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成正覺第七

關燈
,故名‘圓滿昔所願’。

    ‘一切皆成佛’,此之一句,奇哉!奇哉!粉碎虛空!此正是四十八願之本體。

    從此一句,流出四十八願。

    一一之願,亦隻是顯此一句。

    《往生論》謂三種莊嚴(佛土、佛、菩薩)‘入一法句故,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

    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。

    此清淨有二種,應知,何等二種:一者,器世間清淨。

    二者,衆生世間清淨。

    ’今雲‘一切皆成佛’,極顯此二種清淨也。

    本經《泉池功德品》雲:‘其水一一随衆生意。

    &hellip波揚無量微妙音聲,或聞佛法僧聲,波羅蜜聲&hellip甘露灌頂受位聲。

    得聞如是種種聲已,其心清淨,無諸分别,正直平等,成熟善根。

    随其所聞,與法相應。

    其願聞者,辄獨聞之。

    所不欲聞,了無所聞。

    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
    ’水者,無情之器物也。

    何以能有如是無量妙用,應機随宜,欲聞則聞;又具如是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能令聞者,永不退轉?是知一真法界,一塵一毛,無不圓明俱德。

    一真一切真。

    一塵一毛,無一非圓圓果海。

    見《顯密圓通》,指無上圓滿聖覺果德之海。

    情器世間,悉皆清淨。

    有情無情,悉皆成佛。

    故曰:‘一切皆成佛’也。

    此一句子,剖出三藏十二部心髓,道破宗門一千七百公案玄旨,直顯密宗大圓勝慧大圓滿之密意。

    此即一法句,此即清淨句。

    亦可稱為禅宗所謂之末後句。

    萬德齊彰,一法不立。

    言思莫及,唯當默契。

     斯願若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珍妙華 ‘克果’,《會疏》雲:‘克謂克成。

    果謂果遂。

    ’亦即常雲成就之義。

    ‘感’指感應。

    感屬于衆生,應屬佛菩薩。

    此偈意為:本願若能成就,大千世界一切聖衆,應受感動。

    當現瑞象,梵天、帝釋諸天之天神,當從空降下珍奇殊妙之天花,以為證明。

    如《淨影疏》雲:‘斯願一偈,請證要(求也)瑞。

    若定克果,大千應動,空雨妙花。

    ’ 佛告阿難:法藏比丘,說此頌已,應時普地六種震動。

    天雨妙華,以散其上。

    自然音樂空中贊言,決定必成無上正覺。

     說偈才畢,立即現瑞,故曰‘應時’。

    大地震動,是器世間之瑞應。

    雨花、奏樂、贊言,是情世間之瑞應。

    證明法藏大願決定成就。

    ‘普地’,指全世界之大地。

    ‘六種震動’有三說:一者,指六時之動為六動:(一)佛入胎時、(二)出胎時、(三)成道時、(四)轉法輪時、(五)由天魔勸請将舍性命時、(六)入涅槃時。

    二、以能動六方曰六動。

    《大品般若經一》曰:‘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,入師子遊戲三昧。

    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國土,六種震動。

    東湧西沒,西湧東沒,南湧北沒,北湧南沒,邊湧中沒,中湧邊沒,地皆柔軟,令衆生和悅’,是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、邊六方之動,曰六動。

    三、動有六相,以六相之動,名為六動。

    《晉華嚴經》以動、起、湧、震、吼、覺為六動。

    動者搖蕩,起者升高,湧者凹凸,震者有聲,吼者巨響,覺者覺他,令物覺悟。

    上三說,第一表震動之時,後二表震動之相。

    至于普令震動之因緣,《智度論八》曰:‘佛何以故震動三千大千世界。

    答曰:欲令衆生知一切皆空無常故。

    複次如人欲染衣,先去塵土。

    佛亦如是,先令三千世界衆生見佛神力,敬心柔軟,然後說法。

    是故六種動地。

    ’今者普地六種震動,正應法藏大士‘大千應感動’之誓;複表今發願,正是将轉無上大法輪也。

    ‘天雨妙華’,‘自然音樂’,《唐譯》為‘天華鼓樂滿虛空’。

    《嘉祥疏》雲:‘地動表皆行因。

    雨華明必得果。

    自然音樂,證妙樂之土,說法化物也。

    ’意為:所現諸瑞象中,地動表得果皆由行願之因(是‘皆行因’之意)。

    雨花者,有花則有果,以表大願必然得果。

    ‘自然音樂’必得妙樂之土,并廣宣妙法,化物無盡。

    最後‘空中贊言,決定必成無上正覺’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克果無疑,故雲決定。

    決定中之決定,故言必成。

    無上正覺,即佛果。

    無有此上。

    故名無上。

    ’ 至于法藏大士才發願已,空中便即贊言,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者,何也?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所釋,甚為精要。

    茲用其意,而簡述之如下:‘一切佛土,不離衆生一念清淨心,而得成立。

    法藏大士,發此宏願,隻為破除衆生妄執,開顯當人本有心量。

    令知淨土即是法性本然,非從外得。

    何以故?自性空寂,離諸惡趣。

    自性妙圓,具諸相好。

    自性無礙,現六神通。

    自性無住,不可斷滅;自性無作,無有限量。

    自性無外,如風廣被。

    自性無内,如鏡普現,自性光明,如日普照。

    自性平等,如香普熏。

    菩薩即順衆生自性本具之空寂心、妙圓心、無礙心、無住心、無作心、無外心、無内心、光明心、平等心,而莊嚴佛土。

    是以四十八願,一一願即衆生本具之心。

    即以自心,莊嚴自土,如水歸海,如回應聲。

    心土不二,因果同時。

    是故法藏發願畢,空中即贊言“決定必成無上正覺”以不可思議之因,起不可思議之果。

    當知不可思議之因,即不可思議之果。

    有志淨土者,須從此信入。

    ’此論宜深參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