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功累德第八
關燈
小
中
大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
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
積功累德第八
本品中法藏菩薩發大願已,從願起行,于無量劫,住真實慧,植衆德本。
教化無量衆生,住于無上之道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如是功德,說不能盡,是故品名‘積功累德’。
阿難: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前,及諸天人大衆之中,發斯弘誓願已,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
所修佛國,開廓廣大,超勝獨妙,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。
法藏菩薩于佛及天人大衆中,宣發以上之‘弘誓願’。
‘弘’者,廣也。
《法界次第》釋曰:‘廣普之緣,謂之為弘。
自制其心,名之曰誓。
志求滿足,故雲願也。
’弘誓願者,泛指佛菩薩弘大之誓願。
今言‘斯弘誓願’,則專指法藏菩薩之四十八願也。
發斯願已,由願生起無邊殊勝妙行。
本品開章明義,其第一句,直曰:‘住真實慧’。
此一句子,乃一切妙行之大本,為無量人天開正眼。
本經《德遵普賢品》曰: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’《大教緣起》曰:‘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
’今雲:‘住真實慧。
’此三句雖各有異,而其真實則不二也。
真者,真如也。
實者,實相也。
《觀佛三昧經》雲:‘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。
’窮極真如實相之源底曰真實之際。
當來一切含靈,皆因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而得度脫者,真實之利也。
能顯此真實之際,惠此真實之利者,即此真實之慧也。
慧者,《大乘義章二》雲:‘據行方便,觀達為慧。
就實以論,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,目之為慧。
’是乃以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方名慧也。
‘真實’者,《大乘義章二》雲:‘法絕情妄為真實。
’故即離妄之本真,亦即自性清淨心。
《大乘止觀》曰:‘此心即自性清淨心,又名真如,亦名佛性,亦名法身,亦名如來藏,亦名法界,亦名法性。
’又《教行信證》曰:‘無為法身即是實相,實相即是法性,法性即是真如。
直如即是一如。
然則彌陀從如來生,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’。
故知‘真實慧’者,即真如、實相、自性、佛性、自性清淨心等所诠理體之照用。
簡言之,‘明心見性’是明本體也。
于此徹透,安往如如,從體起用,即為‘住真實慧’。
又真實際者,法身德也。
真實利者,解脫德也。
真實慧者,般若德也。
今三真實,亦即涅槃三德,如伊字三點,非并非列,不縱不橫,即一即三,即三即一也。
今經于妙行之先,首曰‘住真實慧’,此誠畫龍點睛之語。
住真實慧,即入一法句。
一法句者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
繼雲:‘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’。
‘勇猛精進’者,無間無雜也。
‘一向專志’者,心志專一也。
‘妙土’者,精美絕倫,不可思議之國土也。
‘莊’者,恭也,正也,盛飾也。
‘嚴’,尊也,肅也,裝也。
可見‘莊嚴’二字,可以俗語解為以尊重、恭敬、正肅等等善美,而裝飾之。
今大士妙德是能莊嚴,妙土是所莊嚴,以萬德融成妙土,是謂‘莊嚴妙土’。
‘住真實慧&hellip莊嚴妙土’是極樂淨土之大本,普賢妙行之綱宗。
本經《禮供聽法品》阿彌陀如來開示十方來臨之正士曰:‘通達諸法性,一切空無我。
專求淨佛土,必成如是刹。
’道破淨土真因。
與今所雲一味無差,互為表裡。
蓋一切空無我,仍求淨土者,是真實慧也。
專求淨佛土,安住一切空者,是真莊嚴國土也。
無生可度,終日度生。
莊嚴佛國,佛國離相。
建立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。
遠離二邊,妙契中道。
圓修圓證,彈指圓成。
故曰:此即彌陀大願之本,普賢大行之宗也。
蓋明真實之體,方起真實之慧。
住真實之慧。
故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如珠發光,還照珠體。
故極樂水鳥樹林一色一香,悉皆圓明具德。
一一皆是圓圓果海。
皆是真實之際也。
複因一一是彌陀大覺真心,果覺妙德。
一一又是我等當人自心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。
彌陀所顯,乃我本心,是我家珍,非從外得。
發心念佛,正似珠光,還照珠體。
親切自然,不勞功力。
是故能廣施真實之利也。
本品表法藏大士修如是之妙因,故證得淨土法門如是之妙果也。
以上三句是總綱。
‘所修佛國’下四句表所嚴淨之佛國。
‘開廓廣大’。
‘開’者,張也。
‘廓’者,空也,大也,虛也。
故‘開廓’者,空闊之貌。
《往生論》曰:‘究竟如虛空。
廣大無邊際。
’即‘開廓廣大’之義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開廓廣大,明土廣也。
’《嘉祥疏》曰:‘廓以安衆為義,明淨土廣安往生之衆,蕩然無限極也。
’憬興師解雲:‘無量德成故。
’綜上三說,蓋佛國開廓廣大者,乃法藏大士無量妙德之所成。
國土空曠無有涯際,能廣容無盡往生之衆,無有極限也。
‘超勝獨妙’。
‘妙’者,《法華遊意》雲:‘妙是精微深遠之稱。
’又《大日經疏一》雲:‘妙名更無等比,更無過上義。
’是謂無比無上為妙。
又如《淨影疏》:‘超勝獨妙,明土勝也。
’《會疏》雲:‘超勝獨妙者,明非特廣大,其中莊嚴之事,身土依正,皆悉第一無比,超諸佛刹,最為精。
故謂超勝。
唯此一土,最不思議,故言獨妙。
’此下複舉七事,以顯極樂之獨妙。
疏曰:一、‘謂法報應化,所出本國故’。
其中‘本國’,即指極樂。
謂極樂乃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應化身佛,三身果佛之土。
故超諸應佛之化土也。
二、‘佛身光壽超過諸佛故’。
因彌陀為佛中極尊,光中之王,壽命無量也。
三、‘名号利益,獨出難思故’。
謂彌陀聖号,名聞十方。
若有聞者,至心信樂,十念必生。
聞名信受,速至菩提。
諸佛同宣,十方共贊,故雲‘獨出’。
複以聞名發心、聞名得福、聞名得忍;以聞名故,住三摩地,證不退轉。
功德無量,是以‘難思’。
四、‘令五乘齊入報土故’。
五乘者,(一)人、(二)天、(三)聲聞、緣覺、(四)菩薩、(五)如來也。
報土乃法身大士之所居。
今命凡夫、二乘、地前菩薩,悉可圓登報土,故雲‘獨妙’。
五、‘二乘、根缺、女人類,頓轉一乘故’。
一登彼土,悉皆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同乘大白牛車,一如來乘。
故曰頓轉一乘。
六、‘往生正因,易修易獲故’。
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往生正因。
無論男女老少智愚忙盻,人人能行。
甚至五逆罪重,地獄相現,臨終苦迫,觀想難成,仍可稱名,而得往生。
故雲‘易修’。
信願持名,十念必生,故曰‘易獲’。
七、‘生後得果,太頓太高故’。
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,即得往生,迳登不退。
故曰‘太頓’。
帶惑凡夫,橫生彼土,便是阿鞞跋緻,位齊補處。
故雲‘太高’。
此誠十方之所無,故雲‘獨妙’。
如《禮贊》曰‘四十八願莊嚴起,超諸佛國最為精。
’也。
‘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’。
‘建’,初興也。
‘立’,終成也。
‘常’,恒也。
‘然’,如是也。
‘衰’,浸微也,弱也。
‘變’,更也,易也。
‘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’者,謂一經建立,恒常如是,無有衰弱、減退與變壞等相。
《淨影疏》雲:‘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,明土常也。
’又《嘉祥疏》雲:‘建立常然者,于此間(娑婆)壞劫,而彼(極樂)無改,相續常然。
’憬興師雲:‘建立常然者,因滿果立,無改異故。
無衰無變者,不為三災之所壞故。
’(三災者,水、火、風。
)
教化無量衆生,住于無上之道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如是功德,說不能盡,是故品名‘積功累德’。
阿難: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前,及諸天人大衆之中,發斯弘誓願已,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
所修佛國,開廓廣大,超勝獨妙,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。
法藏菩薩于佛及天人大衆中,宣發以上之‘弘誓願’。
‘弘’者,廣也。
《法界次第》釋曰:‘廣普之緣,謂之為弘。
自制其心,名之曰誓。
志求滿足,故雲願也。
’弘誓願者,泛指佛菩薩弘大之誓願。
今言‘斯弘誓願’,則專指法藏菩薩之四十八願也。
發斯願已,由願生起無邊殊勝妙行。
本品開章明義,其第一句,直曰:‘住真實慧’。
此一句子,乃一切妙行之大本,為無量人天開正眼。
本經《德遵普賢品》曰: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’《大教緣起》曰:‘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
’今雲:‘住真實慧。
’此三句雖各有異,而其真實則不二也。
真者,真如也。
實者,實相也。
《觀佛三昧經》雲:‘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。
’窮極真如實相之源底曰真實之際。
當來一切含靈,皆因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而得度脫者,真實之利也。
能顯此真實之際,惠此真實之利者,即此真實之慧也。
慧者,《大乘義章二》雲:‘據行方便,觀達為慧。
就實以論,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,目之為慧。
’是乃以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方名慧也。
‘真實’者,《大乘義章二》雲:‘法絕情妄為真實。
’故即離妄之本真,亦即自性清淨心。
《大乘止觀》曰:‘此心即自性清淨心,又名真如,亦名佛性,亦名法身,亦名如來藏,亦名法界,亦名法性。
’又《教行信證》曰:‘無為法身即是實相,實相即是法性,法性即是真如。
直如即是一如。
然則彌陀從如來生,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’。
故知‘真實慧’者,即真如、實相、自性、佛性、自性清淨心等所诠理體之照用。
簡言之,‘明心見性’是明本體也。
于此徹透,安往如如,從體起用,即為‘住真實慧’。
又真實際者,法身德也。
真實利者,解脫德也。
真實慧者,般若德也。
今三真實,亦即涅槃三德,如伊字三點,非并非列,不縱不橫,即一即三,即三即一也。
今經于妙行之先,首曰‘住真實慧’,此誠畫龍點睛之語。
住真實慧,即入一法句。
一法句者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
繼雲:‘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’。
‘勇猛精進’者,無間無雜也。
‘一向專志’者,心志專一也。
‘妙土’者,精美絕倫,不可思議之國土也。
‘莊’者,恭也,正也,盛飾也。
‘嚴’,尊也,肅也,裝也。
可見‘莊嚴’二字,可以俗語解為以尊重、恭敬、正肅等等善美,而裝飾之。
今大士妙德是能莊嚴,妙土是所莊嚴,以萬德融成妙土,是謂‘莊嚴妙土’。
‘住真實慧&hellip莊嚴妙土’是極樂淨土之大本,普賢妙行之綱宗。
本經《禮供聽法品》阿彌陀如來開示十方來臨之正士曰:‘通達諸法性,一切空無我。
專求淨佛土,必成如是刹。
’道破淨土真因。
與今所雲一味無差,互為表裡。
蓋一切空無我,仍求淨土者,是真實慧也。
專求淨佛土,安住一切空者,是真莊嚴國土也。
無生可度,終日度生。
莊嚴佛國,佛國離相。
建立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。
遠離二邊,妙契中道。
圓修圓證,彈指圓成。
故曰:此即彌陀大願之本,普賢大行之宗也。
蓋明真實之體,方起真實之慧。
住真實之慧。
故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如珠發光,還照珠體。
故極樂水鳥樹林一色一香,悉皆圓明具德。
一一皆是圓圓果海。
皆是真實之際也。
複因一一是彌陀大覺真心,果覺妙德。
一一又是我等當人自心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。
彌陀所顯,乃我本心,是我家珍,非從外得。
發心念佛,正似珠光,還照珠體。
親切自然,不勞功力。
是故能廣施真實之利也。
本品表法藏大士修如是之妙因,故證得淨土法門如是之妙果也。
以上三句是總綱。
‘所修佛國’下四句表所嚴淨之佛國。
‘開廓廣大’。
‘開’者,張也。
‘廓’者,空也,大也,虛也。
故‘開廓’者,空闊之貌。
《往生論》曰:‘究竟如虛空。
廣大無邊際。
’即‘開廓廣大’之義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開廓廣大,明土廣也。
’《嘉祥疏》曰:‘廓以安衆為義,明淨土廣安往生之衆,蕩然無限極也。
’憬興師解雲:‘無量德成故。
’綜上三說,蓋佛國開廓廣大者,乃法藏大士無量妙德之所成。
國土空曠無有涯際,能廣容無盡往生之衆,無有極限也。
‘超勝獨妙’。
‘妙’者,《法華遊意》雲:‘妙是精微深遠之稱。
’又《大日經疏一》雲:‘妙名更無等比,更無過上義。
’是謂無比無上為妙。
又如《淨影疏》:‘超勝獨妙,明土勝也。
’《會疏》雲:‘超勝獨妙者,明非特廣大,其中莊嚴之事,身土依正,皆悉第一無比,超諸佛刹,最為精。
故謂超勝。
唯此一土,最不思議,故言獨妙。
’此下複舉七事,以顯極樂之獨妙。
疏曰:一、‘謂法報應化,所出本國故’。
其中‘本國’,即指極樂。
謂極樂乃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應化身佛,三身果佛之土。
故超諸應佛之化土也。
二、‘佛身光壽超過諸佛故’。
因彌陀為佛中極尊,光中之王,壽命無量也。
三、‘名号利益,獨出難思故’。
謂彌陀聖号,名聞十方。
若有聞者,至心信樂,十念必生。
聞名信受,速至菩提。
諸佛同宣,十方共贊,故雲‘獨出’。
複以聞名發心、聞名得福、聞名得忍;以聞名故,住三摩地,證不退轉。
功德無量,是以‘難思’。
四、‘令五乘齊入報土故’。
五乘者,(一)人、(二)天、(三)聲聞、緣覺、(四)菩薩、(五)如來也。
報土乃法身大士之所居。
今命凡夫、二乘、地前菩薩,悉可圓登報土,故雲‘獨妙’。
五、‘二乘、根缺、女人類,頓轉一乘故’。
一登彼土,悉皆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同乘大白牛車,一如來乘。
故曰頓轉一乘。
六、‘往生正因,易修易獲故’。
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往生正因。
無論男女老少智愚忙盻,人人能行。
甚至五逆罪重,地獄相現,臨終苦迫,觀想難成,仍可稱名,而得往生。
故雲‘易修’。
信願持名,十念必生,故曰‘易獲’。
七、‘生後得果,太頓太高故’。
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,即得往生,迳登不退。
故曰‘太頓’。
帶惑凡夫,橫生彼土,便是阿鞞跋緻,位齊補處。
故雲‘太高’。
此誠十方之所無,故雲‘獨妙’。
如《禮贊》曰‘四十八願莊嚴起,超諸佛國最為精。
’也。
‘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’。
‘建’,初興也。
‘立’,終成也。
‘常’,恒也。
‘然’,如是也。
‘衰’,浸微也,弱也。
‘變’,更也,易也。
‘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’者,謂一經建立,恒常如是,無有衰弱、減退與變壞等相。
《淨影疏》雲:‘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,明土常也。
’又《嘉祥疏》雲:‘建立常然者,于此間(娑婆)壞劫,而彼(極樂)無改,相續常然。
’憬興師雲:‘建立常然者,因滿果立,無改異故。
無衰無變者,不為三災之所壞故。
’(三災者,水、火、風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