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

關燈
功德。

    智慧聖明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如是等諸大菩薩,無量無邊,一時來集。

     ‘得佛辯才’。

    辯才者,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。

    此則《淨影疏》所謂‘言能辯了,語能才巧’也。

    又《嘉祥法華疏》曰:‘速疾應機名辯,言含文采曰才。

    ’此則以能迅速應機方名辯才也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言音開惑為辯,随機巧妙為才,無不皆出于聖智。

    ’三疏之中,此說為上。

    又《淨影疏》謂如來得四無礙智。

    如來由無礙之智,興無礙之四辯:(一)義無礙辯。

    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,通達無滞故。

    (二)法無礙辯。

    謂達一切諸法名字,分别無滞故。

    (三)辭無礙辯。

    于諸法名字義理,随順一切衆生殊方異語,為其演說,能令各各得解故。

    (四)樂說無礙辯。

    謂随順一切衆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,圓融無滞故。

    上表諸大士契于聖智,得無礙之辯才,善應根機,廣宣妙辯,故曰:‘得佛辯才。

    ’《甄解》複進一解曰:‘若依根本教,但說一字,亦為得佛辯才。

    傳如來如實言故。

    不但此菩薩爾,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。

    贊揚佛慧功德,開化十方有緣而已。

    ’ ‘住普賢行’。

    上文已言諸大士‘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’,今文雲‘住普賢行’,表諸大士鹹安住于普賢大士之大行,各各以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。

    《華嚴經》中,僅一普賢,如斯倡導。

    今經則無量無邊,德如普賢之法身大士,鹹來集會,同宏淨宗。

     ‘善能分别衆生語言’見《唐譯》。

    《魏譯》文為‘入衆言音,開化一切’。

    《淨影疏》曰:‘入謂解也。

    謂解衆生種種言音,用之起說。

    ’《會疏》引《密迹經》雲:‘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衆生之類,言辭各異。

    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。

    菩薩應殊(指各類衆生)唱異言,說法開化。

    ’《密迹經》複雲:‘此菩薩能入種種言音,能說法開化。

    ’又《稱贊大乘功德經》雲:‘傍生鬼等,亦聞如來以随類音而說法。

    ’由上衆生無邊,衆生語言亦是多種。

    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,随其本類言音,而為說法,應機随緣,普作饒益。

    惡趣衆生,亦聞如來之随類音,而得聞法得度。

    此明會中諸大士,皆有如是智慧辯才與功德威力也。

     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’。

    ‘開化’者,即《法華經》之開佛知見。

    ‘顯示’者,即示佛知見。

    際者,究竟邊際也。

    ‘真實之際’者,佛之知也。

    一部淨土妙法,舉體是佛之知見,處處是華嚴境界。

    故此經中,悉是開化顯真實之際,鹹為‘開示悟入佛之知見’也。

    《智度論》曰:‘如、法性、實際,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。

    ’《甄解》雲:‘實相妙處盡理至極,雲際也。

    ’準上兩說,則真實即實相之異名,真實之際者,乃實相妙理,究竟至極者也。

    亦正是佛之知見也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開顯真實為顯示,謂會十界歸一乘克成菩提故。

    真實之際者,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。

    ’又《甄解》曰:‘若依小乘,偏真為實際。

    若依漸教,以離二邊為真實際。

    若依聖道實教,諸法實相為真實際。

    若依淨土,光闡道教為權方便,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,一實真如海故。

    聖道守理而非唯理。

    淨土以事而非唯事(即事即理事事無礙。

    )。

    于衆生所入,則雖有事理空有不同,而從諸佛咨嗟見之(指十方如來贊歎淨宗。

    )。

    則唯此誓願一佛乘、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。

    ’可見《會疏》與《甄解》均以此淨宗一佛乘,為真實之際,亦即佛之知見也。

    今諸大士,為諸衆生宣演十方諸佛同贊之誓願一佛乘,故雲: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
    ’(若圓會宗下,如布袋和尚曰:‘隻這心心心是佛……一切無如心真實。

    ’故知真實之際即是自心。

    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為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’。

    但念佛法門,亦複不二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

    故念佛之本心,正是真實之際。

    故雲一聲佛号一聲心,又經雲:‘若人但念阿彌陀,是名無上深妙禅。

    ’ 又第三品中,如來‘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’。

    第八品中,法藏比丘‘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’。

    此三真實,(一)真實之際,(二)真實之利,(三)真實之慧,實為一經之綱。

    将于下兩品文中詳論之。

     ‘超過世間,諸所有法’。

    《淨影疏》曰:‘謂過分段、變易世間一切法也。

    ’《合贊》雲:‘超過分段、變易二死,安住出世二空之智,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。

    ’《會疏》曰:‘三界虛妄,皆不常住,總名世間。

    衆生國土,臧否萬差,是名諸所有法。

    菩薩深以大智惠(即慧),達性空無相,故雲超過。

    ’又《甄解》之說稍異于前,彼曰:‘世間諸所有法者,有為可破壞,名世間。

    依正善惡因果等,一切有為諸法,言所有法也。

    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,而行世間不舍。

    故雲超過。

    ’以上諸說皆是。

    但《甄解》彌契本經。

     ‘心常谛住度世之道’。

    谛者,安也。

    度者,出也。

    故本句之大義為,心常安住于出世無為之道。

    《淨影疏》雲:‘谛謂安谛,謂常安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。

    ’《甄解》曰:‘出有為,證無為,而不著無為,故雲谛住。

    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,雲心常住。

    ’又《會疏》曰:‘悲智相印,以為栖神之宅,故雲谛住。

    ’ ‘于一切萬物随意自在’。

    萬物指萬法。

    自在者,通達無礙也。

    《法華經序品》雲:‘盡諸有結,心得自在。

    ’又自在者,施為無壅,神通自在。

    夫心有拘累,随物而轉,故為煩惱所縛,凡夫著有,二乘滞空,皆堕情執之中,鹹是心随物轉。

    故于萬物不得自在。

    大士深達法性,當相離相,不随物轉,故無縛系。

    宗門雲:‘但自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。

    ’進而物随心轉,故能随意自在。

    如《淨影疏》雲:‘由成勝通,于一切物變化随意。

    故能利物,名為自在。

    ’大士神通自在,于一切萬物心無拘束,随緣變化,饒益衆生。

    納須彌于芥子,轉四海入毛端。

    随意利他,故雲自在。

     ‘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’。

    庶者,凡庶。

    類者,品類。

    又庶者衆也,庶類指衆生也。

    ‘不請之友’者,《會疏》雲:‘衆生背覺,沉迷漂流。

    生盲無目,無希出心。

    菩薩愍之,無疲厭念。

    常為不請之友,随逐愛護(中略)。

    故《涅槃偈》曰:‘世救要求然後得,如來不請而為歸。

    ’又‘不請之友’,見《維摩經》曰:‘衆人不請,友而安之。

    ’肇公曰:‘真友不待請,譬慈母之趣嬰兒。

    ’淨影曰:‘(一)所化衆生無機感聖,名為不請。

    菩薩強化為作因緣,名友安之。

    (二)所化衆生雖有道機,無其樂欲,不知求聖,名為不請。

    菩薩随機而為強化,名安之。

    ’ ‘受持如來甚深法藏’。

    此有二解:(一)《淨影疏》曰:‘明修勝解如來藏性,是如來甚深法藏。

    暗障既除,明現己心,故曰受持。

    ’是以明心為受持甚深法藏。

    (二)《甄解》曰:‘即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也。

    多聞歸一聞。

    一聞即是聞其名号。

    ’是以聞佛名号,為受持甚深法藏也。

    彌合淨宗。

     ‘護佛種性常使不絕’。

    ‘護’者,維護。

    ‘佛種性’者有多說。

    《探玄記十一》曰:‘菩薩所行,名為佛種。

    ’又《淨影疏》曰:‘法界諸度,是佛種性。

    ’兩說正同,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,為佛種性。

    所謂‘度’者,即度生死流,登涅槃岸,故以‘度’為佛種性也。

    又《會疏》據諸經論,标舉佛種性之四義,今但舉其三:(一)衆生所具佛性。

    衆生心中具如來性,本來不變能生過恒沙功德,但為無明所蔽,雖有同無。

    菩薩為興教化,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,名為紹隆佛種。

    (二)以菩提心為佛種。

    《華手經》曰:‘譬如無牛,則無醍醐。

    若無菩薩發心,則無佛種。

    若有牛則有醍醐。

    如是若有菩薩發心,則佛種不斷。

    ’(三)以稱名為佛種。

    《寶雲經》曰:‘譬如種樹,有其種子,離于腐敗,具足生芽因緣。

    善男子:聞佛名者,得其種子,具足因緣,便得受記。

    ’按經義雲:種植種子,如不腐敗,必能生根發芽,長成大樹。

    聞佛名号,如得種子,信願持名,即是具足因緣,必得受記作佛。

    故雲持名為佛種。

    據《會疏》義,以菩提心與稱佛名号為佛種性。

    足證本經以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為宗,正是‘護佛種性,常使不絕’也。

    ‘常使不絕’者,《嘉祥疏》:‘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。

    ’《淨影疏》曰:‘護使離障,起善無間,名常不絕。

    ’又《甄解》曰:‘《大論》雲:‘于無佛處,贊歎三寶音。

    ’三寶音者,即受持宣說佛法藏也,衆生由之殖善發智,成德契理。

    故三寶種子,傳傳相繼,常使不絕。

    ’以上三說正好合參。

     ‘興大悲’。

    從此句直至‘拯濟負荷,皆度彼岸’十句,表諸大士同體大悲、無緣大慈之德行。

    ‘興大悲,愍有情’者,愍者,哀念也。

    菩薩悲憫衆生,普令出苦,非二乘凡夫愛見之悲,故雲大悲。

    又《會疏》曰:‘拔苦為悲,乃至悲是真實平等之悲,故謂大悲。

    ’又《涅槃經十一》曰:‘三世諸世尊,大悲為根本。

    ’密部《大日經一》曰:‘菩提心為因,大悲為根本。

    ’故諸大士鹹發同體大悲之心。

     ‘演慈辯’,從慈心起說也。

    《淨影疏》曰:‘依慈起說,名演慈辯。

    ’‘授法眼’,法眼者,如來五眼之一,五眼者:(一)肉眼,(二)天眼,(三)慧眼,(四)法眼,(五)佛眼。

    法眼者,乃菩薩為度衆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。

    《會疏》曰:‘佛道正見,名為法眼。

    ’《淨影疏》曰:‘智慧照法,故名曰法眼。

    ’由上可見,法眼者,了達衆生種種根器,善知一切救度之法,應機施與,而度脫之。

    如上之智慧,即名法眼。

    淨影又曰:‘教法生解,名授法眼。

    ’蓋教導衆生,于佛法生正解,如同以法眼,授與衆生也。

    ‘杜’者,塞也。

    ‘惡趣’者,畜生、鬼、地獄三惡趣也。

    惡趣極苦,欲令出離,教人離惡,則閉塞通往惡趣之道。

    今經彌陀大願曰:‘來生我刹,不複更堕惡趣。

    ’是真實之‘杜惡趣’也。

    又‘開善門’者,《會疏》曰:‘大慈德也,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。

    ’本經《壽樂無極品》曰:‘必得超絕去,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。

    ’是為真實之開善門也。

     ‘于諸衆生,視若自己’。

    表同體之悲。

    人所寶愛,莫過自身。

    令視衆生,如同自己。

    故能救度群生,心不暫舍。

    如《涅槃經》偈曰:‘一切衆生受異苦,悉是如來一人苦。

    ’故普願‘拯濟負荷,皆度彼岸’。

    ‘拯’者,救助也。

    ‘濟’者,渡也,成也,益也。

    故‘拯濟’即是救度之義。

    ‘負’者,擔荷也。

    《大法炬陀羅尼經》佛言:‘菩薩擔者,誓願荷負一切衆生出離世間。

    ……譬如長者家内豐饒,多諸珍寶。

    唯有一子。

    以愛念故,财寶樂具悉該與之。

    無有疲倦。

    菩薩亦複如是。

    一切樂具,盡皆與之,乃至令入無餘涅槃。

    是故名為荷負重擔。

    ’上引經文,深顯‘拯濟負荷’之義。

    ‘度’者,到也。

    ‘彼岸’者,涅槃也。

    《大論十二》曰:‘若能直進不退,成辦佛道,名到彼岸。

    ’表大士普度,悉令一切衆生證入無餘涅槃而後已也。

     ‘悉獲諸佛無量功德,智慧聖明,不可思議’。

    以上二句,表諸大士具足福智二嚴,位齊果位,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。

    鹹得如來之福德莊嚴。

    ‘智慧聖明,不可思議’明大士鹹得如來之智慧莊嚴(《淨影》與《甄解》、《合贊》諸家,皆同此說)。

    ‘聖’者,正也。

    又肇公曰:‘智慧,體;聖明,用。

    無事不照謂之聖。

    菩薩權實靈照,不可以言思拟議其形容。

    故雲不可思議’。

    肇公之意為:智慧是本體,聖明是妙用。

    一切事皆能照了通達,名之為聖。

    菩薩之權智與實智,所生之靈明照用,衆生凡情,絕不能解,故曰不可思。

    一切語言,不能表達,故曰不可議。

    非語言分别之所能知,故其形其容,無法拟議。

    又不可思議有二種:一者理空,非惑情所測。

    二者神奇,非淺識所量。

    又《智度論》曰:‘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,唯大乘法中有之,如六十小劫說《法華經》謂如食頃。

    ’ ‘如是等諸大菩薩,無量無邊,一時來集’。

    總結以上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,為聽聞贊揚淨宗妙法故,為廣宏普賢願王故,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,往生淨土究竟涅槃故,同德同心,一時來會。

    《淨影疏》曰:‘為法心同,故來一時。

    ’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,清信士七千人,清信女五百人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諸天梵衆,悉共大會。

     ‘清信士’即優婆塞,‘清信女’即優婆夷。

    以上經文,獨見《漢譯》。

    《魏譯》則僅有菩薩與比丘衆。

    《宋譯》經末曰:‘并天龍八部一切大衆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。

    ’均廣于《魏譯》(以上通序終。

   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