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教緣起第三
關燈
小
中
大
恩經》曰:‘大導師者,以正路示涅槃經,使得無為常樂故。
’(無為指無為法,常樂指常樂我淨。
)又《甄解》曰:‘導師行者,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。
’又‘大導師者,即彌陀世尊,以本願引攝五乘。
’故今本師演說本經,正是住彌陀之所行也。
‘最勝之道’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無上菩提,是最勝道。
’又《會疏》釋曰:‘于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。
’《甄解》曰:‘最勝道者,念佛往生一道。
于一切方便中,無上最勝故。
’又‘最勝道者解脫德,《涅槃經》雲:‘無上上,真解脫。
’故無上上,即最勝義。
’《甄解》之兩說,互為表裡。
因念佛即無上上最勝之道,往生必證涅槃也。
又正當念佛時,心作心是,當下即是,即無上上解脫時也。
今日釋尊,将演彌陀之妙法,故住于彌陀之所住,行彌陀之所行,念彌陀之所念。
故雲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。
‘去來現在佛佛相念’等等。
《嘉祥疏》曰:‘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,明三世諸佛皆有化衆生之念。
光光相照,又智智相照,故雲相念也。
’《甄解》曰:‘去來現佛等,舉三世佛相念,以推度今佛所念。
’又《合贊》曰:‘我以三世諸佛相念,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。
然今超過諸佛,現此奇相,有何故耶?’。
經雲‘威神顯耀,光瑞殊妙’。
表所現色相,光顔巍巍,威神難測,放光現瑞,殊勝絕妙。
十方寶刹,映現光中,是故《合贊》稱為,超過諸佛也。
阿難因現睹光瑞,前所未見,歡喜慶幸。
複自思維,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,顯難睹之瑞相,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,住奇特之法。
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,導師之行,最勝之道。
蓋以三世如來佛佛相念,故推計釋尊今時必正念佛,但未知所念何佛。
故問曰:‘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?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?’若不是念佛者,何故今日佛之‘威神顯耀,光瑞殊妙乃爾’。
威者,勇猛也。
神者,不可測度也。
顯耀者,光麗也。
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刹,妙顯《華嚴》不可思議之玄門,所現光瑞,殊妙絕倫。
故請佛宣說。
于是世尊,告阿難言:善哉善哉!汝為哀愍利樂諸衆生故,能問如是微妙之義。
汝今斯問,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、辟支佛,布施累劫諸天人民,蜎飛蠕動之類,功德百千萬倍。
何以故?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,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。
上段為本師答問之語。
‘善’者,好也。
‘善哉’稱贊之辭也。
《智度論》曰:‘善哉善哉,再言之者,喜之至也。
’淨影師謂阿難所問‘稱機、當法、合時’。
故佛贊之。
《甄解》謂‘所問稱可佛心故’。
以下即如來自釋其贊歎之故。
‘汝為哀愍利樂諸衆生故,能問如是微妙之義’。
‘哀愍’,悲心拔苦也,‘利樂’,慈心與樂也。
佛贊阿難汝今願拔一切衆生苦,與一切衆生樂,乃能問如是之義。
‘微妙’者,法體幽玄故曰微,絕思議故曰妙。
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,非語言分别之所能知,故名曰微妙。
‘汝今斯問’。
此句以下直至段末,皆表阿難此問功德。
‘一天下’乃四天下之一,‘四天下’者,即住于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:一南瞻部洲(即地球)。
二東勝神洲。
三西牛貨洲。
四北郁單洲。
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。
佛言,阿難此問之功德。
勝于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、辟支佛,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,及‘蜎飛蠕動’之蟲類,百千萬倍。
劫者梵語劫簸之略,譯為長時。
《智度論》雲:‘四十裡石山,有長壽人,每百歲一來,以細軟衣拂,拭此大石盡,而劫未盡。
’‘蜎’者小蟲,‘蜎飛’,能飛之小蟲。
‘蠕動’者,無足而行也,指爬行之蟲也。
阿難之問,何以有如是功德。
蓋以‘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,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。
’含靈指含有靈性者,即衆生也。
《漢譯》曰:‘阿難,今諸天帝王人民,及蜎飛蠕動之類,汝皆度脫之。
’蓋因此問而引出,凡聖齊收,利鈍悉被,橫超三界,迳登四土,諸佛同贊,經論共指,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不可思議,淨土法門。
當來一切衆生,皆以此法,而得度脫,故佛贊其功德。
阿難: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于世。
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
難值難見。
如優昙花,希有出現。
汝今所問,多所饒益。
‘無盡大悲’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
’又‘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
’‘無盡’者,即《行願品》中‘無有窮盡’。
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‘矜哀三界’。
‘矜哀’者,憐恤也,憐憫也。
‘三界’者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也。
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衆生,‘所以出興于世’。
此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。
《法華經》曰:‘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’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,即宣說彌陀願力,普度衆生也。
‘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’。
‘光’者,明也,大也,廣也。
‘闡’者,開也。
‘道教’指正道實教,即諸佛之教化。
總指世尊一代時教,八萬四千法門。
故知‘光闡道教’,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。
‘拯’者,救也,助也。
‘萌’者,芽也。
‘群萌’,即指群生。
諸如來以大悲為體,欲救一切衆生,故曰‘欲拯群萌’。
《會疏》曰:
’(無為指無為法,常樂指常樂我淨。
)又《甄解》曰:‘導師行者,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。
’又‘大導師者,即彌陀世尊,以本願引攝五乘。
’故今本師演說本經,正是住彌陀之所行也。
‘最勝之道’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無上菩提,是最勝道。
’又《會疏》釋曰:‘于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。
’《甄解》曰:‘最勝道者,念佛往生一道。
于一切方便中,無上最勝故。
’又‘最勝道者解脫德,《涅槃經》雲:‘無上上,真解脫。
’故無上上,即最勝義。
’《甄解》之兩說,互為表裡。
因念佛即無上上最勝之道,往生必證涅槃也。
又正當念佛時,心作心是,當下即是,即無上上解脫時也。
今日釋尊,将演彌陀之妙法,故住于彌陀之所住,行彌陀之所行,念彌陀之所念。
故雲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。
‘去來現在佛佛相念’等等。
《嘉祥疏》曰:‘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,明三世諸佛皆有化衆生之念。
光光相照,又智智相照,故雲相念也。
’《甄解》曰:‘去來現佛等,舉三世佛相念,以推度今佛所念。
’又《合贊》曰:‘我以三世諸佛相念,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。
然今超過諸佛,現此奇相,有何故耶?’。
經雲‘威神顯耀,光瑞殊妙’。
表所現色相,光顔巍巍,威神難測,放光現瑞,殊勝絕妙。
十方寶刹,映現光中,是故《合贊》稱為,超過諸佛也。
阿難因現睹光瑞,前所未見,歡喜慶幸。
複自思維,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,顯難睹之瑞相,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,住奇特之法。
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,導師之行,最勝之道。
蓋以三世如來佛佛相念,故推計釋尊今時必正念佛,但未知所念何佛。
故問曰:‘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?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?’若不是念佛者,何故今日佛之‘威神顯耀,光瑞殊妙乃爾’。
威者,勇猛也。
神者,不可測度也。
顯耀者,光麗也。
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刹,妙顯《華嚴》不可思議之玄門,所現光瑞,殊妙絕倫。
故請佛宣說。
于是世尊,告阿難言:善哉善哉!汝為哀愍利樂諸衆生故,能問如是微妙之義。
汝今斯問,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、辟支佛,布施累劫諸天人民,蜎飛蠕動之類,功德百千萬倍。
何以故?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,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。
上段為本師答問之語。
‘善’者,好也。
‘善哉’稱贊之辭也。
《智度論》曰:‘善哉善哉,再言之者,喜之至也。
’淨影師謂阿難所問‘稱機、當法、合時’。
故佛贊之。
《甄解》謂‘所問稱可佛心故’。
以下即如來自釋其贊歎之故。
‘汝為哀愍利樂諸衆生故,能問如是微妙之義’。
‘哀愍’,悲心拔苦也,‘利樂’,慈心與樂也。
佛贊阿難汝今願拔一切衆生苦,與一切衆生樂,乃能問如是之義。
‘微妙’者,法體幽玄故曰微,絕思議故曰妙。
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,非語言分别之所能知,故名曰微妙。
‘汝今斯問’。
此句以下直至段末,皆表阿難此問功德。
‘一天下’乃四天下之一,‘四天下’者,即住于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:一南瞻部洲(即地球)。
二東勝神洲。
三西牛貨洲。
四北郁單洲。
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。
佛言,阿難此問之功德。
勝于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、辟支佛,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,及‘蜎飛蠕動’之蟲類,百千萬倍。
劫者梵語劫簸之略,譯為長時。
《智度論》雲:‘四十裡石山,有長壽人,每百歲一來,以細軟衣拂,拭此大石盡,而劫未盡。
’‘蜎’者小蟲,‘蜎飛’,能飛之小蟲。
‘蠕動’者,無足而行也,指爬行之蟲也。
阿難之問,何以有如是功德。
蓋以‘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,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。
’含靈指含有靈性者,即衆生也。
《漢譯》曰:‘阿難,今諸天帝王人民,及蜎飛蠕動之類,汝皆度脫之。
’蓋因此問而引出,凡聖齊收,利鈍悉被,橫超三界,迳登四土,諸佛同贊,經論共指,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不可思議,淨土法門。
當來一切衆生,皆以此法,而得度脫,故佛贊其功德。
阿難: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于世。
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
難值難見。
如優昙花,希有出現。
汝今所問,多所饒益。
‘無盡大悲’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‘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
’又‘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
’‘無盡’者,即《行願品》中‘無有窮盡’。
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‘矜哀三界’。
‘矜哀’者,憐恤也,憐憫也。
‘三界’者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也。
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衆生,‘所以出興于世’。
此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。
《法華經》曰:‘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’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,即宣說彌陀願力,普度衆生也。
‘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’。
‘光’者,明也,大也,廣也。
‘闡’者,開也。
‘道教’指正道實教,即諸佛之教化。
總指世尊一代時教,八萬四千法門。
故知‘光闡道教’,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。
‘拯’者,救也,助也。
‘萌’者,芽也。
‘群萌’,即指群生。
諸如來以大悲為體,欲救一切衆生,故曰‘欲拯群萌’。
《會疏》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