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功累德第八

關燈


    所以然者,心離穢濁,諸根清淨。

    不染離垢,心不嗔恚。

    内無恨結。

    ’‘愛語’者,四攝法之一。

    四攝法者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

    随衆生根性,而善言慰喻,使生親愛之心,依附我受道。

    謂之愛語攝。

    故《勝天王般若經》言:‘下聲細語軟美之言,順彼意語故。

    ’‘勤喻’者,歡導慰喻也,為衆生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也。

    ‘策進’者,勉之使進,即常雲之促進,今衆生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也。

     ‘恭敬三寶,奉事師長’。

    自謙曰恭,尊人之德,曰敬。

    《法華經嘉祥疏二》雲:‘謙遜畏難為恭,推其智德為敬。

    ’‘三寶’者,一切之佛陀,佛寶也。

    佛陀所說之教法,法寶也。

    随其教法而修業者,僧寶也。

    至于佛滅度後,住于世間者,稱為住持三寶。

    木佛畫像,佛寶也。

    三藏之文句,法寶也。

    剃□染衣者,僧寶也。

    所以名‘寶’者,據《寶性論》,共有六義:(一)世間希有、(二)離垢、(三)勢力、(四)能莊嚴世間、(五)最上、(六)不變。

    又佛者,覺知之義。

    法者法軌之義,僧者,和合之義。

    ‘恭敬三寶’,欽仰其德也。

    ‘奉’者,尊崇奉養。

    ‘事’者,承待。

    ‘奉事’者,敬養服待也。

    ‘師’者,教我以道者。

    ‘長’者,德行,或輩分,或年齡高于我者。

    省庵師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曰:‘若無世間師長,則不知禮義。

    若無出世師長,則不解佛法。

    不知禮義,則同于異類。

    不解佛法,則何異俗人。

    師長恩重,故應奉事。

    又密宗以恭敬上師為根本戒。

    又謂‘一切供養功德中,供養上師最為勝’。

    可見‘奉事師長’,實為修行要務。

    又《會疏》雲:‘此(奉事師長)中,含攝孝養父母之句。

    師者,出世本;父母,世間福田,菩薩必須恭敬奉侍故。

    ’此說亦有所據。

    如《觀經》雲:‘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。

    ’ ‘無有虛僞谄曲之心’。

    ‘虛’者,虛妄不實。

    ‘僞’者,詐現假相。

    ‘谄’者,佞也。

    逢迎人意而吐其言,即常雲之阿谀奉承也。

    ‘曲’者,不直也,枉也,邪也。

    無有虛僞、谄僞、谄曲,則心端直無過。

    如《淨影疏》雲:‘無有虛僞谄曲之心,明離心過。

    ’《維摩經佛國品》雲:‘直心是菩薩淨土。

    ’肇公注曰:‘直心者,謂質直無谄。

    此心乃是萬行之本也。

    ’肇公以質直無谄之心,為萬行之本。

    語至切要,未可忽之。

     莊嚴衆行,軌範具足。

    觀法如化,三昧常寂。

    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。

    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。

    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。

     ‘莊嚴衆行’者,《淨影疏》曰:‘彰(表也)行成就。

    ’‘莊嚴’者,福智二嚴。

    ‘衆行’者,‘檀(布施也)等一切行也。

    ’意謂:以福與智,莊嚴布施等度及萬行。

    《唯識述記七》曰:‘善資糧者,福智二嚴。

    ’《涅槃記廿七》曰:‘二種莊嚴:一者智慧,二者福德。

    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,則知佛性。

    ’又《探玄記三》曰:‘莊嚴有二義:一是具德義,二交飾義。

    ’故知‘莊嚴衆行’者,表一一行中悉是從性起修、全修在性也。

    故《淨影疏》謂‘莊嚴衆行’,是彰明所行成就也。

    ‘軌範’者,軌則與模範也。

    又‘軌’者,法則也;‘範’者,法也,常也。

    由于所行皆具福智,故所說所教,皆成軌則。

    所行所示,為衆模範,故雲‘軌範’。

    悉是常法,無可變易,無所欠少。

    故曰:‘軌範具足。

    ’ ‘觀法如化’者,觀一切皆如幻化也。

    ‘觀’者,智之别名。

    《大乘義章二》曰:‘粗思名覺,細思名觀。

    ’又《遊心法界記》曰:‘言觀者,觀智。

    是法離諸情計,故名為觀也。

    ’又《會疏》曰:‘觀之字,即三觀也。

    蓋夫三谛三觀者,萬行之要樞,菩薩之肝膽也。

    ’又‘法之一字,即指一切有情非情,生死涅槃諸法。

    ’‘如化’者,《會疏》曰:‘非空非假、而空而假之譬。

    則是中谛也。

    ’意謂:既言如化,則非絕對空無,故言非空。

    若言是有,則隻如幻化而已,并非實有。

    又既雲如化,乃非有而現假有。

    既是幻化,則所現舉體是空。

    故《會疏》謂為‘非空非假,而空而假’,是顯中道之義。

    ‘觀法如化’者,即觀一切法,皆是中道。

     ‘三昧常寂’。

    ‘三昧’者,正定也。

    ‘常寂’者,真體離生滅之相,謂之常。

    絕煩惱之相,謂之寂。

    《唯識述記》曰:‘不生不滅,絕名相于常寂之津。

    ’是故《淨影疏》曰:‘三昧常寂,止行深也。

    (’止行‘者,修止之行也。

    止心一處曰止,乃禅定之異名也)。

    ’絕名相,離煩惱,不生不滅,住于常寂。

    如是三昧,故雲深也。

    由于常行中道,住一切如化之妙觀,自然入于不生不滅甚深常寂之正定。

    又《遺教經》曰:‘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。

    行者亦爾。

    為智慧水故,善修禅定,令不漏失。

    ’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。

    本經《大教緣起品》曰‘如來定慧究暢無極’是其果德。

     ‘善護口業’下六句,表菩薩身口意三業清淨。

    三業之中,則以‘善護意業’為首要。

    是即菩薩‘善護己念’之正行。

    由于深契中道,正定常寂,了達真源,遠離生滅。

    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,是以意業,‘清淨無染’。

    意業清淨,身口随之。

    于口業雲‘不譏他過’。

    ‘譏’者,譴也,诽也,指責人之過失也。

    口業不譏他過者,實由于意業之不見他過也。

    ‘他’者,一切有情也。

    進言之,則包括有情無情,萬事萬物之一切法。

    一切無過,本自無染。

    清淨本然,本自圓成。

    如‘首楞嚴’義為‘一切事究竟堅固’。

    又如《圓覺》,‘諸戒定慧及淫怒癡,俱是梵行’,又‘一切煩惱,畢竟解脫’。

    是故一切平等,無有可譏者。

     ‘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’。

    ‘律’者,戒律。

    ‘儀’者,儀則。

    《大乘義章十》雲:‘言律儀者,制惡之法,說名為律。

    行依律戒,故号律儀。

    ’其意謂:所謂為律儀者,防惡止非之法,稱為戒律。

    行為依止于戒律,稱為律儀。

    又《行持鈔資持記》雲:‘通禁制止為律,造作有相名儀。

    ’綜上之意,依止戒律,體現于行儀,名為律儀。

    又律儀戒者,乃三聚淨戒之一。

    三聚戒者:(一)攝律儀戒。

    受持五、八、十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。

    (二)攝善法戒。

    以修一切善法為戒。

    (三)攝衆生戒,又雲饒益有情戒,以饒益一切有情為戒。

    上三為大乘菩薩通受之戒,于(一)攝律儀戒中,在家菩薩受五戒與八戒。

    出家菩薩須受(一)中之十戒與具足戒。

    《涅槃經卅一》雲:‘戒亦一切善法梯橙。

    ’(‘橙’同‘凳’,見《中華大字典》。

    )又《璎珞本業經下》雲:‘一切衆生,初入三寶海,以信為本。

    住在佛家,以戒為本。

    ’《五燈會元》雲:‘法要有三,曰戒定慧。

    ’以上經論,廣顯戒德。

    《普超三昧經一》曰:‘被戒德铠,化度衆生。

    ’此正為‘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’之真意。

    戒铠于此有二義:一者,護持義。

    以戒德為铠甲,如消防隊員衣石棉衣。

    入三界火宅,冒三毒烈焰,拯濟群生,無所畏懼。

    二者,莊嚴義。

    以持戒德,而自莊嚴。

    不失律儀,軌範人天,令衆欽仰歸止,來受教化。

    慕我戒德,學我戒行。

    進修定慧,而度彼岸。

     前引《圓覺》:‘諸戒定慧及淫怒癡,俱是梵行。

    ’與今‘不失律儀’,互相照映,正顯中道,理事無礙,圓解圓修之妙行。

    了知戒定慧與淫怒癡平等平等,仍嚴持淨戒,不失律儀。

    雖嚴持律儀,軌範具足,但自心常寂,一切平等,悉無取舍,更無愛憎。

    不見己是,不道人非。

    如是持戒,是真持戒。

    如是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