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要
關燈
小
中
大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
(簡稱大乘無量壽經解)
第一卷
(從前言、概要至正釋經文第一品至第三品)
壹、前言
夫淨土法門者,乃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超三界,迳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。
而其中之《無量壽經》者,乃淨土群經之首要。
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者也。
至于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者,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、魏、吳、唐、宋五種原譯,廣撷精要,圓攝衆妙,彙成今經,現推為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者也。
《無量壽經》乃淨宗之總綱。
我國清代彭紹升居士贊曰:‘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圓教,衆生本具之化儀。
’日本釋道隐贊此經為:‘如來興世之正說,奇特最勝之妙典;一乘究竟之極說,速疾圓融之金言;十方稱贊之誠言,時機純熟之真教也。
’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贊雲:‘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極談,衆生本具之化儀;一乘之了義,萬善之總門;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,一大藏教之指歸也。
’如上諸賢所以盛贊此經者,蓋以本經持名念佛法門,圓滿直捷,方便究竟,一超直入,最極圓頓。
以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,作我衆生之因心。
以果為因,因果同時。
從果起修,即修即果。
心作心是,不可思議。
故《彌陀要解》曰:‘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
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,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盡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
’又曰:‘舉此體(指法界體)作彌陀身土,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号。
是故彌陀名号即衆生本覺理性。
’可見此經實是大悲慈父如來世尊稱性極談,諸佛秘藏,和盤托出。
且此念佛法門,亦即衆生本具之化儀。
此一句佛号,正如《要解》所示,即是衆生本覺理性。
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,即是如來果覺。
是故《觀經》雲:‘是心是佛’。
此心持名,即是‘是心作佛’。
本來是佛,現又作佛,是故當下即佛。
直捷了當,方便究竟,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。
便以淨土諸經之中,唯此經備攝圓妙。
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。
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。
深明三輩往生之因,廣攝九界聖凡之衆。
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
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。
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,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。
考其原因,蓋由此經五種原譯,互有詳略,出入甚巨,例如彌陀大願,在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,在漢吳兩譯為二十四願,在宋譯則為三十六願。
遂使初心學者,專持一譯,難明深旨;遍讀五種,又感艱難。
于是多舍此經而專攻《阿彌陀經》矣。
清初彭紹升居士曰:‘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。
’誠哉是言!是以宋王日休、清彭紹升、魏承貫等大居士,均為宏揚此經,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。
宋代大居士王日休,曾撰《龍舒淨土文》,四海稱譽,傳誦至今。
王氏臨終,端立往生。
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、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。
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,于是乃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,名為《大阿彌陀經》。
王本問世,海内稱便,叢林奉為課本,流通勝于原譯。
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。
蓮池大師曰:‘王氏所會,較之五譯,簡易明顯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
’又曰:‘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習見故。
’故于所著《彌陀疏鈔》中,凡引證《無量壽經》之處,多取王文,間采原譯。
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,于所撰《彌陀圓中鈔》中,專取王本經文。
近代印光大師于所撰《重刻圓中鈔序》中,亦贊王本‘文義詳悉,舉世流通。
’ 王氏會經,雖大有功于淨宗,但所會之本頗多舛誤。
白圭之瑕,賢者惜之。
蓮池大師謂其:‘抄前著後’,‘去取未盡’。
彭紹升居士斥之為:‘淩亂乖舛,不合圓旨。
’今筆者仰承古德諸說,竊計王氏之失有三:一者,王氏會集,僅據四種,未及唐譯。
唐譯名《無量壽如來會》,出自《大寶積經》,乃菩提流志大師所譯,多奧妙精要之文,為他譯所無。
二者,去取未盡,取繁遺要,改深為淺。
例如蓮池大師所責:‘如三輩往生,魏譯皆曰發菩提心,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。
下曰不發,上竟不言,則高下失次,故雲未盡。
’由上例可見,‘上竟不言’即是遺要,‘下曰不發’即是改深為淺。
故蓮池大師與彭氏斥之也。
三者,率意增文,俨若自著。
王氏每以自著之文,演述原譯之義。
故蓮池大師責曰:‘抄前著後,未順譯法。
’蓋責其抄引經文于前,複又自著文句于後。
蓋是會集,必須依據原經,萬萬不可于原譯外,擅增文句。
故責王氏‘未順譯法’。
由上可見王氏之失,非是不應會集,而在于會本之多疵也。
彭紹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,乃取魏譯本而删節之。
是為《無量壽經》之第七種。
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,而非諸譯之會本。
于是晚清魏承貫(字默深)居士,為救龍舒之失,取五種原譯,另行會集,别成一書,初仍名《無量壽經》,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《摩诃阿彌陀經》。
魏本文字簡潔精當,遠過王本。
但率自增文之病,未能盡免,故魏本亦未盡善也。
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。
圓融顯密禅淨于一心,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。
為宏淨宗,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,破塵生光;冀此無上之典,饒益當來。
乃繼前賢,重行會集。
屏棄萬緣,掩關三載,淨壇結界,冥心孤詣,稿經十易,方慶經成。
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手持會本攝影于佛前,為作證明。
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于濟南,并親為科判。
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此經,稱之為最善之本。
後複于經序中贊曰:‘精當明确,鑒然有據。
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。
艱澀沉晦,使之爽朗;繁複冗蔓,歸于簡潔;淩亂俾成整嚴,阙疏悉令圓滿。
必期有美皆備,無谛不收。
……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。
’于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,不胫而走。
佛界尊宿多以會本文簡義豐,詞暢理圓,講說贊揚,流播中外。
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。
持誦印行,絡繹不絕。
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。
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。
昔賢會集之勝願,幸告圓成。
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,于茲慶現。
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。
念祖乃具縛下凡,謬蒙先師以注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。
餘雖初發大心,但以障深慧淺,承此重命,實深惶懼!所幸曾參先師講席,親聞此經全部。
且于廿載随侍之中,得聆禅淨密各宗玄奧,粗曉先師會集大經之深心。
六十年代初,曾試寫此經玄義之提綱一冊,呈師鑒核,幸蒙印可。
但經文革浩劫,此稿已蕩然無餘。
現餘年逾古稀,複多宿疾。
愧深恩之未報,懼無常之将至。
于是奮老病之殘身,繼傳燈之宏誓,以此身心,供養三寶。
閉門謝客,全力注經。
冀報先師暨十方三世上師三寶與法界衆生之深恩于萬一。
複以本經之殊勝在于契理契機。
理者,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,真實之本際也。
契理者,蓋本經乃‘住真實慧’,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’,并‘惠以真實之利’,純一真實也。
又本經稱為中本《華嚴經》,經中所诠之一切事理,即《華嚴》之事理無礙、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。
《華嚴》秘奧之理體,正在本經,故雲契理。
至于契機,則更是本經之獨勝。
經中之持名法門,普被三根,齊收凡聖。
上上根者,正好全體承當;下下根者,亦可依之得度。
上則文殊、普賢法身大士,亦均發願求生;下至五逆十惡,臨終念佛,亦必随願得生。
橫出三界,圓登四土,頓與觀音、勢至并肩。
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,善應群機也。
又契機者,亦寓契合時機之義。
如來垂慈,獨留此經于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,正表此經能契于當前及未來之社會也。
當前科學發達,人類應具之知識彌廣。
社會進步,每人所肩之責任倍增。
故鹹應廣學多能,鞠躬盡瘁,參加建設,造福人民,實現人間淨土。
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淨土,曾詳引《無量壽經》文句。
蓋以此經雙照世出世間,詳示真俗二谛。
夫淨宗之妙,在于‘不離佛法,而行世法。
不廢世法,而證佛法。
’因持名之法,最為方便。
随地可修,何待遁入山林;随時可念,不勞閉關宴坐。
但發廣大覺心,一向專念名号,下至十念一念,亦得往生。
不誤世間工作,依舊頓脫生死。
既能自覺覺他,廣度衆生于未來;亦複自他俱利,造福社會于當世。
是故經雲:‘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止住百歲。
其有衆生,值斯經者,随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’良以此經符合社會之實況,真俗并照,事理雙融,凡聖齊收,心佛不二,故能長存而獨留于末世;良以此經不但為淨土群經之綱要,一大藏教之指歸,實亦為此界他方,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,究竟菩提之法要。
是故念祖感恩圖報,發無上心,敬注此經,續佛慧命。
虔祈兩土導師,十方如來,上師本尊,金剛護法,慈恩覆護,威德冥加。
翼此注釋,上契聖心,廣啟衆信,凡有見聞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
貳、概要(十門分列中前九門) 謹釋此經,依華嚴宗法及《彌陀疏鈔》例,總開十門:計為一、教起因緣。
二、本經體性。
三、一經宗趣。
四、方便力用。
五、所被根器。
六、藏教所攝。
七、部類差别。
八、譯會校釋。
九、總釋名題。
十、正釋經義。
前九門總論全經綱宗部類,此與天台宗之五重玄義,大同小異。
雖詳略取舍稍别,總之,皆将一經綱要,綜論于前,發揮明了,使讀者先識總體,後研經文,綱舉目張,易于領會。
此亦類似近代書籍中以概論為首也。
今則名為概要,是為貳。
(最後之一門,方依經章次注釋經文,是為三。
) 一、教起因緣 教起因緣者,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。
初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。
次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。
夫一切法,不離因緣,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。
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。
《法華經》雲:‘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’‘唯以佛之知見,示悟衆生。
’《華嚴性起品》:‘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。
所以者何?非少因緣,成等正覺出興于世。
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祗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。
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。
唯為一大事因緣。
大事因緣者何?唯欲衆生開示佛知見故。
’夫《華嚴經》乃世尊最初所創言,《法華經》乃末後之垂教,自始至終,唯為此大事因緣,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
亦即欲一切衆生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。
本經興起因緣亦複如是。
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(即阿彌陀經唐譯本)雲:‘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谛語。
’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,正同于《華嚴》《法華》,同為一大事因緣也。
何以故?如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
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。
若能谛信,何須遍曆三乘,久經多劫,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。
’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。
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。
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
下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。
甲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 《華嚴》《法華》均圓頓稱性之教。
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。
蕅益大師贊本經雲:‘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
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
’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。
又日道隐于所著《無量壽經甄解》中曰:‘五濁之世,造惡之時,聖道一種今時難修。
其難非一。
特此一門,至圓極頓。
而且由其簡易直捷,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。
一代所說歸此經,如衆水歸于大海。
……由此言之,百萬阿僧祗因緣以起《華嚴》之典,一大事因緣以成《法華》之教,亦唯為此法之由序。
’蓋謂《華嚴》《法華》兩經隻是本經之導引,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。
《華嚴》經末,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是其明證。
聖教如旃檀,片片皆香,法法圓頓,本無高下。
唯以衆生垢重障深,心粗智劣,饑遇王膳,而不能餐。
唯本經持名一法,乃易行道,人人能修。
《大勢至圓通章》曰‘淨念相繼’‘自得心開’,即凡夫心,開佛知見。
至于根器淺者,但能至心信樂,願生彼國,乃至十念,臨命終時,蒙佛攝受,便生極樂。
花開見佛,悟入無生。
奇妙疾捷,莫過于是。
一切衆生由此得度,十方如來乃稱本懷。
又本經所宣,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,無有權曲,故名正說。
又乃世尊稱其本性,和盤托出,毫無保留,故名稱性。
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,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,故為稱性極談。
乙三根普被,聖凡齊收 夫衆生根器千差萬别,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。
《華嚴》圓教專接上上根人,智慧如舍利弗,神通如目犍連,于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,但在華嚴會上,如盲如聾,況是下于此者,故雲下根絕分。
至于小始諸教,乃接權小之機,對于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,亦不應機。
唯本經之持名念佛法門,聖凡齊收,利鈍悉被。
徹上,則如普賢文殊,尚發願求生極樂。
普賢偈雲:‘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
’文殊偈雲:‘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刹。
’又如本經雲:‘佛告彌勒,于此世界,有七百二十億菩薩,已曾供養無數諸佛,植衆德本,當生彼國。
’徹下,則《觀經》中,五逆十惡,臨終得遇善友,教以念佛,十念成功,亦生彼國。
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、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,能愈萬病。
故本經雲:‘值斯經者,随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’ 上明本經,廣應群機,而其恩德尤深于我侪凡夫。
當今末法,衆生福慧淺薄,垢障深重,唯賴此方便法門。
但憑信願持名,便能功超累劫,往生極樂,徑登不退。
若無如是微妙法門,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,而登彼岸。
故大悲慈父,兩土導師。
憫念我等,開此淨土法門,妙顯苦樂二土,激揚沉迷衆生。
此大火聚,彼清涼池,寶蓮在前,刀山在後。
于是自然生起勝願,厭離娑婆,求生極樂。
既生信願,更持名号,便得度脫。
生彼國已,見佛聞法,得無上悟,由有念而入無念,因往生而契無生。
頓悟此心,本來平等。
唐海東元曉師雲‘四十八願,先為凡夫,兼為三乘聖人。
’可見淨土宗之妙,首為凡夫得度也。
丙他力妙法,善護行人 其他法門,全憑自力,末世修行,多諸障難。
例如《楞嚴》中廣明行人于禅觀中之五十種陰魔幹擾。
行人正見稍失,便陷魔網。
故該經雲:‘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
’可見行人稍有執著,便失正見,即入魔途,求升反降,甚至堕入泥犁,是故其餘諸法,名難行道。
但念佛法門,同于密法,是他力門,屬于果教。
行人發心念佛,仗彌陀本願攝受,威神加被,護持行者,魔不能擾。
如《十往生經》雲:‘佛言:若有衆生,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,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。
若行若坐,若住若卧,若晝若夜,一切時,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。
’又《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雲:‘今于此界,攝念佛人,歸于淨土。
’故《淨修捷要》雲:‘大勢至菩薩,現居此界,作大利樂。
于念佛人,攝取不舍。
令離三途,得無上力。
’又《阿彌陀經》雲:‘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,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
’又念佛之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,魔不能犯。
由上可見念佛之人,有彌陀所遣之廿五菩薩,于一切時處,擁護加持,又有大勢至菩薩等,威德攝受,複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
故得遠離魔難,安穩修持。
仗他力故,化險為夷,稱為易行道。
或以談他力為著相,應知他力,亦是自心。
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。
因他力而顯自心,從有念以入無念,正是本法深妙處。
是故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此之法門,全在了他即自。
若諱言他佛,則是他見未忘;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颠倒。
’ 丁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 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。
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别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。
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,安能期之于具縛凡夫。
是以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曰:‘今此觀門等,指方而立相,住心而取境,總不能無相離念也。
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。
似無術通人,居空安立舍也。
’蓋以衆生妄心,念念相續,如急流水,從未暫息。
今若勉強按捺,粗念雖得稍息,細念從未暫止。
行人倘若錯認,便雲相應,實大謬誤。
于是大悲慈父,興無緣之慈,垂茲奇妙方便法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。
即此妄心,持佛名号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。
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。
心無所住,佛号分明。
暗合道妙,便契《金剛般若經》無住生心之妙谛。
夫衆生之生滅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于般若。
須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薩,方能契入,于無住時即生心,于生心時即無住。
其餘地前諸賢,仍是打成兩截,一時生心,另一時無住,可見凡夫絕分。
今此淨土法門,教衆生持名念佛,令衆生即念離念,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,即凡成聖。
故《疏鈔》曰:‘越三祗于一念,齊諸聖于片言。
’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!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,故為難行道。
今此淨業,巧入無生,蓋易行道也。
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,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。
故稱為徑中之徑。
又本經不倡‘一心不亂’,直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。
但能發心專念,皆可往生。
故更為明确簡要。
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。
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,方便中之方便。
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
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,過于我國。
日《黑谷大經釋》雲:‘于往生教,有根本亦有枝末。
此經名根本,餘經名枝末。
又此經名正往生教,餘名傍往生教。
……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,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。
’據上之義,淨土宗譬如妙高峰頭,而本經正如峰頭之頂尖。
本經謂,當來一切含靈,皆依此法而得度脫。
是知利濟衆生,此經為最。
持名之法,暗合道妙,最易行故。
戊大聖垂慈,特留此經 經雲:‘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。
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
其有衆生值斯經者,随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’又《法滅盡經》中,亦具《無量壽經》最後入滅之情景。
此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,持名法門之妙用,既如營養豐富之美食,可增健者之體力,複如殊效神驗之靈藥,能愈不治之沈屙。
廣療衆病,普施饒益。
故雲:‘大哉妙用,不可思議’也。
至于末世,濁惡彌深,衆根愈劣,人壽十歲,垢重障深。
于茲惡浪滔天,毒焰遍地之際,世尊垂慈,仍特留此法,以作慈航,以降甘露。
佛恩深重,粉身難報。
二、本經體性 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經正體。
古德雲:‘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。
’實相者,真實之相也。
又平等一相也。
實相無相,亦無不相,相而無相,名為實相。
無相者,離一切虛妄之相。
無相即離相。
又實相無不相,非頑空與斷滅。
非如龜毛兔角,一切虛無。
《金剛經》雲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
’意謂即相離相,離盡虛妄之相,即見實相。
故雲即見如來。
此指法身如來也。
法身如來離一切相,故雲實相無相。
但非無法身,故雲實相無不相。
生滅之法,全屬虛妄,但生滅之中,有個不生不滅的;諸生滅法是差别相,但差别之中,有個無差别的。
不生不滅,無有差别,即是平等相。
故雲實相乃平等一相也。
實相義深,若明實相,即為悟大乘理。
茲以喻明:譬如以金制作塔、像、瓶、碗、钏、環,各顯差别之相。
倘将衆器,重入冶爐,複化為金,原有諸相,盡皆消滅,但各器本體之金,仍舊如是。
可見各器差别之相,有生有滅,皆屬虛妄,但各器本體之金,平等一相,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。
以上以金喻真實平等之實相,以金器喻種種差别相。
由上喻可明,若看破諸金器--塔、像、瓶、碗、钏、環等虛妄差别之相,即見諸器中平等真實之金。
以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,即見實相。
離虛妄差别之相,故雲無相。
于虛妄差别諸相之中,有真實平等之本體。
故雲無不相。
當相離相,相而無相,乃顯實相。
但實相離言說,正如南嶽懷讓雲:‘說似一物即不中。
’故實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。
于上喻中,若誤認為實有一具體之金相可得,則仍在相中,而非無相之實相矣。
故雲:‘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。
’ 又《圓覺經》雲:‘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。
’;‘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,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。
’經中所雲幻滅後之覺心,與垢盡後之明現,均指離妄所顯平等一味之實相也。
磨鏡實是磨垢,鏡性本明,非從外得。
垢除明現,離妄即真。
故雲:‘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。
’衆生之見,皆妄見也。
真者,佛知見也。
又《要解》雲:‘吾人現前一念心性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間;非過去,非現在,非未來;非青黃赤白,長短方圓;非香非味,非觸非法。
覓之了不可得,不可言其無;具造百界千如,不可言其
而其中之《無量壽經》者,乃淨土群經之首要。
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者也。
至于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者,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、魏、吳、唐、宋五種原譯,廣撷精要,圓攝衆妙,彙成今經,現推為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者也。
《無量壽經》乃淨宗之總綱。
我國清代彭紹升居士贊曰:‘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圓教,衆生本具之化儀。
’日本釋道隐贊此經為:‘如來興世之正說,奇特最勝之妙典;一乘究竟之極說,速疾圓融之金言;十方稱贊之誠言,時機純熟之真教也。
’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贊雲:‘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極談,衆生本具之化儀;一乘之了義,萬善之總門;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,一大藏教之指歸也。
’如上諸賢所以盛贊此經者,蓋以本經持名念佛法門,圓滿直捷,方便究竟,一超直入,最極圓頓。
以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,作我衆生之因心。
以果為因,因果同時。
從果起修,即修即果。
心作心是,不可思議。
故《彌陀要解》曰:‘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
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,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盡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
’又曰:‘舉此體(指法界體)作彌陀身土,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号。
是故彌陀名号即衆生本覺理性。
’可見此經實是大悲慈父如來世尊稱性極談,諸佛秘藏,和盤托出。
且此念佛法門,亦即衆生本具之化儀。
此一句佛号,正如《要解》所示,即是衆生本覺理性。
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,即是如來果覺。
是故《觀經》雲:‘是心是佛’。
此心持名,即是‘是心作佛’。
本來是佛,現又作佛,是故當下即佛。
直捷了當,方便究竟,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。
便以淨土諸經之中,唯此經備攝圓妙。
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。
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。
深明三輩往生之因,廣攝九界聖凡之衆。
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
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。
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,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。
考其原因,蓋由此經五種原譯,互有詳略,出入甚巨,例如彌陀大願,在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,在漢吳兩譯為二十四願,在宋譯則為三十六願。
遂使初心學者,專持一譯,難明深旨;遍讀五種,又感艱難。
于是多舍此經而專攻《阿彌陀經》矣。
清初彭紹升居士曰:‘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。
’誠哉是言!是以宋王日休、清彭紹升、魏承貫等大居士,均為宏揚此經,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。
宋代大居士王日休,曾撰《龍舒淨土文》,四海稱譽,傳誦至今。
王氏臨終,端立往生。
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、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。
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,于是乃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,名為《大阿彌陀經》。
王本問世,海内稱便,叢林奉為課本,流通勝于原譯。
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。
蓮池大師曰:‘王氏所會,較之五譯,簡易明顯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
’又曰:‘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習見故。
’故于所著《彌陀疏鈔》中,凡引證《無量壽經》之處,多取王文,間采原譯。
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,于所撰《彌陀圓中鈔》中,專取王本經文。
近代印光大師于所撰《重刻圓中鈔序》中,亦贊王本‘文義詳悉,舉世流通。
’ 王氏會經,雖大有功于淨宗,但所會之本頗多舛誤。
白圭之瑕,賢者惜之。
蓮池大師謂其:‘抄前著後’,‘去取未盡’。
彭紹升居士斥之為:‘淩亂乖舛,不合圓旨。
’今筆者仰承古德諸說,竊計王氏之失有三:一者,王氏會集,僅據四種,未及唐譯。
唐譯名《無量壽如來會》,出自《大寶積經》,乃菩提流志大師所譯,多奧妙精要之文,為他譯所無。
二者,去取未盡,取繁遺要,改深為淺。
例如蓮池大師所責:‘如三輩往生,魏譯皆曰發菩提心,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。
下曰不發,上竟不言,則高下失次,故雲未盡。
’由上例可見,‘上竟不言’即是遺要,‘下曰不發’即是改深為淺。
故蓮池大師與彭氏斥之也。
三者,率意增文,俨若自著。
王氏每以自著之文,演述原譯之義。
故蓮池大師責曰:‘抄前著後,未順譯法。
’蓋責其抄引經文于前,複又自著文句于後。
蓋是會集,必須依據原經,萬萬不可于原譯外,擅增文句。
故責王氏‘未順譯法’。
由上可見王氏之失,非是不應會集,而在于會本之多疵也。
彭紹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,乃取魏譯本而删節之。
是為《無量壽經》之第七種。
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,而非諸譯之會本。
于是晚清魏承貫(字默深)居士,為救龍舒之失,取五種原譯,另行會集,别成一書,初仍名《無量壽經》,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《摩诃阿彌陀經》。
魏本文字簡潔精當,遠過王本。
但率自增文之病,未能盡免,故魏本亦未盡善也。
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。
圓融顯密禅淨于一心,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。
為宏淨宗,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,破塵生光;冀此無上之典,饒益當來。
乃繼前賢,重行會集。
屏棄萬緣,掩關三載,淨壇結界,冥心孤詣,稿經十易,方慶經成。
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手持會本攝影于佛前,為作證明。
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于濟南,并親為科判。
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此經,稱之為最善之本。
後複于經序中贊曰:‘精當明确,鑒然有據。
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。
艱澀沉晦,使之爽朗;繁複冗蔓,歸于簡潔;淩亂俾成整嚴,阙疏悉令圓滿。
必期有美皆備,無谛不收。
……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。
’于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,不胫而走。
佛界尊宿多以會本文簡義豐,詞暢理圓,講說贊揚,流播中外。
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。
持誦印行,絡繹不絕。
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。
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。
昔賢會集之勝願,幸告圓成。
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,于茲慶現。
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。
念祖乃具縛下凡,謬蒙先師以注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。
餘雖初發大心,但以障深慧淺,承此重命,實深惶懼!所幸曾參先師講席,親聞此經全部。
且于廿載随侍之中,得聆禅淨密各宗玄奧,粗曉先師會集大經之深心。
六十年代初,曾試寫此經玄義之提綱一冊,呈師鑒核,幸蒙印可。
但經文革浩劫,此稿已蕩然無餘。
現餘年逾古稀,複多宿疾。
愧深恩之未報,懼無常之将至。
于是奮老病之殘身,繼傳燈之宏誓,以此身心,供養三寶。
閉門謝客,全力注經。
冀報先師暨十方三世上師三寶與法界衆生之深恩于萬一。
複以本經之殊勝在于契理契機。
理者,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,真實之本際也。
契理者,蓋本經乃‘住真實慧’,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’,并‘惠以真實之利’,純一真實也。
又本經稱為中本《華嚴經》,經中所诠之一切事理,即《華嚴》之事理無礙、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。
《華嚴》秘奧之理體,正在本經,故雲契理。
至于契機,則更是本經之獨勝。
經中之持名法門,普被三根,齊收凡聖。
上上根者,正好全體承當;下下根者,亦可依之得度。
上則文殊、普賢法身大士,亦均發願求生;下至五逆十惡,臨終念佛,亦必随願得生。
橫出三界,圓登四土,頓與觀音、勢至并肩。
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,善應群機也。
又契機者,亦寓契合時機之義。
如來垂慈,獨留此經于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,正表此經能契于當前及未來之社會也。
當前科學發達,人類應具之知識彌廣。
社會進步,每人所肩之責任倍增。
故鹹應廣學多能,鞠躬盡瘁,參加建設,造福人民,實現人間淨土。
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淨土,曾詳引《無量壽經》文句。
蓋以此經雙照世出世間,詳示真俗二谛。
夫淨宗之妙,在于‘不離佛法,而行世法。
不廢世法,而證佛法。
’因持名之法,最為方便。
随地可修,何待遁入山林;随時可念,不勞閉關宴坐。
但發廣大覺心,一向專念名号,下至十念一念,亦得往生。
不誤世間工作,依舊頓脫生死。
既能自覺覺他,廣度衆生于未來;亦複自他俱利,造福社會于當世。
是故經雲:‘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止住百歲。
其有衆生,值斯經者,随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’良以此經符合社會之實況,真俗并照,事理雙融,凡聖齊收,心佛不二,故能長存而獨留于末世;良以此經不但為淨土群經之綱要,一大藏教之指歸,實亦為此界他方,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,究竟菩提之法要。
是故念祖感恩圖報,發無上心,敬注此經,續佛慧命。
虔祈兩土導師,十方如來,上師本尊,金剛護法,慈恩覆護,威德冥加。
翼此注釋,上契聖心,廣啟衆信,凡有見聞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
貳、概要(十門分列中前九門) 謹釋此經,依華嚴宗法及《彌陀疏鈔》例,總開十門:計為一、教起因緣。
二、本經體性。
三、一經宗趣。
四、方便力用。
五、所被根器。
六、藏教所攝。
七、部類差别。
八、譯會校釋。
九、總釋名題。
十、正釋經義。
前九門總論全經綱宗部類,此與天台宗之五重玄義,大同小異。
雖詳略取舍稍别,總之,皆将一經綱要,綜論于前,發揮明了,使讀者先識總體,後研經文,綱舉目張,易于領會。
此亦類似近代書籍中以概論為首也。
今則名為概要,是為貳。
(最後之一門,方依經章次注釋經文,是為三。
) 一、教起因緣 教起因緣者,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。
初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。
次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。
夫一切法,不離因緣,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。
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。
《法華經》雲:‘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’‘唯以佛之知見,示悟衆生。
’《華嚴性起品》:‘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。
所以者何?非少因緣,成等正覺出興于世。
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祗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。
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。
唯為一大事因緣。
大事因緣者何?唯欲衆生開示佛知見故。
’夫《華嚴經》乃世尊最初所創言,《法華經》乃末後之垂教,自始至終,唯為此大事因緣,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
亦即欲一切衆生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。
本經興起因緣亦複如是。
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(即阿彌陀經唐譯本)雲:‘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谛語。
’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,正同于《華嚴》《法華》,同為一大事因緣也。
何以故?如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
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。
若能谛信,何須遍曆三乘,久經多劫,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。
’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。
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。
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
下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。
甲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 《華嚴》《法華》均圓頓稱性之教。
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。
蕅益大師贊本經雲:‘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
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
’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。
又日道隐于所著《無量壽經甄解》中曰:‘五濁之世,造惡之時,聖道一種今時難修。
其難非一。
特此一門,至圓極頓。
而且由其簡易直捷,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。
一代所說歸此經,如衆水歸于大海。
……由此言之,百萬阿僧祗因緣以起《華嚴》之典,一大事因緣以成《法華》之教,亦唯為此法之由序。
’蓋謂《華嚴》《法華》兩經隻是本經之導引,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。
《華嚴》經末,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是其明證。
聖教如旃檀,片片皆香,法法圓頓,本無高下。
唯以衆生垢重障深,心粗智劣,饑遇王膳,而不能餐。
唯本經持名一法,乃易行道,人人能修。
《大勢至圓通章》曰‘淨念相繼’‘自得心開’,即凡夫心,開佛知見。
至于根器淺者,但能至心信樂,願生彼國,乃至十念,臨命終時,蒙佛攝受,便生極樂。
花開見佛,悟入無生。
奇妙疾捷,莫過于是。
一切衆生由此得度,十方如來乃稱本懷。
又本經所宣,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,無有權曲,故名正說。
又乃世尊稱其本性,和盤托出,毫無保留,故名稱性。
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,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,故為稱性極談。
乙三根普被,聖凡齊收 夫衆生根器千差萬别,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。
《華嚴》圓教專接上上根人,智慧如舍利弗,神通如目犍連,于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,但在華嚴會上,如盲如聾,況是下于此者,故雲下根絕分。
至于小始諸教,乃接權小之機,對于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,亦不應機。
唯本經之持名念佛法門,聖凡齊收,利鈍悉被。
徹上,則如普賢文殊,尚發願求生極樂。
普賢偈雲:‘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
’文殊偈雲:‘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刹。
’又如本經雲:‘佛告彌勒,于此世界,有七百二十億菩薩,已曾供養無數諸佛,植衆德本,當生彼國。
’徹下,則《觀經》中,五逆十惡,臨終得遇善友,教以念佛,十念成功,亦生彼國。
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、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,能愈萬病。
故本經雲:‘值斯經者,随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’ 上明本經,廣應群機,而其恩德尤深于我侪凡夫。
當今末法,衆生福慧淺薄,垢障深重,唯賴此方便法門。
但憑信願持名,便能功超累劫,往生極樂,徑登不退。
若無如是微妙法門,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,而登彼岸。
故大悲慈父,兩土導師。
憫念我等,開此淨土法門,妙顯苦樂二土,激揚沉迷衆生。
此大火聚,彼清涼池,寶蓮在前,刀山在後。
于是自然生起勝願,厭離娑婆,求生極樂。
既生信願,更持名号,便得度脫。
生彼國已,見佛聞法,得無上悟,由有念而入無念,因往生而契無生。
頓悟此心,本來平等。
唐海東元曉師雲‘四十八願,先為凡夫,兼為三乘聖人。
’可見淨土宗之妙,首為凡夫得度也。
丙他力妙法,善護行人 其他法門,全憑自力,末世修行,多諸障難。
例如《楞嚴》中廣明行人于禅觀中之五十種陰魔幹擾。
行人正見稍失,便陷魔網。
故該經雲:‘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
’可見行人稍有執著,便失正見,即入魔途,求升反降,甚至堕入泥犁,是故其餘諸法,名難行道。
但念佛法門,同于密法,是他力門,屬于果教。
行人發心念佛,仗彌陀本願攝受,威神加被,護持行者,魔不能擾。
如《十往生經》雲:‘佛言:若有衆生,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,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。
若行若坐,若住若卧,若晝若夜,一切時,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。
’又《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雲:‘今于此界,攝念佛人,歸于淨土。
’故《淨修捷要》雲:‘大勢至菩薩,現居此界,作大利樂。
于念佛人,攝取不舍。
令離三途,得無上力。
’又《阿彌陀經》雲:‘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,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
’又念佛之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,魔不能犯。
由上可見念佛之人,有彌陀所遣之廿五菩薩,于一切時處,擁護加持,又有大勢至菩薩等,威德攝受,複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
故得遠離魔難,安穩修持。
仗他力故,化險為夷,稱為易行道。
或以談他力為著相,應知他力,亦是自心。
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。
因他力而顯自心,從有念以入無念,正是本法深妙處。
是故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此之法門,全在了他即自。
若諱言他佛,則是他見未忘;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颠倒。
’ 丁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 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。
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别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。
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,安能期之于具縛凡夫。
是以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曰:‘今此觀門等,指方而立相,住心而取境,總不能無相離念也。
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。
似無術通人,居空安立舍也。
’蓋以衆生妄心,念念相續,如急流水,從未暫息。
今若勉強按捺,粗念雖得稍息,細念從未暫止。
行人倘若錯認,便雲相應,實大謬誤。
于是大悲慈父,興無緣之慈,垂茲奇妙方便法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。
即此妄心,持佛名号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。
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。
心無所住,佛号分明。
暗合道妙,便契《金剛般若經》無住生心之妙谛。
夫衆生之生滅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于般若。
須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薩,方能契入,于無住時即生心,于生心時即無住。
其餘地前諸賢,仍是打成兩截,一時生心,另一時無住,可見凡夫絕分。
今此淨土法門,教衆生持名念佛,令衆生即念離念,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,即凡成聖。
故《疏鈔》曰:‘越三祗于一念,齊諸聖于片言。
’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!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,故為難行道。
今此淨業,巧入無生,蓋易行道也。
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,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。
故稱為徑中之徑。
又本經不倡‘一心不亂’,直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。
但能發心專念,皆可往生。
故更為明确簡要。
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。
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,方便中之方便。
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
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,過于我國。
日《黑谷大經釋》雲:‘于往生教,有根本亦有枝末。
此經名根本,餘經名枝末。
又此經名正往生教,餘名傍往生教。
……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,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。
’據上之義,淨土宗譬如妙高峰頭,而本經正如峰頭之頂尖。
本經謂,當來一切含靈,皆依此法而得度脫。
是知利濟衆生,此經為最。
持名之法,暗合道妙,最易行故。
戊大聖垂慈,特留此經 經雲:‘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。
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
其有衆生值斯經者,随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’又《法滅盡經》中,亦具《無量壽經》最後入滅之情景。
此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,持名法門之妙用,既如營養豐富之美食,可增健者之體力,複如殊效神驗之靈藥,能愈不治之沈屙。
廣療衆病,普施饒益。
故雲:‘大哉妙用,不可思議’也。
至于末世,濁惡彌深,衆根愈劣,人壽十歲,垢重障深。
于茲惡浪滔天,毒焰遍地之際,世尊垂慈,仍特留此法,以作慈航,以降甘露。
佛恩深重,粉身難報。
二、本經體性 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經正體。
古德雲:‘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。
’實相者,真實之相也。
又平等一相也。
實相無相,亦無不相,相而無相,名為實相。
無相者,離一切虛妄之相。
無相即離相。
又實相無不相,非頑空與斷滅。
非如龜毛兔角,一切虛無。
《金剛經》雲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
’意謂即相離相,離盡虛妄之相,即見實相。
故雲即見如來。
此指法身如來也。
法身如來離一切相,故雲實相無相。
但非無法身,故雲實相無不相。
生滅之法,全屬虛妄,但生滅之中,有個不生不滅的;諸生滅法是差别相,但差别之中,有個無差别的。
不生不滅,無有差别,即是平等相。
故雲實相乃平等一相也。
實相義深,若明實相,即為悟大乘理。
茲以喻明:譬如以金制作塔、像、瓶、碗、钏、環,各顯差别之相。
倘将衆器,重入冶爐,複化為金,原有諸相,盡皆消滅,但各器本體之金,仍舊如是。
可見各器差别之相,有生有滅,皆屬虛妄,但各器本體之金,平等一相,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。
以上以金喻真實平等之實相,以金器喻種種差别相。
由上喻可明,若看破諸金器--塔、像、瓶、碗、钏、環等虛妄差别之相,即見諸器中平等真實之金。
以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,即見實相。
離虛妄差别之相,故雲無相。
于虛妄差别諸相之中,有真實平等之本體。
故雲無不相。
當相離相,相而無相,乃顯實相。
但實相離言說,正如南嶽懷讓雲:‘說似一物即不中。
’故實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。
于上喻中,若誤認為實有一具體之金相可得,則仍在相中,而非無相之實相矣。
故雲:‘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。
’ 又《圓覺經》雲:‘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。
’;‘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,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。
’經中所雲幻滅後之覺心,與垢盡後之明現,均指離妄所顯平等一味之實相也。
磨鏡實是磨垢,鏡性本明,非從外得。
垢除明現,離妄即真。
故雲:‘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。
’衆生之見,皆妄見也。
真者,佛知見也。
又《要解》雲:‘吾人現前一念心性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間;非過去,非現在,非未來;非青黃赤白,長短方圓;非香非味,非觸非法。
覓之了不可得,不可言其無;具造百界千如,不可言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