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、緒言

關燈
能伏煩惱,令不起現行,彌陀聖衆,接引往生。

    靠己信願念佛力,也仗彌陀大願力,慈悲攝受方得,故又名‘他力教’,單言他力,易誤會己不精進,唯佛是賴,全身靠倒,若真如是,世間早無衆生,因彌陀強拉硬拖,非去不可,惜度衆不能勉強,佛言:‘無緣不能度’,須己發心,佛隻能作增上緣,幫助衆生。

    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雲:彌陀慈光在前牽引,釋迦世尊勸囑往生,如在後扶持,前攜後護,此時不修,更待何時?隻要臨終,心不颠倒,舍報安詳,必定得生,生已,無上菩提,一生成辦,莫再遲疑! 三、往生必得三不退—娑婆修行,進進退退,故難成就,如世尊之大善根,猶須三大阿僧祇劫,況我等劣根劣智者,恐遙遙無期,惟依念佛法門,求生安養,方能究竟不退,經文雲:‘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緻’即是此意。

     念佛法門,單憑這三點,就值得大家修學。

    十住毗婆娑論贊為‘易行道’,方便簡捷,‘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’,一句彌陀,三歲小兒都念得,所以,隻要肯發心,執持名号,盡此一生,得不退轉,畢竟成佛,故當精進,專一求生。

     藏經中,專說念佛法門的經典有三部:觀無量壽經、無量壽經、阿彌陀經,謂之‘淨土三經’。

    另天親菩薩著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(往生論),叙修念佛而得往生的論典,是淨土宗的‘三經一論’。

     觀無量壽經以修觀念佛為主,兼談實相,第十六下三品往生章則說持名,實相、觀想、觀像、持名四種念佛法皆論及,但著重在觀想念佛。

     無量壽經明彌陀因地發四十八願,曆劫修行,成就今之清淨佛土,及其攝受衆生的情形。

    隋朝淨影寺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雲:‘無量壽經明彌陀從因地至果德,所行、所成、所化衆生’,觀經言九品往生,無量壽經說四十八願,皆與念佛法門相關。

    欲知十六觀想及‘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’的義理,須閱觀經。

    欲明彌陀本願,得看無量壽經。

     現今要講的阿彌陀經,專述持名念佛,平常聽聞之念佛名号、念佛方法,均出于此。

    三經中,本經文字最少,僅一千八百五十八字,而流通最廣,為叢林必備晚課,足見其重要性。

    阿彌陀經,人人會讀,且滾瓜爛熟,但文淺義深,須加解釋。

     除三經一論外,另華嚴、法華、大集、寶積等許多大乘經典都提到念佛法門,由印度至中國,曆代高僧大德著書立論,贊歎念佛法門者甚多,如馬鳴菩薩起信論、龍樹的十住毗婆娑論等,都倡導念佛法門,清·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雲:‘往聖前賢,人人趣向,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。

    ’法門殊勝,由此可見。

     本經文少,理似淺顯,實含深義,須探讨之,欲說本經,先釋經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