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啟發心智的兩種障礙和五種差别
關燈
小
中
大
獄和餓鬼等不好的境界。
【原文】“知欲可厭,愛厭業道,舍惡樂善,複現天人。
【今譯】“當衆生知道貪欲是投生惡道的根本原因後。
就對貪欲産生厭惡心。
聽說沒有貪欲的清淨行為,便起了愛慕心,因而舍棄以前所造的惡業,喜歡幫助别人的善行,所以出生在人間或天界。
【原文】“又知諸愛可厭惡故,棄愛樂舍。
還滋愛本,便現有為增上善果。
皆輪回故,不成聖道。
【今譯】“當衆生又知道種種貪愛害人不淺以後,便會覺得貪欲十分可厭,所以想舍離貪欲,舍棄粗陋的身心,而欣愛微細的身心。
然而,既然有微細的身心,便還能生愛欲,所以始終仍然屬于有為的善果,未能達到無為解脫境界。
這種有為的善業仍免不了六道輪回,無法啟發圓滿的心智。
【原文】“是故衆生欲脫生死,免諸輪回,先斷貪欲及除愛渴。
【今譯】“所以衆生要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,避免六道輪回,就必須先斷除貪愛和執著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菩薩變化,示現世間,非愛為本,但以慈悲令彼舍愛。
假諸貪欲,而入生死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菩薩變化種種形像和方式,在世間教化衆生,并不是以貪愛為根本,而是本着要使衆生舍離貪欲的慈悲,才方便地示現種種貪欲而誕生在凡界中,接受生老病死的痛苦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能舍諸欲及除憎愛,永斷輪回,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于清淨心便得開悟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末世的一切衆生,能舍棄種種貪愛和憎恨,斷除生老病死的痛苦,努力追求完美聖者的圓滿心智,心靈清淨後,就可以明白智慧的奧妙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一切衆生,由本貪欲,發揮無明,顯出五性差别不等。
依二種障而現深淺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所有的衆生都是由于貪欲而産生無明。
随着兩種障礙的深淺,而表現出五種差别來。
【原文】“雲何二障?一者理障,礙正知見。
二者事障,續諸生死。
【今譯】“這兩種心智的障礙是什麼呢?第一種是妨礙正确知見的‘理障’(或叫‘所知障’)。
第二種是持續生老病死等痛苦的‘事障’(或叫‘煩惱障’)。
【原文】“雲何五性? 【今譯】“啟發心智的五種差别是什麼呢? 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若此二障未得斷滅,名‘未成佛’①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假如沒有斷除這兩種心智的障礙,就叫做‘未成佛’。
【注①】未成佛:未成佛有兩種含義:第一,他尚未成佛;第二,他将來一定會成佛。
因為他也有潛在的圓滿心智,隻是尚未啟發出來而已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衆生,永舍貪欲,先除事障,未斷理障,但能悟入聲聞緣覺,未能顯住菩薩境界。
【今譯】“如果能永遠舍離貪欲,斷除煩惱,而尚未除去理障的衆生,隻能達到自利的小乘聖果,而不能證入慈悲衆生和追求圓滿心智的菩薩境界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欲泛如來大圓覺海,先當發願勤斷二障。
二障已伏,即能悟入菩薩境界。
若事理已永斷滅,即入如來微妙圓覺,滿足菩提及大涅槃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如果末世的所有衆生,想要啟發圓滿的心智,就必須先發大願,立志辛勤斷除這兩種障礙。
假如能調伏這兩種障礙,便能體悟而且進入菩薩境界。
假如能永遠斷除這兩種障礙,便可以啟發像完美聖者那樣的圓滿心智,獲最高的智慧和沒有煩惱和負擔的永恒境界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一切衆生皆證圓覺,逢善知識,依彼所作因地法行,爾時修習便有頓漸。
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,根無大小,皆成佛果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們!所有的衆生都具有潛在的圓滿心智。
如果能遇到良師益友,依照他們最初立志啟發心智所修行的方式,切實修行和學習,便會有頓成和漸成的分别。
但假如遇到完美聖者啟發心智的正确方法,無論學習禀賦的好壞,都可以成就最高的智慧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衆生雖求善友,遇邪見者,未得正悟,是則名為外道種性。
邪師過謬,非衆生咎。
【今譯】“如果衆生本身雖勤求善友,可是卻遇見見解錯誤的師友,因此無法了知啟發
【原文】“知欲可厭,愛厭業道,舍惡樂善,複現天人。
【今譯】“當衆生知道貪欲是投生惡道的根本原因後。
就對貪欲産生厭惡心。
聽說沒有貪欲的清淨行為,便起了愛慕心,因而舍棄以前所造的惡業,喜歡幫助别人的善行,所以出生在人間或天界。
【原文】“又知諸愛可厭惡故,棄愛樂舍。
還滋愛本,便現有為增上善果。
皆輪回故,不成聖道。
【今譯】“當衆生又知道種種貪愛害人不淺以後,便會覺得貪欲十分可厭,所以想舍離貪欲,舍棄粗陋的身心,而欣愛微細的身心。
然而,既然有微細的身心,便還能生愛欲,所以始終仍然屬于有為的善果,未能達到無為解脫境界。
這種有為的善業仍免不了六道輪回,無法啟發圓滿的心智。
【原文】“是故衆生欲脫生死,免諸輪回,先斷貪欲及除愛渴。
【今譯】“所以衆生要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,避免六道輪回,就必須先斷除貪愛和執著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菩薩變化,示現世間,非愛為本,但以慈悲令彼舍愛。
假諸貪欲,而入生死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菩薩變化種種形像和方式,在世間教化衆生,并不是以貪愛為根本,而是本着要使衆生舍離貪欲的慈悲,才方便地示現種種貪欲而誕生在凡界中,接受生老病死的痛苦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能舍諸欲及除憎愛,永斷輪回,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于清淨心便得開悟。
【今譯】“假如末世的一切衆生,能舍棄種種貪愛和憎恨,斷除生老病死的痛苦,努力追求完美聖者的圓滿心智,心靈清淨後,就可以明白智慧的奧妙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一切衆生,由本貪欲,發揮無明,顯出五性差别不等。
依二種障而現深淺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所有的衆生都是由于貪欲而産生無明。
随着兩種障礙的深淺,而表現出五種差别來。
【原文】“雲何二障?一者理障,礙正知見。
二者事障,續諸生死。
【今譯】“這兩種心智的障礙是什麼呢?第一種是妨礙正确知見的‘理障’(或叫‘所知障’)。
第二種是持續生老病死等痛苦的‘事障’(或叫‘煩惱障’)。
【原文】“雲何五性? 【今譯】“啟發心智的五種差别是什麼呢? 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若此二障未得斷滅,名‘未成佛’①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假如沒有斷除這兩種心智的障礙,就叫做‘未成佛’。
【注①】未成佛:未成佛有兩種含義:第一,他尚未成佛;第二,他将來一定會成佛。
因為他也有潛在的圓滿心智,隻是尚未啟發出來而已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衆生,永舍貪欲,先除事障,未斷理障,但能悟入聲聞緣覺,未能顯住菩薩境界。
【今譯】“如果能永遠舍離貪欲,斷除煩惱,而尚未除去理障的衆生,隻能達到自利的小乘聖果,而不能證入慈悲衆生和追求圓滿心智的菩薩境界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欲泛如來大圓覺海,先當發願勤斷二障。
二障已伏,即能悟入菩薩境界。
若事理已永斷滅,即入如來微妙圓覺,滿足菩提及大涅槃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啊!如果末世的所有衆生,想要啟發圓滿的心智,就必須先發大願,立志辛勤斷除這兩種障礙。
假如能調伏這兩種障礙,便能體悟而且進入菩薩境界。
假如能永遠斷除這兩種障礙,便可以啟發像完美聖者那樣的圓滿心智,獲最高的智慧和沒有煩惱和負擔的永恒境界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!一切衆生皆證圓覺,逢善知識,依彼所作因地法行,爾時修習便有頓漸。
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,根無大小,皆成佛果。
【今譯】“愛好真理的弟子們!所有的衆生都具有潛在的圓滿心智。
如果能遇到良師益友,依照他們最初立志啟發心智所修行的方式,切實修行和學習,便會有頓成和漸成的分别。
但假如遇到完美聖者啟發心智的正确方法,無論學習禀賦的好壞,都可以成就最高的智慧。
【原文】“若諸衆生雖求善友,遇邪見者,未得正悟,是則名為外道種性。
邪師過謬,非衆生咎。
【今譯】“如果衆生本身雖勤求善友,可是卻遇見見解錯誤的師友,因此無法了知啟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