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功累德第八

關燈
行,是普賢行。

    如是知見,方契中道。

    若人稍聞平等之意,便謬斥持戒為著相,诽謗戒律。

    或稍能持戒,便增我慢,自贊毀他,侈談他人過失。

    是皆以病為藥者也。

     上三段為法藏大士嚴淨自心之德行。

    下為成就衆生之德行。

     所有國城、聚落、眷屬、珍寶,都無所著。

    恒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六度之行,教化安立衆生,住于無上真正之道。

     ‘聚落’即村落,即今之鄉村居民點。

    ‘著’者,執也。

    有所執著,則難離舍。

    今無所著,故皆可用以布施。

    于布施下,續戒、忍等五度。

    因諸度鹹以無著為本。

    是即《金剛經》宗旨,遠離四相,修一切善法,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。

    此六度,乃菩薩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,能到涅槃彼岸。

    菩薩自行此法,亦以此教導利益衆生。

    故續雲‘教化安立衆生’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釋曰:‘以道授他為教,轉惡成善為化。

    引導衆生安住正道,建立大心,故雲安立。

    ’蓋大士以六度教導與攝受衆生,使之轉惡成善,發起大心,安住正道。

    此道非是小道,蓋為‘無上真正之道’。

    ‘無上’者,無有更能勝過之者。

    《淨土論注》曰:‘無上者,此道窮理盡性,更無過者。

    ’又《華嚴大疏鈔十三》曰:‘無有能過者,故号為無上。

    ’‘真’者,真實,無迷無妄。

    ‘正’者,于理無差曰正。

    又無邪無曲曰正。

    又禅門解‘正法眼藏’中之正字曰:‘正’者,是佛心之德名。

    此心徹見正法,故雲正法眼。

    ‘道’,一者,以能通為義。

    《俱舍論廿五》雲:‘道義雲何,謂涅槃路。

    乘此能往涅槃城故。

    ’又《華嚴大疏十八》曰:‘通至佛果,故名道。

    ’二者,涅槃之體,排除諸障,無礙自在,謂之道。

    《涅槃無名論》曰:‘夫涅槃之名道也,寂寥虛曠,不可以形名得。

    微妙無相,不可以有心知。

    ’由上可知,道者,通至涅槃之路,又即是涅槃也。

    綜上經論,‘住于無上真正之道’者,真正者,真實無差也。

    無上者,此道窮性盡理,更無有能過之者。

    大士教令衆生,登涅槃彼岸,安住涅槃道果。

     下明,由于如上之殊勝妙德,而感如下增上勝果。

    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,所生之處,無量寶藏,自然發應。

    或為長者、居士、豪姓尊貴;或為刹利國王、轉輪聖帝;或為六欲天主,乃至梵王。

    于諸佛所,尊重供養,未曾間斷。

    如是功德說不能盡。

     ‘如是諸善根’,指上文積功累德之種種善根,是為能感。

    感必有應。

    果必酬因。

    是故法藏菩薩感得勝果。

    生生世世,所生之處,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。

    首雲‘無量寶藏,自然發應’。

    ‘寶藏’者,《箋注》曰:‘累積珍寶之庫藏也。

    妙法能濟衆生之苦厄,故以為喻。

    ’‘發應’者,相感而自然開發也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菩薩于多劫積布施持戒功,故自感寶藏湧出應其德。

    ’ ‘長者’,乃印度古時,對年長并具德财者之通稱。

    《法華玄贊》雲:‘心平性直,語實行敦,齒(年)邁财盈,名為長者。

    ’‘居士’者,在家修佛者之通稱。

    《法華玄贊十》曰:‘守道自恬,寡欲蘊德,名為居士。

    ’又《會疏》曰:‘姓貴位高,大富年耆,是名長者。

    多積财寶,深歸佛乘,居家豐盈,名居士。

    ’‘豪姓’,指名門、望族、大姓、貴家(如鄉裡之貴者,稱鄉豪)。

    ‘尊貴’,指高官顯吏。

    ‘刹利’,梵語,印度四姓之第二。

    具雲刹帝利。

    據《西域記》義為王種。

    即今所謂王家貴族。

    又《智度論卅二》曰:‘刹利者,王及大臣也。

    ’二義稍違,或古印度大臣多是貴族欤?‘國王’者,一國之主。

    ‘轉輪聖帝’,或稱轉輪王、轉王。

    身具卅二相。

    即位時從天感得輪寶。

    輪有金銀銅鐵四種,依其次第,統領四三二一之大洲,如金輪王領四洲,餘依次例減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轉輪王者,四洲之主。

    由輪旋轉,威伏一切故。

    ’‘六欲天主’,乃欲界六天之王。

    六天者,(一)四天王、(二)忉利、(三)夜摩、(四)兜率、(五)化樂、(六)他化自在。

    ‘梵王’,大梵天王之異稱。

    梵天總指色界諸天。

    以上蓋表菩薩以善根力,感得生生尊貴,德高望重,财富充足,乃至或為人王,或作天帝,上宏下化,能滿所願。

    更以善根力故,大願力故,常得值佛,‘于諸佛所,尊重供養,未曾間斷’。

    所作功德,無量無邊,‘說不能盡’。

    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,猶如栴檀、優缽羅華。

    其香普熏無量世界。

    随所生處,色相端嚴。

    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悉皆具足。

    手中常出無盡之寶,莊嚴之具,一切所須,最上之物,利樂有情。

     大士廣修不可思議普賢大士之德,故其勝感,亦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首雲‘身口常出無量妙香’。

    ‘栴檀’者,乃印度香木之名,我國所無。

    譯作與樂。

    據《慧苑音義》,此木有赤白二種,白檀能治熱病,赤檀能去風腫,故名與樂。

    ‘優缽羅’,譯為青蓮花、紅蓮花。

    其花香氣芬馥。

    《慧苑音義》曰:‘優缽羅,花号也。

    其葉狹長,近下小圓,向上漸尖。

    佛眼似之,經多喻之。

    ’大士身口常出妙香,是乃戒德之所感。

    《觀佛經三》曰:‘常以戒香,為身璎珞。

    ’又《戒香經》曰:‘世間所有諸華香,乃至沉檀龍麝如是等香,非遍聞,唯聞戒香遍一切。

    ’本經曰:‘其香普熏無量世界。

    ’,故知其香應是戒香也。

     ‘端’者,端正。

    《魏譯》言‘容色端正’。

    ‘嚴’者,莊嚴。

    ‘三十二相’,就佛丈六化身而言,則有三十二相。

    若就報身,則有八萬四千相。

    ‘八十種好’,指八十随形好,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。

    若是報身,則有六十四億一千六百萬随形好。

    《觀經》曰:‘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。

    ’。

    又《法界次第下》雲:‘相好乃同是色法,皆為莊嚴颢發佛身。

    但相總而好别。

    相若無好,則不圓滿。

    輪王釋梵亦有相。

    以無好故。

    相不微妙。

    ’又《智度論》曰:‘相粗而好細。

    衆生見佛則見相。

    好則難見故。

    又相者餘人共得。

    好者或共或不共。

    以是故,相好别說。

    ’由上可見,‘相’乃其粗者,共者,顯而易見者。

    ‘好’乃細者,不共者,微妙難見者。

    法藏菩薩因地,于卅二相八十種好‘悉皆具足’,無有缺少。

     ‘手中常出無盡之寶,莊嚴之具,一切所須最上之物,利樂有情’。

    手出諸寶,如《維摩經》中之寶手與妙臂二菩薩。

    羅什大師曰:寶手者,手中能出無量珍寶也。

    又雲:‘以施報故,手出無盡寶物,如五河流,故名妙臂。

    ’義寂師判此為十地菩薩之行,以智度成故。

    妙智融通,故随意無礙。

    淨影曰:‘手出供具,供養諸佛。

    ’義寂雲:‘施諸有情,供養三寶。

    ’可見手中所出‘無盡之寶’,‘莊嚴之具’‘所須最上之物’,端為上供與下施也。

    如《唐譯》雲:‘諸寶香華、幢幡缯蓋、上妙衣服、飲食湯藥,及諸伏藏珍玩所須,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。

    ’普施衆生,‘利樂有情’。

    于一手中流出如是無量無邊種種最上之物,正顯《華嚴》一多相即、圓明具德之玄旨。

     由是因緣,能令無量衆生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
     ‘由是因緣’,總指以上種種殊勝因緣,能令所化之衆生,發起無上菩提之心。

    深表法藏大士,以無量心,發無量願,起無量行。

    一一皆稱真如法界。

    是故願無虛發,功不唐捐。

    故‘能令無量衆生’,亦稱法界,‘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’。

    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