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入門白話解

關燈
?答:攝者,是攝持,或攝化,即把握施行的意思。

    共有四樣:一、布施攝。

    二、愛語攝。

    三、利行攝。

    四、同事攝。

    所以叫做四攝。

    ●問:怎樣叫布施攝?答:布施攝就是若遇到有人要我幫助他甚麼,當盡我的力量幫助他,内分财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使他因此生起親愛的心來,依我學習道行。

    ●問:愛語攝怎麼講?答:愛語攝就是以善言慰喻,而去感化不學習道行的人,使他樂于接受,願來學習道行。

    ●問:怎樣叫利行攝?答:利行攝就是起身口意的三種善行,利益有情,使他們知道我們佛教,不是空談無補。

    ●間:甚麼叫同事攝?答:同事攝就是要示現與被度的人相同行為,所謂‘和其光同其塵’在人群裡,随機教化,使人群同受道行的教育。

     六度 ●問:實行四攝是否把菩薩道完全包括了?答:若行菩薩道不僅四攝。

    還有六度萬行,不過四攝法是他的前方便。

    ●問:六度怎麼講?答:度者是度化。

    共有六樣;一、布施。

    二、持戒。

    三、忍辱。

    四、精進。

    五、禅定。

    六、般若。

    所以叫做六度。

    ●問:布施持戒,前次講過,我已明白了。

    怎樣叫忍辱呢?答:忍辱,就是有人無故來打罵,你能安心忍耐,不起煩惱。

    ●問:精進怎麼講?答:精是不雜,進是不退。

    就是對于道行,純一不雜,日有進步。

    ●問:怎樣叫禅定?答:禅名禅那,這靜慮的意思。

    定即安定。

    學佛的人,必須有禅定的工夫,才能開悟大道。

    ●問:般若怎麼講?答:般若二字是梵音,翻譯妙智妙慧。

    便非普通所謂智慧了。

    ●問:學習六度,發起萬行,還要念佛嗎?答:六度萬行,修菩薩道,還須念佛求生極樂,才可圓成佛果。

    你不聞普賢、文殊、馬鳴、龍樹諸位菩薩嗎?他們過去已成佛道,今生倒駕慈航,現菩薩身,行菩薩道,最後還發願求佛接引,往生極樂。

    你又不聞慧遠、善導、智者、永明諸位大師嗎?他們宗教皆通,人天景仰,仍然畢生念佛,求生淨土。

    這諸位菩薩祖師,皆已上品上生了。

     三輩往生 ●問:念佛往生品位怎樣分别呢?答:往生與否,全看你信願切不切。

    至于品位高下,又憑念佛的工夫淺深,大概分為上中下三輩:每輩又分上中下三品,共計九品。

    ●問:怎樣修行才可以上輩往生呢?答:上輩修因有五樣:一、須舍俗出家。

    二、須發菩提心。

    三、須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

    四、須修諸功德。

    五、須回向諸善,願生極樂。

    ●問:中輩往生要怎樣修行呢?答:中輩修因有四樣,一、須發菩提心。

    二、須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

    三、須少修福善。

    四、須回向願生極樂。

    ●問:下輩往生要怎樣修行呢?答:下輩修因亦有四樣:一、須發菩提心。

    二、須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乃至十念願生其國。

    三、聞甚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

    四、臨命終時,以至誠心,乃至一念,念于彼佛,願生其國。

    ●問:如你所說上輩往生,須舍俗出家,那末,我們在家人就沒有分了?答:出家在家,在心上分别,不盡在形式上分别;你如果舍棄俗念,便和出家人一樣,反過來講,出家人如不能舍棄俗念,仍等于在家人。

    要知修行在心地不在形相。

    ●問:凡往生的人,有無共同遵行的條件?答:無論上中下三輩,有三個條件,必須統同遵行,方能往生。

    第一要發菩提心,第二要一向專念,第三要回向極樂。

    ●問:怎樣叫做一向專念?答:‘一向’有兩個意思:一是就空間說,直趨西方一個方向,既不偏南,也不偏北:二是就時間說,自始至終,永久稱念,刹那不斷。

    專念者,是專持阿彌陀佛名号,決不夾雜其他名稱,所謂專修無間是也。

    ●問:若能一向專念,還須一心不亂,才可蒙佛接引嗎?答:若你能做到一向專念,再回向願生極樂,臨命終時,一定蒙佛接引,至于一心不亂的境界,果能做到,固然頂好,但不可因未能完全做到,而生畏難退屈的心,你隻管一向專念,保證決定往生。

    ●問:往生既分三輩九品,有無共同的利益?答:不論品位高低,一經往生,決定不退,并且隻此一生,皆可補佛。

    ●問:成佛以後盡管自己享樂嗎?答:我們成佛,為的普度衆生,所以見佛聞法,頓開佛慧,威德具足,神通自在,乘願再來,娑婆世界,度化現生,以及多生的父母眷屬和法界衆生,同生淨土,離苦得樂。

     第四講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我本意勸人專門念佛,前次第一二三講,為什麼先講三皈、五戒、十善業道以及四攝、六度,然後才講念佛的道理呢?因為念佛法門,本師釋迦牟尼佛親口說過,是‘易行難信之法’。

    若不把佛教常識,大略講解明白,陡然講說念佛往生的道理,不容易令人生起信仰,并且要知道,念佛法門,除了念佛之外,如在能力許可時,還須研究佛教的道理。

    現在我要講念佛往生法門,很覺得佛法如大海的水,隻好先就一點一滴來說起,假定‘持名念佛要義十則’。

    這個題目,本是我前在新竹佛學院連講十次才講完。

    今天把他照寫出來,是文言的,自然有些不懂,但演講時用白話解說,又每則下加以略解,也就可以明白了。

     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偈頌 稽首三世佛,阿彌陀第一。

    佛土遍十方,極樂國第一。

    豎窮與橫遍,不離我心體。

    佛恩多加被,暢演十要義。

     (略解)偈頌的意思,是作者不敢自專,先求佛力加被,仗佛的力量,來說明一切。

    持名者,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号。

    阿彌陀佛,就是無量壽,為豎窮三際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;又名無量光,為橫遍十方(四方四維上下)。

    我們真如本性的心體,亦複如是,所以叫做不離我心體。

     一、念佛往生須備三資糧 信、願、行、三往生資糧,資糧具備,遨遊樂邦。

     甲、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信己本靈,本具佛性。

    信佛大願,臨終接引。

    信法殊勝,希有難遇。

     乙、生死苦海,願為渡船,願生極樂,見佛聞法,願來娑婆,廣度含識,不願自求,人天福報。

     丙、信願如目,力行如足。

    念佛正行,譬如煮飯,猛火燒開,細火煨爛,勇猛精進,專修無間。

     (略解)我們由某地到某地,雖然很近的路,也須帶些路費,況想往十萬億刹的極樂國,豈可不準備資糧嗎?但要準備的,并不是黃金、美鈔,隻需要信、願、行三樣。

    怎樣準備呢?文内甲、乙、丙三項說的很明白。

    你們需要深信、切願、力行,才算充實準備。

    否則淺信浮願,悠悠泛泛的念佛,那不過種種善根。

    如果資糧充足,則十萬億程,去此不遠,刹那之頃,即可到達。

    所以說,遨遊樂邦。

     二、念佛往生須修三福 世出世間,修福為先,淨業正因,功不唐捐。

     1、孝順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

     2、受持三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

     3、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誦讀大乘,殷勤修行。

     (略解)古德雲:生死海中,念佛第一;人天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