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教緣起第三

關燈
如彌陀住于念佛三昧,由于住此三昧,發勝妙之智慧。

    故‘其智難量’。

    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,所能稱量測度也。

    由于勝妙真智,照了真如。

    并能通達一切諸法,無有阻礙。

    故曰‘無有障礙’。

     ‘能于念頃,住無量億劫。

    身及諸根,無有增減’(上四句見《唐譯》)。

    顯本地法身之德。

    住無量億劫,表佛壽命無量。

    《最勝王經壽量品》偈曰:‘若人住億劫,盡力常算數,亦複不能知,世尊之壽量。

    ’今經雲能于一念,住無量劫,此即《華嚴》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‘十世隔法異成門’。

    如《晉譯華嚴》曰:‘知無量劫是一念,知一念即無量劫。

    ’延促同時,正與今經一味。

    足證今經無異《華嚴》,釋尊即是毗盧。

    我土應身教主,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。

    釋迦與毗盧、彌陀不一不異。

    下雲:‘身及諸根,無有增減。

    ’表佛身殊妙。

    由于住本地法身,示現之應身,即具圓滿報身德。

     ‘如來定慧,究暢無極’。

    定者,禅定。

    慧者,智慧。

    戒定慧,稱為三無漏學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究謂究竟。

    暢謂通暢。

    簡異(即不同)因位所得,故曰無極。

    ’故經義為,佛之禅定智慧,究竟通暢,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。

     ‘于一切法,而得最勝自在故’(‘最勝’二字,自《唐譯》)。

    心離煩惱之系縛,通達無礙,謂之自在。

    又不謀而運,一切無礙,謂之自在。

    如《華嚴經》中之十自在:(一)命自在,菩薩得長壽慧命,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,無有障礙也。

    (二)心自在,菩薩智慧方便,調伏自心,能入無量之大三昧,遊戲神通,而無障礙也。

    (三)資具自在,菩薩能以無量珍寶,種種資具,嚴飾一切世界,清淨無礙也。

    (四)業自在,菩薩能随諸業,應時示現,受諸果報,無障無礙也。

    (五)受生自在,菩薩随其心念能于諸世界中,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。

    (六)解自在,菩薩勝解成就,能示現種種色身,演說妙法,無障無礙也。

    (七)願自在。

    菩薩随願欲,于諸刹中,應時出現,成等正覺,無障無礙也。

    (八)神力自在。

    菩薩神通廣大,威力難量。

    于世界中,示現變化,無障無礙也。

    (九)法自在。

    菩薩得大辯才,于諸法中,廣演說無邊法門,無障無礙也。

    (十)智自在。

    菩薩智慧具足,于一念中,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,成等正覺,無障無礙也。

    今雲‘最勝自在’,應如《法華經》‘我為法王,于法自在’。

    圓滿究竟《華嚴》之十自在。

    故雲‘最勝’。

     此下世尊許說,并敕令阿難谛聽(細心聽法)善自思維,所聞義理。

    末雲:‘吾當為汝,分别解說。

    ’ 以上别序竟。

     别序又名發起序,蓋為發起全經正文。

    現因阿難啟問,世尊允說,演此究竟方便、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。

    但以此乃超情離見,不可思議難信之法,衆生情執深重,信不能及。

    故于發起序中,深入證信。

    共計五重:第一、世尊放光現瑞證信。

    第二、阿難歡喜啟問。

    阿難之問有兩要義:一者,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,必是住奇特之法,導師之行,最勝之道。

    但此法此行此道,必是佛佛相念,而非其他。

    二者,阿難何能問此妙義,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、從果向因之大菩薩。

    會中純一無雜,演說圓音,今正是時。

    會衆殊勝,正表妙法希有。

    第三重證信,則是世尊贊歎此問之功德難思。

    佛說:當來一切含靈,皆以此問,而得度脫。

    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。

    故本品名為《大教緣起》。

    第四重佛告阿難,如來之所以出興于世者,隻為‘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’。

    雲何惠予?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。

    正因阿難之問,而啟示如是妙法,希有難逢,如優昙花,當來一切衆生,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,故佛贊阿難以證信。

    第五重,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故曉喻衆生曰:如來覺智難量,神通無礙,定慧究暢,于法自在。

    世尊所說,真實不虛,萬勿輕疑,但當仰信。

    是乃喻示我等,佛是果覺,我是凡夫,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别心,妄測如來聖智,但當信受,必滿所願。

     由上可見,經之序分,全為證信。

    本經小本之宗,蕅益大師指為‘信願持名’。

    此三資糧,缺一不可,而信居首,其要可知。

    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,乃‘真實之際’,故可信。

    本經之用,乃廣惠衆生以‘真實之利’,故應信。

    何謂‘真實之際’?正如蓮池大師《疏鈔》中所開口便道者:‘靈明洞徹,湛寂常恒;非濁非清,無背無向。

    大哉真體,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自性欤!’故知真實之際,即當人之自性也。

    何謂‘真實之利’?《疏鈔》又曰:‘澄濁而清,返背而向;越三祇于一念,齊諸聖于片言。

    至哉妙用,亦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佛說《阿彌陀經》欤!’。

    《阿彌陀經》乃本經之小本,故知至哉妙用,其唯本經欤!本經之宗為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‘發菩提心’圓攝‘信願’。

    ‘一向專念’,即是‘持名’。

    大小兩本,同一綱宗。

    如是妙法,三輩齊收。

    遂令凡夫,頓同補處。

    大哉妙用,不可思議,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。

    此即真實之利也。

    如是真實妙用,于一念頃,頓越三祇(三大阿僧祇劫),一聲稱名,位齊諸聖。

    我等幸聞,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。

    (序分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