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聖衆第一
關燈
小
中
大
勸命休息。
迦葉頭陀如故。
佛乃深贊雲:‘有頭陀行,我法久存。
’故雲頭陀第一。
尤應深省者,大迦葉尊者,即傳佛心印之禅宗初祖。
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第三卷雲:‘梵王至靈山,以金色缽羅華獻佛,拾身為座,請佛為衆生說法。
世尊登座,拈華示衆,人天百萬,悉皆罔措。
獨有金色頭陀,破顔微笑。
世尊雲:‘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诃迦葉。
’此即世傳之拈華公案。
世尊傳心于迦葉,為禅宗初祖,迦葉再傳于阿難,為二祖。
今上首中,标舉大迦葉,正表禅淨不二之深意。
‘尊者阿難等’。
唐宋譯作阿難陀,略稱阿難。
譯曰慶喜、歡喜。
又雲無染。
乃白飯王之子,佛之堂弟也。
生于佛成道日。
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,又聞宮中誕子,更增歡喜。
乃曰,今日大吉,是歡喜日。
語來使言,是兒當字為阿難。
又尊者端正清淨,如好明鏡,見其相者,聞其聲者,睹其威儀者,莫不歡喜,故以為名。
又尊者随佛入天宮龍宮,心無樂著,故名無染。
佛壽五十五歲時,阿難出家,侍佛二十五年,佛所宣說,悉能憶持,不忘一字。
《涅槃》稱阿難多聞士。
又迦葉贊曰:‘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難心。
’故曰,多聞第一。
‘等’者,魏譯中列三十一人,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,故曰阿難等,以概其餘。
‘而為上首’今稱首座為上首。
大衆一座之上位,稱為上首。
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。
例如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于大苾刍一千二百五十人,列舍利弗、目犍連、大迦葉、阿泥律陀等四人等為上首。
今經則憍陳如五人等為上首,是乃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。
按‘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’之句,本為菩薩歎德。
如《密迹金剛力士經》雲:‘與大比丘衆四萬二千俱,菩薩八萬四千,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。
’今此經中以贊歎菩薩功德之語,以贊聲聞。
正表此等常随聖衆,本法身大士,隐本垂迹,或他方聖衆,助佛宏化,為影響衆。
‘一切大聖’,指其本地,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。
‘神通已達’者,示權迹。
遊戲神通來此土故。
故知所列之聲聞衆,皆是大權示現,助我世尊,開顯淨土法門也。
綜上五聖,了本際,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,故首列之。
身子智慧第一,表彌陀之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。
目連之神通第一,顯遊戲神通之誓願。
大飲光,顯彌陀殊勝光明,無不照見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。
慶喜表聞名歡喜,悉得度脫。
又迦葉是宗門初祖,阿難為二祖,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,舍利弗表衆生本具之智慧,目連即衆生本有之神通,飲光表靈光獨耀,回脫根塵,慶喜表慶快平生,心心相繼。
故知一部大經,正是付法傳心;一句名号,直顯本來面目。
于此薦得,始稱帶角之虎。
但當蓦直念去,便是無上深禅。
無論定持散念,決定功不唐捐。
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。
正如《佛地論第二》雲:‘先說聲聞,後說菩薩。
聲聞衆者,近對世尊,親受化故。
又諸聲聞,常随佛故,形同佛故。
’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,而後菩薩。
‘又有普賢菩薩’。
菩薩乃梵語之略存。
具足應雲:‘摩诃菩提質帝薩埵。
’‘摩诃’譯為大,‘菩提’譯為道,‘質帝’譯為心,‘薩’譯為衆生或有情。
合之則應為大道心衆生。
簡稱菩提薩埵,義為覺有情。
同佛所證之謂覺。
無明未盡之謂情,又覺是所求佛道,有情是所化衆生,利生為急,廣度群生同登大覺,故謂覺有情。
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。
雲何為大道心衆生?以具四種大故。
四種者《清涼疏》謂:‘一者願大,求大菩提故。
二者行大,二利成就故。
三者時大,經三無數劫故。
四者德大,具足一乘諸功德故。
’此亦含攝《法華》之六大:(一)信大法;(二)解大義;(三)發大心;(四)趨大果;(五)修大行;(六)證大道。
以具上述諸‘大’故,名為大道心衆生。
‘普賢’亦名遍吉,《清涼疏》謂普賢有三:(一)位前(但發普賢心);(二)位中(等覺菩薩);(三)位後普賢(得果不舍因行,謂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)。
疏謂普賢之義為‘果無不窮曰普,不舍因地曰賢’。
此即位後之普賢,是為如來之化現也。
至于《會疏》雲:‘體遍法界,故曰普。
位鄰極聖,故曰賢。
’是為位中普賢,乃等覺菩薩也。
《會疏》又雲:‘能導禦一切,發十大願王。
願西方往生,特翼贊彌陀,故于此經是為上首。
’又《探玄記》曰:‘德周法界曰普,至順調善曰賢。
’《大日經疏一》曰:‘普賢菩薩者,普是遍一切處。
賢是最妙善義。
謂菩提心所起願行,及身口意,悉皆平等,遍一切處,純一妙善,備具衆德,故以為名。
’普賢、文殊乃釋迦如來之二脅士,侍佛左右,乃釋尊會中上首,在華嚴會上,亦是上首。
又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之長子。
《四十華嚴經四十頌》曰:‘一切如來有長子,彼名号曰普賢尊。
可見普賢正是如來法身之所流現,化作
迦葉頭陀如故。
佛乃深贊雲:‘有頭陀行,我法久存。
’故雲頭陀第一。
尤應深省者,大迦葉尊者,即傳佛心印之禅宗初祖。
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第三卷雲:‘梵王至靈山,以金色缽羅華獻佛,拾身為座,請佛為衆生說法。
世尊登座,拈華示衆,人天百萬,悉皆罔措。
獨有金色頭陀,破顔微笑。
世尊雲:‘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诃迦葉。
’此即世傳之拈華公案。
世尊傳心于迦葉,為禅宗初祖,迦葉再傳于阿難,為二祖。
今上首中,标舉大迦葉,正表禅淨不二之深意。
‘尊者阿難等’。
唐宋譯作阿難陀,略稱阿難。
譯曰慶喜、歡喜。
又雲無染。
乃白飯王之子,佛之堂弟也。
生于佛成道日。
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,又聞宮中誕子,更增歡喜。
乃曰,今日大吉,是歡喜日。
語來使言,是兒當字為阿難。
又尊者端正清淨,如好明鏡,見其相者,聞其聲者,睹其威儀者,莫不歡喜,故以為名。
又尊者随佛入天宮龍宮,心無樂著,故名無染。
佛壽五十五歲時,阿難出家,侍佛二十五年,佛所宣說,悉能憶持,不忘一字。
《涅槃》稱阿難多聞士。
又迦葉贊曰:‘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難心。
’故曰,多聞第一。
‘等’者,魏譯中列三十一人,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,故曰阿難等,以概其餘。
‘而為上首’今稱首座為上首。
大衆一座之上位,稱為上首。
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。
例如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于大苾刍一千二百五十人,列舍利弗、目犍連、大迦葉、阿泥律陀等四人等為上首。
今經則憍陳如五人等為上首,是乃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。
按‘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’之句,本為菩薩歎德。
如《密迹金剛力士經》雲:‘與大比丘衆四萬二千俱,菩薩八萬四千,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。
’今此經中以贊歎菩薩功德之語,以贊聲聞。
正表此等常随聖衆,本法身大士,隐本垂迹,或他方聖衆,助佛宏化,為影響衆。
‘一切大聖’,指其本地,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。
‘神通已達’者,示權迹。
遊戲神通來此土故。
故知所列之聲聞衆,皆是大權示現,助我世尊,開顯淨土法門也。
綜上五聖,了本際,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,故首列之。
身子智慧第一,表彌陀之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。
目連之神通第一,顯遊戲神通之誓願。
大飲光,顯彌陀殊勝光明,無不照見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。
慶喜表聞名歡喜,悉得度脫。
又迦葉是宗門初祖,阿難為二祖,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,舍利弗表衆生本具之智慧,目連即衆生本有之神通,飲光表靈光獨耀,回脫根塵,慶喜表慶快平生,心心相繼。
故知一部大經,正是付法傳心;一句名号,直顯本來面目。
于此薦得,始稱帶角之虎。
但當蓦直念去,便是無上深禅。
無論定持散念,決定功不唐捐。
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。
正如《佛地論第二》雲:‘先說聲聞,後說菩薩。
聲聞衆者,近對世尊,親受化故。
又諸聲聞,常随佛故,形同佛故。
’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,而後菩薩。
‘又有普賢菩薩’。
菩薩乃梵語之略存。
具足應雲:‘摩诃菩提質帝薩埵。
’‘摩诃’譯為大,‘菩提’譯為道,‘質帝’譯為心,‘薩’譯為衆生或有情。
合之則應為大道心衆生。
簡稱菩提薩埵,義為覺有情。
同佛所證之謂覺。
無明未盡之謂情,又覺是所求佛道,有情是所化衆生,利生為急,廣度群生同登大覺,故謂覺有情。
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。
雲何為大道心衆生?以具四種大故。
四種者《清涼疏》謂:‘一者願大,求大菩提故。
二者行大,二利成就故。
三者時大,經三無數劫故。
四者德大,具足一乘諸功德故。
’此亦含攝《法華》之六大:(一)信大法;(二)解大義;(三)發大心;(四)趨大果;(五)修大行;(六)證大道。
以具上述諸‘大’故,名為大道心衆生。
‘普賢’亦名遍吉,《清涼疏》謂普賢有三:(一)位前(但發普賢心);(二)位中(等覺菩薩);(三)位後普賢(得果不舍因行,謂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)。
疏謂普賢之義為‘果無不窮曰普,不舍因地曰賢’。
此即位後之普賢,是為如來之化現也。
至于《會疏》雲:‘體遍法界,故曰普。
位鄰極聖,故曰賢。
’是為位中普賢,乃等覺菩薩也。
《會疏》又雲:‘能導禦一切,發十大願王。
願西方往生,特翼贊彌陀,故于此經是為上首。
’又《探玄記》曰:‘德周法界曰普,至順調善曰賢。
’《大日經疏一》曰:‘普賢菩薩者,普是遍一切處。
賢是最妙善義。
謂菩提心所起願行,及身口意,悉皆平等,遍一切處,純一妙善,備具衆德,故以為名。
’普賢、文殊乃釋迦如來之二脅士,侍佛左右,乃釋尊會中上首,在華嚴會上,亦是上首。
又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之長子。
《四十華嚴經四十頌》曰:‘一切如來有長子,彼名号曰普賢尊。
可見普賢正是如來法身之所流現,化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