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功累德第八

關燈
世谛。

    聖智所見涅槃寂靜真實之理,名真谛,或勝義谛、第一義谛。

    《智度論卅八》雲:‘佛法有二谛。

    一者世谛,二者第一義谛。

    為世谛故,說有衆生。

    為第一義谛故,說衆生無所有。

    ’又《大乘義章一》雲:‘俗謂世俗。

    世俗所知,故名世谛。

    真者,是其絕妄之稱。

    ’‘門’者,法有種種差别,能使人趣入涅槃,故稱為門。

    ‘依真谛門’者,依第一義谛為門也。

    依真谛之勝義,植衆德之根本。

    故曰‘依真谛門,植衆德本’。

    《金剛經》曰: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

    ‘依真谛門’,即無四相也。

    ‘植衆德本’者,修一切善法也。

    ‘植’者,種植也。

    ‘德’者,善也。

    ‘本’者,根也。

    諸善萬行之功德,為佛果大覺之根本者,稱為德本。

    又萬德之根本稱為德本。

    依是義故,阿彌陀佛名号,體具萬德,名召萬德,故曰德本。

    如《教行信證六》雲:‘德本者,如來德号。

    此德号者,一聲稱念,至德成滿,衆禍皆轉。

    十方三世德号之本,故曰德本也。

    ’如上所引《觀佛三昧經》,釋尊曰:‘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。

    ’亦與之同旨。

    皆以持名念佛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。

    故知植衆德本可有二釋:(一)者,菩薩因中,萬德圓滿。

    從因得果,故雲‘植衆德本’。

    (二)者,衆德本者,即念佛名号也。

    且此二說實不相違。

    因菩薩因行不離念佛故,故(一)中有(二);又念佛圓具萬德故,是(二)中攝(一)。

    故雲無違也。

     ‘不計衆苦,少欲知足’。

    ‘計’者,計較執著也。

    ‘苦’者,《佛地經五》曰:‘逼惱身心名苦。

    ’‘衆苦’者,如二苦(内苦,外苦),三苦(苦苦,壞苦,行苦),四苦(生、老、病、死)、八苦等。

    分類不同,均表苦類衆多。

    菩薩了達一切諸苦,皆是虛妄,畢竟不可得。

    故能安忍,住于平等。

    故曰‘不計衆苦’。

    ‘少欲’者,不多求也。

    ‘知足’者,所得雖少而不惱恨也。

    如《涅槃經》雲:‘少欲者,不求不取。

    知足者,得少不悔恨。

    ’又《遺教經》雲:‘少欲之人,則無谄曲以求人意。

    亦複不為諸根所牽。

    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。

    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。

    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。

    是名少欲。

    汝等比丘,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

    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隐之處。

    知足之人,雖卧地上,猶為安樂。

    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

    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。

    知足之人,唯貧而富。

    ’又《法華經勸發品》雲:‘是人少欲知足,能修普賢之行。

    ’又義寂師引《般若經》雲:‘雲何菩薩少欲,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,何況餘欲。

    是名少欲。

    雲何菩薩知足,得一切種智,是名知足。

    ’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,安住自法名知足。

    他境即是色等五欲,自法即是現量之智。

    ‘準義寂意,則不于心外取法,無一法當情者,名為少欲。

    體露真常,寂滅為樂,如如不動,為知足。

    于此’少欲知足‘一句,具如是妙意,足證佛經語深。

     ‘專求白法,惠利群生’。

    ‘白法’者,白淨之法,指一切善法。

    《大乘義章七》曰:‘善法鮮淨,名之為白。

    ’《魏譯》為‘清白之法’。

    《淨影疏》雲:‘所顯之法,出離邪謗,名為清白。

    ’《嘉祥疏》曰:‘是無漏明,故雲清白。

    ’《會疏》雲:‘大乘法,名為清白。

    ’‘惠利’者,‘惠’者惠施,‘利’者利濟。

    故經義為:專求無漏大乘清淨之法,用以普施有情,利樂群生。

     ‘志願無倦’。

    ‘倦’,疲也,厭也。

    《華嚴經》普賢大士十大願王,概括其願末之意為:虛空界盡、衆生界盡、衆生業盡、衆生煩惱盡,我禮(乃至回向)乃盡。

    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禮敬(乃至回向)無有窮盡。

    ’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
    ‘是即’志願無倦之義也。

     ‘忍力成就’。

    ‘忍力’者,忍辱之力。

    法住師雲:‘忍有三種:一者安苦忍,謂于世違事能受故。

    二、他不饒益忍,謂他于己有違損能受故。

    三、法思維忍,謂于法無分别故。

    ’此三忍成就,故曰‘忍力成就’。

    又《會疏》明十忍,疏曰:‘’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及。

    能行忍者,可名為有大力人。

    忍辱正治嗔恚,通斷三毒。

    《寶雲經》于菩薩所修法,各說十法。

    中說忍法,菩薩有十法,能淨于忍。

    何等為十?(一)内忍、(二)外忍、(三)法忍、(四)随佛教忍、(五)無方所忍、(六)修處處忍、(七)非所為忍、(八)不逼惱忍、(九)悲心忍、(十)誓願忍。

    (一)内忍。

    雲何名菩薩内忍?菩薩饑渴寒熱,憂悲疼痛,身心楚切,能自忍受,不為苦惱。

    是名内忍。

    (二)外忍。

    雲何名菩薩外忍。

    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,毀辱诽謗,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、和尚阿阇黎師徒同學,或聞毀佛法僧,有如是種種毀譽,菩薩忍辱,不生嗔恚,是名外忍。

    (三)雲何名菩薩法忍。

    佛于諸經說微妙義,諸法寂靜,諸法寂滅如涅槃相,不驚不怖,作是念言:“我若不解是經,不知是法,終不得菩提。

    ”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。

    是弘法忍。

    (四)雲何名菩薩随佛教忍。

    菩薩嗔惱毒心起時,作是思維:“此身從何而生,從何而滅?從我生者,何者是我?從彼生者,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,從何因緣生?”菩薩作是思維時,不見所從生;亦不見所緣起;亦不見從我生,亦不見從彼起;亦不見從因緣生。

    作是思惟,亦不嗔,亦不惱,亦不毒。

    嗔怒之力,即便減少。

    是名随佛教忍。

    (五)雲何名菩薩無方所忍。

    或有夜忍晝不忍,或晝忍夜不忍;或彼方忍,此方不忍。

    或此方忍,彼方不忍。

    或知識邊忍,不知識邊不忍。

    菩薩不爾。

    一切時,一切方,常生忍心,是名無方所忍。

    (六)雲何名菩薩修處處忍。

    有人于父母、師長、夫妻、男女、大小、内外如是中生忍。

    餘則不忍。

    菩薩忍者,則不如是。

    如父母邊生忍,旃陀羅邊生忍。

    是名修處處忍。

    (七)雲何名菩薩非所為忍。

    不以事故生忍,不以利故生忍。

    不以畏故生忍。

    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。

    不以相親友故生忍。

    不以愧赧故生忍。

    菩薩常修于忍。

    是名菩薩非所為忍。

    (八)雲何名菩薩不逼惱忍。

    苦嗔因緣,煩惱未起,不名為忍。

    若遇嗔因緣時,拳打刀杖,手腳蹴踏,惡口罵詈,于如是中,心不動者,則名為忍。

    菩薩若有人來起發嗔恚亦忍。

    不起發嗔恚亦忍。

    是名菩薩不逼惱忍。

    (九)雲何名菩薩悲心忍。

    爾時菩薩若作王,若王等,有大功業,為苦衆生而作其主。

    是苦衆生,若來罵辱觸惱之時,菩薩不以我是主故,而生嗔恚。

    如是衆生,我當拔濟,常為擁護,雲何而得生于嗔惱。

    是故我今悲心憐愍,不生忿恚。

    是名菩薩悲心忍。

    (十)雲何名菩薩誓願忍。

    菩薩作是念:我先于諸佛前,曾作獅子吼,發誓願言,我當成佛,于一切生死淤泥中,為拔諸苦衆生。

    我今欲拔,不應嗔恚,而惱于彼。

    若我不忍,尚不自度,況利衆生等(以上節錄)。

    法藏菩薩滿足諸忍,故雲‘忍力成就’。

     于諸有情,常懷慈忍,和顔愛語,勸谕策進。

    恭敬三寶,奉事師長。

    無有虛僞谄曲之心。

     上雲‘惠利群生’,慈也。

    ‘忍力成就’,忍也。

    是故‘于諸有情’,常以慈忍為懷。

    ‘和顔’,柔和之顔容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内離妄染,故外常溫和。

    故雲“和顔”。

    ’《勝天王般若經》曰:‘菩薩行般若波羅蜜,如是随順佛清淨教。

    視諸衆生,面門先笑,曾無嚬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