障礙、破壞。
擾亂身心,障礙善法,破壞勝事,故名魔羅。
此略雲魔。
’又《慧琳音義十二》雲:‘魔羅,唐雲力也。
即他化自在天中,魔王波旬之異名也。
此類鬼神有大神力。
能與修出世法者,為留難事。
名為魔羅。
’又《智度論》中稱四魔:一者煩惱魔。
貪等煩惱,能惱害身心。
故名魔。
二者陰魔。
色等五陰,能生種種之苦惱,故名魔。
三者,死魔。
死能斷人之命根,故名魔。
四者,他化自在天子魔。
其魔王能害人之善事,故名魔。
此中第四,為魔之本法。
他三魔因相類,乃從而稱魔也。
今雲‘魔惱’者,以魔能惱害身心故。
又煩惱即魔故。
極樂世界永無魔惱者,因舉體是一清淨句也。
乃‘住真實慧’之所莊嚴,‘真實之際’之所開示,故能惠‘真實之利’。
于真實中,一法清淨,尚無魔惱之名,何況有實。
如《法華經》雲:‘佛言:若有女人聞是經典,如說修行,于此命終,即往安樂世界,阿彌陀佛、大菩薩衆,圍繞住處。
生蓮華中,寶座之上。
不複為貪欲所惱;亦複不為嗔恚愚癡所惱;亦複不為驕慢嫉妒諸垢所惱。
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。
’是明極樂無有諸惱也。
至于魔事,穢土衆生,以念佛故,尚得免除,何況生彼淨土。
《十往生經》雲:‘佛言:若有衆生,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,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。
若行若坐,若住若卧。
若晝若夜一切時,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,得其便也。
’又此土修行,若生魔障,則以念佛治之。
(見《止觀九之二》)又《淨土修證儀》雲:‘十乘之理觀,能發九境之魔事。
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。
淨土之事觀,以彌陀果人清淨之功德為境故,永絕魔事。
心無邪念時,則聖境現前,光明發顯。
’彌陀果德,無量清淨。
是故彼國,永絕魔事。
‘亦無四時、寒暑、雨冥之異’。
‘四時’者,春夏秋冬。
‘寒暑’者,大冷大熱。
‘雨冥’者,陰雨。
彼國十七種功德莊嚴成就中,此顯第三種莊嚴性功德成就。
《論注》曰:‘性是本義。
言此淨土,随順法性,不乖法本。
又言,性是必然義,不改義。
如海性一味。
衆流入者,必為一味。
海味不随彼改也。
’今于天,則無四時等異。
于地,則無江海山谷之相。
唯是寬廣平正,黃金色地。
于人,如《論注》雲:‘諸往生者,無不淨色,無不淨心,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。
’此正顯性地平等,法海一味之密意。
是為莊嚴性功德成就。
‘複無大小江海、丘陵坑坎、荊棘沙礫、鐵圍、須彌、土石等山。
惟以自然七寶,黃金為地’。
無江海須彌等,續顯性功德成就。
‘須彌’者,譯為妙高山。
乃一小世界之中心。
四寶所成。
處大海中,出水三百三十六萬裡。
外有九山八海。
其外圍名曰‘鐵圍山’。
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所居。
餘卅二天,分住四側。
四天王天,居山半腹。
南瞻部洲等四大洲,在海之四方。
(按太陽繞須彌。
過去有人認為須彌山在地球上,顯系誤會,須彌乃較太陽更大之天體。
南瞻部洲即地球。
至于所謂‘水’者,指流體。
‘海’者,指流體會積之處,非世間之實海也)。
‘自然七寶’者。
《會疏》曰:‘娑婆穢國,雜業所感,故以泥土瓦礫為地體。
彼土專以無漏淨心所現,故以七寶為其體。
是布施持戒所攝取也。
性不造作,故雲自然。
’文中‘性不造作,故雲自然’,與《論注》解‘性功德成就’曰,‘性是必然義’同旨。
蓋性德自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