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啟發心智的四個步驟
關燈
小
中
大
所有菩薩和末世的衆生一定要修行才能遠離所有無明的虛妄境界。
斷除無明的心志必須要堅固而且不可絲毫松懈才行。
這就是啟發心智的第一階段‘以心遣境’。
然而再遠離虛幻的心,而進入了第二階段‘以離遣心’。
然而,心既是虛幻的,‘遠離虛幻的心’本身也是一種虛妄。
因此‘遠離’的名相也必須除去,而進入第三階段‘以離遣離’。
修到最後,連要‘除去虛妄’、‘除去遠離’的名相也消失了,達到離無所離的境界。
這便是所謂的第四階段——‘以極遠離遣遠離’。
在這時候,一切虛幻無明才徹底的消除,圓滿的心智才完全顯現。
【原文】“譬如鑽木,兩木相因,火出木盡,灰飛煙滅。
以幻修幻,亦複如是。
諸幻雖盡,不入斷滅①。
【今譯】“譬如,鑽木取火這回事。
兩根木頭不斷摩擦生熱以後,才能生出火來。
當火産生時,木頭便被不斷燃燒。
等到木頭燒完了以後,餘灰也被風吹散了,煙也熄滅了。
到了這時候,才是究竟的燒盡。
以虛妄的身心修治虛幻的無明也是如此,當一切妄相和無明都消失了以後,圓滿的心智就立即顯現出來。
而不是妄相消失以後,就變成什麼都沒有。
【注一】斷滅:“完全消滅”和“什麼都不存在了”。
這種獨斷的見解是一種偏見。
它和“有見”相對,都是錯誤的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,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。
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依此修行。
如是乃能永離諸幻。
” 【今譯】“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你們知道色身、妄念和無明都是虛幻的,隻要不去執著它,就是遠離了。
不必再故意造作各種方法來遠離虛幻。
既然離開了虛幻,圓滿理智的心便會産生靈知的作用,這就是覺悟真理。
又何必一步一步才能了解呢?所有的菩薩和末法的衆生,必須按此要領修行學習,頓悟道理以後,逐步事修,才能永遠掃除心智的障礙。
” 【原文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 【今譯】當時佛陀為了重新闡述這道理,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: 普賢汝當知:普賢菩薩你應知: 一切諸衆生,各地所有的衆生, 無始幻無明,無始以來的無明, 皆從諸如來,都包含在心智中, 圓覺心建立。
心智昏暗而生幻。
猶如虛空花,宛如幻覺的花朵, 依空而有相。
生在廣大的空中, 空花若複滅,假如幻花消失了, 虛空本不動。
廣大長空仍不變。
幻從諸覺生,無明幻化依心生, 幻滅覺圓滿,幻滅覺性立即顯, 覺心不動故,心智本來不曾變。
若彼諸菩薩,慈悲衆生的菩薩, 及末世衆生,以及末世的衆生, 常應遠離幻,經常遠離諸妄想, 諸幻悉皆離。
直到無明都消滅。
如木中生火,宛如鑽木而生火, 木盡火還滅。
木頭燒完火滅了。
覺則無漸次,離幻即覺無漸次, 方便亦如是。
知幻即離真方便。
(本章大意): 在這一章裡,普賢菩薩向佛陀提出了四個問題。
一、如何以虛幻的身心來修治虛幻的無明呢? 二、假如所有虛幻的事物都沒有實體而且會消失,并無身心可言,那麼誰在修行呢? 三、如果無明和身心都虛幻,那麼修行這件事不也是虛幻的嗎? 四、如何去除妄想? (佛陀的解答): 一、身心和無明都是幻化的,可是我們不妨籍着幻化的身心來除去虛幻的無明。
二、虛幻的無明和自我分别的身心消失了以後,就會産生真正的圓滿心智。
好比波浪平靜了以後,海水的本體就顯現了。
三、啟發心智有四個步驟: (甲)以心遣境(離妄)-用心不執著一切虛幻的事物。
(乙)以離遣心(離覺)-遠離執著心。
(丙)以離遣離(遣離)-除去遠離執著的心。
(丁)以極遠離遣遠離(遣遣)-連除去遠離執著的心也徹底除去,而達一無所離、離無所離的境界。
圓滿的心智才會顯現。
四、知道色身、妄念和無明都是虛幻的,隻要不去執著它,就是遠離了,何必再故意造作種種方法來遠離虛幻呢!這種概念是屬于理智的全盤了解或頓悟式的,而不是按部就班的。
從這一章裡,我們可以體會到:愛護身體隻有在為了追求無上的智慧或幫助别人離苦得樂的情況下,才有高尚的意義!因為連身體都是虛幻的,為了追求虛幻的名利而珍惜虛幻的身體,那又可能産生什麼實在的益處呢! 學習佛法,最要緊的就是克服私心,去關懷别人。
而逐漸達到行善(幫助别人)而不執著名利,甚至内心也不計較自己和别人的名相。
因為心中一有了名相,心裡就會産生負擔。
斷除無明的心志必須要堅固而且不可絲毫松懈才行。
這就是啟發心智的第一階段‘以心遣境’。
然而再遠離虛幻的心,而進入了第二階段‘以離遣心’。
然而,心既是虛幻的,‘遠離虛幻的心’本身也是一種虛妄。
因此‘遠離’的名相也必須除去,而進入第三階段‘以離遣離’。
修到最後,連要‘除去虛妄’、‘除去遠離’的名相也消失了,達到離無所離的境界。
這便是所謂的第四階段——‘以極遠離遣遠離’。
在這時候,一切虛幻無明才徹底的消除,圓滿的心智才完全顯現。
【原文】“譬如鑽木,兩木相因,火出木盡,灰飛煙滅。
以幻修幻,亦複如是。
諸幻雖盡,不入斷滅①。
【今譯】“譬如,鑽木取火這回事。
兩根木頭不斷摩擦生熱以後,才能生出火來。
當火産生時,木頭便被不斷燃燒。
等到木頭燒完了以後,餘灰也被風吹散了,煙也熄滅了。
到了這時候,才是究竟的燒盡。
以虛妄的身心修治虛幻的無明也是如此,當一切妄相和無明都消失了以後,圓滿的心智就立即顯現出來。
而不是妄相消失以後,就變成什麼都沒有。
【注一】斷滅:“完全消滅”和“什麼都不存在了”。
這種獨斷的見解是一種偏見。
它和“有見”相對,都是錯誤的。
【原文】“善男子,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。
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依此修行。
如是乃能永離諸幻。
” 【今譯】“熱心真理的弟子們!你們知道色身、妄念和無明都是虛幻的,隻要不去執著它,就是遠離了。
不必再故意造作各種方法來遠離虛幻。
既然離開了虛幻,圓滿理智的心便會産生靈知的作用,這就是覺悟真理。
又何必一步一步才能了解呢?所有的菩薩和末法的衆生,必須按此要領修行學習,頓悟道理以後,逐步事修,才能永遠掃除心智的障礙。
” 【原文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 【今譯】當時佛陀為了重新闡述這道理,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: 普賢汝當知:普賢菩薩你應知: 一切諸衆生,各地所有的衆生, 無始幻無明,無始以來的無明, 皆從諸如來,都包含在心智中, 圓覺心建立。
心智昏暗而生幻。
猶如虛空花,宛如幻覺的花朵, 依空而有相。
生在廣大的空中, 空花若複滅,假如幻花消失了, 虛空本不動。
廣大長空仍不變。
幻從諸覺生,無明幻化依心生, 幻滅覺圓滿,幻滅覺性立即顯, 覺心不動故,心智本來不曾變。
若彼諸菩薩,慈悲衆生的菩薩, 及末世衆生,以及末世的衆生, 常應遠離幻,經常遠離諸妄想, 諸幻悉皆離。
直到無明都消滅。
如木中生火,宛如鑽木而生火, 木盡火還滅。
木頭燒完火滅了。
覺則無漸次,離幻即覺無漸次, 方便亦如是。
知幻即離真方便。
(本章大意): 在這一章裡,普賢菩薩向佛陀提出了四個問題。
一、如何以虛幻的身心來修治虛幻的無明呢? 二、假如所有虛幻的事物都沒有實體而且會消失,并無身心可言,那麼誰在修行呢? 三、如果無明和身心都虛幻,那麼修行這件事不也是虛幻的嗎? 四、如何去除妄想? (佛陀的解答): 一、身心和無明都是幻化的,可是我們不妨籍着幻化的身心來除去虛幻的無明。
二、虛幻的無明和自我分别的身心消失了以後,就會産生真正的圓滿心智。
好比波浪平靜了以後,海水的本體就顯現了。
三、啟發心智有四個步驟: (甲)以心遣境(離妄)-用心不執著一切虛幻的事物。
(乙)以離遣心(離覺)-遠離執著心。
(丙)以離遣離(遣離)-除去遠離執著的心。
(丁)以極遠離遣遠離(遣遣)-連除去遠離執著的心也徹底除去,而達一無所離、離無所離的境界。
圓滿的心智才會顯現。
四、知道色身、妄念和無明都是虛幻的,隻要不去執著它,就是遠離了,何必再故意造作種種方法來遠離虛幻呢!這種概念是屬于理智的全盤了解或頓悟式的,而不是按部就班的。
從這一章裡,我們可以體會到:愛護身體隻有在為了追求無上的智慧或幫助别人離苦得樂的情況下,才有高尚的意義!因為連身體都是虛幻的,為了追求虛幻的名利而珍惜虛幻的身體,那又可能産生什麼實在的益處呢! 學習佛法,最要緊的就是克服私心,去關懷别人。
而逐漸達到行善(幫助别人)而不執著名利,甚至内心也不計較自己和别人的名相。
因為心中一有了名相,心裡就會産生負擔。