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界嚴淨第十一

關燈
衆生。

    衆生福盡,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。

    此珠多在大海中。

    大龍王以為首飾。

    若轉輪聖王出世,以慈悲方便,能得此珠。

    于閻浮提作大饒益。

    若須衣服、飲食、燈明、樂具,随意所欲,種種物時,王使潔齋,置珠于長竿頭。

    發願言:“若我實是轉輪王者,願寶珠雨如此之物。

    若遍一裡,若十裡,若百裡,随我心願。

    ”爾時即便于虛空中,雨種種物。

    皆稱所須,滿足天下一切人願,以此寶性力故。

    彼安樂國土亦如是。

    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。

    ’又‘相似相對’者。

    《論注》曰:‘彼寶但能與衆生衣食等願,不能與衆生無上道願。

    又彼寶但能與衆生一身願,不能與衆生無量身願。

    有如是等無量差别,故言相似。

    ’蓋謂極樂國土成就不可思議力,超逾一切,無能比者。

    今借摩尼為喻,此寶實亦遠遠不如,故雲‘相似’。

    且隻是勉強以為對比,故雲‘相對’。

    對者,對比也。

     又‘無量功德,具足莊嚴’者,昙鸾大師《論注》曰:‘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,莊嚴佛事。

    依法性入清淨相。

    是法不颠倒,不虛僞,名為真實功德。

    ’昙鸾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。

    蓋謂菩薩依于法性之實際,入于清淨智慧(即經中之‘住真實慧’也)。

    故遠離虛僞颠倒,是為真實功德。

    真實功德即‘無量功德’。

    極樂世界乃如是真實功德之所莊嚴。

    故曰‘具足莊嚴’。

    故成就不可思議之力。

    《論注》又曰:‘不可思議力者,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(請參閱彼論)莊嚴功德力,不可得思議也......。

    此中佛土不可思議,有二種力:一者,業力。

    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。

    二者,正覺阿彌陀法王,善住持力所攝。

    (乃由彌陀無上最善住持國土之功德威力所攝成。

    )’又十七種功德成就中,第一為莊嚴清淨功德成就。

    《論注》曰:‘此清淨是總相。

    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,見三界,是虛僞相,是輪轉相,是無窮(指生死)相。

    如尺蠖(屈伸蟲)循環,如蠶繭自縛。

    哀哉衆生,颠倒不淨。

    欲置衆生于不虛僞處,于不輪轉處,于不無窮處,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,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。

    ’今經曰:‘永無衆苦諸難、惡趣、魔惱之名’,亦正因此功德成就也。

     ‘衆苦’者,苦以逼惱為義。

    苦事衆多。

    諸經論中為三苦、八苦等。

    三苦者,(一)苦苦。

    此身已是苦果。

    更加衆苦逼迫身心,苦上加苦,故曰苦苦。

    (二)壞苦。

    此土無真樂,雖有少分之樂,樂不久住。

    當樂壞時,不勝憂惱,故曰壞苦。

    (三)行苦。

    非苦非樂,因念念遷流,故名為行。

    終歸變滅,故曰行苦。

    上之三苦,極樂永離。

    如《疏鈔》曰:‘彼國離欲清淨,則無苦苦。

    依正常然,則無壞苦。

    超過三界,則無行苦。

    ’ 又八苦者,乃人間之苦,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别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與五陰熾盛八苦。

    (一)生居胎獄,是生苦。

    (二)老厭龍鐘,是老苦。

    (三)病受苦痛,是病苦。

    (四)死悲分散(自身四大,與今世眷屬悉皆分散),是死苦。

    (五)愛則欲合偏離。

    常所親愛之人,乖違離散,不得共處,是名愛别離苦。

    (六)怨則欲逃偏遇。

    常所怨仇憎惡之人,欲求遠離,反而集聚,是名怨憎會苦。

    (七)求則欲得偏失,世間一切事物,心所愛樂者,求之而不能得,是名求不得苦。

    (八)五陰熾盛苦。

    《圓中鈔》曰:‘五陰者,色受想行識也。

    陰即覆蓋之義。

    謂能蓋覆真性,不令顯發也。

    盛即盛大之義。

    謂前生老病死等,衆苦聚集。

    故曰五陰熾盛苦。

    ’此土八苦交煎,彼土永離諸苦。

    《疏鈔》曰:‘彼國蓮華化生,則無生苦。

    寒暑不遷,則無老苦。

    身離分段(指分段生死),則無病苦。

    壽命無量,則無死苦。

    無父母妻子,則無愛别離苦。

    諸上善人,同會一處。

    則無怨憎會苦。

    所欲自至,則無求不得苦。

    觀照空寂,則無五陰盛苦。

    ’ ‘諸難’,指八難,謂見佛聞法有障難。

    又名八無暇,謂無有閑暇以修道業也。

    八難者,《圓中鈔》曰:‘一、地獄難。

    地獄之中,長夜冥冥,受苦無間,障于見佛聞法,是故名難。

    二、畜生難。

    畜生道中,受苦無窮,障于見佛聞法,是故名難。

    三、餓鬼難。

    餓鬼道中,受苦無量,障于見佛聞法。

    是故名難。

    四、長壽天難。

    謂此天以五百劫為壽。

    即色界第四禅中,無想天也。

    言無想者,以其心識不行,如冰魚蟄蟲。

    外道修行,多生其處。

    障于見佛聞法,是故名難。

    五、北郁單越難。

    梵語郁單越,華言勝處。

    謂此處感報,勝東西南三洲也。

    其人壽一千歲。

    命無中夭。

    為著樂故,不受教化。

    是以聖人不出其中。

    不得見佛聞法,故名為難。

    六、盲聾喑啞難。

    謂此等人,雖生中國,而業障深重,盲聾喑啞,諸根不具。

    值佛出世,而不能見佛。

    雖說大法,亦不能聞。

    故名為難。

    七、世智辯聰難。

    謂世間之人,邪智聰利者,惟務耽習外道經書,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