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
關燈
小
中
大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
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
德遵普賢第二
第二品是上品聖衆之補充。
本品之首,于菩薩衆中。
拈出上首之賢護等十六正士。
品末複标餘之三衆及諸天大衆。
以補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衆成就。
尤應著眼,本品名《德遵普賢》,蓋表與會之無量無邊諸大菩薩,鹹共遵修普賢之德。
普賢之德,實亦無量,而其心中之心,要中之要則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。
是為本品之綱。
又賢護等十六正士,所謂善思惟菩薩、慧辯才菩薩、觀無住菩薩、神通華菩薩、光英菩薩、寶幢菩薩、智上菩薩、寂根菩薩、信慧菩薩、願慧菩薩、香象菩薩、寶英菩薩、中住菩薩、制行菩薩、解脫菩薩,而為上首。
‘正士’者,《度世經》曰:開士、大士、聖士、力士、正士等,皆菩薩之異稱。
又《甄解》雲:‘正’謂正道,‘士’謂士夫,在家之稱。
此等大士,外現凡形,内深達正道故,居家名為正士。
又《會疏》曰:十六正士者,《文殊師利嚴淨經》言:‘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’。
則明知正士之名,雲居家菩薩。
‘正’謂正道,‘士’謂居士。
此等大士,雖葆光和塵,久出于邪道,深達于正法,故雲正士也。
’準上可知,正士者,即在家菩薩。
又十六者,密宗以十六數,表圓滿無盡。
《出生義》雲:‘厥有河沙塵海數量,舉十六位焉;亦塵沙之數不出于此矣。
’ ‘賢護’等十六正士,常見經論。
《勝思惟梵天經》及《思益經》,列十六名。
《智度論》标十六,但僅列六名。
論曰:‘善守(即賢護)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。
’下列五名,茲不俱引。
《思益經》雲:‘若衆生聞名者,畢竟得三菩提,故雲善守。
’又《大方等大集賢護經》曰:‘王舍大城有優婆塞,名曰賢護,為衆上首。
’又《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》佛說賢護長者衆樂事:‘其受于快樂果報,雖複忉利帝釋天王,猶不能及,況複人間。
’又《名義集》曰:‘□陀婆羅,翻為賢護。
自護賢德,複護衆生故。
或雲賢首,以位居等覺,為衆賢之首故。
’可見賢護正士,乃示生于王舍城,位登等覺之在家菩薩。
若按今經别意,據《般舟三昧經》此跋陀和(即賢護)菩薩,是念佛三昧發起人,親見彌陀。
今故來此勝會,助顯念佛三昧無上法門。
‘善思惟菩薩’。
唐譯為善思維義菩薩,魏譯為善思議菩薩。
按《四童子經現生品》善思維等正士,是他方世界來此示現之在家菩薩。
經雲:‘東方去此佛刹十千俱胝,有一世界名寶鳴。
佛名獅子鳴聲如來。
有一菩薩名善思議(即善思維)應托來到此土,化生阿阇世王宮内。
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,有一世界,佛名寶積善現如來,有一菩薩名寂靜轉(即慧辯才),于此舍衛城内,生大居士似師子家。
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刹,樂音如來所,有一菩薩名無攀緣(即觀無住)。
于此波羅奈國,化生大居士善鬼家。
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,住菩提分轉如來所,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(即神通華),生此毗耶離城大将師子家。
此四童子與無量大衆,共來娑羅雙樹所,恭敬供養。
’又此下光英菩薩等四正士,如《佛名經第七》說光英、慧上(即智上)、寂根、願慧四菩薩,從四方佛土,來集此界之相。
又《文殊師利嚴淨經》亦說此四正士,從四方來,同上所說。
又《月燈三昧經第三》說:‘香象菩薩從東方阿(音同觸ㄔㄨˋ)佛,與那由多菩薩,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。
’以上賢護至香象共為十正士。
其餘六人如《甄解》雲:‘其餘智幢(即寶幢)、寶英、中住、制行、解脫等,雖未見經證,準前思之,必應是他方來大士也。
’按《甄解》所注是《魏譯》。
《魏譯》僅列十五正士之名。
其中缺慧辯才菩薩。
此菩薩見于《唐譯》。
《甄解》以為信慧即慧辯才,今經開為兩人,始合十六之數。
故知信慧菩薩亦應如寶幢等正士,亦是他方來者。
《甄解》于此,更有闡明。
文曰:‘初列賢護等十六正士者,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。
次列他方來者,彰十方佛土中,悉以此法為出世大事故。
共來精進求此法。
’此議甚得經旨。
蓋在家修行,最宜持名念佛也。
十方大士悉來聽法,表此法殊勝,實為大事因緣故。
又‘賢護’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
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三根普被,萬類齊收,正是賢護之義。
又‘善思維’,表正智明了,深信佛慧,并表法藏因地五劫思維,結得大願勝因。
‘慧辯才’,表明信佛慧,辯才無礙,即經中‘演慈辯,授法眼’,‘常以法音覺諸世間’之義。
‘觀無住’(見《唐譯》。
《魏譯》作空無),表經中‘譬善幻師,現衆異相,于彼相中,實無可得’。
亦表法藏永劫因行,說空無相無願之法。
‘神通華’表從神通力,集萬行之德華,以自莊嚴,具足方便,成就衆生。
如經雲:‘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。
’‘光英’,表光明英發,又經中無量光、無邊光、無礙光等,光中極尊,是光英義。
‘寶幢’(見《唐譯》。
《魏譯》作智幢),表智慧殊勝猶如寶幢。
‘智上’(見《唐譯》。
《魏譯》作慧上),表經中‘無等無倫,最上勝智,’‘威德廣大不思議智’,如是無上妙智,超出一切,故名智上。
‘寂根’,《會疏》雲:‘寂滅境智,諸根清淨,故名寂根。
’《甄解》雲:‘境智寂滅,根本嚴淨,雲寂根。
’今據本經中《真實功德品》雲:‘究竟菩薩諸波羅蜜,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。
’正表寂為根本,照用無窮。
照而常寂,故表壽命無量。
‘信慧’,《會疏》雲:‘信心智慧,永斷疑網。
’《甄解》雲:‘明信佛智,無上智慧。
’又本經中‘已曾供養諸如來,則能歡喜信此事,’‘人身難得佛難值,信慧聞法難中難’。
此淨土宗,是難信法,若能信入,皆因宿具慧根。
‘願慧’表阿彌陀大願之王,智慧廣大,又可與信慧正士合參,正表淨土以信願持名為宗。
‘香象’菩薩乃東方阿(音同觸ㄔㄨˋ)佛國菩薩,曾于維摩會上,作同聞衆。
香象身出香風,此菩薩身香亦如之。
香象力大,表彌陀願力無邊。
‘寶英’表彌陀願海,乃無量功德妙寶之所莊嚴,能令凡夫,無功德者迳登不退,證入涅槃。
是乃寶中之英,故曰寶英。
‘中住’,安往中道,不落二邊,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,淨念相繼,即念離念,是中住義。
‘制行’,表嚴持淨戒,制惡行善。
又念佛即是持戒,是制行義。
‘解脫’,表滅除結縛,故名解脫。
如經雲:‘身獨度脫,獲其福德,可得長壽泥洹之道。
’又‘值斯經者,随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’ ‘而為上首’,表以上十六正士為會中無量無邊、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中之上首。
據《會疏》及《甄解》義:(一)普賢、文殊正是釋迦會中上首。
故舉兩大士總攝會中一切菩薩。
(二)彌勒是當來賢劫成佛諸菩薩之上首。
(三)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居家菩薩之上首。
此說穩妥,故不采淨影之說。
彼将文殊、普賢亦并于賢劫成佛之菩薩中也。
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具足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
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。
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
本品從‘鹹共遵修……’至品末之‘不可思議’皆是贊歎普賢大士暨會中一切菩薩之德。
‘大士’者即菩薩,即大道心有情。
士謂士夫。
大者,即前釋大道心之大,茲不贅。
本經會中,以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上首,餘文殊、彌勒、賢護等出家在家菩薩,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,皆悉遵行普賢大士之德。
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,其至德即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也。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……一者,禮敬諸佛。
二者,稱贊如來。
三者,廣修供養。
四者,忏悔業障。
五者,随喜功德。
六者,請轉法輪。
七者,請佛住世。
八者,常随佛學。
九者,恒順衆生。
十者,普皆回向。
如上十願,願願皆曰:‘我此大願,無有窮盡。
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
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’《行願品》複雲:‘若人誦此願者。
……是人臨命終時,最後刹那,一切諸根,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,悉皆舍離。
一切威勢,悉皆退失。
輔相大臣、宮城内外,象馬車乘,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,無複相随。
唯此願王,不相舍離。
于一切時引導其前。
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,……其人自見生蓮華中。
蒙佛授記。
得授記已,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,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以智慧力,随衆生心而為利益。
……能于煩惱大苦海中,拔濟衆生,令其出離。
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
’又其中第十願‘普皆回向’顯‘普’。
從初禮敬乃至第九願‘恒順衆生’顯‘賢’。
故知十種大願,顯‘普賢’義。
‘賢’則豎窮三際,‘普’則圓攝無餘。
《清涼疏》雲:‘果無不窮曰普。
不舍因門曰賢。
’正顯經中普賢,即位後普賢,亦即善導大師所謂,從果向因之相。
又普賢偈雲:‘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。
……普願沉溺諸衆生,速往無量光佛刹。
’是即普賢自言,我既往生極樂國已,成就所發之十種大願。
乃以殊勝行願功德,皆悉回向衆生,同生極樂。
普皆回向,乃成‘普’義。
彌陀四十八願,攝一切衆生,是‘普皆回向’之本源。
普賢十大願王,正是彌陀大願之第三十五願之廣演。
願曰:‘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
除其本願為衆生故,被宏誓铠,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,修菩提行,行普賢道。
’(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)由是可見,會中聖衆,多是曾生極樂,被宏誓铠,遊化十方,助佛宏化。
如是輾轉教化,輾轉度脫,是故經中,無量無邊一切菩薩,皆遵普賢大士之德。
‘具足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’。
上兩句初贊諸大士之實德。
‘無量’者,其多其大,無法稱量,名曰無量。
《攝大乘論釋》雲:‘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。
’行謂六度四攝等大行。
願謂四宏誓與十大願等勝願。
願以導行,行以滿願,行如足,願如目,互相依持。
‘具足’謂圓滿無餘。
《行願品》雲:‘聞此願王’,‘讀’,‘誦’,‘書寫’……‘是諸人等,于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。
’此正顯從果向因,以彌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,成就無量超出十地諸聖之行願。
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’。
‘一切功德法’指佛果之無盡功德。
《仁王經疏》雲:‘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
’《淨影疏》曰:‘功謂功能,諸行皆有利益之功,故名為功。
此功是善行家德(指自有之德),故名功德。
……德體名法。
’‘法’者,梵雲達磨。
通于一切,無論小者、大者、有形者、無形者、真實者、虛妄者、是事物者、是道理者,皆稱為法。
《唯識論》曰:‘法謂軌持。
’軌謂軌範,可生物(指衆生)解。
例如‘無常’,使人生起無常之解。
持謂住持,不舍自相。
一切諸法,各有其相。
‘安住一切’者,《會疏》雲:‘安住者,不動義。
德成不退,故曰安住。
無德不具,故雲一切。
’前引《行願品》中,‘于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’者,即是一念中,圓成行願,故能安住于如來一切佛果功德之法。
‘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’。
此二句初贊大士之權德。
遊步,是遊行與遊化之義。
十方者,東西南北四方,東南,西南,東北,西北四隅是為八方,更合上下二方,名為十方。
蓋表空間之一切處所。
‘遊步十方’表大士神通遊戲,自在遊行,化度十方世界一切衆生。
‘行權方便’者,權,對實而說。
具權宜與權變之義,俗謂通權達變。
權亦即‘方便’之異名。
《法華文句》曰:‘方者法也,便者用也。
’淺言之,方是方法,便是便利。
按佛教義,則如《大集經》雲:‘能調衆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
’又如《法華玄贊》雲:‘施為可則曰方。
善逗機宜曰便。
’又《淨影疏》雲:‘化行善巧,随物所宜,種種異現,名權方便。
’縱上經論,故知以善巧穩便之法,妙契衆生根機,導向究竟之果覺,名為行權或行方便。
‘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’。
入者,《嘉祥疏》釋為‘解契宗源’。
《淨影疏》雲:‘證會為入。
’可見入者,為契會證入之義。
亦即《法華》中‘入佛知見’中之入字也。
‘佛法藏’者,《嘉祥疏》雲:‘名理為藏。
’蓋謂佛法藏為法性之理體。
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,故名佛法藏。
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,故名佛法藏。
是故‘入佛法藏’即《法華》中‘善入佛慧,通達大智’之義。
又《甄解》據從果向因義,釋雲:‘如來一切功德寶藏,佛果功
本品之首,于菩薩衆中。
拈出上首之賢護等十六正士。
品末複标餘之三衆及諸天大衆。
以補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衆成就。
尤應著眼,本品名《德遵普賢》,蓋表與會之無量無邊諸大菩薩,鹹共遵修普賢之德。
普賢之德,實亦無量,而其心中之心,要中之要則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。
是為本品之綱。
又賢護等十六正士,所謂善思惟菩薩、慧辯才菩薩、觀無住菩薩、神通華菩薩、光英菩薩、寶幢菩薩、智上菩薩、寂根菩薩、信慧菩薩、願慧菩薩、香象菩薩、寶英菩薩、中住菩薩、制行菩薩、解脫菩薩,而為上首。
‘正士’者,《度世經》曰:開士、大士、聖士、力士、正士等,皆菩薩之異稱。
又《甄解》雲:‘正’謂正道,‘士’謂士夫,在家之稱。
此等大士,外現凡形,内深達正道故,居家名為正士。
又《會疏》曰:十六正士者,《文殊師利嚴淨經》言:‘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’。
則明知正士之名,雲居家菩薩。
‘正’謂正道,‘士’謂居士。
此等大士,雖葆光和塵,久出于邪道,深達于正法,故雲正士也。
’準上可知,正士者,即在家菩薩。
又十六者,密宗以十六數,表圓滿無盡。
《出生義》雲:‘厥有河沙塵海數量,舉十六位焉;亦塵沙之數不出于此矣。
’ ‘賢護’等十六正士,常見經論。
《勝思惟梵天經》及《思益經》,列十六名。
《智度論》标十六,但僅列六名。
論曰:‘善守(即賢護)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。
’下列五名,茲不俱引。
《思益經》雲:‘若衆生聞名者,畢竟得三菩提,故雲善守。
’又《大方等大集賢護經》曰:‘王舍大城有優婆塞,名曰賢護,為衆上首。
’又《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》佛說賢護長者衆樂事:‘其受于快樂果報,雖複忉利帝釋天王,猶不能及,況複人間。
’又《名義集》曰:‘□陀婆羅,翻為賢護。
自護賢德,複護衆生故。
或雲賢首,以位居等覺,為衆賢之首故。
’可見賢護正士,乃示生于王舍城,位登等覺之在家菩薩。
若按今經别意,據《般舟三昧經》此跋陀和(即賢護)菩薩,是念佛三昧發起人,親見彌陀。
今故來此勝會,助顯念佛三昧無上法門。
‘善思惟菩薩’。
唐譯為善思維義菩薩,魏譯為善思議菩薩。
按《四童子經現生品》善思維等正士,是他方世界來此示現之在家菩薩。
經雲:‘東方去此佛刹十千俱胝,有一世界名寶鳴。
佛名獅子鳴聲如來。
有一菩薩名善思議(即善思維)應托來到此土,化生阿阇世王宮内。
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,有一世界,佛名寶積善現如來,有一菩薩名寂靜轉(即慧辯才),于此舍衛城内,生大居士似師子家。
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刹,樂音如來所,有一菩薩名無攀緣(即觀無住)。
于此波羅奈國,化生大居士善鬼家。
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,住菩提分轉如來所,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(即神通華),生此毗耶離城大将師子家。
此四童子與無量大衆,共來娑羅雙樹所,恭敬供養。
’又此下光英菩薩等四正士,如《佛名經第七》說光英、慧上(即智上)、寂根、願慧四菩薩,從四方佛土,來集此界之相。
又《文殊師利嚴淨經》亦說此四正士,從四方來,同上所說。
又《月燈三昧經第三》說:‘香象菩薩從東方阿(音同觸ㄔㄨˋ)佛,與那由多菩薩,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。
’以上賢護至香象共為十正士。
其餘六人如《甄解》雲:‘其餘智幢(即寶幢)、寶英、中住、制行、解脫等,雖未見經證,準前思之,必應是他方來大士也。
’按《甄解》所注是《魏譯》。
《魏譯》僅列十五正士之名。
其中缺慧辯才菩薩。
此菩薩見于《唐譯》。
《甄解》以為信慧即慧辯才,今經開為兩人,始合十六之數。
故知信慧菩薩亦應如寶幢等正士,亦是他方來者。
《甄解》于此,更有闡明。
文曰:‘初列賢護等十六正士者,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。
次列他方來者,彰十方佛土中,悉以此法為出世大事故。
共來精進求此法。
’此議甚得經旨。
蓋在家修行,最宜持名念佛也。
十方大士悉來聽法,表此法殊勝,實為大事因緣故。
又‘賢護’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
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三根普被,萬類齊收,正是賢護之義。
又‘善思維’,表正智明了,深信佛慧,并表法藏因地五劫思維,結得大願勝因。
‘慧辯才’,表明信佛慧,辯才無礙,即經中‘演慈辯,授法眼’,‘常以法音覺諸世間’之義。
‘觀無住’(見《唐譯》。
《魏譯》作空無),表經中‘譬善幻師,現衆異相,于彼相中,實無可得’。
亦表法藏永劫因行,說空無相無願之法。
‘神通華’表從神通力,集萬行之德華,以自莊嚴,具足方便,成就衆生。
如經雲:‘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。
’‘光英’,表光明英發,又經中無量光、無邊光、無礙光等,光中極尊,是光英義。
‘寶幢’(見《唐譯》。
《魏譯》作智幢),表智慧殊勝猶如寶幢。
‘智上’(見《唐譯》。
《魏譯》作慧上),表經中‘無等無倫,最上勝智,’‘威德廣大不思議智’,如是無上妙智,超出一切,故名智上。
‘寂根’,《會疏》雲:‘寂滅境智,諸根清淨,故名寂根。
’《甄解》雲:‘境智寂滅,根本嚴淨,雲寂根。
’今據本經中《真實功德品》雲:‘究竟菩薩諸波羅蜜,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。
’正表寂為根本,照用無窮。
照而常寂,故表壽命無量。
‘信慧’,《會疏》雲:‘信心智慧,永斷疑網。
’《甄解》雲:‘明信佛智,無上智慧。
’又本經中‘已曾供養諸如來,則能歡喜信此事,’‘人身難得佛難值,信慧聞法難中難’。
此淨土宗,是難信法,若能信入,皆因宿具慧根。
‘願慧’表阿彌陀大願之王,智慧廣大,又可與信慧正士合參,正表淨土以信願持名為宗。
‘香象’菩薩乃東方阿(音同觸ㄔㄨˋ)佛國菩薩,曾于維摩會上,作同聞衆。
香象身出香風,此菩薩身香亦如之。
香象力大,表彌陀願力無邊。
‘寶英’表彌陀願海,乃無量功德妙寶之所莊嚴,能令凡夫,無功德者迳登不退,證入涅槃。
是乃寶中之英,故曰寶英。
‘中住’,安往中道,不落二邊,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,淨念相繼,即念離念,是中住義。
‘制行’,表嚴持淨戒,制惡行善。
又念佛即是持戒,是制行義。
‘解脫’,表滅除結縛,故名解脫。
如經雲:‘身獨度脫,獲其福德,可得長壽泥洹之道。
’又‘值斯經者,随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’ ‘而為上首’,表以上十六正士為會中無量無邊、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中之上首。
據《會疏》及《甄解》義:(一)普賢、文殊正是釋迦會中上首。
故舉兩大士總攝會中一切菩薩。
(二)彌勒是當來賢劫成佛諸菩薩之上首。
(三)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居家菩薩之上首。
此說穩妥,故不采淨影之說。
彼将文殊、普賢亦并于賢劫成佛之菩薩中也。
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具足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
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。
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
本品從‘鹹共遵修……’至品末之‘不可思議’皆是贊歎普賢大士暨會中一切菩薩之德。
‘大士’者即菩薩,即大道心有情。
士謂士夫。
大者,即前釋大道心之大,茲不贅。
本經會中,以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上首,餘文殊、彌勒、賢護等出家在家菩薩,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,皆悉遵行普賢大士之德。
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,其至德即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也。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……一者,禮敬諸佛。
二者,稱贊如來。
三者,廣修供養。
四者,忏悔業障。
五者,随喜功德。
六者,請轉法輪。
七者,請佛住世。
八者,常随佛學。
九者,恒順衆生。
十者,普皆回向。
如上十願,願願皆曰:‘我此大願,無有窮盡。
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
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’《行願品》複雲:‘若人誦此願者。
……是人臨命終時,最後刹那,一切諸根,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,悉皆舍離。
一切威勢,悉皆退失。
輔相大臣、宮城内外,象馬車乘,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,無複相随。
唯此願王,不相舍離。
于一切時引導其前。
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,……其人自見生蓮華中。
蒙佛授記。
得授記已,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,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以智慧力,随衆生心而為利益。
……能于煩惱大苦海中,拔濟衆生,令其出離。
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
’又其中第十願‘普皆回向’顯‘普’。
從初禮敬乃至第九願‘恒順衆生’顯‘賢’。
故知十種大願,顯‘普賢’義。
‘賢’則豎窮三際,‘普’則圓攝無餘。
《清涼疏》雲:‘果無不窮曰普。
不舍因門曰賢。
’正顯經中普賢,即位後普賢,亦即善導大師所謂,從果向因之相。
又普賢偈雲:‘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。
……普願沉溺諸衆生,速往無量光佛刹。
’是即普賢自言,我既往生極樂國已,成就所發之十種大願。
乃以殊勝行願功德,皆悉回向衆生,同生極樂。
普皆回向,乃成‘普’義。
彌陀四十八願,攝一切衆生,是‘普皆回向’之本源。
普賢十大願王,正是彌陀大願之第三十五願之廣演。
願曰:‘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
除其本願為衆生故,被宏誓铠,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,修菩提行,行普賢道。
’(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)由是可見,會中聖衆,多是曾生極樂,被宏誓铠,遊化十方,助佛宏化。
如是輾轉教化,輾轉度脫,是故經中,無量無邊一切菩薩,皆遵普賢大士之德。
‘具足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’。
上兩句初贊諸大士之實德。
‘無量’者,其多其大,無法稱量,名曰無量。
《攝大乘論釋》雲:‘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。
’行謂六度四攝等大行。
願謂四宏誓與十大願等勝願。
願以導行,行以滿願,行如足,願如目,互相依持。
‘具足’謂圓滿無餘。
《行願品》雲:‘聞此願王’,‘讀’,‘誦’,‘書寫’……‘是諸人等,于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。
’此正顯從果向因,以彌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,成就無量超出十地諸聖之行願。
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’。
‘一切功德法’指佛果之無盡功德。
《仁王經疏》雲:‘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
’《淨影疏》曰:‘功謂功能,諸行皆有利益之功,故名為功。
此功是善行家德(指自有之德),故名功德。
……德體名法。
’‘法’者,梵雲達磨。
通于一切,無論小者、大者、有形者、無形者、真實者、虛妄者、是事物者、是道理者,皆稱為法。
《唯識論》曰:‘法謂軌持。
’軌謂軌範,可生物(指衆生)解。
例如‘無常’,使人生起無常之解。
持謂住持,不舍自相。
一切諸法,各有其相。
‘安住一切’者,《會疏》雲:‘安住者,不動義。
德成不退,故曰安住。
無德不具,故雲一切。
’前引《行願品》中,‘于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’者,即是一念中,圓成行願,故能安住于如來一切佛果功德之法。
‘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’。
此二句初贊大士之權德。
遊步,是遊行與遊化之義。
十方者,東西南北四方,東南,西南,東北,西北四隅是為八方,更合上下二方,名為十方。
蓋表空間之一切處所。
‘遊步十方’表大士神通遊戲,自在遊行,化度十方世界一切衆生。
‘行權方便’者,權,對實而說。
具權宜與權變之義,俗謂通權達變。
權亦即‘方便’之異名。
《法華文句》曰:‘方者法也,便者用也。
’淺言之,方是方法,便是便利。
按佛教義,則如《大集經》雲:‘能調衆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
’又如《法華玄贊》雲:‘施為可則曰方。
善逗機宜曰便。
’又《淨影疏》雲:‘化行善巧,随物所宜,種種異現,名權方便。
’縱上經論,故知以善巧穩便之法,妙契衆生根機,導向究竟之果覺,名為行權或行方便。
‘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’。
入者,《嘉祥疏》釋為‘解契宗源’。
《淨影疏》雲:‘證會為入。
’可見入者,為契會證入之義。
亦即《法華》中‘入佛知見’中之入字也。
‘佛法藏’者,《嘉祥疏》雲:‘名理為藏。
’蓋謂佛法藏為法性之理體。
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,故名佛法藏。
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,故名佛法藏。
是故‘入佛法藏’即《法華》中‘善入佛慧,通達大智’之義。
又《甄解》據從果向因義,釋雲:‘如來一切功德寶藏,佛果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