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滿成就第九
關燈
小
中
大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
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
圓滿成就第九
第九品,名圓滿成就。
以上從第四至第八品,皆顯法藏大士因地願行。
從本品起則是果德成就。
本品内容有三:(一)佛贊法藏因圓果滿。
(二)阿難啟問。
(三)世尊正答。
佛告阿難:法藏比丘,修菩薩行,積功累德,無量無邊。
于一切法,而得自在。
非是語言分别之所能知。
(一)世尊總結前文,盛贊法藏比丘,修普賢菩薩之大行。
積累無量無邊種種功德。
‘于一切法而得自在’。
世尊自稱‘我為法王,于法自在’。
今以此語贊因地之法藏,乃贊歎之極也。
一切自在,即一切無礙,亦即一切圓成矣。
圓滿成就,融通無礙,才曰‘自在’。
又觀自在菩薩之聖号,寓此深密之玄旨。
‘自’者,自性也,自心也。
觀自在者,了了見性,了了見心也。
是即甚深般若。
故能照破五蘊,度一切苦厄。
亦即‘于一切法,而得自在’。
是則以自在為因,仍以自在為果。
因果同時,不可思議。
又《會疏》注曰:‘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,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。
言一切法者,即四十八願之法也。
謂莊嚴淨土法,攝取衆生法,莊嚴法身法等也。
’意謂法藏四十八願悉皆圓滿,願中所攝一切之法,悉皆圓融無礙,成就世間自在王佛之果覺,故雲一切自在。
清彭際清居士,于此經文亦有深解。
簡錄于下:‘法藏以無量心,發無量願,起無量行,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。
衆生無量,國土無量。
菩薩随順衆生,經不可說、不可說那由他劫,入不可說、不可說恒河沙佛土,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。
所以者何?以法界本無量故。
如是嚴淨無量佛土,度脫無量衆生,而實無佛土可嚴,亦無衆生可度。
所以者何?以法界即非法界故。
斯則悲智雙融,理事無礙。
故能”于一切法而得自在“。
’上之二說正好互參。
‘非是語言分别之所能知’,此語真是金剛王寶劍,直下斬盡衆生情見。
今此經文,與《妙法蓮華經》中‘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’,直是一句。
一味一音,等同無異。
此非偶合,實因體同。
故下引《法華》,以證經義。
《法華經》雲:‘諸佛随宜說法,意趣難解。
所以者何?我以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,譬喻言辭,演說諸法。
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。
唯有諸佛,乃能知之。
所以者何?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舍利弗:雲何名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;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于世。
舍利弗: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’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,開示悟入,佛之知見,而出現于世。
佛之開示,既是‘佛之知見’,故唯有諸佛,乃能如實知之。
衆生在情見中,起心動念,皆是妄想分别。
故佛雖有種種譬說,但衆生于‘佛之知見’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。
《圓覺經》雲:‘未出輪回,而辨圓覺,彼圓覺性,即同流轉。
’此顯思量分别不能解了‘圓覺’。
南泉雲:‘說作如如,早變了也。
’(說出個如如,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也。
)故雲‘非語言分别之所能知’。
當知此之一件大事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
法藏果覺,實非語言之所能宣,亦非衆生生滅心、思量分别之所能及。
在凡夫分上,語言不能知,無語亦不能知;分别不能知,無分别亦不能知。
法藏究竟法身妙果,唯有如如與如如智。
故非凡情所能測。
所發誓願圓滿成就,如實安住,具足莊嚴、威德廣大、清淨佛土。
‘圓滿’者,圓妙具足也。
‘成就’者,嘉祥《法華論疏》雲:‘具足無餘,不可破壞,故雲成就。
’又《往生論注》曰:‘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,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。
願以成力,力以就願。
願不徒然,力不虛設。
力願相符,畢竟不差,故曰成就。
’又《法華經普賢勸發品》雲:‘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成就四法,于如來滅後,當得是法華經。
一者,為諸佛護念。
二者,植衆德本。
三者,入正定聚。
四者,發救一切衆生之心。
’上《法華》雲成就四法,當得法華經。
今則法藏大士,所發一切誓願,悉皆圓滿成就。
故得‘如實安住,具足莊嚴、威德廣大、清淨佛土’。
‘實’者,真實,亦即實相,真如與法身。
‘如實安住’即如實而安住于此真實之際。
簡言之,即安住于諸法之實相。
實相者,正本經之體也。
又實相即真如,故‘如實’即是‘如如’。
‘如實安住’即《金剛經》之‘如如不動’也。
又實相即法身,《往生論》曰:‘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。
莊嚴佛功德成就。
莊嚴菩薩功德成就。
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,應知。
略說入一法句故。
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
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。
’今經‘如實安住’,即是安住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故即是入清淨句。
此清淨攝二種清淨:一者,器世間清淨。
二者,衆生世間清淨。
此一法句,攝二種清淨與上說三種莊嚴。
故雲:‘具足莊嚴’。
如《往生論注》雲:‘此莊嚴事,縱使毗首羯磨(毗首羯磨乃天帝名。
此天善工藝,巧變化,
以上從第四至第八品,皆顯法藏大士因地願行。
從本品起則是果德成就。
本品内容有三:(一)佛贊法藏因圓果滿。
(二)阿難啟問。
(三)世尊正答。
佛告阿難:法藏比丘,修菩薩行,積功累德,無量無邊。
于一切法,而得自在。
非是語言分别之所能知。
(一)世尊總結前文,盛贊法藏比丘,修普賢菩薩之大行。
積累無量無邊種種功德。
‘于一切法而得自在’。
世尊自稱‘我為法王,于法自在’。
今以此語贊因地之法藏,乃贊歎之極也。
一切自在,即一切無礙,亦即一切圓成矣。
圓滿成就,融通無礙,才曰‘自在’。
又觀自在菩薩之聖号,寓此深密之玄旨。
‘自’者,自性也,自心也。
觀自在者,了了見性,了了見心也。
是即甚深般若。
故能照破五蘊,度一切苦厄。
亦即‘于一切法,而得自在’。
是則以自在為因,仍以自在為果。
因果同時,不可思議。
又《會疏》注曰:‘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,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。
言一切法者,即四十八願之法也。
謂莊嚴淨土法,攝取衆生法,莊嚴法身法等也。
’意謂法藏四十八願悉皆圓滿,願中所攝一切之法,悉皆圓融無礙,成就世間自在王佛之果覺,故雲一切自在。
清彭際清居士,于此經文亦有深解。
簡錄于下:‘法藏以無量心,發無量願,起無量行,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。
衆生無量,國土無量。
菩薩随順衆生,經不可說、不可說那由他劫,入不可說、不可說恒河沙佛土,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。
所以者何?以法界本無量故。
如是嚴淨無量佛土,度脫無量衆生,而實無佛土可嚴,亦無衆生可度。
所以者何?以法界即非法界故。
斯則悲智雙融,理事無礙。
故能”于一切法而得自在“。
’上之二說正好互參。
‘非是語言分别之所能知’,此語真是金剛王寶劍,直下斬盡衆生情見。
今此經文,與《妙法蓮華經》中‘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’,直是一句。
一味一音,等同無異。
此非偶合,實因體同。
故下引《法華》,以證經義。
《法華經》雲:‘諸佛随宜說法,意趣難解。
所以者何?我以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,譬喻言辭,演說諸法。
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。
唯有諸佛,乃能知之。
所以者何?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舍利弗:雲何名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;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于世。
舍利弗: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’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,開示悟入,佛之知見,而出現于世。
佛之開示,既是‘佛之知見’,故唯有諸佛,乃能如實知之。
衆生在情見中,起心動念,皆是妄想分别。
故佛雖有種種譬說,但衆生于‘佛之知見’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。
《圓覺經》雲:‘未出輪回,而辨圓覺,彼圓覺性,即同流轉。
’此顯思量分别不能解了‘圓覺’。
南泉雲:‘說作如如,早變了也。
’(說出個如如,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也。
)故雲‘非語言分别之所能知’。
當知此之一件大事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
法藏果覺,實非語言之所能宣,亦非衆生生滅心、思量分别之所能及。
在凡夫分上,語言不能知,無語亦不能知;分别不能知,無分别亦不能知。
法藏究竟法身妙果,唯有如如與如如智。
故非凡情所能測。
所發誓願圓滿成就,如實安住,具足莊嚴、威德廣大、清淨佛土。
‘圓滿’者,圓妙具足也。
‘成就’者,嘉祥《法華論疏》雲:‘具足無餘,不可破壞,故雲成就。
’又《往生論注》曰:‘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,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。
願以成力,力以就願。
願不徒然,力不虛設。
力願相符,畢竟不差,故曰成就。
’又《法華經普賢勸發品》雲:‘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成就四法,于如來滅後,當得是法華經。
一者,為諸佛護念。
二者,植衆德本。
三者,入正定聚。
四者,發救一切衆生之心。
’上《法華》雲成就四法,當得法華經。
今則法藏大士,所發一切誓願,悉皆圓滿成就。
故得‘如實安住,具足莊嚴、威德廣大、清淨佛土’。
‘實’者,真實,亦即實相,真如與法身。
‘如實安住’即如實而安住于此真實之際。
簡言之,即安住于諸法之實相。
實相者,正本經之體也。
又實相即真如,故‘如實’即是‘如如’。
‘如實安住’即《金剛經》之‘如如不動’也。
又實相即法身,《往生論》曰:‘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。
莊嚴佛功德成就。
莊嚴菩薩功德成就。
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,應知。
略說入一法句故。
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
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。
’今經‘如實安住’,即是安住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故即是入清淨句。
此清淨攝二種清淨:一者,器世間清淨。
二者,衆生世間清淨。
此一法句,攝二種清淨與上說三種莊嚴。
故雲:‘具足莊嚴’。
如《往生論注》雲:‘此莊嚴事,縱使毗首羯磨(毗首羯磨乃天帝名。
此天善工藝,巧變化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