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啟發心智的三種重要方法

關燈
永滅,便能内發寂靜輕安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由于澄清心中的欲念,從甯靜裡,心中自然就會産生一種很奇妙的智慧,而感覺到身體和分别心都是虛幻的,都不是真正的我。

    從此對自身的執著和分别心所産生的煩惱便永遠消失了。

    因而身心反而感覺到特别輕松、安詳、甯靜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,于中顯現,如鏡中像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由于内心的甯靜,十方世界如來的圓覺心性,便會在你的心中感應顯現,宛如明鏡中能顯現事物的映像一般(這說明衆生的心性和佛的心性,并沒有任何差别,而且是相通的)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此方便者,名奢摩他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這種方便法門,叫做‘止定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悟淨圓覺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假如菩薩們體悟到清淨圓滿的心智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,皆因幻化,即起諸幻,以除幻者。

    變化諸幻,而開幻衆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用清明的心智,體察分别心,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、意識(以上六者叫做“六根”)外色,聲音、香氣、味道、觸覺、抽象的事物(以上六者叫做“六塵”),這些全都是虛幻的。

    以如幻的智慧,除去如幻的無明。

    或者運用種種如幻方便法,開示誘導如幻的衆生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由起幻故,便能内發大悲輕安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由于體會到一切事物和對立的名相都是虛幻的,所以内心便能引發物與民胞的慈悲心和輕松安甯的感覺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一切菩薩從此起行,漸次增進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所有的菩薩都是從這個法門,逐漸發展圓滿的心智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彼觀幻者,非同幻故。

    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他觀察幻化的事物,乃是斷除妄想的真智慧,而不同于不實在的虛幻。

    也不同于虛幻的見解,一切都是假的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幻相永離,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永遠斷除一切幻相,泯滅一切差别對立的名相,而隻存着圓滿的心智,這才是菩薩們啟發圓滿心智的奇妙行為。

    宛如把種子(喻覺心)種在土裡,土裡(喻幻法)就長出芽苗(喻幻智)。

    等到收割果子(喻圓覺心智),土和芽苗都遺棄不要了。

    譬喻:體悟清淨的圓滿心智以後,用如幻的差别智識,來對治如幻的無明,等無明除去以後,再忘卻如幻的差别知識,而證入平等的圓滿心智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此方便者,名三摩缽提①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這種啟發心智的方便法門,叫做“觀慧”。

     【注一】三摩缽提:又名毗婆舍那。

    意為正見、遍見、次第見、等至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悟淨圓覺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們!假使菩薩們體悟了清淨的圓滿心智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以淨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。

    了知身心皆為挂礙。

    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。

    永得超過礙無礙境,受用世界,及與身心。

    相在塵域,如器中锽,聲出于外。

    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本著清淨靈知的心智,不執著幻化的事物以及甯靜的現象。

    明白身體和分别心等幻相都是啟發圓滿智慧的障礙。

    沒有分别和執著的光明覺性,本來就不同于各種幻相。

    永遠超越一切有障礙和沒有障礙等對待的名相,以及我們所受用的周遭世界、身體和分别意識。

    雖然局促在外境塵勞(煩惱)中,卻不為外境塵勞所束縛。

    宛如金屬樂器中的鐘聲,能超越實質的金屬(喻有礙境)和鐘内無實質的空間(喻無礙境)而揚聲于外。

    同樣的情形,圓滿的心智,超越煩惱和涅槃的對待名相,而不受二者的束縛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便能内發寂滅輕安,妙覺随順寂滅境界。

    自他身心所不能及,衆生壽命皆為浮想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能做到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