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啟發心智的兩種障礙和五種差别

關燈
心智的正道,這叫做‘外道種性’。

    這是由于教他的老師和朋友見解錯誤的緣故,而不是衆生自己的過錯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是名衆生五性差别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以上五種叫做‘衆生啟發心智的五種差别’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菩薩唯以大悲方便,入世間,開發未悟,乃至示現種種形相,逆順境界,與其同事,化令成佛,皆依無始清淨願力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熱心真理的弟子啊!菩薩就是本着大慈大悲的方便法門,示現在世間當中,啟發未開悟的衆生。

    他甚至示現了許多不同形相、逆境和順境,或者與衆生生活在一起,教導和感化他們追求奇妙的圓滿心智。

    這一切都是菩薩久遠以來立下清淨宏大的願望所緻的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“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于大圓覺起增上心,當發菩薩清淨大願,應作是言:願我今者住佛圓覺,求善知識,莫值外道,及與二乘。

    依願修行,漸斷諸障,障盡願滿,便登解脫清淨法殿,證大圓覺妙莊嚴域。

     【今譯】“如果末世所有的衆生想要追求圓滿的智慧,應當學習菩薩,發下面這種清淨的大願:但願我從今以後,永遠向啟發圓滿的心智這條路邁進,常依照完美的佛陀所教導的方式去努力實行。

    勤于向良師益友請教,保佑我不要遇到見解錯誤和隻求自利的人們。

    但願我永遠能本着堅定的的誓願,逐步消除各種心智的障礙,一直修行到所有的心智障礙完全消除、慈悲衆生的誓願完全實現以後,才解脫所有的煩惱,而達到心智全部啟發出來的完美境界。

     【原文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 【今譯】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個道理,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: 彌勒汝當知:  彌勒菩薩你應知: 一切諸衆生,  所有十方的衆生, 不得大解脫,  不能解脫煩惱苦, 皆由貪欲故,  全是貪欲的緣故, 堕落于生死。

      因此墜入生死海。

     ※        ※ 若能斷憎愛,  如果能斷愛和恨, 及與貪瞋癡,  以及所有貪瞋癡, 不因差别性,  不限種性的差别, 皆得成佛道。

      都可成就大佛智。

     ※        ※ 二障永消滅,  永斷事障和理障, 求師得正悟,  訪求明師得正見, 随順菩薩願,  圓滿菩薩大悲願, 依止大涅槃。

      永遠清淨無苦惱。

     ※        ※ 十方諸菩薩,  十方一切菩薩衆, 皆以大悲願,  皆本慈悲大誓願, 示現入生死。

      示現世間受生死。

     現在修行者,  現在修行佛法者, 及末世衆生,  以及末世的衆生, 勤斷諸愛見,  精勤斷除邪愛見, 便歸大圓覺。

      獲得圓滿大心智。

     (本章大意) 在第五章裡,彌勒菩薩向佛陀請教了下列幾個問題: 一、怎樣才能斷除生老病死輪回的根本? 二、輪回的衆生出生的方式有哪些類型? 三、啟發心智有幾種差别? 四、當衆生有塵勞時,應運用哪些方法來教化他們? (佛陀的解答) 一、貪愛是生老病死的本源。

    除去了貪愛,就不會再輪回生死。

     二、衆生的出生可分為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四種。

     三、随着兩種心智障礙的多寡,而呈現五種差别的心智。

     心智的兩種障礙:(一)事障(煩惱障)——導緻生老病死。

    (二)理障(所知障障)——妨礙正确知見。

     心智的五種差别:(一)凡夫性(未成佛)。

    (二)小乘性。

    (三)大乘性。

    (四)不定性。

    (五)無善根性。

     四、教化衆生啟發心智,應當本着大慈悲的心願,随着對方的性向和根器,而因材施教。

     讀了這本經,我們明白:衆生本來都具無量的智慧,因為随着心中的污垢(雜念)的厚薄,而呈現種種差别的現象。

    對于心智比我們好的佛菩薩,我們要努力向他們學習;心智比我們差的畜生餓鬼,我們應該同情他們,幫助他們啟發心智、離苦得樂。

     貪愛是一種很堅固的束縛。

    貪愛美色,就會被美色所束縛;貪愛音樂和香味,就會被音樂和香味所束縛。

    内心中不貪執外界的俗物,内心才能安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