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啟發心智的二十五種類型
關燈
小
中
大
~如何選擇最适合自己性向的類型
【原文】于是辯音菩薩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三帀,長跪叉手,而白佛言:
【今譯】過了不久,在大衆當中的辯音菩薩,便從坐位上站了起來,恭敬地稽首禮拜佛陀,從佛陀的右邊繞了三圈,雙膝跪在地上合掌,然後禀告佛陀說:
【原文】“大悲世尊,如是法門,甚為希有。
世尊!此諸方便,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?願為大衆及末世衆生,方便開示,令悟實相。
” 【今譯】“大悲濟世的世尊啊!您所說的這教法,真是很奇妙!世尊!所有的菩薩修行啟發圓覺心智的方法,一共有多少種類型呢?希望你能為我們大家,以及将來末世的衆生,再淺顯地告訴我們,使我們大家能體會而且明白一切事物的真相。
” 【原文】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。
如是三請,終而複始。
【今譯】辯音菩薩講完了這段話,便五體投地,對佛陀行最敬禮,這樣周而複始,連續請求了三次,禮拜了三回。
【原文】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為諸大衆及末世衆生,問于如來如是修習!汝今谛聽,當為汝說!” 【今譯】當時,佛陀慈祥地點點頭,告訴辯音菩薩說:“問得好!很好!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您能夠為菩薩們以及将來末世的衆生,向我問及修行的類型,真是好極了!你們現在注意聽,我應當立即為諸位解說!” 【原文】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
【今譯】辯音菩薩聽到了佛陀這麼說,心裡非常高興,和其餘的大衆安靜地聆聽佛陀的教誨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一切如來圓覺清淨;本無修習及修習者。
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依于未覺幻力修習。
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。
【今譯】“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所有如來的圓滿心智本來清淨平等,沒有‘修行’和‘修行的人’這些對立的名相。
菩薩們和将來末世的衆生可就不同了。
他們由于尚未洞悉幻化的事物無法徹底驗證到絕對清淨平等的心智,所以随著個人啟發心智的深淺,産生下面二十五種形态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唯取極靜。
由靜力故,永斷煩惱,究竟成就。
不起于座,便入涅槃。
此菩薩者,名單修奢摩他。
【今譯】“假使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,以定靜為修行的門徑,修到極靜的境界,便會産生奇妙的作用來,這時心裡不但不會再起任何煩惱和妄念,而且自然能夠成就最真實的智慧。
隻這麼修,不再修行其他法門,當下就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。
這種菩薩叫做‘隻(有)修行止定’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唯觀如幻。
以佛力故,變化世界種種作用。
備行菩薩清淨妙行,于陀羅尼,不失寂念,及諸靜慧。
此菩薩者,名單修三摩缽提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們隻從培養洞察力下手,觀察一切事物的幻相。
上祈佛力加被,随著衆生的根器,變化種種現象,來教化衆生,并且修行各種奇妙的善,而不執著善相。
因為他明白教化衆生的各種善行都是不可執著的幻相。
對于佛陀所說的教法以及一切事物的義理,能修持而不忘失。
永遠不起妄念,而且也能由寂靜中體驗到智慧。
這種菩薩,叫做‘單修觀慧’。
【注一】陀羅尼:Dharani譯作:“總持”或“能持能遮”,意即能修持佛陀所說法義,使善法不再退失,使惡法不會出現。
另解:指真言或咒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唯滅諸幻。
不取作用,獨斷煩惱。
煩惱斷盡,便證實相。
此菩薩者,名單修禅那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,隻有消除自己種種煩惱和無明,而不執取造作施為。
因為造作施為對心靈的甯靜有害,所以他隻斷除自己的煩惱。
等到煩惱除盡了,便可以證入圓滿的心智,明白萬物的本體。
這種菩薩,叫做“單修靜慮”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先取至靜,以靜慧心,照諸幻者,便于是中起菩薩行。
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後修三摩缽提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,首先從内心的甯靜下手,從靜裡産生智慧,以智慧明察虛幻的事物,并且産生利他的善行,這種菩薩叫做“先修止定,後修觀慧”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靜慧故,證至靜性,便斷煩惱,永出生死。
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後修禅那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,由于甯靜産生的智慧,明白清淨的圓滿心智,因此斷除了所有的煩惱,而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。
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止定,後修靜慮’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寂靜慧,複現幻力,種種變化,度諸衆生,後斷煩惱,而入寂滅。
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;中修三摩缽提,後修禅那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們首先從内心的甯靜和平定下手,由定靜中産生智慧,而再利用這種智慧來現起幻化的力量,顯現種種變化來教化衆生,使衆生解脫困苦,而後自己才斷除煩惱,進入不生不滅的永恒境界。
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止定,中修觀慧,後修靜慮’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至靜力,斷煩惱已,後起菩薩清淨妙行,度諸衆生。
此菩薩者,
世尊!此諸方便,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?願為大衆及末世衆生,方便開示,令悟實相。
” 【今譯】“大悲濟世的世尊啊!您所說的這教法,真是很奇妙!世尊!所有的菩薩修行啟發圓覺心智的方法,一共有多少種類型呢?希望你能為我們大家,以及将來末世的衆生,再淺顯地告訴我們,使我們大家能體會而且明白一切事物的真相。
” 【原文】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。
如是三請,終而複始。
【今譯】辯音菩薩講完了這段話,便五體投地,對佛陀行最敬禮,這樣周而複始,連續請求了三次,禮拜了三回。
【原文】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為諸大衆及末世衆生,問于如來如是修習!汝今谛聽,當為汝說!” 【今譯】當時,佛陀慈祥地點點頭,告訴辯音菩薩說:“問得好!很好!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您能夠為菩薩們以及将來末世的衆生,向我問及修行的類型,真是好極了!你們現在注意聽,我應當立即為諸位解說!” 【原文】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
【今譯】辯音菩薩聽到了佛陀這麼說,心裡非常高興,和其餘的大衆安靜地聆聽佛陀的教誨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一切如來圓覺清淨;本無修習及修習者。
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依于未覺幻力修習。
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。
【今譯】“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所有如來的圓滿心智本來清淨平等,沒有‘修行’和‘修行的人’這些對立的名相。
菩薩們和将來末世的衆生可就不同了。
他們由于尚未洞悉幻化的事物無法徹底驗證到絕對清淨平等的心智,所以随著個人啟發心智的深淺,産生下面二十五種形态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唯取極靜。
由靜力故,永斷煩惱,究竟成就。
不起于座,便入涅槃。
此菩薩者,名單修奢摩他。
【今譯】“假使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,以定靜為修行的門徑,修到極靜的境界,便會産生奇妙的作用來,這時心裡不但不會再起任何煩惱和妄念,而且自然能夠成就最真實的智慧。
隻這麼修,不再修行其他法門,當下就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。
這種菩薩叫做‘隻(有)修行止定’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唯觀如幻。
以佛力故,變化世界種種作用。
備行菩薩清淨妙行,于陀羅尼,不失寂念,及諸靜慧。
此菩薩者,名單修三摩缽提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們隻從培養洞察力下手,觀察一切事物的幻相。
上祈佛力加被,随著衆生的根器,變化種種現象,來教化衆生,并且修行各種奇妙的善,而不執著善相。
因為他明白教化衆生的各種善行都是不可執著的幻相。
對于佛陀所說的教法以及一切事物的義理,能修持而不忘失。
永遠不起妄念,而且也能由寂靜中體驗到智慧。
這種菩薩,叫做‘單修觀慧’。
【注一】陀羅尼:Dharani譯作:“總持”或“能持能遮”,意即能修持佛陀所說法義,使善法不再退失,使惡法不會出現。
另解:指真言或咒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唯滅諸幻。
不取作用,獨斷煩惱。
煩惱斷盡,便證實相。
此菩薩者,名單修禅那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,隻有消除自己種種煩惱和無明,而不執取造作施為。
因為造作施為對心靈的甯靜有害,所以他隻斷除自己的煩惱。
等到煩惱除盡了,便可以證入圓滿的心智,明白萬物的本體。
這種菩薩,叫做“單修靜慮”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先取至靜,以靜慧心,照諸幻者,便于是中起菩薩行。
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後修三摩缽提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,首先從内心的甯靜下手,從靜裡産生智慧,以智慧明察虛幻的事物,并且産生利他的善行,這種菩薩叫做“先修止定,後修觀慧”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靜慧故,證至靜性,便斷煩惱,永出生死。
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後修禅那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,由于甯靜産生的智慧,明白清淨的圓滿心智,因此斷除了所有的煩惱,而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。
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止定,後修靜慮’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寂靜慧,複現幻力,種種變化,度諸衆生,後斷煩惱,而入寂滅。
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;中修三摩缽提,後修禅那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們首先從内心的甯靜和平定下手,由定靜中産生智慧,而再利用這種智慧來現起幻化的力量,顯現種種變化來教化衆生,使衆生解脫困苦,而後自己才斷除煩惱,進入不生不滅的永恒境界。
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止定,中修觀慧,後修靜慮’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至靜力,斷煩惱已,後起菩薩清淨妙行,度諸衆生。
此菩薩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