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心精進第五

關燈
心,無有一法,居于心外。

     下文連下三個自字,首曰:‘汝自思惟。

    ’繼曰:‘汝自當知。

    ’三曰:‘汝應自攝。

    ’世尊不直截作答,但直指三個‘自’字,實是老婆心切,深意存焉。

    日峻谛于《會疏》釋‘汝自當知’雲:‘汝自當知者,例如法華三止說。

    其義深廣,不可容易說故。

    ’此說甚好,彼經‘止止不須說’,正是今經之義。

    六祖曰:‘密在汝邊’。

    古禅德曰:‘汝自會取好,我不如汝。

    ’亦此經三個‘自’字之義。

    峻谛師繼曰:‘此含三義:(一)謂法藏菩薩宿殖(同植)深厚。

    高才勇哲,與世超異。

    淨佛國土之事,久既洞達,雖佛智無所加之。

    故如汝所知,汝自當行之也(此複明法藏是從果向因也)。

    (二)謂攝取佛國,各随樂欲。

    或取穢濁,或求清淨,或攝三乘,或願一乘。

    故任菩薩意樂,宜攝取之,不用如來之指示也。

    (三)謂凡于淨土,有報有化。

    法報高妙,非菩薩之分。

    唯應自分,宜攝取之也。

    故雲‘汝自當知’。

    上峻谛師所雲:‘唯應自分。

    ’此之自分,即宗門所謂法身向上事也,故超于‘菩薩之分’。

    個中義理,非凡情所能解會。

     下法藏菩薩,再度啟請。

     法藏白言:斯義宏深,非我境界。

    惟願如來應正遍知,廣演諸佛無量妙刹。

    若我得聞,如是等法,思惟修習,誓滿所願。

     ‘斯’此也。

    ‘宏’大也。

    ‘境’者,心之所遊履攀緣者,謂之境。

    如色為眼識所遊履,謂之色境。

    乃至法為意識所遊履,謂之法境。

    又實相之理,為妙智遊履之所,亦稱為境,亦屬法境。

    ‘界’者,界域。

    ‘境界’,指所觀之境、之界域。

    又《無量壽經箋注》曰:‘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,又我所得之果報界域,謂之境界。

    ’‘演’宣說也。

    ‘如來應正遍知’即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,乃佛十号中之三号。

    此乃簡稱,以代表佛之十号。

     此段大意為:法藏菩薩答曰,此義太深,超我境界(若通俗,勉強可作水平解),于是再度請佛廣說無量佛刹,我若聞後,定能如法修習,圓滿所願。

     峻谛師雲:‘斯義弘深。

    非我境界者,亦有三意:(一)謂菩薩常途淨土之行,我已知之。

    今欲得諸佛土之中最勝淨土,斯義弘深,非我境界。

    (二)謂實雖随各自樂欲,應攝取之。

    今欲五乘齊入報土。

    斯義弘深,非我境界(報土乃法身大士所居,今令二乘、人天乘齊入報土,故非凡情所能測。

    )。

    (三)謂雖法報高妙,非菩薩之分。

    我能經無量劫,當克獲之(法報二身,經無量劫,必可悟證,但當下尚非其分,故下雲非我境界。

    )。

    斯義弘深(廣大謂弘,幽邃謂深),非我境界也。

    雖有三義不同,抛卻己分,專歸佛力,斯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。

    ’峻谛師‘開他力門’之說,正明淨宗超情離見,不可思議,究竟方便,果覺因心之無上妙谛。

    茲粗釋之。

    伊謂法藏菩薩雲‘非我境界’者,共有三意:一、我雖已知諸菩薩攝集一般淨土之行。

    但今欲攝最勝淨土,超過諸佛國土,故‘非我境界’。

    二、應攝之淨土,其實際雖依本人各自之願樂,但今欲五乘行人皆能生報佛之國土,乃十方之所無,故非我境界。

    五乘者:(一)人天乘,(二)聲聞乘,(三)緣覺乘,(四)菩薩乘,(五)佛乘(即如來乘)。

    今欲令五乘行人同入報佛之土,迥異常情。

    人天乘,凡夫也。

    聲聞緣覺乘,小乘也。

    今欲令凡小行人,等同大乘,與一佛乘之大菩薩,同登報佛淨土,此義極深,故曰‘非我境界’。

    三、法身與常寂光土,報佛與實報莊嚴土,境界高妙,非一般菩薩分内之常行。

    我可經無量劫,專精修習,而證得之。

    但我當下尚非其分,故曰‘非我境界’。

    法藏菩薩此答,雖有不同之三義,但總是‘抛卻己分,專歸佛力’。

    ‘非我境界’四字即是抛卻己分,請佛明示,即是專求佛力也。

    上文中世間自在王如來答曰:‘汝自思惟’、‘汝自當知’、‘汝應自攝’,此三個‘自’字皆直指當人自性,開顯妙心,正《觀無量壽經》中‘是心是佛’之玄旨。

    但欲一切衆生内重己靈,明此根本,方能生起無量無邊自覺覺他之妙行。

    今法藏菩薩再請曰‘非我境界’,請佛廣演,是即外慕諸聖也。

    峻谛師曰:‘此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。

    ’此語道破淨宗玄微,世稱淨宗為他力法門。

    淨宗所以能三根普被,一生成辦,凡夫二乘例登不退,皆仗彌陀一乘願海、六字洪名之力,此即仗他力。

    淨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,即以彌陀無上果覺,作為衆生因地初心,因達果海,果徹因源,因果同時,感應難思,此又是他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