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藏因地第四
關燈
小
中
大
光。
皆悉隐蔽。
’ 後繼四句,均是《唐譯》願文。
贊歎世間自在王佛圓明具德,事事無礙,不可思議之妙用。
其義為,世尊演說妙法,能于一音聲之中,普使九法界、六趣、四生種種異類衆生,各各随其品類根性,而能聞能解佛之所說。
世人言語,常因方言問題、知識水平問題而不能解。
世尊則妙用無窮,普使一切衆生随類得解。
更為不可思議者,乃于任一音聲,圓具如是無邊不可思議妙用。
正顯超情離見之《華嚴》事事無礙境界。
《華嚴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一切如來語清淨,一言具衆音聲海,随諸衆生意樂音,一一流佛辯才海。
’此偈正與本經‘世尊能演一音聲,有情各各随類解’之文同旨。
一聲中有無量聲,無量聲中之一一聲,皆有無邊妙用,能随衆生之意樂,一一流出無邊之慧辯,使衆生得聞,得解,得度。
此即是十玄門中之‘主伴圓明具德門’。
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,故曰圓明具德。
今一音之中出無量音,圓說一切法,普度無邊衆,是即‘圓明具德’。
可見本經實與《華嚴》一味。
上明如來之語密。
下曰:‘又能現一妙色身,普使衆生随類見’。
此二句顯世尊之身密,能現一微妙之色身,普使種種衆生,各各随其品類,而得見佛。
按佛身可别為五:(一)法身,(二)報身,(三)應身,(四)化身,(五)等流身。
(一)法身,即自性身,名為毗盧遮那,譯為遍一切處。
乃中道理體,離一切相及諸戲論,具無邊真淨功德,乃唯佛與佛之境界。
(二)報身,如來名盧舍那,譯為光明遍照,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。
(三)應身,如釋迦文,指八相成道之佛。
地前菩薩、二乘、凡夫得感見之。
(四)化身,一時化現之佛為化身。
(五)等流身,密教所立四身之一。
佛身示現為與人天鬼畜等類同形之身。
異類可得見之。
今經則佛于一身,現無量種種之身,可使種種衆生,各各得見。
同表圓明具德,不可思議境界。
上為贊佛,下為發願。
法藏比丘于歎佛功德後,随即發起廣大誓願,願自作佛,願攝佛土,普利衆生,速成正覺。
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。
如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如來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諸佛,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,相續演說,不可窮盡。
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
’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。
靈峰大師曰:‘非信不足啟願,非願不足導行。
’清省庵法師曰:‘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
願立則衆生可度,心發則佛道堪成。
’又曰:‘故知欲學如來乘,必先具發菩薩願,不可緩也。
’ 下段為願求自覺覺他之德。
為覺他故,首須覺已;求自覺者,端為覺他。
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内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嗔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首二句乃法藏比丘,願具如佛利他之行德。
願得如來清淨之聲。
‘清淨’者無惡行之過失,離煩惱之垢染曰清淨。
願我如佛能宣無過離垢之法音,普及無邊各各之界。
‘界’者,《大乘義章》曰:‘界别(分别、差别)為界,諸法性别,故名為界。
’蓋謂界者,以差别為義。
事物彼此能持自相,差别而無混,是曰界。
俗語中,‘各界人士’,此界字亦具上義。
由是可知,‘普及無邊界’即是遍于一切。
第三句‘宣揚戒定精進門’,此句是《宋譯》,在《唐譯》為‘演說施戒諸法門,忍辱精勤及定慧。
’《唐譯》文詳,表宣說六度:(一)布施,(二)持戒,(三)忍辱,(四)精進,(五)禅定,(六)般若。
《漢譯》亦如之。
今《宋譯》較略,蓋以戒定精進三度,含攝其餘。
此下‘通達甚深微妙法’,此法即十方佛贊,持名念佛,無上甚深之法。
法藏比丘願法音如佛,廣宣六度等妙行,欲令衆生通達此甚深微妙之法,心作心是,明自本心,識自本性,皆當成佛度生也。
首四句,求覺他之德,此下六句,求自覺之德。
前求法音宣流,此六句,求智慧如海,直至究竟彼岸。
‘智慧’即般若。
《智度論》曰:‘般若者,秦言智慧。
一切諸智慧中,最為第一,無上無比無等,更無勝者。
’又《往生論注》曰:‘般若者,達如之慧名。
’其義為,通達于真如之智慧,名為般若。
又《大乘義章》曰:‘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,目之為慧。
’其義為,真心本體明現,自性朗然,明顯無暗,稱之為慧。
今經于自覺願中,首言智慧者,以智慧最上故。
又佛法大海,智為能度故。
如《漢譯》曰:‘檀施調伏意,戒忍及精進。
如是三昧定,智慧為上最。
’《嘉祥疏》曰:‘明五度為行,不能出離生死。
要須智慧達解本原,方皆過出,故□最上也。
’又從上引《大乘義章》可見智慧,即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。
故知正當智慧深廣如海時,其内心亦必清淨,無惡無過,離垢離染,絕諸塵勞。
故雲:‘内心清淨絕塵勞’'也。
如《心經》雲:‘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’‘絕’者,斷也,滅也,徹無也。
‘塵勞’者,煩惱也。
因貪嗔等煩惱,如塵垢蔽覆真性,勞亂身心,故曰塵勞。
如上智慧深廣,清淨絕塵,故超越無邊無數畜鬼地獄之門,不堕三惡道。
故雲:‘超過無邊惡趣門’,并迅速達到菩提之究竟彼岸。
菩提覺也。
菩提究竟岸即究竟覺也,《三藏法數》曰:‘究竟即決定終極之義也。
謂能覺了染心之源,究竟終窮,同于本覺,故名究竟覺。
’是為菩薩大行圓滿,究竟至極之覺。
即成佛之位也。
法藏比丘為度生死,首求智慧。
以慧照故,内心清淨永絕塵勞,于是杜塞惡趣,速證究竟果覺。
故雲‘速到菩提究竟岸’。
‘岸’者,彼岸也。
生死為此岸,涅槃為彼岸。
‘究竟’岸者,究竟涅槃之位也。
‘無明’癡之異名。
《大乘義章》曰:‘癡闇之心,體無慧明。
故曰無明。
’無明貪嗔,即三毒。
由于智慧到彼岸,并因三昧之力,故三毒永無。
三惑(見思、塵沙與無明)俱盡,過失皆亡。
‘三昧’者,正定,正受,等持。
《探玄記三》曰:‘三昧,此雲等持,離沉浮故。
定慧等故,名等也。
心不散故,住一境故,名持也。
’至于諸三昧中,唯有念佛三昧,最尊如王,至貴若寶,故《大集經》中稱之為寶王三昧,此處所指,應即此三昧也。
末後‘力’字,表以上種種盛德,乃由此三昧力也。
故雲:‘無明貪嗔皆永無,惑盡過亡三昧力。
’此六句願文,以智慧為首,以寶王三昧及定慧等持為結,實有深意。
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衆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
皆悉隐蔽。
’ 後繼四句,均是《唐譯》願文。
贊歎世間自在王佛圓明具德,事事無礙,不可思議之妙用。
其義為,世尊演說妙法,能于一音聲之中,普使九法界、六趣、四生種種異類衆生,各各随其品類根性,而能聞能解佛之所說。
世人言語,常因方言問題、知識水平問題而不能解。
世尊則妙用無窮,普使一切衆生随類得解。
更為不可思議者,乃于任一音聲,圓具如是無邊不可思議妙用。
正顯超情離見之《華嚴》事事無礙境界。
《華嚴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一切如來語清淨,一言具衆音聲海,随諸衆生意樂音,一一流佛辯才海。
’此偈正與本經‘世尊能演一音聲,有情各各随類解’之文同旨。
一聲中有無量聲,無量聲中之一一聲,皆有無邊妙用,能随衆生之意樂,一一流出無邊之慧辯,使衆生得聞,得解,得度。
此即是十玄門中之‘主伴圓明具德門’。
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,故曰圓明具德。
今一音之中出無量音,圓說一切法,普度無邊衆,是即‘圓明具德’。
可見本經實與《華嚴》一味。
上明如來之語密。
下曰:‘又能現一妙色身,普使衆生随類見’。
此二句顯世尊之身密,能現一微妙之色身,普使種種衆生,各各随其品類,而得見佛。
按佛身可别為五:(一)法身,(二)報身,(三)應身,(四)化身,(五)等流身。
(一)法身,即自性身,名為毗盧遮那,譯為遍一切處。
乃中道理體,離一切相及諸戲論,具無邊真淨功德,乃唯佛與佛之境界。
(二)報身,如來名盧舍那,譯為光明遍照,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。
(三)應身,如釋迦文,指八相成道之佛。
地前菩薩、二乘、凡夫得感見之。
(四)化身,一時化現之佛為化身。
(五)等流身,密教所立四身之一。
佛身示現為與人天鬼畜等類同形之身。
異類可得見之。
今經則佛于一身,現無量種種之身,可使種種衆生,各各得見。
同表圓明具德,不可思議境界。
上為贊佛,下為發願。
法藏比丘于歎佛功德後,随即發起廣大誓願,願自作佛,願攝佛土,普利衆生,速成正覺。
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。
如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如來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諸佛,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,相續演說,不可窮盡。
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
’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。
靈峰大師曰:‘非信不足啟願,非願不足導行。
’清省庵法師曰:‘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
願立則衆生可度,心發則佛道堪成。
’又曰:‘故知欲學如來乘,必先具發菩薩願,不可緩也。
’ 下段為願求自覺覺他之德。
為覺他故,首須覺已;求自覺者,端為覺他。
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内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嗔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首二句乃法藏比丘,願具如佛利他之行德。
願得如來清淨之聲。
‘清淨’者無惡行之過失,離煩惱之垢染曰清淨。
願我如佛能宣無過離垢之法音,普及無邊各各之界。
‘界’者,《大乘義章》曰:‘界别(分别、差别)為界,諸法性别,故名為界。
’蓋謂界者,以差别為義。
事物彼此能持自相,差别而無混,是曰界。
俗語中,‘各界人士’,此界字亦具上義。
由是可知,‘普及無邊界’即是遍于一切。
第三句‘宣揚戒定精進門’,此句是《宋譯》,在《唐譯》為‘演說施戒諸法門,忍辱精勤及定慧。
’《唐譯》文詳,表宣說六度:(一)布施,(二)持戒,(三)忍辱,(四)精進,(五)禅定,(六)般若。
《漢譯》亦如之。
今《宋譯》較略,蓋以戒定精進三度,含攝其餘。
此下‘通達甚深微妙法’,此法即十方佛贊,持名念佛,無上甚深之法。
法藏比丘願法音如佛,廣宣六度等妙行,欲令衆生通達此甚深微妙之法,心作心是,明自本心,識自本性,皆當成佛度生也。
首四句,求覺他之德,此下六句,求自覺之德。
前求法音宣流,此六句,求智慧如海,直至究竟彼岸。
‘智慧’即般若。
《智度論》曰:‘般若者,秦言智慧。
一切諸智慧中,最為第一,無上無比無等,更無勝者。
’又《往生論注》曰:‘般若者,達如之慧名。
’其義為,通達于真如之智慧,名為般若。
又《大乘義章》曰:‘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,目之為慧。
’其義為,真心本體明現,自性朗然,明顯無暗,稱之為慧。
今經于自覺願中,首言智慧者,以智慧最上故。
又佛法大海,智為能度故。
如《漢譯》曰:‘檀施調伏意,戒忍及精進。
如是三昧定,智慧為上最。
’《嘉祥疏》曰:‘明五度為行,不能出離生死。
要須智慧達解本原,方皆過出,故□最上也。
’又從上引《大乘義章》可見智慧,即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。
故知正當智慧深廣如海時,其内心亦必清淨,無惡無過,離垢離染,絕諸塵勞。
故雲:‘内心清淨絕塵勞’'也。
如《心經》雲:‘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’‘絕’者,斷也,滅也,徹無也。
‘塵勞’者,煩惱也。
因貪嗔等煩惱,如塵垢蔽覆真性,勞亂身心,故曰塵勞。
如上智慧深廣,清淨絕塵,故超越無邊無數畜鬼地獄之門,不堕三惡道。
故雲:‘超過無邊惡趣門’,并迅速達到菩提之究竟彼岸。
菩提覺也。
菩提究竟岸即究竟覺也,《三藏法數》曰:‘究竟即決定終極之義也。
謂能覺了染心之源,究竟終窮,同于本覺,故名究竟覺。
’是為菩薩大行圓滿,究竟至極之覺。
即成佛之位也。
法藏比丘為度生死,首求智慧。
以慧照故,内心清淨永絕塵勞,于是杜塞惡趣,速證究竟果覺。
故雲‘速到菩提究竟岸’。
‘岸’者,彼岸也。
生死為此岸,涅槃為彼岸。
‘究竟’岸者,究竟涅槃之位也。
‘無明’癡之異名。
《大乘義章》曰:‘癡闇之心,體無慧明。
故曰無明。
’無明貪嗔,即三毒。
由于智慧到彼岸,并因三昧之力,故三毒永無。
三惑(見思、塵沙與無明)俱盡,過失皆亡。
‘三昧’者,正定,正受,等持。
《探玄記三》曰:‘三昧,此雲等持,離沉浮故。
定慧等故,名等也。
心不散故,住一境故,名持也。
’至于諸三昧中,唯有念佛三昧,最尊如王,至貴若寶,故《大集經》中稱之為寶王三昧,此處所指,應即此三昧也。
末後‘力’字,表以上種種盛德,乃由此三昧力也。
故雲:‘無明貪嗔皆永無,惑盡過亡三昧力。
’此六句願文,以智慧為首,以寶王三昧及定慧等持為結,實有深意。
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衆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