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聖衆第一
關燈
小
中
大
等覺大士,襄贊釋尊,演唱聖教。
若據密教,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。
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诃薩。
《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》曰:‘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賢。
’又金剛智之《五秘薩訣》曰;‘金剛薩埵者,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。
亦名一切如來長子,亦名大阿阇黎。
’本經《德遵普賢第二品》中,複有‘為教菩薩,作阿阇黎’之文。
今此經中,普賢大士,列最上首,正顯密淨不二,故先師夏老雲:‘淨土即是密教顯說。
’(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,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,故紅教尊崇彌陀,勸生極樂,遠盛于其他教派。
密淨不二之旨,于本解中,暫不詳論。
) ‘文殊師利菩薩’。
文殊師利,亦雲曼殊室利。
此雲妙首,亦雲妙吉祥,亦雲妙德。
是諸佛之師。
《放缽經》曰:‘今我得佛,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。
過去無央數諸佛,皆是文殊師利弟子。
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緻。
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。
文殊者,佛道中父母也。
’如《心地觀經》曰:‘三世覺母妙吉祥。
’又‘妙德’者,《法華嘉祥疏二》曰:‘文殊,此雲妙德。
以了了見佛性故。
德無不圓,果無不盡,稱妙德也。
’《會疏》曰:‘具三德秘藏,神化不思議,故名妙德。
’妙吉祥者,《圓中鈔》曰:‘微妙三德,同佛所證,故亦雲妙吉祥。
……惑業苦三,有少分在,皆未吉祥。
位居究竟,三德圓彰,故又号妙吉祥也。
’文殊于菩薩衆中,智慧第一。
本為龍種尊王如來。
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,号寶積如來,未來成佛,号普見如來,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。
今示現會中,大智獨尊。
表此法門,惟大智方能信入。
又妙德者,了了見佛性故,今鄰普賢位列上首,正表禅淨不二之旨。
‘彌勒菩薩,及賢劫中一切菩薩,皆來集會’。
彌勒,此雲慈氏,菩薩之姓也。
名阿逸多,此雲無能勝。
具足則為慈無能勝。
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以在母胎中,即有慈心,故以名族。
又過去生中,遇大慈如來,願同此号,即得慈心三昧。
又昔為婆羅門,号一切智,于八千歲,修習慈行。
又弗沙佛時,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,常習慈定。
又《思益經》雲:‘衆生見者,即得慈心三昧。
’又《悲華經》雲:‘發願于刀兵劫中,擁護衆生。
’是則慈隆即世,悲臻後劫,至極之慈,超出凡小,故無能勝。
’大士位居補處,現在兜率内院。
四千年後(指兜率天之四千年,相當于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百萬年)下生此界成佛,福德殊勝。
三會龍華,度生無量。
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衆中上首,蓋因三大士淨土緣深,正好影響海會大衆,同歸淨土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中普賢菩薩于逝多林中,發十大願王。
繼雲:‘是人臨命終時,最後刹那,一切諸根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悉皆遠離,一切威勢悉皆退失,輔相大臣、宮殿内外、象馬車乘、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無複相随。
唯此願王不相舍離。
于一切時引導其前,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。
’又偈雲:‘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
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,一切圓滿盡無餘,利樂一切衆生界。
……’又《文殊發願經》雲:‘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刹。
生彼佛國已,成滿諸大願,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。
……’如是兩大士,發殊勝大願,求生極樂,可勸一切菩薩,皆仰信文殊之大智,入普賢之大行,普導衆生,同歸極樂。
是故此經,列為上首。
次列彌勒者,《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》彌勒問佛:‘若有衆生發十種心,随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,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
世尊,何等名為發十種心,由是心故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?’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釋尊同宏淨宗妙法也。
又本經中第卅二品下彌勒當機。
第四十六品,佛咐囑彌勒大士曰:‘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,一切諸佛之所稱贊。
咐囑汝等作大守護……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。
’彌勒承佛咐囑,宏持是經,是故大士,不但當來龍華會上,必說此經。
直是盡未來際,亦必常說不絕。
‘賢劫’。
現在之住劫,名為賢劫。
在此大劫中,有千佛出世,故名賢劫。
《悲華經五》曰:‘此佛世界,當名娑婆。
……時有大劫,名曰賢善。
……是大劫中,有千世尊,成就大悲,出現于世。
’據《佛祖統記》,此劫中,第一佛名拘留孫佛,次為拘那含牟尼佛,三為迦葉佛,四即為今之釋迦牟尼佛,此後有彌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。
今此會中,彌勒與其他賢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來集會,聽佛說法,故知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,皆必同宣此經。
(另說,賢劫共一千零五佛,彌勒以下一千零一人,未成佛。
非所常見,故不詳錄。
) 以上第一品,以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、衆六種成就,為本經證信。
經中大比丘衆萬二千人,超越餘經,同于《法華》。
又普賢最為上首,同于《華嚴經》。
亦表本經之同于上之圓教二經也。
若據密教,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。
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诃薩。
《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》曰:‘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賢。
’又金剛智之《五秘薩訣》曰;‘金剛薩埵者,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。
亦名一切如來長子,亦名大阿阇黎。
’本經《德遵普賢第二品》中,複有‘為教菩薩,作阿阇黎’之文。
今此經中,普賢大士,列最上首,正顯密淨不二,故先師夏老雲:‘淨土即是密教顯說。
’(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,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,故紅教尊崇彌陀,勸生極樂,遠盛于其他教派。
密淨不二之旨,于本解中,暫不詳論。
) ‘文殊師利菩薩’。
文殊師利,亦雲曼殊室利。
此雲妙首,亦雲妙吉祥,亦雲妙德。
是諸佛之師。
《放缽經》曰:‘今我得佛,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。
過去無央數諸佛,皆是文殊師利弟子。
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緻。
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。
文殊者,佛道中父母也。
’如《心地觀經》曰:‘三世覺母妙吉祥。
’又‘妙德’者,《法華嘉祥疏二》曰:‘文殊,此雲妙德。
以了了見佛性故。
德無不圓,果無不盡,稱妙德也。
’《會疏》曰:‘具三德秘藏,神化不思議,故名妙德。
’妙吉祥者,《圓中鈔》曰:‘微妙三德,同佛所證,故亦雲妙吉祥。
……惑業苦三,有少分在,皆未吉祥。
位居究竟,三德圓彰,故又号妙吉祥也。
’文殊于菩薩衆中,智慧第一。
本為龍種尊王如來。
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,号寶積如來,未來成佛,号普見如來,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。
今示現會中,大智獨尊。
表此法門,惟大智方能信入。
又妙德者,了了見佛性故,今鄰普賢位列上首,正表禅淨不二之旨。
‘彌勒菩薩,及賢劫中一切菩薩,皆來集會’。
彌勒,此雲慈氏,菩薩之姓也。
名阿逸多,此雲無能勝。
具足則為慈無能勝。
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以在母胎中,即有慈心,故以名族。
又過去生中,遇大慈如來,願同此号,即得慈心三昧。
又昔為婆羅門,号一切智,于八千歲,修習慈行。
又弗沙佛時,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,常習慈定。
又《思益經》雲:‘衆生見者,即得慈心三昧。
’又《悲華經》雲:‘發願于刀兵劫中,擁護衆生。
’是則慈隆即世,悲臻後劫,至極之慈,超出凡小,故無能勝。
’大士位居補處,現在兜率内院。
四千年後(指兜率天之四千年,相當于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百萬年)下生此界成佛,福德殊勝。
三會龍華,度生無量。
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衆中上首,蓋因三大士淨土緣深,正好影響海會大衆,同歸淨土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中普賢菩薩于逝多林中,發十大願王。
繼雲:‘是人臨命終時,最後刹那,一切諸根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悉皆遠離,一切威勢悉皆退失,輔相大臣、宮殿内外、象馬車乘、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無複相随。
唯此願王不相舍離。
于一切時引導其前,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。
’又偈雲:‘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
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,一切圓滿盡無餘,利樂一切衆生界。
……’又《文殊發願經》雲:‘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刹。
生彼佛國已,成滿諸大願,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。
……’如是兩大士,發殊勝大願,求生極樂,可勸一切菩薩,皆仰信文殊之大智,入普賢之大行,普導衆生,同歸極樂。
是故此經,列為上首。
次列彌勒者,《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》彌勒問佛:‘若有衆生發十種心,随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,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
世尊,何等名為發十種心,由是心故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?’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釋尊同宏淨宗妙法也。
又本經中第卅二品下彌勒當機。
第四十六品,佛咐囑彌勒大士曰:‘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,一切諸佛之所稱贊。
咐囑汝等作大守護……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。
’彌勒承佛咐囑,宏持是經,是故大士,不但當來龍華會上,必說此經。
直是盡未來際,亦必常說不絕。
‘賢劫’。
現在之住劫,名為賢劫。
在此大劫中,有千佛出世,故名賢劫。
《悲華經五》曰:‘此佛世界,當名娑婆。
……時有大劫,名曰賢善。
……是大劫中,有千世尊,成就大悲,出現于世。
’據《佛祖統記》,此劫中,第一佛名拘留孫佛,次為拘那含牟尼佛,三為迦葉佛,四即為今之釋迦牟尼佛,此後有彌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。
今此會中,彌勒與其他賢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來集會,聽佛說法,故知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,皆必同宣此經。
(另說,賢劫共一千零五佛,彌勒以下一千零一人,未成佛。
非所常見,故不詳錄。
) 以上第一品,以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、衆六種成就,為本經證信。
經中大比丘衆萬二千人,超越餘經,同于《法華》。
又普賢最為上首,同于《華嚴經》。
亦表本經之同于上之圓教二經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