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心精進第五
關燈
小
中
大
,靜也。
《漢譯》‘當即中住’,即‘恭慎’兩字之實義。
安住中道,是真恭慎。
‘保持’與‘保任’同一保字,宗門曰:‘心心不異謂之保。
’‘持’者,行持也,又執也。
即《漢譯》之‘奉持’。
故知恭慎保持者,乃自然敬肅,從容中道,心心不異,任運自持也。
‘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’。
《魏譯》雲:‘具足五劫,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。
’《唐譯》雲‘于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,悉皆攝受。
既攝受已,滿足五劫,思惟修習。
’《宋譯》雲:‘住一靜所,獨坐思惟,修習功德,莊嚴佛刹。
發大誓願,經于五劫。
’古德于此,頗有異解。
(一)淨影、憬興諸師,并以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。
《淨影疏》雲:‘依願起行。
’又‘故彼法藏于一身中,在彼佛所,五劫修行。
’又《略箋》雲:‘斯乃修行之時也。
蓋五劫之間,思惟勵修。
修成滿所願之行。
其既發願,不可無行。
’上皆明五劫為發願後修行時。
(二)明此為發願時。
《合贊》雲:‘五劫者,發願思惟之時節也。
’望西亦以為發願時。
《會疏》雲:‘蓋夫菩薩建立淨土,猶如良匠建大城。
先沉思圖畫之。
……五劫思惟,如圖畫之。
……’此以五劫思惟,喻如施工之前,先打圖樣。
故同于《合贊》,謂為發願時,而非願後修行時。
《甄解》亦同此說。
蓋諸家均據《魏譯》上說正與《魏譯》相符。
(三)嘉祥師雲:‘于五劫中,修行發願也。
’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,兩者并舉,但以發願為趣,此正與《宋譯》相契。
《宋譯》中先曰:‘思惟修習。
’後曰:‘發大誓願,經于五劫。
’故知五劫之中,以清淨行,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,經曆五劫,大願方成。
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。
本經中于‘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。
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’之後,方曰‘所攝佛國,超過于彼’。
正契于嘉祥師之說。
故此五劫乃‘修行發願’時也。
段中‘俱胝’即千萬。
法藏比丘,于五劫中,對于二百一十億佛國,種種奇妙功德,殊勝莊嚴,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别,悉皆‘明了通達如一佛刹’。
經此長時思惟、選擇、修習、攝取。
于是結得大願,而‘所攝佛國,超過于彼’。
此中‘彼’字,指二百一十億佛國。
今法藏菩薩大願攝取之佛國,實超勝于二百一十億佛國,亦即超踰十方佛土。
極表極樂淨土之超勝獨妙。
既攝受已,複詣世自在王如來所,稽首禮足,繞佛三匝,合掌而住。
白言世尊:我已成就莊嚴佛土,清淨之行。
佛言善哉!今正是時。
汝應具說,令衆歡喜。
亦令大衆,聞是法已,得大善利。
能于佛刹,修習攝受,滿足無量大願。
‘既攝受已’乃承先啟後之文。
于是法藏菩薩複至世間自在王佛處。
‘稽首’,頭至地也。
‘禮足’,以自頭接佛足。
随即繞佛,亦是敬禮。
三匝者,繞佛三周;表作禮之殷重,繞行後乃合掌安住佛前,向佛禀白雲:‘我已成就莊嚴佛土,清淨之行。
’佛言‘善哉’,此表法藏比丘之行,深可聖心,暢佛本懷,廣應群機,故得歎許,而贊曰‘善哉’,此佛深喜之辭也。
‘今正是時’。
《法華經》因時機成熟,會三歸一,于三乘行者,鹹頒大白牛車,皆入一如來乘。
為諸衆生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。
乃曰‘今正是時’。
今經亦然,欲令十方九界衆生,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,一切含靈,皆得度脫。
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:‘今正是時。
汝應具說,令衆歡喜。
亦令大衆,聞是法已,得大善利。
’此表如來,勸令宣說,普利大衆。
‘大衆’二字廣攝當時會上及未來世之一切凡夫、二乘與菩薩(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)。
普令大衆得聞,發願往生,迳出生死苦海,故令大衆歡喜也。
亦令大衆聞法得利,普發彌陀之願,學法藏之所行,攝取佛刹,滿足大願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法藏自說己願,令諸菩薩學之同發。
’又《會疏》雲:‘菩薩聞之,自發勇猛心。
彼既丈夫,我亦爾。
彼發妙願,我不爾乎?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。
’‘滿足無量大願’。
指能滿一切志願。
又《往生論注》雲:‘滿足往生淨土一願,即一切志願悉滿足。
故雲滿足無量大願。
’昙鸾大師(作《論注》)和盤托出諸佛心髓。
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願,祗為衆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。
故我輩末世凡夫,但能滿足此一願,即與彌陀大願相應,便入一乘願海,便與彌陀大願同體,故雲即是滿足無量大願也。
何等方便,何等直捷,從果起修,直趨究竟。
不可思議,淨土法門。
《漢譯》‘當即中住’,即‘恭慎’兩字之實義。
安住中道,是真恭慎。
‘保持’與‘保任’同一保字,宗門曰:‘心心不異謂之保。
’‘持’者,行持也,又執也。
即《漢譯》之‘奉持’。
故知恭慎保持者,乃自然敬肅,從容中道,心心不異,任運自持也。
‘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’。
《魏譯》雲:‘具足五劫,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。
’《唐譯》雲‘于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,悉皆攝受。
既攝受已,滿足五劫,思惟修習。
’《宋譯》雲:‘住一靜所,獨坐思惟,修習功德,莊嚴佛刹。
發大誓願,經于五劫。
’古德于此,頗有異解。
(一)淨影、憬興諸師,并以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。
《淨影疏》雲:‘依願起行。
’又‘故彼法藏于一身中,在彼佛所,五劫修行。
’又《略箋》雲:‘斯乃修行之時也。
蓋五劫之間,思惟勵修。
修成滿所願之行。
其既發願,不可無行。
’上皆明五劫為發願後修行時。
(二)明此為發願時。
《合贊》雲:‘五劫者,發願思惟之時節也。
’望西亦以為發願時。
《會疏》雲:‘蓋夫菩薩建立淨土,猶如良匠建大城。
先沉思圖畫之。
……五劫思惟,如圖畫之。
……’此以五劫思惟,喻如施工之前,先打圖樣。
故同于《合贊》,謂為發願時,而非願後修行時。
《甄解》亦同此說。
蓋諸家均據《魏譯》上說正與《魏譯》相符。
(三)嘉祥師雲:‘于五劫中,修行發願也。
’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,兩者并舉,但以發願為趣,此正與《宋譯》相契。
《宋譯》中先曰:‘思惟修習。
’後曰:‘發大誓願,經于五劫。
’故知五劫之中,以清淨行,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,經曆五劫,大願方成。
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。
本經中于‘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。
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’之後,方曰‘所攝佛國,超過于彼’。
正契于嘉祥師之說。
故此五劫乃‘修行發願’時也。
段中‘俱胝’即千萬。
法藏比丘,于五劫中,對于二百一十億佛國,種種奇妙功德,殊勝莊嚴,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别,悉皆‘明了通達如一佛刹’。
經此長時思惟、選擇、修習、攝取。
于是結得大願,而‘所攝佛國,超過于彼’。
此中‘彼’字,指二百一十億佛國。
今法藏菩薩大願攝取之佛國,實超勝于二百一十億佛國,亦即超踰十方佛土。
極表極樂淨土之超勝獨妙。
既攝受已,複詣世自在王如來所,稽首禮足,繞佛三匝,合掌而住。
白言世尊:我已成就莊嚴佛土,清淨之行。
佛言善哉!今正是時。
汝應具說,令衆歡喜。
亦令大衆,聞是法已,得大善利。
能于佛刹,修習攝受,滿足無量大願。
‘既攝受已’乃承先啟後之文。
于是法藏菩薩複至世間自在王佛處。
‘稽首’,頭至地也。
‘禮足’,以自頭接佛足。
随即繞佛,亦是敬禮。
三匝者,繞佛三周;表作禮之殷重,繞行後乃合掌安住佛前,向佛禀白雲:‘我已成就莊嚴佛土,清淨之行。
’佛言‘善哉’,此表法藏比丘之行,深可聖心,暢佛本懷,廣應群機,故得歎許,而贊曰‘善哉’,此佛深喜之辭也。
‘今正是時’。
《法華經》因時機成熟,會三歸一,于三乘行者,鹹頒大白牛車,皆入一如來乘。
為諸衆生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。
乃曰‘今正是時’。
今經亦然,欲令十方九界衆生,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,一切含靈,皆得度脫。
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:‘今正是時。
汝應具說,令衆歡喜。
亦令大衆,聞是法已,得大善利。
’此表如來,勸令宣說,普利大衆。
‘大衆’二字廣攝當時會上及未來世之一切凡夫、二乘與菩薩(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)。
普令大衆得聞,發願往生,迳出生死苦海,故令大衆歡喜也。
亦令大衆聞法得利,普發彌陀之願,學法藏之所行,攝取佛刹,滿足大願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法藏自說己願,令諸菩薩學之同發。
’又《會疏》雲:‘菩薩聞之,自發勇猛心。
彼既丈夫,我亦爾。
彼發妙願,我不爾乎?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。
’‘滿足無量大願’。
指能滿一切志願。
又《往生論注》雲:‘滿足往生淨土一願,即一切志願悉滿足。
故雲滿足無量大願。
’昙鸾大師(作《論注》)和盤托出諸佛心髓。
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願,祗為衆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。
故我輩末世凡夫,但能滿足此一願,即與彌陀大願相應,便入一乘願海,便與彌陀大願同體,故雲即是滿足無量大願也。
何等方便,何等直捷,從果起修,直趨究竟。
不可思議,淨土法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