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要

關燈
凡夫之心散亂浮動,鮮有靜定之時,難入微妙之觀。

    故雲:‘境細心粗,妙觀難成。

    ’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,不問上智下愚,無論苦樂忙閑,人人能念,個個可行也。

    (4)實相念佛。

    遠離生滅、有無、能所、言說、名字、心緣等相,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。

    但以衆生未出輪回,生滅之心,念念相續。

    如《圓覺經》雲:‘未出輪回,而辨圓覺。

    彼圓覺性,即同流轉。

    若免輪回,無有是處。

    ’又:‘何況輪轉生死垢心,曾未清淨,觀佛圓覺而不旋複。

    ’譬如太末蟲處處能栖,而不能栖于火焰。

    喻衆生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于般若。

    是以實相之佛,圓覺之性,雖然衆生本具,但因妄心念念生滅,而不能觀。

    故《觀佛三昧經》佛告父王,諸佛本德,真如實相等。

    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。

    故勸父王念佛也。

    由上可見念佛法門于諸法中,稱為徑路。

    而四種念佛中,持名念佛,更為方便究竟,故稱為徑中之徑。

     又四種念佛,難易懸殊。

    深淺似異,實則事理不二,淺深相即。

    若是圓人看來,稱名暗合道妙,初步即是到家。

    故持念佛名又何異于念佛實相。

    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實相雲者,非必滅除諸相,蓋即相而無相也。

    經雲:“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反”雲何萬德洪名,不及治世一語。

    ’又《圓中鈔》曰:‘四明雲:“圓極之果,所有名字,一一不虛,究竟成就,蓋其所召,皆極真故。

    ”故《大經》雲:“世谛但有名,無實義。

    第一義谛,有名有實義。

    佛是究竟第一義谛故。

    ”又今彌陀既已證乎究竟第一義谛,故一稱嘉名,萬德齊彰。

    彌陀萬德慧日,既已俱體齊彰,衆生黑暗罪瑕,自然當念消乎塵劫,罪性本空,虛而不實者既銷,則稱名功德,福等虛空者自生。

    ’據上鈔義,一稱名号,功德尚然,況本經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者乎!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,念得純熟,萬緣齊放,能所頓空,即是無住。

    于此之時,一句佛号,朗然明白,相續不斷,即是生心。

    此本衆生行不到處,茲以念佛故,暗合道妙,不行而行,無到而到。

    句句是佛知見,念念放般若光。

    密教謂‘聲字皆實相’,故念佛名即是念實相。

    持名念佛,無異實相念佛。

     又本經大小二本,秦譯小本有‘一心不亂’之文,今此大本不雲‘一心不亂’而專主‘一向專念’。

    兩者相較,則本經所宗更為明确,更契衆生根機,彌顯慈尊恩德無極。

    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若執持名号未斷見思,随其或散或定,于同居土、分三輩九品。

    若持至事一心不亂,見思任運先落,則生方便有餘土。

    若至理一心不亂,豁破無明一品,乃至四十一品,則生實報莊嚴淨土,亦分證常寂光土。

    ’蓋謂散心持名,即得往生同居淨土。

    若能念到一心不亂,乃往生上三土之所需。

    此實為聖賢之行境,而非芸芸凡夫之所能。

    若必一心不亂,始能往生者,試問苦海衆生能有幾許得度?則此持名方便法門,亦将是難行道矣。

    又《大經合贊》雲:‘依此經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方得一心不亂故。

    不能專念,決難一心故。

    ’綜上兩說,故知本經以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為宗,全顯兩土導師,十方如來之本心,彌陀無盡大悲之勝願,方便至極之大慈,力用難思之果德,凡聖齊收,利鈍俱被,下至十惡五逆,餓鬼畜生,但能發心專念,悉得度脫。

    廣被一切含靈,普惠真實之利,大恩大德,大願大力,度生大用,微妙難思,如是方稱如來本懷,才是究竟方便。

     五、所被根器 前明本經廣收萬類,普被三根。

    今當更明,萬類之内,如何是器。

    三根之中,誰是當機。

     夫根器有‘是器’與‘非器’之别,破漏之器,不堪承受法露,故名非器。

    《疏鈔》雲:‘前三非器,謂無信者,無願者,無行者。

    反是皆器。

    ’信謂:信生佛不二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衆生念佛,定得往生,究竟成佛。

    願謂:厭離娑婆,欣慕極樂,如子憶母,必欲往生。

    行謂:從願起行,一向專念,無有間斷。

    以上三事,号為資糧,賢糧欠缺,便難前進。

    信願行三,缺一不可。

    如鼎三足,缺一便傾,缺足之鼎,是名非器。

    《疏鈔》複雲:‘又複世人,雖行衆善,于彼佛土,無信行願,亦名非器。

    雖有諸過,于彼佛土,有信行願,亦名為器。

    ’ 論‘機’,則有‘當機’與‘不當機’之别。

    三根之中,誰最當機,古說不一,今當明究。

    蓋以世尊五時說法,均是随機設教,應病與藥。

    一般而論,則大乘經典,菩薩衆當機,小乘典籍,二乘當機。

    唯此淨土,奇特殊妙,獨标一格。

    古有諸說,下标三例: 甲、上輩往生,唯是菩薩。

     本經明三輩往生,每輩再分三品,則同于《觀經》中之九品。

    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諸師,謂往生極樂上品上生者,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。

    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。

    上下品是大乘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。

    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。

    若如是解,則九品之中,上品唯是菩薩聖衆所生,中上品是小聖所生,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。

     乙、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。

     善導大師于所著《觀經四帖疏》破前說曰:‘如來說此十六觀法,但為常沒衆生,不幹大小聖也。

    ’意謂佛說《觀經》中之九品往生,隻為沉溺之衆生,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。

    又雲:‘又看此《觀經》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,總是佛去世後,五濁凡夫。

    但以遇緣有異,緻令九品差别。

    何者?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,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,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。

    ’複雲:‘今以一一出文顯證,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,生信無疑。

    乘佛願力,悉得生也。

    ’又于《行卷偈》前,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:‘其機者,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。

    ’大師之說,上契聖心,下洽群機,實大有功于淨土,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。

    如日《合贊》雲:‘第十八願,十方衆生,三輩衆生,皆是具縛凡夫,是其機也。

    ’後複雲:‘如元曉雲:“四十八大願,初先為凡夫,後兼為三乘聖人。

    ”故知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也。

    ’此說之要妙,在于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,掃盡凡夫退怯之心,普令正信此法,發心念佛。

    乘佛願力,悉得往生也。

     丙、專接上根,傍及中下。

     此說從文字表面上,似同于甲而反于乙,實則與乙同,主我輩凡夫均可直登九品。

    故與甲根本相違也。

    但此謂專接上根者,蓋恐世間淺見之士,每謂淨宗乃齋公齋婆之行,而鄙視之。

    故作是說,以濟之也。

    如《彌陀疏鈔》曰:‘又《起信因緣分疏》明信位初心,有四種機:以禮忏滅罪被初機;以修習止觀被中機;以求生淨土被上機。

    初謂業障衆生。

    中謂凡夫二乘。

    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。

    ’又《彌陀要解》謂持名‘法門深妙,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。

    唯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之流,徹底擔荷得去。

    ’蓋因持名一法,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,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。

    故雲深妙。

    但蓦直念去,不假方便,不落思量,直起直用,自得心開。

    當下破盡戲論,蕩除一切計度分别。

    故雲:如是深妙之法,唯有馬鳴等肉身大士,始能直下承當,徹底擔荷也。

    馬鳴大士,東天竺人,傳佛心印,為禅宗十二祖,中興大乘,造《大乘起信論》。

    論末勸導衆生念佛,求生淨土。

    龍樹大士,南天竺人,為禅宗十四祖。

    開鐵塔,親觐金剛薩埵,複為密教之祖。

    入龍宮,取《華嚴經》又為華嚴宗祖。

    複以廣造衆論,力宏淨土,《楞伽經》懸記雲,登歡喜地,往生淨土,故又為淨宗之祖。

    我國稱大士為八宗之祖,因天台、南山、法相、三論諸宗,亦皆崇為其宗之祖也。

    智者大師誦《法華》,身心豁然,得入法華三昧,親見靈山一會,俨然未散。

    後住天台山創天台宗,臨終右脅西向,稱念彌陀觀音而寂。

    永明大師于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,乃法眼宗嫡孫。

    後專志淨宗,日誦洪名十萬聲,兼行日課一百零八事。

    蒙觀音大士,甘露灌口,妙慧湧現,著《宗鏡錄》一百卷,及《心賦注》、《萬善同歸集》等,蔚為法炬,光照萬世。

    七十二歲焚香别衆,坐脫西歸。

    以上四德,鹹為肉身大士,法門龍象。

    《要解》謂唯如是之人,始能徹底承當淨土法門。

    近世學人焉得以世俗之見,而鄙視淨土耶? 又《要解》雲:‘故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

    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,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盡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

    ’由上可見,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,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。

    又本經《菩薩往生品》曰:‘十方世界諸佛名号,及菩薩衆當往生者,但說其名,窮劫不盡。

    ’又《受菩提記品》曰:‘由于此法不聽聞故,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   ’又《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雲:‘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,得随順忍,或入初地。

    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。

    ’《彌陀疏鈔》雲:‘故知念佛,菩薩之父,生育法身。

    乃至十地始終,不離念佛。

    何得初心自足,不願往生。

    ’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。

     由上可見,持名念佛,乃果覺因心之法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。

    是法無上深妙,廣深如海,沐其中者,下根人淺遊海濱,亦即身在大海,并得海水浴之樂。

    若欲深窮其底,則唯賴上根利智之士,若潛水工作者,深入海底,方能知其深廣之無量。

    故雲專接上根,傍及中下。

     以上乙丙兩說。

    文異旨同。

    恰似廬山,橫看成嶺,側看成峰。

    現相有差,本體是一。

    總之,隻是這個廬山。

    故兩說文字雖異,但悉皆闡明兩土導師悲智無量,福慧雙圓。

    言專接上根者,正顯如來之大智大慧。

    蓋此淨土法門,乃彌陀住真實慧,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。

    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

    彌陀之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圓融具德,超情離見,舉體是事理無礙、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,故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,語言文字之所能及。

    故雲‘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’。

    行人若能于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,稍生信解,其人必是上根,故雲‘專接上根’。

    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,開演此法門者,欲惠衆生真實之利也。

    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,普被三根,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衆生,悉登彼岸,故此甚深之法,複又‘傍及中下’也。

     至于謂此為專接凡夫者,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。

    世尊憫念末世凡愚,障深苦重,乃發無上宏深大願,故号願王。

    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。

    文曰:‘十方衆生,聞我名号,至心信樂,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願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;唯除五逆,诽謗正法。

    ’蓋以生死凡夫,迷心逐境,沉淪苦海,頭出頭沒,若無此十念必生之大願,衆生何由得出輪回?故為多障衆生,特垂方便,開此易行之法,甚至于經滅時獨留此經,以作舟航,故雲‘專為凡夫’也。

     又密典《毗盧遮那經》雲:‘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。

    ’蓋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,方是如來果覺之究竟。

    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,實由于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,正是本經中‘如來定慧究暢無極’處。

    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,而鄙視之乎!例如彩色電視機、答錄機、電子電腦,必須安全易用,雖于科技無知之人,一按電鈕,便能享受此最現代之科學成果。

    人必因其安全易用,而贊其科技之先進。

    依同理,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,而輕此法門乎? 故知上之兩說,各有所重,乙則贊淨法之普被,首在著眼于凡夫。

    丙則顯持名之深妙,徹底承擔唯上根。

    故應會通,莫死句下。

     蓋此法門巧被諸根。

    如《要解》雲:‘上上根不能逾其阃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

    ’聖凡齊收,利鈍悉被。

    《彌陀疏鈔》謂此法門為‘盡攝利鈍諸根,悉皆度脫。

    ’并雲:‘諸餘法門,高之則下機絕分,卑之則不被上根。

    是以《華嚴》如盲,螢光增結。

    唯此一法,上下兼收。

    可謂萬病愈于阿伽,千器成于巨冶。

    ’又:‘但持佛名,必生彼國。

    則或高或下,或聖或凡,乃至或信或疑,或贊或毀,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。

    多劫多生,俱蒙解脫。

    ’至于當世,若問何人正是當機?則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利鈍,善惡差别,隻要于此法門,能生實信,因信發願,從願起行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如是之人,正是當機。

     六、藏教所攝 凡體究經典,宜先知此經屬于何藏,說在何時,判屬何教?于此了知,則有助于理解全經。

    夫一代聖教之判分,諸家有異,撮要言之曰:三藏、二藏,五時、二教與四教、五教。

    凡釋經者,須先判明。

    今本經三藏中屬經藏。

    二藏中屬菩薩藏。

    五時中主要屬方等時。

    二教中屬頓教。

    四教五教中屬圓教。

     甲三藏。

     藏者,《大乘義章》雲:‘包含蘊積名藏。

    ’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,故名為藏。

    一經藏,梵語修多羅,此雲契經。

    二律藏,梵語毗奈耶,此雲調伏。

    三論藏,梵語阿毗達磨,此雲對治。

    本經在經律論三藏中,屬經藏。

    重在‘定’。

     乙二藏。

     《智度論》曰:‘雖俱求一解脫門,而有自利利人之異。

    故有大小衆差别。

    為是二種人,故佛口所說,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。

    ’即聲聞藏與菩薩藏也。

    聖教雖衆,不出此二。

    (緣覺攝歸聲聞,故止二藏)《淨影疏》雲:‘龍樹雲:“佛滅度後,迦葉、阿難,于王舍城,結集法藏,為聲聞藏。

    文殊、阿難于鐵圍山,集摩诃衍為菩薩藏。

    ”《地持》亦雲:“佛為聲聞、菩薩行出苦道,說修多羅。

    結集經者,集為二藏。

    以說聲聞所行,為聲聞藏。

    說菩薩行,為菩薩藏。

    ”’今本經中,廣演大乘,詳陳信願往生,殊勝因果,淨佛國土,依正莊嚴,彌陀無邊願海,普度衆生之道。

    故為菩薩藏攝。

     丙五時。

     天台大師,依《涅槃經》判如來一代之教為五時。

    第一,佛最初三七日說《華嚴經》,日華嚴時。

    第二,次十二年于鹿野苑等說小乘《四阿含經》,曰阿含時。

    第三,于此後八年之中,說《維摩》、《大集》、《楞嚴》并此經等,彈偏斥小,歎大褒圓。

    廣(方也)說藏通别圓四教,均(等也)被衆機,故名方等時。

    第四,又于後二十二年,說《大般若》諸經,名般若時。

    第五,最後以八年說《法華經》,一日一夜說《涅槃經》,九界三乘,悉蒙授記,無論小大,皆令作佛,此時名曰法華涅槃時。

    說本經時在第三方等時。

    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,故不應限于一時也。

     丁判教。

     (一)四教與五教。

    古今諸師判分教相者,凡有十二家,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,與賢首宗之五教。

    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圓。

    一者藏教,亦名小乘教。

    二者通教,謂大乘中通說三乘,通被三根。

    三者别教,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。

    四者圓教,謂法界自在,具足圓滿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無礙法門等是也。

    賢首宗判教雲:‘聖教萬差,要唯有五:(1)小乘教。

    (2)大乘始教。

    (3)終教。

    (4)頓教。

    (5)圓教。

    ’(1)小乘教,所說唯是人空,縱少說法空,亦不明顯,未盡法源故。

    (2)大乘始教,未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義,不許定性闡提成佛,未盡大乘極則之談,故名為始。

    (3)終教,由中道妙有,定性闡提,皆當作佛,方盡大乘至極之說,故名曰終。

    (4)頓教,唯說真性,一念不生,即名為佛。

    不依地位漸次而說,故名為頓。

    如《思益經》雲:‘得說法正性者,不從一地生于一地。

    ’《楞伽經》雲:‘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第。

    ’(5)圓教,統該前四,圓滿具足。

    所說唯是無盡法界,性海圓融,緣起無礙。

    相即相入,帝網重重。

    主伴交參,無盡無盡。

    一位即一切位,一切位即一位。

    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一切位,圓成正覺。

     (二)二教。

    以上判教雖有不同。

    但頓漸二教,諸家同攝。

    天台賢首兩家,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。

    《五教章》雲:‘或分為二,所謂漸頓。

    以始終二教,所有解行,并在言說,階位次第,因果相乘,從微至著,通名為漸。

    言說頓絕,理性頓顯,解行頓成,一念不生即是佛等,名為頓。

    ’我國隋代慧遠師(即淨影)判本經曰:‘今此經者,二藏之中,菩薩藏收。

    為根熟人頓教法門。

    雲何知頓?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,求正定者,教令發心,生于淨土。

    不從小故大,故知是頓。

    ’明大佑師判小本曰:‘漸頓分之,此屬頓教。

    ’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,多同此說。

    故知,本經在頓漸二教中,為頓教所攝。

     以上乃就頓漸二教而判。

    若依賢首小始終頓圓五教以判本經教相,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,雖因機緣不同,而稍異其辭,而其實旨,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,且為頓中之頓,圓中之圓也。

     清代彭二林(際清)居士于《起信論》中判本經曰:‘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圓教。

    ’日釋道隐于《無量壽經甄解》直判本經為‘本願一乘、頓極頓速、圓融圓滿之教。

    ’彼士大德,多同此說。

    《大經釋》曰:‘天台、真言雖皆名頓教。

    然彼許斷惑證理,故猶是漸教也。

    明未斷惑凡夫,直出過三界者,偏是此教。

    故此教為頓中之頓。

    ’又日溪師雲:‘聖道諸教,理是圓融,益是隔偏,以其頓機難得也。

    是以教雖圓頓,望機自成漸。

    淨土言圓頓者,于圓滿速疾利益。

    ’蓋指其他聖教,雖具圓融之理,但衆生根機粗淺,莫明其旨,無由蹑解起行,而蒙法益。

    是故法雖圓頓,但以行人機淺,頓法成漸,圓法成偏。

    但淨宗則不然,人人能行,皆得真實之利,不勞斷惑,直出三界,故實為頓中之頓圓滿之教也。

    又《圓中鈔》雲:‘圓頓法門,亦必須先開圓解,而次修圓行。

    破三惑而方證圓果,以階不退。

    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,以之為開解生信。

    七日持名,一心不亂,以之為造修行門。

    臨命終時,即得往生,以階跋緻(指阿鞞跋緻,義為不退)……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。

    ’可見鈔意亦與上引日德之說吻同,且所謂‘無上醍醐’,自然應是契理契機最極圓頓之聖教也。

    是以日《秃鈔》雲:就頓教有二教二超。

    二教者,一難行聖道之實教,所謂佛心、真言、法華、華嚴等之教也。

    二易行淨土本願之教,《大無量壽經》等也。

    二超者,一豎超,二橫超。

    《甄解》釋雲:‘由自力修斷,故名豎超。

    淨土本願,真實由他力故,超越成佛之法也。

    故名橫超。

    ……橫超之頓,持名頓中之頓也。

    ’以上諸德鹹遵善導大師之說,判本經為頓極頓速、圓融圓滿之教。

    如《甄解》稱本經為‘專中之專,頓中之頓,真中之真,圓中之圓。

    ’‘絕對不二之教,一乘真如之道也。

    ’ 《彌陀要解》雲:‘釋迦一代時教,唯華嚴明一生圓滿。

    而一生圓滿之因,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,十大願王,導歸安養,且以此勸進華藏海衆。

    嗟乎!凡夫例登補處,奇倡極談,不可測度。

    華嚴所禀,卻在此經。

    而天下古今,信鮮疑多,辭繁義蝕,餘唯有剖心瀝血而已。

    ’ 《要解》複雲:‘故當來經法滅盡,特留此經(指《無量壽經》》住世百年,廣度含識。

    阿伽陀藥,萬病總持。

    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華嚴奧藏,法華秘髓,一切緒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

    欲廣歎述,窮劫莫盡!’夫《法華》者,乃天台宗崇為純圓獨妙者也。

    《華嚴》乃賢首宗尊為别教一乘,事事無礙,全圓之教也。

    今蕅益大師指出,天台之純圓,賢首之全圓,其秘髓與奧藏,皆不出此大經之外,可見此經正是全圓。

    又為法華之髓,複是純圓。

    故雲此經正是圓中之圓,此與日本諸大德之判教,異口同聲,正如宗門所謂,一鼻孔通氣者也。

    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贊《要解》雲:‘理事各臻其極。

    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,妙極确極!縱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

    ’可見《要解》之判此經如佛親判也。

     又《疏鈔》雲:‘依賢首判教五分。

    謂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

    今此經者頓教所攝。

    亦複兼通前後二教。

    ……圓全攝此,此分攝圓。

    ’又雲:‘四法界者:一事法界;二理法界;三事理無礙法界。

    此三諸教所有。

    四事事無礙法界,唯華嚴一經有之。

    名為别教一乘。

    ……以華嚴全圓,今得少分。

    ……圓教全攝此經,此經分攝圓教。

    ’故蓮池大師判小本為分圓。

    故列舉大小二本中事事無礙法界十例,以證《阿彌陀經》分屬圓教。

     可見蓮池大師亦判《阿彌陀經》為圓頓之教,此則中日諸大德之所同也。

    所異者,或崇之為圓中之圓,或謙之為分屬于圓。

    此蓋機緣之異,而善巧不同耳。

    蓮池本懷與善導、蕅益暨日本諸大德何嘗稍異。

    蓋《疏鈔》之作,正當狂禅風靡之際,故不得不權宜善巧,俯就群機,而作方便之談。

    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:‘所謂大權菩薩,曲被當機。

    應病與藥,時節因緣應爾也。

    ’ 至于蓮池大師于《疏鈔》中,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,實寓深意,足證苦心。

    蓋事事無礙法界唯《華嚴》一經所專有。

    故知大師于本經中廣作征引,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,亦即證明本經屬于圓教,實不容或疑也。

    茲步大師遺蹤,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玄義。

    華嚴宗立十玄門示此法界之無礙。

    名為玄門者,以通此則可入華嚴圓教之玄海,故曰玄門。

    今依《探玄記》所說十玄次第,引證經文,以明本經實具十玄,于是則确證本經正屬圓教,即是中本《華嚴》。

    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,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。

     (1)同時具足相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