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啟發心智的三種重要方法
關燈
小
中
大
樣,便能從心中産生輕松、安靜而沒有煩惱的狀态,啟發圓滿而沒有負擔的心智。
要達到這種境界,就必須不執著我相、他相、身相和心相才能達到。
這時他已徹底明白一切衆生和壽命等名相都不實在。
【原文】“此方便者,名為禅那①。
【今譯】“這種啟發心智的方便法門,叫做“禅定”。
【注一】禅那:又名禅定,意即“靜慮”,靜即“止”,慮即“觀”。
換句話說,就是“止觀雙修”。
因為“止”執取安靜為修行的根本,“觀”以洞悉事物的虛幻為基礎。
止觀雙修,就是不執取靜相,也不執取幻相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此三法門,皆是圓覺親近随順。
十方如來因此成佛,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,皆依如是三種事業。
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。
【今譯】“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這三種法門,都是啟發圓滿心智的方法,十方三世的如來都是透過這三種方式獲得無上的智慧。
十方三世的菩薩們,所修行的種種方便法,也都不離開這三種法門。
假如衆生能同時修行這三種法門,他便很快的獲得圓滿的心智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假使有人修于聖道,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,辟支佛果。
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,一刹那頃随順修習。
” 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假如有人修行斷除煩惱,自己解脫生死的聖道,并且教育感化了無數億的衆生,使他們也都斷除了煩惱,而成就小乘的聖果。
其功德不如在一刹那間,聽了沒有負擔和障礙的圓覺心智法門以後,随著如來的教化,精勤地修行和練習。
” 【原文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 【今譯】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真理,所以說了下面這首偈: 威德汝當知: 威德菩薩你當知: 無上大覺心, 無上圓滿妙心智, 本際無二相; 本無對立諸名相; 随順諸方便, 随著種種方便法, 其數即無量; 法門數量不可數; 如來總開示, 如來總括無數法, 便有三種類。
濃縮成為三種法。
※ ※ 寂靜奢摩他, 止門甯靜心不喧, 如鏡照諸像; 心定如鏡照物像; 如幻三摩提, 觀門洞悉如幻法, 如苗漸增長; 慧根如苗漸成長; 禅那唯寂滅, 靜慮門止觀雙修。
如彼器中锽。
宛如鐘聲不受礙。
三種妙法門, 這是三種微妙法, 皆是覺随順; 都可啟發無上智; 十方諸如來, 十方一切諸如來, 及諸大菩薩, 以及諸位大菩薩, 因此得成道; 透過此門成正道; 三事圓證故, 三門齊修證圓慧, 名究竟涅槃。
永斷無明最快樂。
【本章大意】 在第七章裡,佛陀對威德自在菩薩以及其他大衆揭示了啟發心智三個重要方法。
第一種方法就是“止定”~從環境的清淨和内心的定靜入手。
逐步澄清自己腦海中的雜念,使内心不攀緣外在的事物。
從定中自然會産生智慧,而達到輕松、甯靜、安祥的境界。
第二種方法就是“觀察”~以明朗的心志,體察身體内外各種事物的究竟。
進一步了解這些事物都是衆生妄念所産生的幻相,都是由許多因緣和合所産生的假相。
并且本著慈悲心運用種種方便的方式,來教導其他衆生。
第三種方法就是“靜慮”~從除去内心的煩惱和憂慮入手,不執著自身内外的事物,甚至連“空假”、“定靜”和“自我”的名相也不留在心中。
凡是會使内心産生負擔的名相和念頭都一并消除。
要達到這種境界,就必須不執著我相、他相、身相和心相才能達到。
這時他已徹底明白一切衆生和壽命等名相都不實在。
【原文】“此方便者,名為禅那①。
【今譯】“這種啟發心智的方便法門,叫做“禅定”。
【注一】禅那:又名禅定,意即“靜慮”,靜即“止”,慮即“觀”。
換句話說,就是“止觀雙修”。
因為“止”執取安靜為修行的根本,“觀”以洞悉事物的虛幻為基礎。
止觀雙修,就是不執取靜相,也不執取幻相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此三法門,皆是圓覺親近随順。
十方如來因此成佛,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,皆依如是三種事業。
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。
【今譯】“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這三種法門,都是啟發圓滿心智的方法,十方三世的如來都是透過這三種方式獲得無上的智慧。
十方三世的菩薩們,所修行的種種方便法,也都不離開這三種法門。
假如衆生能同時修行這三種法門,他便很快的獲得圓滿的心智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假使有人修于聖道,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,辟支佛果。
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,一刹那頃随順修習。
” 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假如有人修行斷除煩惱,自己解脫生死的聖道,并且教育感化了無數億的衆生,使他們也都斷除了煩惱,而成就小乘的聖果。
其功德不如在一刹那間,聽了沒有負擔和障礙的圓覺心智法門以後,随著如來的教化,精勤地修行和練習。
” 【原文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 【今譯】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真理,所以說了下面這首偈: 威德汝當知: 威德菩薩你當知: 無上大覺心, 無上圓滿妙心智, 本際無二相; 本無對立諸名相; 随順諸方便, 随著種種方便法, 其數即無量; 法門數量不可數; 如來總開示, 如來總括無數法, 便有三種類。
濃縮成為三種法。
※ ※ 寂靜奢摩他, 止門甯靜心不喧, 如鏡照諸像; 心定如鏡照物像; 如幻三摩提, 觀門洞悉如幻法, 如苗漸增長; 慧根如苗漸成長; 禅那唯寂滅, 靜慮門止觀雙修。
如彼器中锽。
宛如鐘聲不受礙。
三種妙法門, 這是三種微妙法, 皆是覺随順; 都可啟發無上智; 十方諸如來, 十方一切諸如來, 及諸大菩薩, 以及諸位大菩薩, 因此得成道; 透過此門成正道; 三事圓證故, 三門齊修證圓慧, 名究竟涅槃。
永斷無明最快樂。
【本章大意】 在第七章裡,佛陀對威德自在菩薩以及其他大衆揭示了啟發心智三個重要方法。
第一種方法就是“止定”~從環境的清淨和内心的定靜入手。
逐步澄清自己腦海中的雜念,使内心不攀緣外在的事物。
從定中自然會産生智慧,而達到輕松、甯靜、安祥的境界。
第二種方法就是“觀察”~以明朗的心志,體察身體内外各種事物的究竟。
進一步了解這些事物都是衆生妄念所産生的幻相,都是由許多因緣和合所産生的假相。
并且本著慈悲心運用種種方便的方式,來教導其他衆生。
第三種方法就是“靜慮”~從除去内心的煩惱和憂慮入手,不執著自身内外的事物,甚至連“空假”、“定靜”和“自我”的名相也不留在心中。
凡是會使内心産生負擔的名相和念頭都一并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