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成正覺第七
關燈
小
中
大
集因既滅(消滅集谛之苦因),苦果盡止(終止流轉之苦果),故雲廣濟等。
’ ‘悉舍三途苦,滅諸煩惱暗’者,承上文而言。
消除三毒,則離三惡道。
蓋三途極苦,大聖垂慈,願令舍離。
故四十八願之首,為國無惡道與不堕惡趣。
今雲‘悉舍三途苦’,其義同也。
‘暗’,喻也。
無明煩惱覆蔽衆生心源,昏昧冥盲而無所見,故雲‘暗’。
佛之智光如日,佛智慧照破無明煩惱,如日破暗,故雲‘滅諸煩惱暗’也。
‘開彼智慧眼,獲得光明身’。
眼之用為見。
故常以眼表見。
常喻曰:般若如目,餘度如盲。
宗門常雲:參方須具參方眼,看教須具看教眼,是皆以眼表般若之正見也。
又《華嚴離世間品》十眼中,于五眼外,第六曰智眼,見諸法故。
七、光明眼,見佛之光明故。
八、出生死眼,見涅槃故。
九、無礙眼,所見無礙故。
十、一切智眼,又曰普眼,見普門之法界故。
今雲‘智慧眼’者,可釋為十眼中之慧眼與智眼,亦可解為衆生本有之‘如來智慧德相’亦即佛眼。
如《會疏》曰:‘智慧眼,即智慧。
謂衆生心中本具智慧眼,由無明幻翳,妄為昏盲。
住昏盲中故,以佛眼為彼,認盲為自。
佛光普照,開衆生心中本慧眼,滅無始時來盲冥,故言“開彼”也。
’蓋謂衆生昏盲無知,不識本具佛眼,反自認為盲,将佛眼推向佛邊。
今因佛光普照,開明衆生心中本有智慧之眼,而消滅盲冥也。
‘光明身’《三藏法數十三》謂有三種光明:(一)外光明,日月火珠等之光明能除暗者。
(二)法光明,妙法能除愚癡之暗者。
(三)身光明。
諸佛菩薩及諸天等之身有光明,能除暗者。
如經雲:‘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
’身有光明,是為光明身之淺釋。
進言之,‘獲得光明身’另有三義:一者,如《千手陀羅尼經》曰:‘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,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。
’由于佛光普照,衆生垢滅善生,慧眼開明,淨心持念,于是十方如來光明護照,行者自身即成光明藏也。
二者,如《論注》雲:‘佛光明是智慧相也。
’故光明身與智慧眼不二。
智慧眼開,了了見性,光明身頓即成就也。
二者,如《思益經》曰:‘如來身者,即是無量光明之藏。
’蓋願一切衆生皆由真實智慧,而證如來法身也。
‘閉塞諸惡道’。
惡道者,《地持經》言:‘乘惡行往,名為惡道。
’即乘惡行而往之道路,亦名惡趣。
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是也。
上名三惡趣,亦有加入修羅,名為四惡趣者。
‘閉’者,關閉也,亦即塞也。
令諸衆生免除堕入三惡趣,或四惡趣之厄難,是為閉塞諸惡道之粗解。
《會疏》更進一解,謂六道皆是惡道,疏雲:‘六道,則流轉所由。
故言惡道。
’《會疏》之說,于經有據,《魏譯》曰‘橫截五惡趣’。
以修羅分入餘趣。
故六趣成為五趣。
經雲‘五惡趣’即《會疏》所解,六道均名惡趣。
是以‘閉塞諸惡趣’即是斷除衆生輪回六趣之途。
令出生死之海也。
今會本第卅二品亦曰:‘橫截于五趣,惡道自閉塞。
’(會自漢魏兩譯。
) ‘通達善趣門’。
‘通達’者,暢通無壅也。
‘門’者,具兩義。
一者差别;二者趣入。
《大乘義章一》曰:‘門别不同,故名為門(即分門類之義,如部門、門類)。
又能通入趣入,名門。
’法有種種差别,即是有種種門,皆能使人趣入涅槃,即是‘門’義。
故指經中之法為門。
《四教儀一》曰:‘門者,以能通為義。
佛教所诠正四句法,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。
故名為門。
’後者正是今經中之義。
‘善趣’者,一般指六趣中之三善趣,但此與今經之義相違,上既以六趣皆名惡趣,故人天等趣不能複稱善趣。
故知善趣門不是趣向人天之門,而是上善者所趣向,故名善趣門。
如《會疏》曰:‘菩提者,則上善所入,故言善趣門。
’是謂入菩提妙覺之法門,才是善趣門。
此門唯有發菩提心上善之人方能趣入,洞開此門,故雲‘通達善趣門’。
雲何洞開?則唯有成就淨國、普攝群生之淨土法門也。
‘為衆開法藏’。
承上而言。
上雲:‘閉塞諸惡道’,悉令出生死海也。
‘通達善趣門’,鹹令登涅槃岸也。
為實現此願,首須開示佛之知見,故雲‘為衆開法藏’。
廣演妙法,今衆悟入,導歸極樂,究竟菩提,故雲‘廣施功德寶’也。
‘衆’指九界衆生,包括菩薩、緣覺、聲聞與六道一切衆生。
‘開’者,開佛知見,亦常雲‘開示’之義。
法藏者,又名佛法藏,乃法性顯之理體,亦即當人本具之如來藏性也。
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,故曰法藏。
又法藏者,如來所說之教法也。
故法含藏多義,故名法藏。
多法集積,故又曰法蘊。
其數有八萬四千。
《法華經寶塔品》雲:‘持八萬四千法藏,為人演說。
’又《俱舍論》雲:‘所化有情,有貪嗔等八萬煩惱。
為對治之,世尊說八萬法蘊。
’是以願為無量衆生,開顯法性之真實,複流出八萬四千妙法,對治衆生煩惱。
但于八萬四千法門,唯一淨土妙法,能惠真實之利,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。
故知所開法藏之首要,正是本經也。
‘廣施’者,普遍施給也。
普利一切衆
’ ‘悉舍三途苦,滅諸煩惱暗’者,承上文而言。
消除三毒,則離三惡道。
蓋三途極苦,大聖垂慈,願令舍離。
故四十八願之首,為國無惡道與不堕惡趣。
今雲‘悉舍三途苦’,其義同也。
‘暗’,喻也。
無明煩惱覆蔽衆生心源,昏昧冥盲而無所見,故雲‘暗’。
佛之智光如日,佛智慧照破無明煩惱,如日破暗,故雲‘滅諸煩惱暗’也。
‘開彼智慧眼,獲得光明身’。
眼之用為見。
故常以眼表見。
常喻曰:般若如目,餘度如盲。
宗門常雲:參方須具參方眼,看教須具看教眼,是皆以眼表般若之正見也。
又《華嚴離世間品》十眼中,于五眼外,第六曰智眼,見諸法故。
七、光明眼,見佛之光明故。
八、出生死眼,見涅槃故。
九、無礙眼,所見無礙故。
十、一切智眼,又曰普眼,見普門之法界故。
今雲‘智慧眼’者,可釋為十眼中之慧眼與智眼,亦可解為衆生本有之‘如來智慧德相’亦即佛眼。
如《會疏》曰:‘智慧眼,即智慧。
謂衆生心中本具智慧眼,由無明幻翳,妄為昏盲。
住昏盲中故,以佛眼為彼,認盲為自。
佛光普照,開衆生心中本慧眼,滅無始時來盲冥,故言“開彼”也。
’蓋謂衆生昏盲無知,不識本具佛眼,反自認為盲,将佛眼推向佛邊。
今因佛光普照,開明衆生心中本有智慧之眼,而消滅盲冥也。
‘光明身’《三藏法數十三》謂有三種光明:(一)外光明,日月火珠等之光明能除暗者。
(二)法光明,妙法能除愚癡之暗者。
(三)身光明。
諸佛菩薩及諸天等之身有光明,能除暗者。
如經雲:‘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
’身有光明,是為光明身之淺釋。
進言之,‘獲得光明身’另有三義:一者,如《千手陀羅尼經》曰:‘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,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。
’由于佛光普照,衆生垢滅善生,慧眼開明,淨心持念,于是十方如來光明護照,行者自身即成光明藏也。
二者,如《論注》雲:‘佛光明是智慧相也。
’故光明身與智慧眼不二。
智慧眼開,了了見性,光明身頓即成就也。
二者,如《思益經》曰:‘如來身者,即是無量光明之藏。
’蓋願一切衆生皆由真實智慧,而證如來法身也。
‘閉塞諸惡道’。
惡道者,《地持經》言:‘乘惡行往,名為惡道。
’即乘惡行而往之道路,亦名惡趣。
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是也。
上名三惡趣,亦有加入修羅,名為四惡趣者。
‘閉’者,關閉也,亦即塞也。
令諸衆生免除堕入三惡趣,或四惡趣之厄難,是為閉塞諸惡道之粗解。
《會疏》更進一解,謂六道皆是惡道,疏雲:‘六道,則流轉所由。
故言惡道。
’《會疏》之說,于經有據,《魏譯》曰‘橫截五惡趣’。
以修羅分入餘趣。
故六趣成為五趣。
經雲‘五惡趣’即《會疏》所解,六道均名惡趣。
是以‘閉塞諸惡趣’即是斷除衆生輪回六趣之途。
令出生死之海也。
今會本第卅二品亦曰:‘橫截于五趣,惡道自閉塞。
’(會自漢魏兩譯。
) ‘通達善趣門’。
‘通達’者,暢通無壅也。
‘門’者,具兩義。
一者差别;二者趣入。
《大乘義章一》曰:‘門别不同,故名為門(即分門類之義,如部門、門類)。
又能通入趣入,名門。
’法有種種差别,即是有種種門,皆能使人趣入涅槃,即是‘門’義。
故指經中之法為門。
《四教儀一》曰:‘門者,以能通為義。
佛教所诠正四句法,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。
故名為門。
’後者正是今經中之義。
‘善趣’者,一般指六趣中之三善趣,但此與今經之義相違,上既以六趣皆名惡趣,故人天等趣不能複稱善趣。
故知善趣門不是趣向人天之門,而是上善者所趣向,故名善趣門。
如《會疏》曰:‘菩提者,則上善所入,故言善趣門。
’是謂入菩提妙覺之法門,才是善趣門。
此門唯有發菩提心上善之人方能趣入,洞開此門,故雲‘通達善趣門’。
雲何洞開?則唯有成就淨國、普攝群生之淨土法門也。
‘為衆開法藏’。
承上而言。
上雲:‘閉塞諸惡道’,悉令出生死海也。
‘通達善趣門’,鹹令登涅槃岸也。
為實現此願,首須開示佛之知見,故雲‘為衆開法藏’。
廣演妙法,今衆悟入,導歸極樂,究竟菩提,故雲‘廣施功德寶’也。
‘衆’指九界衆生,包括菩薩、緣覺、聲聞與六道一切衆生。
‘開’者,開佛知見,亦常雲‘開示’之義。
法藏者,又名佛法藏,乃法性顯之理體,亦即當人本具之如來藏性也。
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,故曰法藏。
又法藏者,如來所說之教法也。
故法含藏多義,故名法藏。
多法集積,故又曰法蘊。
其數有八萬四千。
《法華經寶塔品》雲:‘持八萬四千法藏,為人演說。
’又《俱舍論》雲:‘所化有情,有貪嗔等八萬煩惱。
為對治之,世尊說八萬法蘊。
’是以願為無量衆生,開顯法性之真實,複流出八萬四千妙法,對治衆生煩惱。
但于八萬四千法門,唯一淨土妙法,能惠真實之利,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。
故知所開法藏之首要,正是本經也。
‘廣施’者,普遍施給也。
普利一切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