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成正覺第七
關燈
小
中
大
生,故雲廣施。
所施之物,乃功德之寶。
‘功德’者,天台《仁王經疏上》曰:‘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
’又《勝鬘寶窟上》曰:‘惡盡言功,善滿曰德。
又德者得也。
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
’綜上二說,則利生與去惡名功。
此功之果曰德。
德者得也。
德者,修功所得也。
‘寶’者,本段末後一個‘寶’字,應深著眼,此誠為畫龍點睛之筆。
蓋開法藏所開顯者,即此寶也。
廣施與衆生者,亦即此寶也。
又此‘寶’字具三義:一者美稱。
如尊佛而名為寶王如來,贊美念佛三昧曰寶王三昧,尊佛菩薩之印契為寶印等。
二者,寶乃梵語摩尼之譯名。
《仁王經良贲疏》曰:‘梵雲摩尼,此翻為寶。
會意翻雲,如意寶珠,随意所求皆備足故。
’又《涅槃經九》曰:‘摩尼珠,投于濁水,水即為清。
’又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明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。
佛号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
’亦正是以寶珠喻佛号也。
三者,《智度論四十七》曰:‘于諸法中,法寶是實寶。
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。
’今經中寶字。
悉俱如上諸義。
所說之法是真實法寶,此法至妙無上故喻之為寶,此法能滿衆願,故喻為如意之寶。
若切指此寶,則是持名之法。
蓋念佛之心印,堅固不壞,有如金剛故稱寶也。
如《觀佛三昧經觀佛密行品》雲:‘譬有貧人,依豪貴衣食。
時有王子出遊,執大寶瓶。
瓶内藏王寶印。
貧者詐來親附,拿寶瓶逃走。
王子覺之,使六大兵乘(騎也)六黑象追之。
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。
毒蛇自四面來,欲齧持瓶者。
惶懼而東西馳走。
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郁。
頭戴寶瓶,攀樹而上。
時六兵疾馳至樹下,貧人見而吞王寶,以手覆面。
六黑象以鼻絞樹倒之。
貧人堕地。
身體散壞。
唯金印在寶瓶放光。
毒蛇見光四散。
佛告阿難: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壞。
亦複如是。
’(以上經文,在《宗鏡錄》九十五卷中有注釋,茲不錄引。
)但今應申言者,則其末後所雲:‘佛告阿難: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壞,亦複如是。
’故知念佛法門是真實不壞之法寶。
此念佛妙法,心作心是,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
自心起念,還念自心,以佛果覺,作我因心,故令因心,頓同果覺。
‘住于念佛,心印不壞’,功德之寶,正是此心。
故此心印,稱為寶印。
彌陀大願,普度衆生成佛,為踐此大願,故大開法藏,廣施無盡功德所嚴無上之寶。
即此信願持名之真實法寶也。
‘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壞’,實為一大藏教之眼目。
持名念佛時,即是心印放光時,故雲:‘一聲佛号一聲心。
’故《大集經》曰:‘若人但念阿彌陀,是即無上深妙禅’也。
于上之語,若能信受,即是蒙佛深恩,為我開智慧之眼,得光明之身也。
上心印之語,亦即是如來心心相印之印,諸祖以心傳心之心,聞此寶印,粉身難報。
如佛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 說法師子吼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上二偈乃願求佛德,願己福慧,等同如來。
首句‘如佛無礙智’,求己智如佛也。
‘無礙智’者,指通達無滞、自在融通之佛智。
《涅槃經八》;‘如來不爾,悉知自地及以他地,是故如來名無礙智。
’《大集經一》曰:‘無礙智慧無有邊,善解衆生三業事。
’《魏譯無量壽經下》雲:‘佛眼具足,覺了法性,以無礙智,為人演說。
’故法藏發願求此無礙智,為九界衆生,演說妙法,契理契機,一切無礙。
‘所行慈愍行’者,願求己之所行,能如世尊之慈愍行也。
世尊以無緣大慈,哀愍衆生,等同一子,拯濟負荷,悉登彼岸。
故願能行佛之所行。
故上句願求佛智慧,此句願求佛慈悲,智悲并運,圓契菩提。
此二者如鳥之雙翼,缺一不可。
‘常作天人師’。
‘天人師’為如來十号之一(注見前)。
‘得為三界雄’,‘三界雄’亦為佛之德稱。
三界者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也。
《法華經方便品》曰:‘世雄不可量。
’《淨影疏》雲:‘世雄,佛之異名。
’佛斷盡一切煩惱,故為三界中之大雄。
總之,此一段是大願之總結。
上言‘無礙智’,求智慧也。
自‘慈愍行’以下,表誓願也。
《會疏》曰:‘願是萬行之先導,慧即佛道之眼目。
願以導因行,慧以照佛道。
願慧成滿,即名如來,故謂“得為三界雄”。
’蓋誓願與智慧,成佛正因也。
兩俱圓滿,從因得果,故為三界之雄。
‘說法師子吼’。
願己說法,能如世尊,于大衆中,作‘師子吼’。
師子吼,喻也。
師子,即獅子。
師子一吼,百獸畏懼。
故稱世尊決定無畏之說法,為師子吼。
《涅槃經廿七》曰:‘師子吼者,名決定說。
’又《維摩經佛國品》曰:‘演法無畏,猶如師子吼。
’肇公注曰:‘師子吼,無畏音也。
凡所言說,不畏群邪異學。
喻師子吼,百獸下之。
’如是說法,故能‘廣度諸有情’。
且此廣度有情之句,正是法藏大願之根。
故雲:四十八願,願願皆是為衆生也。
‘圓滿昔所願’。
‘昔所願’者,即法藏菩薩,于五劫中,精勤求索,結得之四十八大願也。
所發本誓,一一功圓果滿
所施之物,乃功德之寶。
‘功德’者,天台《仁王經疏上》曰:‘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
’又《勝鬘寶窟上》曰:‘惡盡言功,善滿曰德。
又德者得也。
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
’綜上二說,則利生與去惡名功。
此功之果曰德。
德者得也。
德者,修功所得也。
‘寶’者,本段末後一個‘寶’字,應深著眼,此誠為畫龍點睛之筆。
蓋開法藏所開顯者,即此寶也。
廣施與衆生者,亦即此寶也。
又此‘寶’字具三義:一者美稱。
如尊佛而名為寶王如來,贊美念佛三昧曰寶王三昧,尊佛菩薩之印契為寶印等。
二者,寶乃梵語摩尼之譯名。
《仁王經良贲疏》曰:‘梵雲摩尼,此翻為寶。
會意翻雲,如意寶珠,随意所求皆備足故。
’又《涅槃經九》曰:‘摩尼珠,投于濁水,水即為清。
’又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明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。
佛号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
’亦正是以寶珠喻佛号也。
三者,《智度論四十七》曰:‘于諸法中,法寶是實寶。
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。
’今經中寶字。
悉俱如上諸義。
所說之法是真實法寶,此法至妙無上故喻之為寶,此法能滿衆願,故喻為如意之寶。
若切指此寶,則是持名之法。
蓋念佛之心印,堅固不壞,有如金剛故稱寶也。
如《觀佛三昧經觀佛密行品》雲:‘譬有貧人,依豪貴衣食。
時有王子出遊,執大寶瓶。
瓶内藏王寶印。
貧者詐來親附,拿寶瓶逃走。
王子覺之,使六大兵乘(騎也)六黑象追之。
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。
毒蛇自四面來,欲齧持瓶者。
惶懼而東西馳走。
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郁。
頭戴寶瓶,攀樹而上。
時六兵疾馳至樹下,貧人見而吞王寶,以手覆面。
六黑象以鼻絞樹倒之。
貧人堕地。
身體散壞。
唯金印在寶瓶放光。
毒蛇見光四散。
佛告阿難: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壞。
亦複如是。
’(以上經文,在《宗鏡錄》九十五卷中有注釋,茲不錄引。
)但今應申言者,則其末後所雲:‘佛告阿難: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壞,亦複如是。
’故知念佛法門是真實不壞之法寶。
此念佛妙法,心作心是,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
自心起念,還念自心,以佛果覺,作我因心,故令因心,頓同果覺。
‘住于念佛,心印不壞’,功德之寶,正是此心。
故此心印,稱為寶印。
彌陀大願,普度衆生成佛,為踐此大願,故大開法藏,廣施無盡功德所嚴無上之寶。
即此信願持名之真實法寶也。
‘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壞’,實為一大藏教之眼目。
持名念佛時,即是心印放光時,故雲:‘一聲佛号一聲心。
’故《大集經》曰:‘若人但念阿彌陀,是即無上深妙禅’也。
于上之語,若能信受,即是蒙佛深恩,為我開智慧之眼,得光明之身也。
上心印之語,亦即是如來心心相印之印,諸祖以心傳心之心,聞此寶印,粉身難報。
如佛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 說法師子吼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上二偈乃願求佛德,願己福慧,等同如來。
首句‘如佛無礙智’,求己智如佛也。
‘無礙智’者,指通達無滞、自在融通之佛智。
《涅槃經八》;‘如來不爾,悉知自地及以他地,是故如來名無礙智。
’《大集經一》曰:‘無礙智慧無有邊,善解衆生三業事。
’《魏譯無量壽經下》雲:‘佛眼具足,覺了法性,以無礙智,為人演說。
’故法藏發願求此無礙智,為九界衆生,演說妙法,契理契機,一切無礙。
‘所行慈愍行’者,願求己之所行,能如世尊之慈愍行也。
世尊以無緣大慈,哀愍衆生,等同一子,拯濟負荷,悉登彼岸。
故願能行佛之所行。
故上句願求佛智慧,此句願求佛慈悲,智悲并運,圓契菩提。
此二者如鳥之雙翼,缺一不可。
‘常作天人師’。
‘天人師’為如來十号之一(注見前)。
‘得為三界雄’,‘三界雄’亦為佛之德稱。
三界者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也。
《法華經方便品》曰:‘世雄不可量。
’《淨影疏》雲:‘世雄,佛之異名。
’佛斷盡一切煩惱,故為三界中之大雄。
總之,此一段是大願之總結。
上言‘無礙智’,求智慧也。
自‘慈愍行’以下,表誓願也。
《會疏》曰:‘願是萬行之先導,慧即佛道之眼目。
願以導因行,慧以照佛道。
願慧成滿,即名如來,故謂“得為三界雄”。
’蓋誓願與智慧,成佛正因也。
兩俱圓滿,從因得果,故為三界之雄。
‘說法師子吼’。
願己說法,能如世尊,于大衆中,作‘師子吼’。
師子吼,喻也。
師子,即獅子。
師子一吼,百獸畏懼。
故稱世尊決定無畏之說法,為師子吼。
《涅槃經廿七》曰:‘師子吼者,名決定說。
’又《維摩經佛國品》曰:‘演法無畏,猶如師子吼。
’肇公注曰:‘師子吼,無畏音也。
凡所言說,不畏群邪異學。
喻師子吼,百獸下之。
’如是說法,故能‘廣度諸有情’。
且此廣度有情之句,正是法藏大願之根。
故雲:四十八願,願願皆是為衆生也。
‘圓滿昔所願’。
‘昔所願’者,即法藏菩薩,于五劫中,精勤求索,結得之四十八大願也。
所發本誓,一一功圓果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