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
關燈
小
中
大
雖住三空門,而不住無為,不住有為。
故能行聲聞,能行緣覺,而超越聲聞、緣覺之地。
’又《大寶積經》善德天子會說:‘以聲聞法教化衆生,故我是聲聞。
以辟支佛法化益衆生,故我是辟支佛也。
以大悲法教化衆生,故我是菩薩。
于一切法得解脫,一切無礙故。
從所化衆生,或以聲聞法化益,或以辟支佛法化益,或以菩薩法化益。
故我是聲聞,我是緣覺,我是菩薩也。
’此明諸大士善巧方便,雖随機度生,示現二乘,而離聲聞、辟支佛之相,故雲‘遠超’。
又文中‘地’者,乃位也,界也。
‘空、無相、無願’者,《淨影疏》曰:‘衆生及法,悉無自性,故名為空。
乃至因緣,相亦不有,說為無相。
此離所取,遠離妄想能取之心。
故曰無願。
’又《智度論》雲:‘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。
亦名無作。
’又雲:‘觀諸法空,是名空。
于空中不可取相。
是時空轉,名無相。
無相中,不應有所作,為三界生。
是時轉無相,名無作(即無願)。
譬如,城有三門。
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。
若入則從一門。
諸法實相是涅槃城也。
城有三門,空、無相、無作。
若人入空門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是人直下事辦,故不須二門。
若人入空門取相得是空,于是人不為門,通途更塞。
若除空相,是時從無相門入。
若于無相相,心著生戲論,是時除無相相,入無作門。
’蓋謂空、無相無願喻如門。
由此法門,契入諸法實相之涅槃城。
若人從空門入,亦不見空相,便直入涅槃城。
若得空相則不能入。
若除空相,即可從無相門入。
倘著于無相之相,即無相相,亦不能入。
須除此無相相,便從無作(即無願)門直入此城。
故曰:‘入空、無相、無願法門。
’ ‘善立方便,願示三乘’。
方者,方法。
便者,便用。
《法華文句》曰:‘方者,法也,便者用也。
’《法華玄贊》曰:‘施為可則曰方。
善逗機宜為便。
’《法華義疏》曰:‘方便是善巧之名,善巧者,智之用也。
’《大集經》曰:‘能調衆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
’又《會疏》曰:‘《涅槃經》雲:‘智度菩薩母。
方便以為父。
’達空無相是大智。
随宜施設名方便。
方便有二種: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。
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,要須方便誘引群生,令其漸悟。
其德廣大,不二乘(即非二乘)所能為,故言善立。
’‘三乘’者,乘者車也。
《四教儀集注》曰:‘乘以運載為義,運出三界歸于涅槃。
’又喻如運載工具,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。
《法華》以羊、鹿、牛之三車,喻小中大三乘。
小者,聲聞乘。
中者,緣覺乘。
大者,菩薩乘。
《法華譬喻品》曰:‘如來有無量智慧、力無所畏,諸法之藏。
能與一切衆生大乘(指一佛乘)之法。
但不盡能受。
舍利弗:以是因緣,當知諸佛方便力故,于一佛乘,分别說三。
’又《法華文句》曰:‘方便者,門也。
……為真實作門。
真實得顯,功由方便。
依此釋,則小乘為入大乘之門,故謂之方便教,又三乘為通于一乘,故亦名方便教。
’以上經論,正顯‘善立方便,顯示三乘’之旨。
(上第七相轉法輪竟。
) 于此中下而現滅度。
(‘中下’據《魏譯》碛砂藏本與高麗藏本)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。
涅槃舊譯為‘滅度’,新譯為‘圓寂’。
‘滅度’者,滅生死之因果,渡生死之瀑流。
《涅槃經》曰:‘滅諸煩惱,名為涅槃。
離諸有者,乃為涅槃。
’又《賢首心經略疏》:‘涅槃,此雲圓寂。
謂德無不備稱圓,障無不盡曰寂。
’又《甄解》曰:‘義充法界,德備恒沙為圓。
體窮真性,妙絕相累為寂。
’上之經論,表法身大士,專志佛果,不住灰滅。
但為饒益中下二乘,善巧方便,而示現入滅之相。
如《法華壽量品》曰:‘若佛久住于世,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,貧窮下賤,貪著五欲。
入于憶想妄見網中。
若見如來常在不滅,便起憍恣,而懷厭怠。
不能生難遭之想,恭敬之心。
……(中略)是故如來,雖不實滅,而言滅度。
’非滅現滅,故雲‘示現’。
作此示現,為度中下之機故。
若是上根,則見如來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本離生滅,何有涅槃。
是故智者大師讀《法華藥王品》親見靈山一會,俨然未散。
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,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。
随時悟入華嚴三昧。
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
住深禅定。
悉睹無量諸佛。
于一念頃,遍遊一切佛土。
‘三摩地’,梵語。
舊稱三昧、三摩提、三摩帝等,翻為定、正定、正受、調直定、正心行處、等持等。
《智度論》曰:‘善心一處住不動,是名三昧。
’又‘一切禅定亦名定,亦名三昧。
’又‘諸行和合,皆名為三昧。
’‘一切禅定攝心,皆名為三摩提,秦言正心行處。
’又《法華玄贊》曰:‘梵雲三摩地,此雲等持。
平等持心而至于境。
即是定也。
’天台曰:‘若以空慧,照諸禅定種種法門,出生乃至無量三昧。
’今經于‘而現滅度’下,繼言‘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’,表諸大士雖示涅槃之相,而實是不生不滅。
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。
是諸大士鹹是德遵普賢,從果向因者也。
又‘陀羅尼’,梵語,此翻為持、總持、能持、能遮。
《智度論》曰:‘陀羅尼者,秦言能持,或能遮。
能持集種種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。
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。
能遮者,惡不善心生,能遮不令生。
若欲作惡罪,持令不作。
是名陀羅尼。
’又雲:‘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。
,于一一三昧中,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。
如是等和合,名為五百陀羅尼門。
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。
’蓋三昧定也。
定力發慧所得,說為陀羅尼。
如《智度論》曰:‘是三昧修行,習久後能成陀羅尼。
是諸三昧,共諸法實相智慧,能生陀羅尼。
’又‘三昧但是心相應法也。
陀羅尼亦是心不相應,是心不相應陀羅尼。
是心不相應者,如人得聞持陀羅尼,雖心嗔恚亦不失。
常随人行,如影随形。
’蓋《智度論》之義:三昧者,隻在心相應時現前。
如瓶坯未燒,雖有瓶相,不能盛水。
陀羅尼如經火燒成後之瓶器,故能持菩薩無量功德。
雖心不相應時(例如心生煩惱),亦常随人行,如影随身。
又《智度論》曰:‘陀羅尼世世常随菩薩,諸三昧不爾,或時易身則失。
’故知陀羅尼一得永得,勝于三昧也。
‘華嚴三昧’。
乃佛華嚴三昧之異稱。
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,達此理趣,蹑解而起萬行,莊嚴佛果謂之華嚴,一心修之謂之三昧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如《華嚴》說,彼一三昧,統攝法界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。
’《八十華嚴》曰:‘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,名佛華嚴。
’又《六十華嚴》曰:‘普賢菩薩,正受三昧,其三昧名佛華嚴。
’《法界記》雲:‘言華嚴三昧者,解雲,華者,菩薩萬行也。
何者?以華有生實(指果實)之用,行有感果之能。
雖複内外兩殊,生感力用相似。
今即以法托事,故名華也。
嚴者,行成果滿,契合相應,垢障永消,證理圓滿,随用贊德,故稱為嚴也。
三昧者,理智無二,交徹熔融,彼此俱亡,能所斯絕,故雲三昧也。
’《華嚴經》又雲:‘一切自在難思議,華嚴三昧勢力故。
’又《合贊》曰:‘法界唯心,名佛華嚴。
以因行華,嚴果德相,令顯著故。
入此三昧,現見十方佛及佛土。
’又《嘉祥疏》曰:‘此三昧,皆飾法身,故雲華嚴。
’因此三昧,莊嚴法身故。
以上諸說皆明華嚴三昧之義。
其中《合贊》所謂‘法界唯心,名佛華嚴’。
此表一真法界,唯是自心,于此了達,即華嚴三昧。
如《嘉祥疏》雲:‘此三昧皆飾法身。
’蓋謂此三昧悉莊嚴法身,法身即本妙明心。
即是自心。
故知一切法,無不從此法界流出,複又會歸此法界也。
‘總持’,即陀羅尼。
‘具足’者,所具滿足。
蓋雲一切陀羅尼門無所不具也。
陀羅尼有四種:(一)法陀羅尼,又名聞陀羅尼。
于佛之教法,聞持而不忘也。
(二)義陀羅尼。
于諸法之義,總持而不忘也。
(三)咒陀羅尼,于咒總持而不忘也。
咒者,佛菩薩從禅定所發之秘密言句,有不測之神驗,名為咒陀羅尼。
義翻之名,有四:(1)明,(2)咒,(3)密語,(4)真言。
《秘藏記》雲:‘凡夫二乘不能知,故曰密語。
如來言真實無虛妄,故曰真言。
’(四)忍陀羅尼。
安住于法之實相,謂之忍。
持忍名為忍陀羅尼。
‘百千三昧’。
《會疏》曰:‘百千三昧者。
衆生無量,心行不同,有利有鈍,于諸結使。
有厚有薄。
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,斷其塵勞。
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,當備種種财物。
一切備具,然後能濟諸貧。
又如欲治諸病,當備種種衆藥,然後能治(以上取意)。
’又《智度論》曰:‘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,又如見一切佛三昧,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,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等,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。
故雲具足成就百千三昧。
’論中複雲:‘于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。
’陀羅尼即是總持,是故經雲:‘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
’ ‘住深禅定,悉睹無量諸佛’。
住深禅定者,安住于深妙之禅定。
《會疏》曰:‘深定者,所住三昧,微深幽玄,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。
’又《甄解》曰:唐譯雲‘一切種甚深禅定’。
一切種者,謂一切種智。
全理之事,故雲甚深。
’故知深定,實是理定,非僅事定也。
又《淨影疏》曰:‘住深定門,起行所依。
無心往來,直以三昧法門力起,故須住定。
下明起行,悉睹現在無量諸佛,攝行寬廣。
’淨影師之意為:悉睹諸佛是行門,起此行門,依深禅定。
不待起心動念,直從三昧法門之力起行,故須住于甚深禅定。
若依本經則定中見佛,正是彌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願。
願文曰:‘十方佛刹諸菩薩衆,聞我名已,皆悉逮得清淨、解脫、普等三昧。
諸深總持。
住三摩地。
至于成佛。
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。
’《甄解》曰:‘普等三昧,曰深定門。
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,甚深無涯底,故雲深禅定。
悉睹周遍,是其業用。
’由願文可見,會中諸菩薩皆蒙彌陀智願之力,因得聞彌陀名号,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禅定,故蒙願力加持,定中供無量諸佛。
既往供佛,必定見佛,故雲‘悉睹無量諸佛’也。
又《般舟經》雲:‘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,不持天耳徹聽,不持神足到其佛刹,不于此間終生彼間,便于此坐見之。
……佛(釋尊)言:菩薩于此間國土,念阿彌陀佛,專念故得見之。
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?阿彌陀佛報言:欲來生者,當念我名。
’是以念佛三昧,稱為寶王三昧,故甚深禅定,悉睹諸佛,都消歸念佛三昧也。
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,一乘願海不可思議。
‘于一念頃,遍遊一切佛土’。
‘一念’,指極短促之時刻,但其時限,諸說不一,如《仁王般若經上》以‘九十刹那為一念,一念中之一刹那,經九百生滅。
’又《往生論注上》以‘百一生滅為一刹那,六十刹那名為一念。
’兩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刹那也。
但《智度論》以‘一彈指頃有六十念’,《華嚴探玄記十八》謂‘刹那茲雲念頃,一彈指頃有六十刹那’。
兩者均謂一念即一刹那。
茲為簡單易記,故從後者,以一念頃即一刹那。
至于刹那一念之間,即能遍遊諸佛國土者,此正彌陀之第十一願:‘于一念頃,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,周遍巡曆供養諸佛者,不取正覺。
’上文已曰,此諸大士,‘随時悟入華嚴三昧’,此三昧據果而言,亦名海印三昧。
名為印者,以世間印章為喻。
印上文字能同時頓現,而無前後之差;舉體齊彰,亦無或隐之處。
名為海者,猶如大海,同時影現種種差别之相。
形象千差,水體無别。
萬相繁興,而水湛然。
宛然萬相,宛然無相。
時無先後,故延促同時,三世古今不離于當念,齊現水中,故廣狹自在,十方世界不離于當處。
《華嚴經》曰:‘一切自在難思議,華嚴三昧勢力故。
’又《甄解》曰:‘一念之頃,周遍無量佛土者,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,結歸念佛三昧也。
’此說甚妙,以念佛故,得生極樂,即可乘阿彌陀如來一乘願海中第十一願之加被力,而出現如是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,于一念頃,遍遊佛土,非二乘所能測。
得佛辯才,住普賢行。
善能分别衆生語言。
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。
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。
于一切萬物,随意自在。
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。
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。
護佛種性常使不絕。
興大悲,愍有情。
演慈辯,授法眼。
杜惡趣,開善門。
于諸衆生,視若自己。
拯濟負荷,皆度彼岸。
悉獲諸佛無量
故能行聲聞,能行緣覺,而超越聲聞、緣覺之地。
’又《大寶積經》善德天子會說:‘以聲聞法教化衆生,故我是聲聞。
以辟支佛法化益衆生,故我是辟支佛也。
以大悲法教化衆生,故我是菩薩。
于一切法得解脫,一切無礙故。
從所化衆生,或以聲聞法化益,或以辟支佛法化益,或以菩薩法化益。
故我是聲聞,我是緣覺,我是菩薩也。
’此明諸大士善巧方便,雖随機度生,示現二乘,而離聲聞、辟支佛之相,故雲‘遠超’。
又文中‘地’者,乃位也,界也。
‘空、無相、無願’者,《淨影疏》曰:‘衆生及法,悉無自性,故名為空。
乃至因緣,相亦不有,說為無相。
此離所取,遠離妄想能取之心。
故曰無願。
’又《智度論》雲:‘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。
亦名無作。
’又雲:‘觀諸法空,是名空。
于空中不可取相。
是時空轉,名無相。
無相中,不應有所作,為三界生。
是時轉無相,名無作(即無願)。
譬如,城有三門。
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。
若入則從一門。
諸法實相是涅槃城也。
城有三門,空、無相、無作。
若人入空門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是人直下事辦,故不須二門。
若人入空門取相得是空,于是人不為門,通途更塞。
若除空相,是時從無相門入。
若于無相相,心著生戲論,是時除無相相,入無作門。
’蓋謂空、無相無願喻如門。
由此法門,契入諸法實相之涅槃城。
若人從空門入,亦不見空相,便直入涅槃城。
若得空相則不能入。
若除空相,即可從無相門入。
倘著于無相之相,即無相相,亦不能入。
須除此無相相,便從無作(即無願)門直入此城。
故曰:‘入空、無相、無願法門。
’ ‘善立方便,願示三乘’。
方者,方法。
便者,便用。
《法華文句》曰:‘方者,法也,便者用也。
’《法華玄贊》曰:‘施為可則曰方。
善逗機宜為便。
’《法華義疏》曰:‘方便是善巧之名,善巧者,智之用也。
’《大集經》曰:‘能調衆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
’又《會疏》曰:‘《涅槃經》雲:‘智度菩薩母。
方便以為父。
’達空無相是大智。
随宜施設名方便。
方便有二種: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。
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,要須方便誘引群生,令其漸悟。
其德廣大,不二乘(即非二乘)所能為,故言善立。
’‘三乘’者,乘者車也。
《四教儀集注》曰:‘乘以運載為義,運出三界歸于涅槃。
’又喻如運載工具,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。
《法華》以羊、鹿、牛之三車,喻小中大三乘。
小者,聲聞乘。
中者,緣覺乘。
大者,菩薩乘。
《法華譬喻品》曰:‘如來有無量智慧、力無所畏,諸法之藏。
能與一切衆生大乘(指一佛乘)之法。
但不盡能受。
舍利弗:以是因緣,當知諸佛方便力故,于一佛乘,分别說三。
’又《法華文句》曰:‘方便者,門也。
……為真實作門。
真實得顯,功由方便。
依此釋,則小乘為入大乘之門,故謂之方便教,又三乘為通于一乘,故亦名方便教。
’以上經論,正顯‘善立方便,顯示三乘’之旨。
(上第七相轉法輪竟。
) 于此中下而現滅度。
(‘中下’據《魏譯》碛砂藏本與高麗藏本)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。
涅槃舊譯為‘滅度’,新譯為‘圓寂’。
‘滅度’者,滅生死之因果,渡生死之瀑流。
《涅槃經》曰:‘滅諸煩惱,名為涅槃。
離諸有者,乃為涅槃。
’又《賢首心經略疏》:‘涅槃,此雲圓寂。
謂德無不備稱圓,障無不盡曰寂。
’又《甄解》曰:‘義充法界,德備恒沙為圓。
體窮真性,妙絕相累為寂。
’上之經論,表法身大士,專志佛果,不住灰滅。
但為饒益中下二乘,善巧方便,而示現入滅之相。
如《法華壽量品》曰:‘若佛久住于世,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,貧窮下賤,貪著五欲。
入于憶想妄見網中。
若見如來常在不滅,便起憍恣,而懷厭怠。
不能生難遭之想,恭敬之心。
……(中略)是故如來,雖不實滅,而言滅度。
’非滅現滅,故雲‘示現’。
作此示現,為度中下之機故。
若是上根,則見如來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本離生滅,何有涅槃。
是故智者大師讀《法華藥王品》親見靈山一會,俨然未散。
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,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。
随時悟入華嚴三昧。
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
住深禅定。
悉睹無量諸佛。
于一念頃,遍遊一切佛土。
‘三摩地’,梵語。
舊稱三昧、三摩提、三摩帝等,翻為定、正定、正受、調直定、正心行處、等持等。
《智度論》曰:‘善心一處住不動,是名三昧。
’又‘一切禅定亦名定,亦名三昧。
’又‘諸行和合,皆名為三昧。
’‘一切禅定攝心,皆名為三摩提,秦言正心行處。
’又《法華玄贊》曰:‘梵雲三摩地,此雲等持。
平等持心而至于境。
即是定也。
’天台曰:‘若以空慧,照諸禅定種種法門,出生乃至無量三昧。
’今經于‘而現滅度’下,繼言‘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’,表諸大士雖示涅槃之相,而實是不生不滅。
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。
是諸大士鹹是德遵普賢,從果向因者也。
又‘陀羅尼’,梵語,此翻為持、總持、能持、能遮。
《智度論》曰:‘陀羅尼者,秦言能持,或能遮。
能持集種種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。
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。
能遮者,惡不善心生,能遮不令生。
若欲作惡罪,持令不作。
是名陀羅尼。
’又雲:‘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。
,于一一三昧中,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。
如是等和合,名為五百陀羅尼門。
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。
’蓋三昧定也。
定力發慧所得,說為陀羅尼。
如《智度論》曰:‘是三昧修行,習久後能成陀羅尼。
是諸三昧,共諸法實相智慧,能生陀羅尼。
’又‘三昧但是心相應法也。
陀羅尼亦是心不相應,是心不相應陀羅尼。
是心不相應者,如人得聞持陀羅尼,雖心嗔恚亦不失。
常随人行,如影随形。
’蓋《智度論》之義:三昧者,隻在心相應時現前。
如瓶坯未燒,雖有瓶相,不能盛水。
陀羅尼如經火燒成後之瓶器,故能持菩薩無量功德。
雖心不相應時(例如心生煩惱),亦常随人行,如影随身。
又《智度論》曰:‘陀羅尼世世常随菩薩,諸三昧不爾,或時易身則失。
’故知陀羅尼一得永得,勝于三昧也。
‘華嚴三昧’。
乃佛華嚴三昧之異稱。
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,達此理趣,蹑解而起萬行,莊嚴佛果謂之華嚴,一心修之謂之三昧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‘如《華嚴》說,彼一三昧,統攝法界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。
’《八十華嚴》曰:‘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,名佛華嚴。
’又《六十華嚴》曰:‘普賢菩薩,正受三昧,其三昧名佛華嚴。
’《法界記》雲:‘言華嚴三昧者,解雲,華者,菩薩萬行也。
何者?以華有生實(指果實)之用,行有感果之能。
雖複内外兩殊,生感力用相似。
今即以法托事,故名華也。
嚴者,行成果滿,契合相應,垢障永消,證理圓滿,随用贊德,故稱為嚴也。
三昧者,理智無二,交徹熔融,彼此俱亡,能所斯絕,故雲三昧也。
’《華嚴經》又雲:‘一切自在難思議,華嚴三昧勢力故。
’又《合贊》曰:‘法界唯心,名佛華嚴。
以因行華,嚴果德相,令顯著故。
入此三昧,現見十方佛及佛土。
’又《嘉祥疏》曰:‘此三昧,皆飾法身,故雲華嚴。
’因此三昧,莊嚴法身故。
以上諸說皆明華嚴三昧之義。
其中《合贊》所謂‘法界唯心,名佛華嚴’。
此表一真法界,唯是自心,于此了達,即華嚴三昧。
如《嘉祥疏》雲:‘此三昧皆飾法身。
’蓋謂此三昧悉莊嚴法身,法身即本妙明心。
即是自心。
故知一切法,無不從此法界流出,複又會歸此法界也。
‘總持’,即陀羅尼。
‘具足’者,所具滿足。
蓋雲一切陀羅尼門無所不具也。
陀羅尼有四種:(一)法陀羅尼,又名聞陀羅尼。
于佛之教法,聞持而不忘也。
(二)義陀羅尼。
于諸法之義,總持而不忘也。
(三)咒陀羅尼,于咒總持而不忘也。
咒者,佛菩薩從禅定所發之秘密言句,有不測之神驗,名為咒陀羅尼。
義翻之名,有四:(1)明,(2)咒,(3)密語,(4)真言。
《秘藏記》雲:‘凡夫二乘不能知,故曰密語。
如來言真實無虛妄,故曰真言。
’(四)忍陀羅尼。
安住于法之實相,謂之忍。
持忍名為忍陀羅尼。
‘百千三昧’。
《會疏》曰:‘百千三昧者。
衆生無量,心行不同,有利有鈍,于諸結使。
有厚有薄。
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,斷其塵勞。
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,當備種種财物。
一切備具,然後能濟諸貧。
又如欲治諸病,當備種種衆藥,然後能治(以上取意)。
’又《智度論》曰:‘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,又如見一切佛三昧,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,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等,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。
故雲具足成就百千三昧。
’論中複雲:‘于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。
’陀羅尼即是總持,是故經雲:‘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
’ ‘住深禅定,悉睹無量諸佛’。
住深禅定者,安住于深妙之禅定。
《會疏》曰:‘深定者,所住三昧,微深幽玄,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。
’又《甄解》曰:唐譯雲‘一切種甚深禅定’。
一切種者,謂一切種智。
全理之事,故雲甚深。
’故知深定,實是理定,非僅事定也。
又《淨影疏》曰:‘住深定門,起行所依。
無心往來,直以三昧法門力起,故須住定。
下明起行,悉睹現在無量諸佛,攝行寬廣。
’淨影師之意為:悉睹諸佛是行門,起此行門,依深禅定。
不待起心動念,直從三昧法門之力起行,故須住于甚深禅定。
若依本經則定中見佛,正是彌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願。
願文曰:‘十方佛刹諸菩薩衆,聞我名已,皆悉逮得清淨、解脫、普等三昧。
諸深總持。
住三摩地。
至于成佛。
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。
’《甄解》曰:‘普等三昧,曰深定門。
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,甚深無涯底,故雲深禅定。
悉睹周遍,是其業用。
’由願文可見,會中諸菩薩皆蒙彌陀智願之力,因得聞彌陀名号,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禅定,故蒙願力加持,定中供無量諸佛。
既往供佛,必定見佛,故雲‘悉睹無量諸佛’也。
又《般舟經》雲:‘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,不持天耳徹聽,不持神足到其佛刹,不于此間終生彼間,便于此坐見之。
……佛(釋尊)言:菩薩于此間國土,念阿彌陀佛,專念故得見之。
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?阿彌陀佛報言:欲來生者,當念我名。
’是以念佛三昧,稱為寶王三昧,故甚深禅定,悉睹諸佛,都消歸念佛三昧也。
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,一乘願海不可思議。
‘于一念頃,遍遊一切佛土’。
‘一念’,指極短促之時刻,但其時限,諸說不一,如《仁王般若經上》以‘九十刹那為一念,一念中之一刹那,經九百生滅。
’又《往生論注上》以‘百一生滅為一刹那,六十刹那名為一念。
’兩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刹那也。
但《智度論》以‘一彈指頃有六十念’,《華嚴探玄記十八》謂‘刹那茲雲念頃,一彈指頃有六十刹那’。
兩者均謂一念即一刹那。
茲為簡單易記,故從後者,以一念頃即一刹那。
至于刹那一念之間,即能遍遊諸佛國土者,此正彌陀之第十一願:‘于一念頃,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,周遍巡曆供養諸佛者,不取正覺。
’上文已曰,此諸大士,‘随時悟入華嚴三昧’,此三昧據果而言,亦名海印三昧。
名為印者,以世間印章為喻。
印上文字能同時頓現,而無前後之差;舉體齊彰,亦無或隐之處。
名為海者,猶如大海,同時影現種種差别之相。
形象千差,水體無别。
萬相繁興,而水湛然。
宛然萬相,宛然無相。
時無先後,故延促同時,三世古今不離于當念,齊現水中,故廣狹自在,十方世界不離于當處。
《華嚴經》曰:‘一切自在難思議,華嚴三昧勢力故。
’又《甄解》曰:‘一念之頃,周遍無量佛土者,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,結歸念佛三昧也。
’此說甚妙,以念佛故,得生極樂,即可乘阿彌陀如來一乘願海中第十一願之加被力,而出現如是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,于一念頃,遍遊佛土,非二乘所能測。
得佛辯才,住普賢行。
善能分别衆生語言。
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。
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。
于一切萬物,随意自在。
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。
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。
護佛種性常使不絕。
興大悲,愍有情。
演慈辯,授法眼。
杜惡趣,開善門。
于諸衆生,視若自己。
拯濟負荷,皆度彼岸。
悉獲諸佛無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