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藏因地第四
關燈
小
中
大
六波羅
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
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
上之一段願文,求佛之覺他德。
首四句表法藏比丘願如過去無量一切諸佛,為一切有情之大導師,導引衆生,離苦得樂,從迷得悟,出生死海,入佛知見;并以種種方便,令一切衆生,得無畏力。
故曰:‘能救一切諸世間,生老病死衆苦惱。
’‘諸世間’者,淺言之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是世間。
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皆在生死海中,故願救度。
進言之,則地前諸位亦是世間,無明未盡,亦應度脫。
‘常行布施……’以下四句顯法藏菩薩無盡大悲之本願。
願常行六度,普度衆生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
因于衆生而起大悲;因于大悲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
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,若根得水,枝葉華果,悉皆繁茂。
生死曠野菩提樹王,亦複如是。
一切衆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華果。
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
’又《大日經》曰:‘大悲為根。
’今法藏菩薩亦複如是。
以大悲故,廣行六度,普度群生。
六波羅蜜,即六度,是證涅槃之正因。
願行六度,即‘法門無邊誓願學’與‘佛道無上誓願證’也。
又布施治悭貪,持戒治破戒,忍辱治嗔恚,精進治懈怠,禅定治散亂,智慧治愚癡。
常行六度,是即‘煩惱無邊誓願斷’也。
自覺覺他,以己之覺,普覺衆生;以己之行,導引衆生;以己之德,回向衆生,是即‘衆生無邊誓願度’。
故下雲‘未度有情令得度,已度之者使成佛’,拯濟負荷,悉登彼岸。
此之四句,實攝四宏誓願。
‘假令供養恒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’。
‘恒沙’者,指印度恒河之沙。
因恒河沙多,又因大衆眼見,故佛常引為喻。
文意為,假令供養如恒河沙數無量諸佛,‘不如求正覺,堅勇而不怯’(上為《漢譯》原文)。
今此經文,正與《華嚴普賢行願品》一味。
《行願品》曰:‘善男子: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
所謂如說修行供養;利益衆生供養;攝受衆生供養;代衆生苦供養;勤修善根供養;不舍菩薩業供養;不離菩提心供養。
善男子:如前供養無量功德,比法供養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、迦羅分、算分、數分、喻分、優婆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。
何以故?以諸如來尊重法故。
以如說行,出生諸佛故。
若諸菩薩行法供養,則得成就供養如來。
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。
’以‘堅勇求正覺’是法供養,是真供養,供養中最。
故勝于以餘物供養恒沙諸聖也。
上文中‘俱胝’,此雲千萬。
‘那由他’,此雲萬萬,以下則為更多之數。
最後‘優婆尼沙陀分’,将大地碎為極微之微塵,其數衆多,法供養之功德,如地球所有微塵之總數,至于财物供養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塵。
更何能比于地球微塵之總和。
此乃盛贊法供養功德不可思議。
此較量彌顯法藏菩薩‘堅勇求正覺’,其功德遠超供養恒沙諸聖。
願當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回諸趣衆生類速生我刹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衆生 上之八句是成佛攝淨佛土願。
此八句實以上諸願之總歸,亦是下四十八願之核心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是故菩提,屬于衆生。
’為成就度生事業之究竟方便,故發大願攝淨國土。
‘願當安住三摩地,恒放光明照一切’。
上句中‘三摩地’即三昧,正定。
願安住于正定之中,常放光明,遍照一切。
又上句寂也,體也。
下句照也,用也。
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,寂照同時,體用不二之妙德。
放光表修德。
其體為性德。
寂而常照,照而恒寂。
土即常寂光,身即無量壽、無量光如來。
故安住寂定,恒放光明,遍于一切。
至于所感得者,乃‘廣大清淨’之佛國也。
句中‘居’字,即指國土。
‘廣大’者即經中‘寬廣平正,不可限極。
’‘清淨’者,即‘清淨莊嚴,超踰十方’,故□‘廣大清淨居’也。
如《往生論》所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,一法句者,清淨句。
清淨句者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
無為法身,體也,從是流現極樂依正莊嚴。
故雲:‘感得廣大清淨居,殊勝莊嚴無等倫。
’‘無等倫’者,無能等,無能比。
又《魏譯》曰:‘道場超絕’。
超絕即殊勝,故與此同。
《嘉祥疏》曰:‘修道疾速成佛,故雲超絕。
’嘉祥大師一語破的。
淨宗之殊勝超絕,首在疾速成佛,凡夫往生,迳登不退,不退才能疾速成佛也。
因有此殊勝方便,故普願‘輪回諸趣衆生類,速生我刹受安樂’。
此之安樂,才是真實安樂。
頓脫生死,速成正覺,故雲安樂。
又《稱贊淨土經》曰:‘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,令得殊勝利益安樂。
’又‘無有一切身心憂苦,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
是故名為極樂世界’。
故雲‘受安樂’也。
經雲‘惠以真實之利’正指此。
‘常運慈心拔有情,度盡無邊苦衆生’。
慈者,與樂。
悲者,拔苦。
此兩句表法藏大慈大悲之弘誓。
願常為一切衆生,拔苦與樂,盡未來際,拯濟負荷,度盡衆生,方成正覺也。
‘常’,指時間。
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為三際。
常即豎窮三際,即包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時間。
‘無邊’兼指空間,遍及十方虛空,即橫遍十虛。
包括一切空間。
故無邊者,乃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也。
法藏菩薩于一切時中,于一切處,大慈大悲,度脫衆生,務期度盡方休。
但時間無有窮盡,空間無有窮盡,衆生亦無有窮盡,故此大慈大悲大願大行亦終無窮盡也。
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慧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本頌分為三大段,首為贊佛,次為發願,在末後四句偈,則為請佛證明,法藏比丘發願已,即請世自在王如來為作證明。
‘我’者,法藏自稱。
我之願行,所具決定堅固之力,唯佛世尊三覺圓滿,五眼明朗,智慧無礙,始能為我,真實證明。
故□‘唯佛聖智慧證知’也。
又法藏發願時已是地上菩薩,境界甚深,故非餘人所能知,唯佛聖智始能作證,此亦深表法藏大士妙德難測。
最末二句,結誓立心。
《唐譯》曰:‘從沈無間諸地獄,如是願心終不退。
’無間地獄,苦毒無限,《唐譯》舉地獄極重之苦,以攝諸餘。
今經法藏誓言,‘縱使身止諸苦中’。
諸苦自當赅括地獄。
我之如上願行,縱堕地獄亦不退轉。
正顯前文‘我行決定堅固力’也。
又《會疏》曰:‘但有其願,願即虛。
但有其行,行即虛。
要須願行相扶,所為皆克(‘克’今作‘克’,成也)。
首四句表法藏比丘願如過去無量一切諸佛,為一切有情之大導師,導引衆生,離苦得樂,從迷得悟,出生死海,入佛知見;并以種種方便,令一切衆生,得無畏力。
故曰:‘能救一切諸世間,生老病死衆苦惱。
’‘諸世間’者,淺言之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是世間。
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皆在生死海中,故願救度。
進言之,則地前諸位亦是世間,無明未盡,亦應度脫。
‘常行布施……’以下四句顯法藏菩薩無盡大悲之本願。
願常行六度,普度衆生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
因于衆生而起大悲;因于大悲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
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,若根得水,枝葉華果,悉皆繁茂。
生死曠野菩提樹王,亦複如是。
一切衆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華果。
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
’又《大日經》曰:‘大悲為根。
’今法藏菩薩亦複如是。
以大悲故,廣行六度,普度群生。
六波羅蜜,即六度,是證涅槃之正因。
願行六度,即‘法門無邊誓願學’與‘佛道無上誓願證’也。
又布施治悭貪,持戒治破戒,忍辱治嗔恚,精進治懈怠,禅定治散亂,智慧治愚癡。
常行六度,是即‘煩惱無邊誓願斷’也。
自覺覺他,以己之覺,普覺衆生;以己之行,導引衆生;以己之德,回向衆生,是即‘衆生無邊誓願度’。
故下雲‘未度有情令得度,已度之者使成佛’,拯濟負荷,悉登彼岸。
此之四句,實攝四宏誓願。
‘假令供養恒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’。
‘恒沙’者,指印度恒河之沙。
因恒河沙多,又因大衆眼見,故佛常引為喻。
文意為,假令供養如恒河沙數無量諸佛,‘不如求正覺,堅勇而不怯’(上為《漢譯》原文)。
今此經文,正與《華嚴普賢行願品》一味。
《行願品》曰:‘善男子: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
所謂如說修行供養;利益衆生供養;攝受衆生供養;代衆生苦供養;勤修善根供養;不舍菩薩業供養;不離菩提心供養。
善男子:如前供養無量功德,比法供養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、迦羅分、算分、數分、喻分、優婆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。
何以故?以諸如來尊重法故。
以如說行,出生諸佛故。
若諸菩薩行法供養,則得成就供養如來。
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。
’以‘堅勇求正覺’是法供養,是真供養,供養中最。
故勝于以餘物供養恒沙諸聖也。
上文中‘俱胝’,此雲千萬。
‘那由他’,此雲萬萬,以下則為更多之數。
最後‘優婆尼沙陀分’,将大地碎為極微之微塵,其數衆多,法供養之功德,如地球所有微塵之總數,至于财物供養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塵。
更何能比于地球微塵之總和。
此乃盛贊法供養功德不可思議。
此較量彌顯法藏菩薩‘堅勇求正覺’,其功德遠超供養恒沙諸聖。
願當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回諸趣衆生類速生我刹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衆生 上之八句是成佛攝淨佛土願。
此八句實以上諸願之總歸,亦是下四十八願之核心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是故菩提,屬于衆生。
’為成就度生事業之究竟方便,故發大願攝淨國土。
‘願當安住三摩地,恒放光明照一切’。
上句中‘三摩地’即三昧,正定。
願安住于正定之中,常放光明,遍照一切。
又上句寂也,體也。
下句照也,用也。
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,寂照同時,體用不二之妙德。
放光表修德。
其體為性德。
寂而常照,照而恒寂。
土即常寂光,身即無量壽、無量光如來。
故安住寂定,恒放光明,遍于一切。
至于所感得者,乃‘廣大清淨’之佛國也。
句中‘居’字,即指國土。
‘廣大’者即經中‘寬廣平正,不可限極。
’‘清淨’者,即‘清淨莊嚴,超踰十方’,故□‘廣大清淨居’也。
如《往生論》所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,一法句者,清淨句。
清淨句者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
無為法身,體也,從是流現極樂依正莊嚴。
故雲:‘感得廣大清淨居,殊勝莊嚴無等倫。
’‘無等倫’者,無能等,無能比。
又《魏譯》曰:‘道場超絕’。
超絕即殊勝,故與此同。
《嘉祥疏》曰:‘修道疾速成佛,故雲超絕。
’嘉祥大師一語破的。
淨宗之殊勝超絕,首在疾速成佛,凡夫往生,迳登不退,不退才能疾速成佛也。
因有此殊勝方便,故普願‘輪回諸趣衆生類,速生我刹受安樂’。
此之安樂,才是真實安樂。
頓脫生死,速成正覺,故雲安樂。
又《稱贊淨土經》曰:‘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,令得殊勝利益安樂。
’又‘無有一切身心憂苦,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
是故名為極樂世界’。
故雲‘受安樂’也。
經雲‘惠以真實之利’正指此。
‘常運慈心拔有情,度盡無邊苦衆生’。
慈者,與樂。
悲者,拔苦。
此兩句表法藏大慈大悲之弘誓。
願常為一切衆生,拔苦與樂,盡未來際,拯濟負荷,度盡衆生,方成正覺也。
‘常’,指時間。
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為三際。
常即豎窮三際,即包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時間。
‘無邊’兼指空間,遍及十方虛空,即橫遍十虛。
包括一切空間。
故無邊者,乃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也。
法藏菩薩于一切時中,于一切處,大慈大悲,度脫衆生,務期度盡方休。
但時間無有窮盡,空間無有窮盡,衆生亦無有窮盡,故此大慈大悲大願大行亦終無窮盡也。
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慧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本頌分為三大段,首為贊佛,次為發願,在末後四句偈,則為請佛證明,法藏比丘發願已,即請世自在王如來為作證明。
‘我’者,法藏自稱。
我之願行,所具決定堅固之力,唯佛世尊三覺圓滿,五眼明朗,智慧無礙,始能為我,真實證明。
故□‘唯佛聖智慧證知’也。
又法藏發願時已是地上菩薩,境界甚深,故非餘人所能知,唯佛聖智始能作證,此亦深表法藏大士妙德難測。
最末二句,結誓立心。
《唐譯》曰:‘從沈無間諸地獄,如是願心終不退。
’無間地獄,苦毒無限,《唐譯》舉地獄極重之苦,以攝諸餘。
今經法藏誓言,‘縱使身止諸苦中’。
諸苦自當赅括地獄。
我之如上願行,縱堕地獄亦不退轉。
正顯前文‘我行決定堅固力’也。
又《會疏》曰:‘但有其願,願即虛。
但有其行,行即虛。
要須願行相扶,所為皆克(‘克’今作‘克’,成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