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要

關燈
有。

    離一切緣慮分别語言文字相。

    而緣慮分别語言文字,非離此别有自性。

    (注: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。

    )要之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

    離故無相,即故無不相,不得已強名實相。

    ’ 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。

    吾人一念心之性強名為自性。

    二祖覓心不可得,即是‘安心竟’,但不可言其無。

    六祖雲:‘何期自性能生萬法’,亦不能執為有。

    蓋離四句,絕百非,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。

    ‘靈明洞徹,湛寂常恒’;‘孤明曆曆’;‘炳赫虛空’;‘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’。

    故蓮池大師贊曰:‘大哉真體,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自性欤!’ 實相之旨,如上粗明。

    至于本經體性,何得稱為實相耶?下申其說。

    世親菩薩《往生論》雲:‘莊嚴佛土功德成就。

    莊嚴佛功德成就。

    莊嚴菩薩功德成就。

    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,應知。

    略說入一法句故。

    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

    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。

    ’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。

    即事而真,當相即道。

    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,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一一即是實相。

    故雲本經以實相為體也。

    明蘧庵大師曰:‘瓊林玉沼,直顯于心源;壽量光明,全彰于自性。

    ’幽溪大師《圓中鈔》曰:‘夫瓊林玉沼,壽量光明,固一切諸法之相也。

    然則直顯于心源,全彰于自性,顧何相之可得哉!此正無相不相,相而無相之正體。

    (即指實相)’蓋吾人心性,量同法界,靈明洞徹,湛寂常恒。

    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。

    極樂國土,非在心外。

    百界千如,皆我本具。

    心淨則佛土淨,土淨即我心淨。

    何有一法,在我心外。

    本經所诠,直顯本心,全彰自性。

    當相即道,無非實相。

    如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實相無二,亦無不二。

    是故舉體作依作正,作法作報,作自作他,乃至能說所說,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願所願,能持所持,能生所生,能贊所贊,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

    ’由上可見全經囫囵在一實相中,故雲以實相為體性也。

     又本經《德遵普賢品》雲: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
    ’《大教緣起品》雲:‘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

    ’《積功累德品》雲:‘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

    ’‘真實之際’者,真如實相之本際也。

    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也。

    極樂妙土乃‘真實智慧’之所莊嚴成就者也。

    彌陀世尊攝此妙土,宣此妙法者,欲惠予衆生以‘真實之利’也。

    此三真實,即一即三。

    方便究竟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極樂依正,淨土法門,舉體是真實之際,故雲本經以實相為體性也。

     三、一經宗趣 經之所崇向者,名之為宗。

    宗者要也。

    全經之宗旨也。

    又宗者,修行之要徑也。

    故知宗者,為全經之綱領。

    綱舉目張,領提衣順,是故于辨體後,首應明宗。

    體是理,宗是行。

    體者,乃宗所依之體。

    宗者,即是顯體之宗。

    二者互相表裡。

    宗是會體之要行,故應崇向。

    《香象心經疏》雲:‘言之所貴曰宗,宗之所歸曰趣。

    ’又圭峰大師《圓覺略疏》雲:‘趣者,意趣、趣向。

    即心意識所歸趣之處。

    ’可知,趣者,歸趣也。

    是故依經宗旨,明其所為,識其所求,究其所至,名之為趣。

     魏譯《無量壽經》之宗趣,古有多解,其例非一。

    《嘉祥疏》雲:‘此經宗緻凡有二例。

    一、彌陀修因,感淨土果。

    二者,勸物(指衆生)修因,往生彼土。

    ’海東元曉師《宗要》雲:‘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為其宗體。

    攝物(指衆生)往生以為意緻。

    ’昙鸾師雲:‘以佛名号為經體。

    ’善導師雲:‘念佛三昧為宗,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(體字即指宗趣之趣)。

    ’日釋觀徹《合贊》雲:‘此經念佛為宗,往生為體(即趣)。

    一經所尊專在念佛,故以念佛為之宗也。

    宗之所趣唯在往生,故以往生為經體(即趣)。

    ’ 淨宗稱《無量壽經》為大經,《阿彌陀經》為小經。

    蓋此二經僅有詳略之别。

    故蓮池《疏鈔》稱大經為大本,小經為小本,良以二者實同一經也。

    《阿彌陀經》之宗趣,亦有多說。

    茲擇其精要者,如《疏鈔》曰:‘依正清淨,信願往生,以為宗趣。

    ’《圓中鈔》雲:‘以信願淨業為一經宗緻。

    ’《彌陀要解》曰:‘以信願持名為宗。

    ’ 綜上大小二本,中外諸家所明宗趣,皆以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為本。

    于是廣參諸家之說,據本經之文,标明本經宗趣曰:本經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,以圓生四土,迳登不退為趣。

     甲首明宗 經中《三輩往生品》中,所有上中下三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為因。

    又彌陀第十九願曰:‘聞我名号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奉行六波羅蜜,堅固不退。

    複以善根回向,願生我國。

    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。

    臨壽終時,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,經須臾間,即生我刹,作阿惟越緻菩薩。

    ’第十八願曰:‘聞我名号,至心信樂。

    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願生我國。

    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
    唯除五逆,诽謗正法。

    ’可見第十九願重在發菩提心,一心念我。

    第十八願重在至心信樂,一向專念。

    故知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是彌陀本願之心髓,全部大經之宗要,往生必備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,本經所崇,全在于此,修行要徑,唯斯捷要,故為本經之宗也。

     昙鸾大師《往生論注》曰: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,雖行有優劣,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。

    此無上菩提心,即是願作佛心。

    願作佛心,即是度衆生心。

    度衆生心,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。

    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,要發無上菩提心也。

    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,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,為樂故願生,亦當不得往生也。

    ’又《安樂集》曰:‘依天親《淨土論》(即《往生論》)雲,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有其二義:一者,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。

    二者,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。

    何等為三:一者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

    二者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

    三者方便門,憐愍一切衆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

    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。

    順菩提門者,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,即得三種随順菩提門法。

    何等為三:一者無染清淨心。

    不為自身求安樂故。

    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為自身求樂,即違菩提門。

    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。

    二者安清淨心。

    為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
    ……三者樂清淨心。

    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。

    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。

    菩提是畢竟常樂處,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。

    此畢竟常樂,依何而得。

    要依大義門。

    大義門者,謂彼安樂國土是也。

    故令一心專至,願生彼國,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。

    ’ 又海東元曉師《宗要》雲:‘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

    ’又雲發菩提心有二:(1)随事發心。

    ‘煩惱無邊,願悉斷之。

    善法無量,願悉修之。

    衆生無邊,願悉度之。

    ……此心果報雖在菩提,而其華報,在于淨土。

    所以然者,菩提心量,廣大無邊,長遠無限,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,長遠無量正報壽命。

    除菩提心,無能當此。

    ’(2)順理發心。

    ‘信解諸法,皆如幻夢,非有非無,離言絕慮。

    依此信解,發廣大心。

    雖不見有煩惱、善法,而不撥無可斷可修。

    (不撥無即不排除之意。

    撥者排也,無者除也。

    故上句之意為:雖不見煩惱與善法,但仍有可修與可斷。

    )是故雖願悉斷悉修,而不違于無願三昧。

    雖願皆度無量有情,而不存能度所度。

    故能随順于空無相。

    如經言,如是滅度無量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

    ……如是發心,功德無邊,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,猶不能盡。

    ’ 又《觀經》雲:‘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。

    ……三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

    ’又曰:‘若有衆生願生彼國,發三種心即便往生。

    何等為三:一者至誠心。

    二者深心。

    三者迥向發願心。

    具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

    ’發此三心,亦即發菩提心也。

    又密宗最重發大菩提心,其教典《菩提心義》雲:‘菩提之心,成佛之本。

    大事因緣,莫過于此。

    ’又《菩提心論》雲:‘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。

    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。

    若歸本則是密嚴土。

    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

    ’又贊菩提心曰:‘若人求佛慧,通達菩提心,父母所生身,速證大覺位。

    ’又諸經之王《華嚴經》雲:‘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是名魔業。

    ’發心之要,不言可喻。

    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,念佛為助因。

    我國善導、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,發心為助行。

    兩者相左。

    蓮池大師《疏鈔》中和會之曰:‘還以持名為正行,複以持名為發菩提心,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。

    ’今崇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為本經之宗。

    正是雙取兩家,複又攝歸名号,正與蓮池大師之意相契。

    且此八字,展之則為徹悟禅師之教曰:‘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号。

    ’約之則為蕅益大師所倡之‘信願持名’。

    《彌陀要解》以信願持名為宗。

    并雲:‘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。

    信願為慧行,持名為行行。

    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。

    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

    故慧行為前導,行行為正修,如目足并運也。

    ’又‘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

    合此信願,的為淨土指南,由此而執持名号,乃為正行。

    ……大本阿彌陀經(指《無量壽經》)亦以發菩提願為要,正與此同。

    ’可見‘信願持名’與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,正是同旨。

    蕅益大師以‘信願持名’為小本之宗。

    大小兩本,宗旨應同。

    故今日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,為大本之宗。

    正是遵奉蕅益大師之垂教也。

     ‘一向專念’者,‘一向’二字有數義:(1)朝向一方前進;(2)偏向一邊;(3)一味;(4)總是;(5)一段時間。

    故知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’,即專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。

    ‘一向專念’,本于彌陀本願第十八、十念必生之大願。

    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大願,故行人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必得往生淨土,圓證不退之妙果。

    經中上輩、中輩及下輩往生之人,皆由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淨土。

    蓋以果覺因心,究竟方便,全顯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。

    又‘一向專念’者,古雲:‘上盡形壽,下至十念。

    ’上盡形壽者,指從發心念佛之日,終身念佛,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。

    此乃其上者也。

    其下者,未能及此,或因障重,或以事繁,未暇多念,則于每日行十念法,亦符于‘一向專念’。

    更下則如《觀經》所說惡逆之人,臨欲命終,得聆聖教,至心悔改,十念稱名,亦得往生,故雲十念必生也。

    行者應知,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,直至最後一念也。

    而其關鍵實在最後。

    如上說惡逆之人,十聲念佛,第一聲是初念,第十聲則命終,亦是從初發心直至命終均在持名,故合一向專念之旨。

    反之,如有人念佛數十年,或于最後階段,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,或于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,未能念佛,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。

    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。

    因能念所念,皆是實相故。

    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光則橫遍十方,壽則豎窮三際。

    橫豎交徹,皆法界體。

    舉此體作彌陀身土,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号。

    是故彌陀名号即衆生本覺理性。

    持名即始覺合本。

    始本不二,生佛不二。

    故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也。

    ’由上可見,彌陀名号即法界體,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又名号即衆生之本覺理性,起心念佛,是為始覺。

    今所念之佛,正我本覺。

    故雲持名即是始覺合本。

    是故念念相應,而念念即佛。

    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 又據密典,六字洪名中一個阿字,功德已是無量。

    日興教大師曰:‘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。

    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。

    ’又‘阿字真言,十方佛心。

    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。

    ’又‘毗盧舍那,以此阿字名為秘藏。

    ’又‘三身唯說阿字一法,諸經廣贊此法功德。

    聞名觸耳,衆罪冰消。

    唱聲見字,萬德雲集。

    淺觀但信,直遊淨土。

    深修圓智,現證佛道。

    ’阿字功德如是,故佛号之功德可知矣。

    且此一句佛号,下手最易,無分男女老少,不論智愚閑忙,人人能念,個個可行。

    名召萬德,妙感難思。

    從有念巧入無念,即凡心頓顯果德。

    如《疏鈔》雲:‘齊諸聖于片言,越三祗于一念。

    ’極圓極頓,至簡至易。

    故知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不但為本經之綱宗,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。

     乙次明趣 夫宗之所歸者名趣。

    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’之所歸,在于往生極樂淨土,證三不退。

    故本經以圓生四土,迳登不退為趣。

     夫淨土有四土:(1)凡聖同居土。

    (2)方便有餘土。

    (3)實報莊嚴土。

    (4)常寂光土。

    以下略明四土往生之相。

     (1)凡聖同居土。

    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,是同居淨土。

    我等所在之娑婆世界,亦是凡聖同居土,此土亦有凡有聖,如文殊常現五台,諸阿羅漢常往天目或雁蕩。

    是皆此土之聖也。

    但我等所居之同居土是同居穢土,故雖同名同居,而實有不同也。

    如《要解》謂此之同居曰:‘由實聖(指小乘初二三果)過去有漏業,權聖(大權示現之菩薩)大慈悲願,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。

    至實聖灰身(指涅槃),權聖機盡(指度生之緣已了),便升沈碩異,苦樂懸殊,乃暫同,非究竟同也。

    又天壤之間,見聞者少。

    幸獲見聞,親近步趨者少。

    又佛世聖人縱多,如珍如瑞,不能遍滿國土,如衆星微塵。

    又居雖同,而所作所辦,則迥不同。

    ’按《要解》義,此土凡聖之同居遜于極樂者有四:(1)暫同。

    此土小乘初二三果,證阿羅漢便入寂滅。

    大權菩薩,度生機盡便不複示現,故與此土凡夫隻是暫時同居,非究竟也。

    在彼淨同居土,則可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,直至成佛。

    (2)難遇。

    雖有聖者現居此土,但不易見聞親近。

    而在極樂則皆如師如友,朝夕同聚也。

    (3)希少。

    聖者如珍如瑞,希有難逢。

    而極樂則‘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

    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,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。

    ’(4)所作不同。

    在此土,聖者鹹遊聖域,而衆生輪回六道,升沈無定。

    凡聖雖同居此土,而其所作與成就,則迥然不同。

    在極樂則同盡無明,同登妙覺。

    故知同居淨土之同居,勝于此間無量億倍也。

     又此土之凡,包括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趣。

    而彼土同居則‘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

    ’得往生者,不複更入三惡道,永離惡趣。

    不似此間衆生,生死海中,頭出頭沒,輾轉惡道,苦趣時長也。

     更有進者。

    如《要解》雲:‘當知吾人大事因緣,同居一關,最難透脫。

    ’蓋以同居土之凡夫,須斷盡見思二惑,方得漏盡通,始截生死流,出同居而升方便有餘土。

    此名豎出三界,其事甚難也。

    今此往生法門,乃舍同居穢,而生同居淨。

    得生極樂,即斷生死。

    故名橫出三界。

    而往生之人,不待斷此見思二惑,但能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便蒙佛願冥加,決得往生淨土,其事至易,故名易行道。

    如是方便直截,殊勝希有,乃十方世界之所無。

    故知極樂同居,勝于十方佛土。

    又帶業往生,仍屬凡夫,但無退轉,一生成佛。

    故往生同居,亦即圓生四土也。

     (二)方便有餘土。

    若人念佛功深,以離雜亂之心,專念一句名号,心口相應,字字分明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如是念佛,名事一心。

    若達此境界,雖不求斷惑,而見思煩惱,自然斷落。

    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,橫生極樂方便有餘淨土。

     (三)實報莊嚴土。

    若憶佛念佛,曆曆分明,行住坐卧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,不為貪嗔煩惱諸念之所雜亂,是名事一心。

    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,屬定門攝,未有慧故。

    若于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。

    于自本性,忽然契合,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。

    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。

    如《疏鈔》雲:‘若言其有,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;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

    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;所念之佛,曆曆分明。

    ’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。

    言思路絕,不可名狀。

    唯是一心,清淨本然之體,更有何法而得雜亂。

    是名理一心,屬慧門攝,兼得定故。

    念佛若達理一心,破一分無明,則生實報莊嚴土,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。

     實報莊嚴土乃法身大士之所遊居。

    别教初地,圓教初住以上諸大士,始得生此,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方生此土。

    此土大士,色心自在,身土互現。

    于一毫端,現寶王刹。

    于微塵裡,轉大法輪。

    稱性莊嚴,無障無礙。

    圓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屬此土,位位皆分證常寂光土。

     (4)常寂光土。

    法身佛所居之土,名為常寂光土。

    《要解》雲:‘實相之體,非寂非照。

    而複寂而恒照,照而恒寂。

    照而寂,強名常寂光土。

    寂而照,強名清淨法身。

    ’故知身土不二,皆屬強名。

    寂照同時,非思量境。

    又常寂光三字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。

    常即法身德,法身常住故。

    寂即解脫德,塵勞永寂故。

    光即般若德,智光遍照故。

    等覺大士破盡四十一品無明,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法身全顯,圓證三德,徹本心源,究竟清淨,證入常寂光土。

    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,以親聞佛訓故,無退轉故,壽命無量故,故必于此一生,圓斷諸惑,圓淨四土,故生同居,亦即生上三土。

    故曰圓生四土。

     又此土修行難,退緣多故。

    故修道者多如牛毛,得道者少如麟角也。

    極樂成佛易,無退轉故。

    經中《往生正因品》雲:‘諸往生者,皆得阿惟越緻;皆具金色三十二相;皆當作佛。

    ’極樂勝于十方者,首在帶業凡夫,一生彼國,便得阿惟越緻。

    阿惟越緻,此翻不退。

    又不退有三義:(1)位不退。

    入聖流,不堕凡地。

    (2)行不退。

    除見思惑,伏斷塵沙,恒度衆生,不堕小乘地。

    (3)念不退。

    破無明,顯佛性,念念流入如來果海。

    以上三種不退,若在此土修持,須斷見惑,如藏教初果,通教見地,别教初住,圓教初信,名位不退。

    通教菩薩,别教十向,圓教十信,名行不退。

    别教初地,圓教初住,方名念不退。

    但此淨土法門,橫生圓超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凡往生者,不再堕凡地,是證位不退。

    極樂國土,唯一佛乘,故不堕于小乘,是行不退。

    既生同居,即同生上三土,圓修圓證。

    于此土中,必破無明,顯佛性,而證念不退。

    于念不退中,超盡四十一因位,一生成佛。

    如《要解》雲:‘五逆十惡,十念成就,帶業往生,居下下品者,皆得三不退。

    ’又‘了此,方能深信彌陀願力。

    信佛力,方能深信名号功德。

    信持名,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。

    ’又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:一、彌陀大悲願力攝持,故不退。

    二、佛光常照,菩提心增進,故不退。

    三、水鳥樹林悉演妙法,增其正念,故不退。

    四、純諸菩薩以為勝友,外無魔邪,内無煩惱,故不退。

    五、壽命永劫與佛齊等,故不退。

     慨夫,聖德難思,佛恩難報。

    彌陀悲心至極,聖智無倫,從而流現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,行人不須斷惑消業,隻要信願持名,下至十念,皆得往生,橫出三界,永離諸苦,位登不退,一生補佛。

    超情離見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,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贊者也。

    往生同居,便是橫生上三土。

    證位不退,亦即圓證三不退。

    念念普利群生,心心流入覺海,是為本經之趣。

     四、方便力用 如《大毗盧遮那經》雲:‘菩提為因,大悲為根,方便為究竟。

    ’故知度生之方便,正是諸佛大願之結歸,大智之顯現,萬德之所莊嚴,果覺之究竟處也。

    是故繼體性宗趣後,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。

     如《觀佛三昧經》雲:‘佛告父王:諸佛出世有三種益。

    一者,口說十二部經。

    法施利益,能除衆生無明暗垢,開智慧眼,生諸佛前,早得無上菩提。

    二者,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,無量妙好。

    若有衆生稱念觀察,若總相,若别相,無問佛身現在過去,皆能除滅衆生四重五逆,永背三途。

    随意所樂,常生淨土乃至成佛。

    三者,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。

    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?佛告父王: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。

    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

    ’又‘佛告父王:一切衆生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複如是。

    但能系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

    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

    ’以上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,唯勸念佛。

    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,但非凡衆之所能修。

    唯有系心念佛法門,最是應機,但能依教念佛,定能往生。

    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。

    念佛之方便妙用,顯示無餘。

     據上經中釋尊勸父王念佛,謂一切衆生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系念不止,佛意所指之念佛,乃四種念佛中之持名念佛。

    念佛有四種:(1)持名念佛。

    (2)觀像念怫。

    (3)觀想念佛。

    (4)實相念佛。

     (1)持名念佛。

    即本經所宗,稱念阿彌陀佛名号。

    善導大師曰:‘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

    ’餘門修行名豎出三界,如蟲生竹中,豎出則難,故稱難行道。

    但念佛如蟲橫出竹中,易于透脫,是橫出三界,稱易行道。

    喻為徑路,因其方便直捷,成功迅速也。

    (2)觀像念佛。

    以陳供聖像,注目觀視。

    但像在可修,離像則難。

    淨因易斷,相續甚艱。

    故雲:‘像去還無,因成間斷。

    ’故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随時随地可修也。

    (3)觀想念佛。

    即《觀經》所說,‘以我心目,想彼如來。

    ’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