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啟發心智的二十五種類型

關燈
名先修奢摩他,中修禅那,後修三摩缽提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,透過定靜的功夫,先把自己的煩惱斷除了,然後再穩健地做出利他的善行,解除衆生的煩惱和困苦,當他行善時,他已絲毫不執著善相了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“先修止定,中修靜慮,後修觀慧”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心斷煩惱,複度衆生,建立世界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齊修三摩缽提、禅那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們先修行定靜的功夫,等到定靜的功夫純熟後,再斷除心中的煩惱,并同時示現種種方便的方式,來教化衆生,使衆生解脫煩惱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止定、齊修觀慧和靜慮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至靜力,資發變化,後斷煩惱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齊修奢摩他、三摩缽提。

    後修禅那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們先修行定靜的功夫,并同時變化種種利益衆生的方式,而最後才斷煩惱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齊修止定、觀慧,靜慮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至靜力,用資寂滅,後起作用變化世界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齊修奢摩他、禅那,後修三摩缽提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們利用定靜的力量,來斷除煩惱,等煩惱斷除了以後,再産生教育衆生的作用,運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和教材,來度化衆生,這種菩薩叫做‘齊修止定、靜慮,後修觀慧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種種随順,而取至靜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後修奢摩他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們,先随著衆生的根器,運用種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來适應他們,而後再求内心的定靜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叫做‘先修觀慧,後修止定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諸菩薩以變化力,種種境界而取寂滅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後修禅那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圓滿心智的菩薩們,先随著衆生不同的根器,變化種種境界來教育他們,而後再斷煩惱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觀慧,後修靜慮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而作佛事。

    安住寂靜,而斷煩惱,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中修奢摩他,後修禅那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們,先随著衆生不同的根器,而變化種種方式來教育他們。

    而後再加深自己定靜的功夫,最後才斷煩惱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觀慧,中修止定,最後才修靜慮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諸菩薩,以變化力,無礙作用,斷煩惱故,安住至靜,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中修禅那,後修奢摩他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們,随著衆生不同的根器,巧妙地運用各種方式來教育他們,而後再斷除自身的煩惱,最後才求得心裡的定靜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觀慧,中修靜慮,後修止定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若諸菩薩,以變化力,方便作用,至靜寂滅,二俱随順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齊修奢摩他、禅那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們,先随著衆生的根器,運用種種方便法來教育他們,而後再一邊下功夫使内心定靜,一邊斷除自身的煩惱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觀慧,齊修止定和靜慮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變化力,種種起用,資于至靜,後斷煩惱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齊修三摩缽提、奢摩他,後修禅那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,随著衆生不同的根器,變化不同的方式來教育他們,在這過程中,他也力求内心的定靜,最後才斷除各種煩惱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齊修觀慧、止定,後修靜慮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變化力,資于寂滅,後住清淨無作靜慮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齊修三摩缽提、禅那,後修奢摩他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,随著衆生的根器,運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他們,在教化衆生的過程中,他也同時斷除自己的煩惱,而後再使内心達到不執著任何名相、絲毫沒有造作的定靜境界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齊修觀慧、靜慮,後修止定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寂滅力,而起至靜,住于清淨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先修禅那,後修奢摩他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們,先從斷除煩惱下手,而使自己的内心安甯定靜,不執著一切名相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靜慮,後修止定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寂滅力,而起作用。

    于一切境,寂用随順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先修禅那,後修三摩缽提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們,先斷除煩惱而使内心甯靜。

    透過這種甯靜,可以産生教化衆生的妙用。

    能随著各種不同的場合和人物,而采用适當的教育方法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靜慮、後修觀慧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,以寂滅力,種種自性,安于靜慮,而起變化。

    此菩薩者,名先修禅那,中修奢摩他,後修三摩缽提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假如啟發心智的菩薩們,先從斷除煩惱下手,達到内心的定靜,然後再随著衆生不同的性向,運用各種适當的方式來教化他們。

    這種菩薩,叫做‘先修靜慮,中修止定,後修觀慧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菩薩以寂滅力,無作自性,起于作用,清淨境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