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心精進第五
關燈
小
中
大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
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
至心精進第五
本品續前。
法藏菩薩發大願曰: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。
我成佛時,國土佛号,悉聞十方,一切有情乃至下等蟲類,生我國者,悉作菩薩,無有餘乘。
并願所發之一乘願海,超踰無數佛國。
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所請,為現二百一十億佛刹,法藏皆悉睹見,乃于五劫精勤修習,結得勝願,所攝佛國,超過彼二百一十億佛刹。
是故本品名為至心精進。
‘至心’者,如經文中所示至誠無上之種種心行也。
又有進者,法藏于親睹無邊佛刹後,‘便一其心,選擇所欲’。
文中‘一心’正顯‘至心’也。
‘精進’者,‘勤求索,恭慎保持,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’,‘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’也。
法藏比丘說此偈已,而白佛言:我今為菩薩道,已發無上正覺之心,取願作佛,悉令如佛。
願佛為我廣宣經法。
我當奉持,如法修行。
拔諸勤苦生死根本,速成無上正等正覺。
欲令我作佛時,智慧光明,所居國土,教授名字,皆聞十方。
諸天人民及蜎蠕類,來生我國,悉作菩薩。
我立是願,都勝無數諸佛國者,甯可得否? 上段承上啟下。
上品中以偈表願,今文中乃以長行白言,‘已發無上正覺之心’。
蓋入道要門,發心為首。
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
是故法藏菩薩于發無上菩提心後,祈結大願,超勝無數佛國,故請求世尊為演經法。
此段大意為:我今行菩薩道時,已發無上菩提之心。
願成佛,願一切如佛。
故請求世尊為我廣說經法。
我當信奉,如法修行。
願永離一切勤苦生死之本。
蓋生死極苦,又無休歇,故曰勤苦。
欲除生死苦果,當拔其根。
此根即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等惑。
斷盡諸惑,故曰:‘拔諸勤苦生死根本’。
複願速成正覺。
文中‘速’,即上品中‘速生我刹受安樂’中之‘速’字。
兩個速字,同顯一心。
蓋法藏菩薩度生心切,故願‘輪回諸趣衆生類,速生我刹受安樂’。
‘諸天人民及蜎(小飛蟲)蠕(小爬蟲)類,來生我國,悉作菩薩’也。
群生之類,生其國者,無有二乘,唯是菩薩,必補佛位,是法藏大願,稱為一乘願海。
悉成佛果,乃一佛乘故,無二亦無三也。
是故三輩往生,皆須發菩提心也。
故知速欲成佛,旨在速度衆生。
為欲速度衆生,故須作佛之時,自之‘智慧光明,所居國土,教授名字,皆聞十方’。
此即四十八願中,第十七,諸佛稱歎願,第十八,十念必生願,第十九,聞名發心願之根本也。
欲令十方衆生,聞佛名号,乃能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乃至下至十念,皆悉得生。
故知衆生得度,首在聞名,故法藏菩薩願成佛時,佛之智慧光明,國土之超勝殊妙,導師(教主彌陀)之名号功德,普聞十方。
端為衆生聞名發心,得生極樂,決定成佛也。
段末則請佛證明‘我立是願,都勝無數諸佛國者,甯可得否?’願己佛國,勝餘佛國,不知能否,請佛垂訓。
又上段中‘為菩薩道’。
‘為’,行也。
‘無上正覺’者,無上正等正覺之簡稱,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‘經法’佛之金口所說,為萬世之常法者,稱為經法。
‘奉持’即常見之‘奉行’,以奉受與行持為義。
故經末常為‘信受奉行’,表敬受遵行,拳拳服膺之義。
‘教授’。
宣傳聖言,名之為教。
訓誨于義,名之為授,即教導與傳授經法義理之義。
如是之善知識,稱為教授善知識,今之經文,乃其簡稱,義即導師。
世間自在王佛,即為法藏而說經言:譬如大海一人鬥量,經曆劫數尚可窮底。
人有至心求道,精進不止,會當克果,何願不得。
汝自思惟,修何方便,而能成就佛刹莊嚴。
如所修行,汝自當知。
清淨佛國,汝應自攝。
上段大意:佛答法藏曰,譬如一人以鬥量取大海之水,久經時劫,尚可窮見海底。
人能以至心(至極之心)求道,精進不已,必皆得果(‘會’者,義寂雲:‘皆也’。
憬興雲:‘亦必也。
’。
‘克’同‘克’,簡體作‘克’,義為殺也,必也,遂也,得也。
)。
又有何願,不能求得。
彭紹升居士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釋曰:‘法藏雲:“我發無上正覺之心。
”當知無上正覺,一切願王從此出生。
一切淨土從此建立。
才發此心,極樂莊嚴一時具足,故曰:“至心道,精進不止。
會當克果,何願不得。
”所以者何?一切法不離自心故。
’彭氏之說,道出世尊此答之本意。
蓋發起至心,必含聖果,因徹果海,華果同時,但當精進,何顯不得。
一切因果不離自
法藏菩薩發大願曰: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。
我成佛時,國土佛号,悉聞十方,一切有情乃至下等蟲類,生我國者,悉作菩薩,無有餘乘。
并願所發之一乘願海,超踰無數佛國。
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所請,為現二百一十億佛刹,法藏皆悉睹見,乃于五劫精勤修習,結得勝願,所攝佛國,超過彼二百一十億佛刹。
是故本品名為至心精進。
‘至心’者,如經文中所示至誠無上之種種心行也。
又有進者,法藏于親睹無邊佛刹後,‘便一其心,選擇所欲’。
文中‘一心’正顯‘至心’也。
‘精進’者,‘勤求索,恭慎保持,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’,‘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’也。
法藏比丘說此偈已,而白佛言:我今為菩薩道,已發無上正覺之心,取願作佛,悉令如佛。
願佛為我廣宣經法。
我當奉持,如法修行。
拔諸勤苦生死根本,速成無上正等正覺。
欲令我作佛時,智慧光明,所居國土,教授名字,皆聞十方。
諸天人民及蜎蠕類,來生我國,悉作菩薩。
我立是願,都勝無數諸佛國者,甯可得否? 上段承上啟下。
上品中以偈表願,今文中乃以長行白言,‘已發無上正覺之心’。
蓋入道要門,發心為首。
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
是故法藏菩薩于發無上菩提心後,祈結大願,超勝無數佛國,故請求世尊為演經法。
此段大意為:我今行菩薩道時,已發無上菩提之心。
願成佛,願一切如佛。
故請求世尊為我廣說經法。
我當信奉,如法修行。
願永離一切勤苦生死之本。
蓋生死極苦,又無休歇,故曰勤苦。
欲除生死苦果,當拔其根。
此根即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等惑。
斷盡諸惑,故曰:‘拔諸勤苦生死根本’。
複願速成正覺。
文中‘速’,即上品中‘速生我刹受安樂’中之‘速’字。
兩個速字,同顯一心。
蓋法藏菩薩度生心切,故願‘輪回諸趣衆生類,速生我刹受安樂’。
‘諸天人民及蜎(小飛蟲)蠕(小爬蟲)類,來生我國,悉作菩薩’也。
群生之類,生其國者,無有二乘,唯是菩薩,必補佛位,是法藏大願,稱為一乘願海。
悉成佛果,乃一佛乘故,無二亦無三也。
是故三輩往生,皆須發菩提心也。
故知速欲成佛,旨在速度衆生。
為欲速度衆生,故須作佛之時,自之‘智慧光明,所居國土,教授名字,皆聞十方’。
此即四十八願中,第十七,諸佛稱歎願,第十八,十念必生願,第十九,聞名發心願之根本也。
欲令十方衆生,聞佛名号,乃能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乃至下至十念,皆悉得生。
故知衆生得度,首在聞名,故法藏菩薩願成佛時,佛之智慧光明,國土之超勝殊妙,導師(教主彌陀)之名号功德,普聞十方。
端為衆生聞名發心,得生極樂,決定成佛也。
段末則請佛證明‘我立是願,都勝無數諸佛國者,甯可得否?’願己佛國,勝餘佛國,不知能否,請佛垂訓。
又上段中‘為菩薩道’。
‘為’,行也。
‘無上正覺’者,無上正等正覺之簡稱,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‘經法’佛之金口所說,為萬世之常法者,稱為經法。
‘奉持’即常見之‘奉行’,以奉受與行持為義。
故經末常為‘信受奉行’,表敬受遵行,拳拳服膺之義。
‘教授’。
宣傳聖言,名之為教。
訓誨于義,名之為授,即教導與傳授經法義理之義。
如是之善知識,稱為教授善知識,今之經文,乃其簡稱,義即導師。
世間自在王佛,即為法藏而說經言:譬如大海一人鬥量,經曆劫數尚可窮底。
人有至心求道,精進不止,會當克果,何願不得。
汝自思惟,修何方便,而能成就佛刹莊嚴。
如所修行,汝自當知。
清淨佛國,汝應自攝。
上段大意:佛答法藏曰,譬如一人以鬥量取大海之水,久經時劫,尚可窮見海底。
人能以至心(至極之心)求道,精進不已,必皆得果(‘會’者,義寂雲:‘皆也’。
憬興雲:‘亦必也。
’。
‘克’同‘克’,簡體作‘克’,義為殺也,必也,遂也,得也。
)。
又有何願,不能求得。
彭紹升居士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釋曰:‘法藏雲:“我發無上正覺之心。
”當知無上正覺,一切願王從此出生。
一切淨土從此建立。
才發此心,極樂莊嚴一時具足,故曰:“至心道,精進不止。
會當克果,何願不得。
”所以者何?一切法不離自心故。
’彭氏之說,道出世尊此答之本意。
蓋發起至心,必含聖果,因徹果海,華果同時,但當精進,何顯不得。
一切因果不離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