貳、總釋名題

關燈
化,仙人若有神通也能以變化人說法,如‘觀佛三昧海經’提及變化人說法的情形,不論佛子、天、仙、化人,隻要經佛印許,都可說法。

     這部阿彌陀經除序分、流通分末段是結集者所加外,餘皆釋迦佛親口演說,故标‘佛說’,揀非餘四人說。

     ‘阿彌陀’梵語,譯無量壽、無量光。

    經中雲:‘舍利弗,于汝意雲何,彼佛何故号阿彌陀?舍利弗,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,是故号為阿彌陀。

    又舍利弗,彼佛壽命,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故名阿彌陀。

    ’以光、壽釋阿彌陀。

    其實,無量光、無量壽就概括一切空間、時間的所有功德。

    ‘無量壽’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豎窮三際的時間說。

    ‘無量光’約空間論,橫遍十方。

    僅此二釋,括盡諸佛功德無遺,故有釋‘阿彌陀’為‘無量’的,念一佛即念無量佛,萬德具足,而以光、壽表之。

     ‘阿彌陀佛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,極樂世界在那?經雲:‘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号阿彌陀。

    ’阿彌陀佛于久遠劫前,親近世自在王佛,發菩提心,願成就莊嚴國土,攝受十方衆生,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清淨佛刹,法藏比丘攝取之後,花了五劫的時間,截短取長,并發四十八願,誓立勝妙國土,恒度衆生,今因圓果滿,終緻成就。

     關于‘阿’的念法,近幾年有人提倡念‘ㄚ’音,到底是ㄚ還是ㄛ?趁此略說一下。

    以曆史觀點看,翻遍辭典字典,如中文大辭典、辭海、中華乃至康熙字典,‘阿’本音皆ㄛ(客家音)非ㄚ,ㄚ是破音。

    曆史上許多地方讀ㄛ的,如‘阿房宮’;今江蘇丹陽縣,古曰‘曲阿’等。

    本經譯于一千六百年前,五胡十六國至東晉姚秦時的長安,當時北方‘阿’字,尚未出現破音,仍用ㄛ,ㄚ音在南方,如俗之阿公、阿媽、阿兄、阿嫂等,是長江以南的用音,隻是開口聲,并沒意思,無字可寫,借用阿字,讀破音ㄚ。

    鸠摩羅什法師在北方翻譯,讀ㄛ才對。

    還有,古來譯者相當負責任,凡須讀破音、二合音或輕重音,皆有标明。

    如咒語是梵音,當時中國無此字,須二字合起來切音,則标‘二合’,三字合切‘三合’,阿并沒注明,念ㄛ沒錯。

    據我所知,大陸來的老一輩法師,沒聽過念ㄚ的。

     客家話阿爸、阿哥,既俗且土,毫無意義,我小時讀唐書,如幼學瓊林,有神名‘阿香’(古傳為雷部推車之女),老師特别叮咛,為恭敬故念ㄛ,不可讀ㄚ,否則對神不敬。

    一千多年來ㄛ到今天,為何要改念ㄚ呢,實在不該! ‘經’通題。

    梵語修多羅,正譯‘線’,國人重經不重線,且佛法未傳來,儒有四書五經,道有老子道德經、南華經,凡聖人言教皆稱經,随順國情故譯為經,佛是天中天,聖中聖,所說之法更應稱經。

    實際,經是經緯,不違線之本義。

    言‘經’,義尚未周,詳雲‘契經’,上契諸佛之理,佛佛道同,後佛如先佛之再來,所說真理無二無别。

    下契衆生之機,佛法如藥,衆生煩惱如病,心病還需心藥醫,然衆生根性千差萬别,得應機說法,應病予藥,才能藥到病除,故雲‘契經’。

    經之義,詳說甚多,智者大師法華玄義中以五義釋經:一、經。

    即經由,教行理,須由經顯,依之而行,才能達成目的。

    二、契。

    即契經義。

    三、線。

    即貫穿義,佛說法如散花,以文字貫穿,令不散失。

    四、法本,諸法之本,世出世間一切修行法門,都從經出,為衆法本。

    五、善語教。

    佛經說的都是好話,目的在使人斷惡修善,自淨其意。

    另印度傳來之阿毗達磨雜心論(簡稱雜心論),言經有五義:一、湧泉義。

    佛經義理無窮,源源不絕如泉水。

    二、出生義。

    展轉出生最上善法,一切行門,從經而出。

    三、顯示義。

    顯現妙理,事相理性,表露無遺。

    四、繩墨義。

    裁定邪正,明辨善惡,雲何趣善棄惡,超凡入聖,經能定奪。

    五、結鬘義。

    也就是貫穿義。

    印俗喜以串花作頭飾,如花環,但非挂在胸前,而是裝扮頭發,花因線穿故不散失,經因文字貫穿,而不遺漏。

     除此之外,另有許多解釋,不一一詳述,古德雲‘實攝’義,貫穿所應說義,攝持所化衆生之機,此是正義,餘皆引申。

    總而言之,經者徑也,指示修行的路徑。

    經非讀誦而已,旨在令人斷惡修善,成等正覺。

    一般誤為讀經是讀給佛聽的,怕佛忘了,其實,讀經是解義的前方便,經文熟,義理才能前後連貫,能解方能行,如修念佛法門,須懂信、願、行道理,始得往生。

    古人雲:‘修行無别修,隻要識路頭,路頭若識得,生死一齊休’。

     為何須釋經題呢?因題是經的總綱,古德雲:‘提其綱,則衆目自張’,如漁網,提綱,則網目自舒,收放不難。

    又如衣領‘挈其領,則群縷必直’,了解經題,可以說已了解經的内容大意,所以,不論講那部經,都要先釋經題,提綱挈領後,便能抓住重點,不緻離譜。

    本經為釋迦牟尼佛所說,開示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依正莊嚴,及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