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教緣起第三
關燈
小
中
大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
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
次别序
下一品為别序,亦為發起序。
序中如來現瑞放光,阿難喜悅請問,世尊正答所疑,演出一部廣大、圓滿、簡易、直捷、方便、究竟、第一希有,難逢法寶: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
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,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。
又如明鏡,影暢表裡。
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。
尊者阿難,即自思惟。
今日世尊色身諸根,悅豫清淨。
光顔巍巍。
寶刹莊嚴。
從昔以來,所未曾見。
喜得瞻仰,生希有心。
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長跪合掌,而白佛言:世尊今日入大寂定。
住奇特法。
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,最勝之道。
去來現在佛佛相念。
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?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?何故威神顯耀,光瑞殊妙乃而。
願為宣說。
釋尊将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,故現瑞放光,以興起阿難之問端,并令聞者生希有想,生難遭想,依教奉行,求生淨土。
按圓頓諸經,具說本師釋尊放光之相。
今經亦然。
《漢譯》曰:‘于時佛坐,思念正道。
面有五色光,數千百變。
光甚大明。
賢者阿難。
即從座起,更正衣服,稽首佛足。
前白佛言:今佛面目光色,何以時時更變!明乃爾乎?今佛面目光精,數百千色。
上下明徹,好乃如是。
我侍佛以來,未曾見佛身體光曜,巍巍重明乃爾;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,光明威神,有如今日。
’《吳譯》同之。
唯文字稍簡。
餘譯,則語而未詳。
《魏譯》中兩度雲:‘光顔巍巍。
’又雲:‘威神光光。
’《唐譯》雲:‘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,又如明鏡,凝照光輝。
’《宋譯》雲:‘面色圓滿,寶刹莊嚴。
’五譯合參,便知漢吳兩譯最詳。
餘譯乃其簡略。
唯《宋譯》中‘寶刹莊嚴’,顯光中現刹之義,可補古譯之不足。
由是亦可見會集諸譯之必要。
又古注經家多謂本師說此經時,未曾放光。
蓋未詳考漢吳古譯之故耳。
‘世尊’指釋迦牟尼佛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佛具衆德,為世尊重,故号世尊。
’佛是世間極尊,故稱世尊。
‘威’者,有威可畏謂之威。
此指威神。
《勝鬘寶窟》曰:‘外使物畏,目之為威。
内難測度,稱之為神。
’‘光’者,光明也。
自瑩謂之光,照物謂之明。
即放光照耀之義。
光明有二用:一者破暗,二者表法。
因佛之光明,正是智慧之相。
‘赫’者,明也。
‘奕’者,盛也。
故知‘威光赫奕’表佛所放之光,雄猛有威,明耀盛大。
此下以熔金喻之,金色光耀,熔金彌甚。
喻佛光明,如熔金聚集,故曰‘如融金聚’。
‘又如明鏡,影暢表裡’。
影者,光影也。
暢者,通達也。
海東憬興曰:‘鏡光外照,名為影表。
即同佛身,光明外舒。
外照之光顯影,暢在鏡内,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顔。
故雲表裡。
’《淨影疏》曰:‘鏡光外照,名為影表,外照之光,明顯鏡内,名為影裡,佛身如是,光明外照之表,顯曜佛身,名影表裡。
’按上兩說,佛身内外映徹,喻如明淨之鏡,由鏡放光外照,謂之‘影表’。
所放光明,還照鏡内,謂之‘影裡’。
漢吳兩譯中,佛光‘數百千色’,‘數千百變’,‘光甚大明’,‘上下明徹’,‘巍巍重明’皆顯‘影暢表裡’之義。
《宋譯》為‘面色圓滿,寶刹莊嚴’則更顯佛光明中,影現十方寶刹,如大圓寶鏡,映現十方。
如《甄解》所釋:‘則光顔巍巍中,影現寶刹莊嚴相。
其猶珠寶鏡中,能現森羅萬相乎!’上說正顯《華嚴》境界。
‘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’。
指佛于會上放大光明,瞬息萬變,光色參回,自然最勝。
如《法華經序品》曰:‘眉間白毫,大光普照。
’故知‘現大光明’即彼之‘大光普照’。
故知《魏譯》中之‘威神光光’亦應同此,鹹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,無能比者。
至于‘數千百變’,則同于本經《壽樂無極品》中之‘自然光色參回,轉變最勝’。
同表佛光,自然交參回轉,光色變化,愈變愈勝,無有窮極。
‘尊者阿難,即自思維’。
尊者阿難乃本經之當機。
若論其本,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。
《法華經》中佛告菩薩曰:‘我與阿難等于空王佛所,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阿難常樂多聞。
我常勤精進。
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而阿難護持我法,亦護将來諸佛法藏,教化成就菩薩衆。
’若論其迹。
則為集結經藏,傳佛心印(禅宗二祖),傳授密乘,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。
《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》曰,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,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。
又《胎藏界曼陀羅鈔三》曰:‘阿難密号集法金剛’此又顯阿難之本—蓋金剛即佛也。
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,現則示現為佛侍者,續佛慧命,繼往開來。
故于本經當機,乃能善自思維,發此妙問。
‘色身諸根,悅豫清淨’。
‘諸根’指色相身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根。
‘悅豫’者,喜樂也。
‘清淨’者,《嘉祥疏》曰‘光顯也’。
又《寶積經》曰:‘如來身者,自性清澈。
何以故?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。
如來身者,出過世間。
何以故?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。
乃至如來身者,如淨鏡中微妙之像。
如淨水中明滿之月。
’綜上引證,經文釋為:當時世尊
序中如來現瑞放光,阿難喜悅請問,世尊正答所疑,演出一部廣大、圓滿、簡易、直捷、方便、究竟、第一希有,難逢法寶: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
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,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。
又如明鏡,影暢表裡。
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。
尊者阿難,即自思惟。
今日世尊色身諸根,悅豫清淨。
光顔巍巍。
寶刹莊嚴。
從昔以來,所未曾見。
喜得瞻仰,生希有心。
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長跪合掌,而白佛言:世尊今日入大寂定。
住奇特法。
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,最勝之道。
去來現在佛佛相念。
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?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?何故威神顯耀,光瑞殊妙乃而。
願為宣說。
釋尊将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,故現瑞放光,以興起阿難之問端,并令聞者生希有想,生難遭想,依教奉行,求生淨土。
按圓頓諸經,具說本師釋尊放光之相。
今經亦然。
《漢譯》曰:‘于時佛坐,思念正道。
面有五色光,數千百變。
光甚大明。
賢者阿難。
即從座起,更正衣服,稽首佛足。
前白佛言:今佛面目光色,何以時時更變!明乃爾乎?今佛面目光精,數百千色。
上下明徹,好乃如是。
我侍佛以來,未曾見佛身體光曜,巍巍重明乃爾;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,光明威神,有如今日。
’《吳譯》同之。
唯文字稍簡。
餘譯,則語而未詳。
《魏譯》中兩度雲:‘光顔巍巍。
’又雲:‘威神光光。
’《唐譯》雲:‘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,又如明鏡,凝照光輝。
’《宋譯》雲:‘面色圓滿,寶刹莊嚴。
’五譯合參,便知漢吳兩譯最詳。
餘譯乃其簡略。
唯《宋譯》中‘寶刹莊嚴’,顯光中現刹之義,可補古譯之不足。
由是亦可見會集諸譯之必要。
又古注經家多謂本師說此經時,未曾放光。
蓋未詳考漢吳古譯之故耳。
‘世尊’指釋迦牟尼佛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佛具衆德,為世尊重,故号世尊。
’佛是世間極尊,故稱世尊。
‘威’者,有威可畏謂之威。
此指威神。
《勝鬘寶窟》曰:‘外使物畏,目之為威。
内難測度,稱之為神。
’‘光’者,光明也。
自瑩謂之光,照物謂之明。
即放光照耀之義。
光明有二用:一者破暗,二者表法。
因佛之光明,正是智慧之相。
‘赫’者,明也。
‘奕’者,盛也。
故知‘威光赫奕’表佛所放之光,雄猛有威,明耀盛大。
此下以熔金喻之,金色光耀,熔金彌甚。
喻佛光明,如熔金聚集,故曰‘如融金聚’。
‘又如明鏡,影暢表裡’。
影者,光影也。
暢者,通達也。
海東憬興曰:‘鏡光外照,名為影表。
即同佛身,光明外舒。
外照之光顯影,暢在鏡内,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顔。
故雲表裡。
’《淨影疏》曰:‘鏡光外照,名為影表,外照之光,明顯鏡内,名為影裡,佛身如是,光明外照之表,顯曜佛身,名影表裡。
’按上兩說,佛身内外映徹,喻如明淨之鏡,由鏡放光外照,謂之‘影表’。
所放光明,還照鏡内,謂之‘影裡’。
漢吳兩譯中,佛光‘數百千色’,‘數千百變’,‘光甚大明’,‘上下明徹’,‘巍巍重明’皆顯‘影暢表裡’之義。
《宋譯》為‘面色圓滿,寶刹莊嚴’則更顯佛光明中,影現十方寶刹,如大圓寶鏡,映現十方。
如《甄解》所釋:‘則光顔巍巍中,影現寶刹莊嚴相。
其猶珠寶鏡中,能現森羅萬相乎!’上說正顯《華嚴》境界。
‘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’。
指佛于會上放大光明,瞬息萬變,光色參回,自然最勝。
如《法華經序品》曰:‘眉間白毫,大光普照。
’故知‘現大光明’即彼之‘大光普照’。
故知《魏譯》中之‘威神光光’亦應同此,鹹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,無能比者。
至于‘數千百變’,則同于本經《壽樂無極品》中之‘自然光色參回,轉變最勝’。
同表佛光,自然交參回轉,光色變化,愈變愈勝,無有窮極。
‘尊者阿難,即自思維’。
尊者阿難乃本經之當機。
若論其本,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。
《法華經》中佛告菩薩曰:‘我與阿難等于空王佛所,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阿難常樂多聞。
我常勤精進。
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而阿難護持我法,亦護将來諸佛法藏,教化成就菩薩衆。
’若論其迹。
則為集結經藏,傳佛心印(禅宗二祖),傳授密乘,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。
《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》曰,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,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。
又《胎藏界曼陀羅鈔三》曰:‘阿難密号集法金剛’此又顯阿難之本—蓋金剛即佛也。
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,現則示現為佛侍者,續佛慧命,繼往開來。
故于本經當機,乃能善自思維,發此妙問。
‘色身諸根,悅豫清淨’。
‘諸根’指色相身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根。
‘悅豫’者,喜樂也。
‘清淨’者,《嘉祥疏》曰‘光顯也’。
又《寶積經》曰:‘如來身者,自性清澈。
何以故?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。
如來身者,出過世間。
何以故?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。
乃至如來身者,如淨鏡中微妙之像。
如淨水中明滿之月。
’綜上引證,經文釋為:當時世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